图书介绍
汉语新文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新文学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577528.jpg)
- 朱寿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978710806026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新文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内涵论1
第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建构3
一“新文学”的学术张力4
二汉语新文学的理论优势9
三汉语新文学学术实践的价值14
四“汉语新文学”概念唤起的学科审视19
第二章“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优势31
一“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学术整合力31
二理论比较中的“汉语新文学”概念36
三学术呈现及其可能的尴尬44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维度49
一面向古典文学的“中国”理解49
二面向少数民族的中华论域52
三面向世界文学的汉语语种55
四面向汉语新文学的学术掘进58
第四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伦理意义60
一“汉语新文学”的引申义60
二文化伦理的理论范式62
三文化伦理与心理情结65
四汉语新文学研究的文化伦理意识68
第五章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意义73
一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本然意识73
二世界性倾向与汉语新文学的自我定位76
三汉语新文学:世界性取向的表达81
第六章 汉语新文学的文化归属感85
一“汉语新文学”概念对“国族文学”概念的弥补85
二汉语新文学的故国归属感及其必然性88
三汉语新文学文化归属感的学术意义91
四汉语文学、汉语新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95
范 畴论101
第七章 汉语新文学的语言学矢向103
一废灭汉字:关于新文学世界性的表层反思104
二拼音化:关于汉语现代化的顶层设计108
三全与美:汉语新文学表现的深层构架111
第八章 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与汉语文学研究规范115
一汉语人文学术与西方人文学术115
二汉语学术与汉语语言优势120
三汉语人文学术的原语价值分析126
第九章 翻译文学与汉语新文学137
一翻译作为传播方式,其文本重构的意义138
二翻译作为资源凭借,重新编码与定型142
三翻译作为语言创造的途径,变革汉语新文学文本147
四汉语新文学对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包容性152
第十章 汉语新文学的“雅”“俗”分野155
一“雅”与“俗”的相对与互涵155
二雅俗文学与汉语语言158
三雅俗分野与汉语文化伦理160
第十一章 汉语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及其文学史意义162
一汉语新文学家的空域意识163
二汉语新文学空域背景的独特性168
第十二章 汉语新文学的评论形态与当代意义174
一文学评论的文明建构174
二文学评论的功能价值177
三汉语新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180
传统论185
第十三章“五四”新文化与汉语新文学传统187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汉语新文学的思想传统187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汉语新文学传统的复杂性198
第十四章 汉语新文学传统建设中的科学因素209
一科学:外在于新文学传统建设的“理想类型”210
二“科学”概念在新文学传统运作中的漫漶与变异215
三科学与新文学传统的理论关系220
第十五章 汉语新文学传统建构中的古典主义影迹226
一工具理性的克服227
二价值理性的引退232
三意念理性的建构237
存 在论243
第十六章 鲁迅对汉语新文学的多面体贡献245
一作为创作主体的鲁迅245
二作为文学行为主体的鲁迅249
三鲁迅传统中的批评本体意义253
四鲁迅论战传统中的意气因素263
第十七章 从鲁迅到王蒙:汉语新文学中的文学存在273
一从鲁迅到王蒙:文学存在的意义273
二发现文学存在主体:汉语新文学“创研率”命题及学术意义280
三文学存在传统的断裂:批评本体写作的暗昧283
四文学的全与美:王蒙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291
五《闷与狂》等系列自传作品的汉语新文学意义294
第十八章 莫言的文学存在及其汉语文学意义306
一社会拥有与文学存在306
二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311
三莫言文学:历史的哈哈镜313
四莫言文学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317
第十九章“汉语新文学”概念与金庸研究320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评价中的意义张力320
二汉语新文学视角对意义张力的规避323
三汉语新文学之于金庸研究的可能性327
文 体论331
第二十章“汉语新文学”学术概念的延展性及文体呈现333
一“新文学”概念文体延展的优势与劣势333
二“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延展性与文体应用336
第二十一章 汉语新文学与文学炫张体征343
一当代汉语小说的炫张体征及其理论思考343
二汉语新文学中的小说操作362
第二十二章 汉语新文学与汉语新诗的学术辩证378
一汉语新文学中的汉语新诗378
二汉语新诗主体地位的必然性382
三“常”“变”逻辑关系中汉语新诗的价值审视385
四汉语新诗的倡导及创作实践388
五《当代诗坛》:汉语新文学世界的诗梦393
第二十三章 郭沫若的汉语诗性与文体传统405
一汉语新文学论题中的郭沫若405
二《女神》风格与汉语新诗传统的开辟406
三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的文体传统414
第二十四章 戏剧本质体认与汉语新剧的经典化运作430
一汉语新剧经典化要素中的戏剧本质体认431
二面对传统:汉语新剧本质体认的偏颇与回归436
三走出经典:戏剧本质的反思与影响444
外 延论453
第二十五章 汉语新诗发展格局中的香港新诗455
一汉语新文学中新诗运作机制的完备455
二现代主义汉语诗歌的复兴基地458
三都市诗歌与南国情愫461
四走向世界的汉语新诗463
第二十六章 汉语新文学视阈中的澳门文学467
一从“澳门文学”概念说起467
二引进汉语新文学视野471
三汉语新小说最初的澳门面影472
第二十七章 汉语新文学与民族语文学476
一民族文学的论述层次476
二“民族语文学”概念的优势479
三汉语文学与民族语文学482
四民族语文学的可能性485
结语:21世纪文学的平庸化走势与汉语新文学的可能488
附录:汉语新文学对话录493
一汉语新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宏观认知495
二汉语新文学视野中的台湾文学509
三翻译文学之于汉语新文学建构的意义516
后记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