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
  • 新玉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1500705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城镇化格局规划与资源配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策略1

一、评估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2

(一)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2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类型4

二、进程有度的城镇化6

(一)城镇化速度慢了不行6

(二)城镇化速度太快了也不行7

(三)又好又快的城镇化8

三、紧凑有序的城镇化10

(一)城镇化的密度、布局和形态10

(二)实行紧凑型有序发展的城镇化模式15

四、重点突破的城镇化16

(一)建制镇规模和人口参差不一16

(二)建制镇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尽相同18

(三)建制镇优势和发展潜力很不一样20

第二章 省域新型城镇化方针23

一、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24

(一)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转型24

(二)省区的独特地位和“区域统筹”价值25

(三)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转变29

(四)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核心内容32

二、东部省区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差异36

(一)东部省区城镇化现状概述38

(二)东部省区城镇化影响因素39

(三)东部省区影响因素指标选取40

(四)东部省区城镇化影响因子对比41

三、中部省份城镇化发展状况43

(一)省域城镇化水平与质量43

(二)省域城镇化发展历程49

(三)省域城镇化发展动力52

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构建54

(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内涵及特征55

(二)省域城镇体系实施评估的不同理解57

(三)省域城镇体系实施评估指标58

(四)省域城镇体系实施评估方法导引62

第三章 县域新型城镇化方针65

一、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历程65

(一)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历程65

(二)我国县域城镇化现状69

二、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77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县域城镇化77

(二)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推进县域城镇化的保证85

三、县域新型城镇化与的农业现代化86

(一)县域城镇化带动解决“三农”问题87

(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城镇化与县域农业协调发展89

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工业化96

(一)我国县域城镇化与县域工业化现状97

(二)县域城镇化与县域工业化协调发展策略100

五、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小城镇建设105

(一)小城镇105

(二)县域小城镇发展策略108

第四章 建立城市集群大框架122

一、以北京为核心城市的集群(北京、天津和青岛)122

(一)北京城市集群的重中之重—北京122

(二)北京城市集群产业的战略龙头—天津129

(三)海洋经济时代的桥头堡—青岛131

二、以上海城为核心城市的集群(上海、南京、杭州)133

(一)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133

(二)“六朝古都”—南京136

(三)“人间天堂”—杭州139

(四)异军突起的苏州141

三、以广州为核心城市的集群(广州、香港)142

(一)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142

(二)“东方明珠”—中国香港145

(三)中国崛起的黑马—深圳及东莞150

四、以海峡(中国台北)为核心城市的集群(台北、厦门)153

(一)人均GDP位居亚洲第二的城市—台北153

(二)海峡集群沿大陆海岸的核心—厦门157

五、以沈阳为核心城市的集群(沈阳、哈尔滨)159

(一)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159

(二)“东方莫斯科”—哈尔滨162

(三)沈阳城市集群的龙头与龙腰——大连、长春164

六、郑州为核心城市的集群(郑州、西安)165

(一)飞速发展的中原名城—郑州165

(二)旧貌换新颜的古都—西安167

(三)科学、文化、教育、医疗169

七、以武汉为核心城市的集群(武汉、长沙)170

(一)雄踞三江九省通衢的大都市—武汉170

(二)快速崛起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174

八、以成都为核心城市的集群(成都、重庆)176

(一)高速发展的内陆大都市—成都176

(二)四川盆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庆178

第五章 西部城镇化建设重点区域182

一、西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及意义182

(一)西部开发与城镇化背景182

(二)西部城镇化对于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184

二、西部地区农村新型城镇化184

(一)西部地区农村的现状特征185

(二)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186

三、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190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91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194

四、西部三大生态保护区规划195

(一)建立保护生态区对中国城镇化的深远意义195

(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区197

(三)奇山异水胜地——云贵高原农林自然生态保护区200

(四)三北农林牧自然生态保护区202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212

一、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的影响因素212

(一)人口因素213

(二)经济发展因素213

(三)产业结构因素214

(四)国家制度政策因素214

二、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215

(一)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问题215

(二)滞后城镇化的中等城市用土地问题217

(三)过度城镇化的大城市用地问题217

三、可持续城镇化需要土地集约利用218

(一)集约利用土地的意义218

(二)集约利用土地的举措219

四、预防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占用土地221

(一)加强基本耕地和农民生存权益的保护221

(二)科学规划城镇用地、监管非农土地利用效率222

(三)改革现有财政体制223

(四)科学确定征地补偿价223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交通发展的需求224

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24

(一)宏观层面225

(二)中观层面226

(三)微观层面227

二、中国城镇化的交通基础228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229

(二)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230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交通发展策略232

(一)科学合理编制交通规划232

(二)促使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和优化233

(三)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233

(四)建立多元化的交通投资234

(五)促进交通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人才培养234

(六)促进城市内外交通的有机衔接235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利用236

一、中国城镇化的水资源基础236

(一)水资源的区域分布236

(二)水资源利用与消费的空间差异237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中水资源问题240

(一)水资源数量的短缺240

(二)水资源质量的下降241

(三)水资源时空与消费分布的不平衡性242

(四)水资源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242

三、城镇化发展中水资源的供需预测243

(一)水资源需求预测243

(二)水资源需求的单要素预测244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水资源的对策247

(一)建设节水型城市的新观念247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规划布局249

(三)完善基础设施的创新建设250

(四)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252

(五)加强水资源的研发与管治254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的利用256

一、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现状256

(一)能源储存和开发特点257

(二)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258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供求预测260

(一)煤炭供求261

(二)原油供求262

(三)能源总供求263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能源保障的对策265

(一)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前提265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67

(三)优质化的能源战略268

(四)全方位的节能降耗269

(五)科学的能源监管和预警机制270

第十章 新型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271

一、城镇化与环境生成的关联规律271

(一)城镇化与环境的约束机制272

(二)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274

二、当前城镇化中的环境现状275

(一)城镇化的蔓延式发展与用地失控275

(二)城市绿地规划严重不足276

(三)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277

(四)城镇化与地面沉降283

三、城镇化发展中针对环境问题的应策284

(一)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84

(二)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86

(三)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289

(四)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建立生态城市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