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语用学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语用学思想](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600992.jpg)
- 陈宗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2756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3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语用学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一 语用学:符号学的重要分支1
(一)符号和符号学1
(二)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5
(三)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7
二 语用学思想的源流10
(一)语用学与语用学思想10
(二)语用学思想之源11
(三)语用学思想之流13
三 中国的语用学思想16
(一)中国语用学思想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6
(二)中国语用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7
第一编 先秦语用学思想29
第一章 《易经》语用学思想29
第一节 《周易》,古老的语用推理理论29
一 文王演《周易》29
二 《周易》推理的结构32
三 易占,古代的预测推理34
第二节 卦符及其推演36
一 卦符系统36
二 爻位的推演39
三 卦符的制作42
第三节 筮辞,易卦的释义43
一 易卦的元语言43
二 易卦释义法种种45
三 六十四卦间的语义关系49
第四节 语境的作用50
一 易占中的语境因素50
二 易占的或然性53
三 善为《易》者不占55
第二章 名家语用学思想58
第一节 名家的符号学特征58
一 名家和名家的“名”58
二 名家对“名”的符号学研究62
三 名家“正名”的准则64
第二节 邓析、尹文、惠施66
一 邓析66
二 尹文68
三 惠施72
第三节 公孙龙73
一 《白马论》73
二 《指物论》77
第三章 墨家语用学思想84
第一节 “名”与“言”84
一 墨家和《墨经》84
二 “言”,墨家语用学的基本范畴85
三 “名”的符号性和行为性87
四 墨家的正名学说88
五 定义——正名的形式90
第二节 “辩”94
一 “辩”的目的94
二 “辩”的特征95
三 “辩”的准则96
第三节 “说”97
一 “说”,墨家的语用推理97
二 “说”的论式98
三 “说”的准则100
四 “说”的反驳和谬误101
第四节 《大取》《小取》中的语境观念102
一 《大取》篇102
二 《小取》篇107
第四章 儒家语用学思想111
第一节 概述111
一 儒家语用学的特征111
二 儒家语用学的主要内容114
第二节 孔子116
一 论言语功能116
二 论言语准则117
三 论表达119
四 论推知121
五 论正名122
第三节 孟子123
一 “不得已”而辩123
二 言与“知言”127
三 “心之官则思”128
·第四节 荀子131
一 正名论131
二 辩说论134
三 表达论137
第五章 先秦其他学派的语用学思想140
第一节 道家140
一 道家语用学思想的特征140
二 无名142
三 无言145
四 无辩147
第二节 法家150
一 法家语用学思想的特征150
二 有名152
三 重言155
四 反辩158
第三节 纵横家159
一 《鬼谷子》与游说术159
二 捭阖术162
三 揣摩术164
四 雄辩术165
第四节 杂家168
一 杂家与《吕氏春秋》168
二 交际论169
三 说术171
四 听术175
第二编 秦汉以来的语用学思想181
第六章 秦汉以来中国传统的语用学思想(上)181
第一节 概述181
一 秦汉至六朝的语用学思想181
二 隋唐至清末的语用学思想182
第二节 名与实183
一 董仲舒的名号论183
二 颜之推的名实论186
三 桓宽《盐铁论》中的言行论188
四 刘熙、鲁胜等的名实论189
五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191
六 王弼、郭象等的无名论192
第三节 文与质196
一 文质说的三层含义196
二 《淮南子》和扬雄的文质论197
三 王充的文质观199
四 葛洪的文质论201
第四节 说与难204
一 “说”的源流204
二 王充关于“说”的理论207
三 论“难”209
第七章 秦汉以来中国传统的语用学思想(下)214
第一节 文与道214
一 论“道”214
二 韩愈、柳宗元的文道论215
三 周敦颐等的文道观218
四 王守仁、袁宏道的文道观221
五 顾炎武、章学诚的文道观223
第二节 言与志225
一 说“诗言志”225
二 柳宗元论著述与比兴227
三 邵雍等论“言”与“意”228
四 王守仁论“言”与“意”231
五 顾炎武、章学诚论“言”与“情”232
六 王夫之的“诗言志”说234
第三节 言与行及其他236
一 言与行236
二 表达与理解240
三 言辞的作用242
第八章 文论、诗话中的语用学思想246
第一节 创作与表达246
一 创作,抒情言志的表达246
二 “思—意—言”的表达过程249
三 创作的内容-形式原则251
第二节 文体与题旨254
一 语旨、题旨与文体254
二 题旨的满足条件256
三 文体的题旨分类257
第三节 修辞与语效261
一 辞达,修辞的语效标的261
二 几种主要辞格及其语效263
第四节 鉴赏与理解272
一 鉴赏,披文入情的理解272
一 鉴赏中的谬误种种275
三 鉴赏的要求和方法277
第九章 训诂学中的语用学思想282
第一节 训诂与语用学282
一 训诂的基本方法282
二 训诂的语用学特征284
第二节 训诂学中的语境思想286
一 训诂学中的语境观286
二 “语境”观在辨析古书异例中的运用289
第三节 古汉语词义引申中的语用学思想294
一 民族共识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294
二 文化背景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295
三 相关联想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296
第四节 训诂中常用的语用推理298
一 从个别性知识推得结论的推理298
二 从一般性知识推得结论的推理300
三 以形索义的推理302
四 引证推理306
第十章 佛家语用学思想310
第一节 般若学与佛家语用学310
一 佛家特殊的论证方式310
二 真空假有——佛家的真值观312
三 僧肇《般若无知论》314
第二节 空宗与遮诠316
一 遮诠表达法316
二 双非法和四句式推理317
三 绝名真谛319
第三节 有宗与因明322
一 因明,有宗的语用学322
二 立破论324
三 量论329
四 谬误论331
第四节 禅悟334
一 禅宗与禅悟334
二 禅悟的传达336
三 “禅不可说”339
四 禅悟与诗家语342
第三编 当代语用学思想347
第十一章 形式语用学研究347
第一节 蒙太格语法研究347
一 蒙太格语法的探索347
二 蒙太格语法的汉语应用研究352
第二节 语力逻辑研究355
一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力逻辑355
二 语力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356
第三节 非陈述句和模态句的形式研究359
一 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形式研究359
二 模态词的形式研究361
第四节 汉语句型的形式分析363
一 语言-逻辑句型分析法363
二 单句的分析365
三 复句和句群的分析366
四 语句的推演368
第十二章 描述语用学研究370
第一节 意义理论370
一 语境研究370
二 意义的四层次理论372
三 隐涵——语言的隐含意义375
第二节 预设的研究378
一 预设的定义378
二 复句的预设问题380
三 非陈述句的预设382
第三节 修辞的逻辑研究384
一 修辞与逻辑384
二 隐喻研究385
三 修辞推理的探索387
第四节 汉语虚词的逻辑研究390
一 论“转折”390
二 论“自从”“幸亏”“当然”及其他392
第十三章 应用语用学研究396
第一节 言语交际过程的研究396
一 言语交际图式396
二 表达和理解398
三 言语交际的有效性401
第二节 说话写文章的逻辑研究402
一 谈话中的逻辑402
二 演讲中的逻辑404
三 辩论中的逻辑405
四 篇章中的逻辑407
第三节 谬误理论410
一 谬误定义和分类的研究410
二 谬误辨析的研究412
三 从逻辑的观点看诡辩415
重要人名、术语索引417
主要参考书目425
后记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