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明华,涂争鸣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33111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人文素质教育的当代境遇1
一、人文素质教育涵义之释2
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之立5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相关教育之辨8
第一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18
第一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18
一、成人的要素20
二、明辨的前提22
三、创新的基础25
第二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27
一、信念与社会稳定28
二、常识与社会进步30
三、思想与社会批判31
第三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32
一、协调个体与社会33
二、明晰思想和知识36
三、醇化素养与能力37
第二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39
第一节 教育者:欲为人师,先为己师39
一、为人师表的人文素质储备39
二、诲人不倦的教育品质要求41
三、因材施教的多样化教育方式44
第二节 受教育者:善学者,师逸而功倍45
一、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46
二、均衡发展的学习能力48
三、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48
第三节 教育环境及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1
一、适宜的校园文化52
二、仿真的修炼环境56
三、现实的磨砺条件57
第三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元素59
第一节 人文素质精神元素的历史印痕59
一、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元素59
二、异域文化的人文素质精神元素65
三、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精神元素的特色与其现实倾向性68
第二节 人文素质精神元素的当代问题69
一、当代中国人文素质精神的负面面相70
二、当代中国人文素质精神负面面相的思考75
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精神构筑78
第三节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精神品质83
一、真诚:诚信、自律、敬畏83
二、善良:慈悲、宽恕、助人85
三、尚美:正义、勇敢、崇高88
四、爱的觉悟:感恩与高贵91
第四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规格97
第一节 内在超越之路:人文素质教育规格的传统文化资源97
一、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脉络97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规格101
三、传统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规格的现代启示102
第二节 外在超越之路:人文素质教育规格的西方文化资源104
一、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105
二、西方思想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规格108
三、西方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规格的“本土化”109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规格112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结构上的全面发展112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要素规格114
第五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121
第一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121
一、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121
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122
三、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124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呼应125
第二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127
一、第一课堂:人格综合塑造127
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洗礼134
三、第三课堂:行为践履强化135
四、第四课堂:虚拟网络历练136
第三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138
一、学科交叉法139
二、中西融合法139
三、古今搭桥法140
四、就地取材法141
第六章 文学艺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起始144
第一节 文学艺术教育概述144
一、美丽人心:文学与文学教育144
二、无用之用:艺术与艺术教育146
三、大道至简:文学艺术教育的内涵148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149
一、走向自失:文学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149
二、理性智慧:文学艺术的理想教化功能152
三、情感寄托:文学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154
第三节 文学艺术教育的途径154
一、君子人格:文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155
二、万世师表:文学艺术教育的楷模159
三、礼乐合一:文学艺术教育的形式与手段162
四、欣赏与创作:文学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165
第七章 史学哲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171
第一节 史学教育的涵义与功能171
一、史学的内涵:在历史与史学、科学与艺术之间171
二、历史的载体:从口头叙事到电子媒介173
三、史学教育的功能:审美、警世与定向177
第二节 哲学教育的内涵与功能180
一、哲学及哲学教育的内涵181
二、人是哲学与哲学教育的契合点183
三、哲学教育的功能:启智、植根与关怀186
第三节 史学哲学教育的基本途径191
一、教科书、通俗读物与原典191
二、博观与约取194
三、勤思与笃行196
第八章 媒介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198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198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缘起198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201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构特征203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成因分析205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205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207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211
一、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211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213
三、构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新路径和方法215
第九章 社会适应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220
第一节 社会适应概述220
一、社会适应的内涵及标准220
二、社会适应的内容225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227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236
一、内部因素236
二、外部因素241
第三节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途径和措施242
一、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途径243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措施244
第十章 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归宿24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47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47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49
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253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254
二、多向度的人:人全面发展的表征255
第三节 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258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259
二、人文素质教育: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259
参考文献262
后记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