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斗门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广东省斗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3063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04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9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斗门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 地理49
第一章 建置49
第一节 境域49
第二节 建置沿革49
第三节 镇场概况57
第二章 自然环境65
第一节 环境变迁65
第二节 地质68
第三节 地貌74
第四节 气候79
第五节 水文87
第六节 土壤93
第七节 自然资源100
第八节 自然灾害108
第三章 人口113
第一节 人口源流114
第二节 人口变化115
第三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116
第四节 人口构成117
第五节 人口管理123
第六节 计划生育124
第二篇 经济综述132
第一章 经济规模132
第一节 工商业企业总数132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13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5
第四节 职工总人数136
第五节 国民收入总额137
第六节 出口商品总值137
第七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8
第二章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39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39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140
第三节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140
第四节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141
第三章 经济结构142
第一节 所有制构成142
第二节 产业结构144
第三节 就业结构149
第四节 流通结构150
第四章 综合经济效益152
第一节 国民收入人均占有量152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153
第三节 投资与经济效益153
第四节 社会净产值155
第五章 人民经济生活156
第一节 收入水平156
第二节 城乡人民储蓄160
第三节 生活消费161
第四节 居住水平162
第三篇 农业165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165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改革165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166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167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8
第五节 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的发展169
第六节 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70
第二章 水稻种植171
第一节 种植面积和产量171
第二节 栽培管理174
第三节 耕作制度175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176
第五节 生产水平179
第三章 甘蔗种植180
第一节 糖蔗经济区的创建180
第二节 蔗区规模181
第三节 甘蔗生产182
第四章 水果种植186
第一节 水果资源186
第二节 生产实绩188
第三节 投资与效益189
第四节 果场简介190
第五章 植树造林191
第一节 林木资源192
第二节 管理体制195
第三节 造林195
第四节 森林保护198
第五节 林业科技199
第六节 林场简介200
第七节 林业投资202
第六章 畜牧业202
第一节 机构203
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繁殖204
第三节 饲料206
第四节 饲养管理207
第五节 疫病防治211
第六节 兽药生产214
第七节 综合效益215
第七章 渔业216
第一节 渔业资源216
第二节 捕捞218
第三节 养殖219
第四节 种苗繁育221
第五节 渔业技术222
第六节 渔业经济224
第八章 农业生产机具226
第一节 农具、农机226
第二节 农机的管理231
第四篇 水利236
第一章 水利机构236
第二章 围堤工程236
第一节 联围分布237
第二节 围堤险段239
第三章 白藤堵海工程240
第一节 堵海过程240
第二节 白藤湖治理241
第四章 水闸工程242
第一节 大型水闸243
第二节 中型水闸243
第五章 蓄水工程245
第一节 中型水库246
第二节 小型水库246
第六章 机电排灌工程248
第一节 五山引淡电灌工程249
第二节 西安泵站249
第七章 工程施工249
第一节 机构组织249
第二节 施工技术250
第三节 施工管理251
第八章 水利投资252
第九章 防汛治灾253
第一节 “三防”机构253
第二节 渡汛规定254
第三节 治灾纪实254
第十章 管理机构256
第五篇 滩涂围垦257
第一章 建国前围垦257
第一节 明、清时期围垦257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围垦259
第二章 建国后围垦261
第一节 平沙农场围垦261
第二节 红旗农场围垦262
第三节 磨刀门围垦263
第四节 爱蛛围垦263
第五节 其他围垦263
第三章 效益与教训266
第一节 围垦效益266
第二节 经验教训266
第四章 围垦投资268
第五章 管理机构269
第一节 机构沿革269
第二节 围垦总公司269
第六篇 乡镇企业272
第一章 管理体制2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2
第二节 所有制体制272
第三节 领导体制273
第二章 第一产业273
第一节 种植业274
第二节 养殖业274
第三章 第二产业275
第一节 建材工业276
第二节 缝纫纺织276
第三节 粮食加工和食品饮料工业277
第四节 其他工业278
第四章 第三产业279
第一节 交通运输279
第二节 商业280
第五章 “三资”、“三来一补”企业281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三资”企业281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三资”企业281
第六章 企业简介282
第一节 工厂282
第二节 农场283
第七章 企业效益和企业产品283
第一节 经济效益283
第二节 社会效益284
第三节 企业产品286
第七篇 工业291
第一章 工业综述291
第一节 概况291
第二节 管理机构292
第三节 工业规模293
第四节 工业经济效益293
第五节 工业结构294
第二章 制糖工业296
第一节 概况296
第二节 管理体制298
第三节 分配体制298
第四节 监督体制299
第五节 生产管理299
第六节 糖厂简介300
第三章 电力工业308
第一节 火力发电308
第二节 小水电310
第三节 电网供电311
第四章 建材工业317
第一节 红砖生产318
第二节 水泥生产319
第三节 石料开采321
第四节 水泥预制件生产322
第五节 花岗岩石板生产323
第五章 食品工业323
第一节 麦芽业323
第二节 速食面(伊面)业324
第三节 糖果饼干业325
第四节 酱料凉果业325
第五节 屠宰及肉类制品工业326
第六章 纺织工业327
第七章 缝纫工业328
第八章 机械五金业329
第一节 企业329
第二节 主要产品332
第九章 塑料工业333
第十章 饮料工业335
第一节 饮料酒制造业335
第二节 无酒精饮料制造业335
第十一章 印刷工业337
第十二章 铝制工业338
第十三章 名优产品341
第八篇 交通邮电343
第一章 交通运输综述343
第一节 概况343
第二节 交通管理体制343
第三节 交通运输所有制结构344
第二章 公路交通运输345
第一节 公路345
第二节 运输工具349
第三节 运输经营350
第四节 运输管理352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运输354
第一节 内河运输354
第二节 运输线路358
第三节 航道358
第四章 邮政362
第一节 概况362
第二节 收寄函件362
第三节 收寄包件364
第四节 邮汇电汇365
第五节 报刊发行366
第六节 国际、港、澳、台邮件367
第七节 邮政储蓄368
第五章 电信370
第一节 概况370
第二节 市内电话、农村电话371
第三节 长途电话373
第四节 国际及港澳台电话373
第五节 国内电报374
第九篇 商业服务业381
第一章 商业综述381
第一节 概况381
第二节 商业体制改革383
第三节 商业发展规模和构成385
第二章 国营商业391
第一节 概况391
第二节 商品购进392
第三节 商品运输394
第四节 商品储备395
第五节 商品销售395
第六节 经营管理402
第三章 供销商业与合作商店405
第一节 概况405
第二节 股金、资金405
第三节 商品收购406
第四节 商品储运410
第五节 商品销售411
第六节 扶持农村415
第七节 经营管理418
第八节 合作商店420
第四章 服务业420
第一节 概况420
第二节 饮食业421
第三节 旅店业422
第四节 理发业423
第五节 照相业423
第五章 集市贸易424
第一节 井岸农贸市场425
第二节 农村集市贸易425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427
第六章 旅游业429
第一节 网点、经营429
第二节 旅游业开发431
第七章 对外经济联系和贸易432
第一节 概况432
第二节 机构设置433
第三节 出口商品434
第四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436
第五节 引进和利用437
第十篇 粮油439
第一章 粮油加工439
第一节 大米加工439
第二节 面粉及其制品440
第三节 食油加工440
第四节 粮食制品442
第五节 饲料加工443
第二章 粮油经营444
第一节 管理体制444
第二节 粮油供应来源446
第三节 粮油储运450
第四节 粮油供应453
第五节 社会粮油市场460
第六节 粮油经营财会状况460
第十一篇 经济管理463
第一章 计划管理463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沿革463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463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465
第二章 生产资料物资管理466
第一节 概况466
第二节 物资管理体制466
第三节 物资来源和储运468
第四节 物资分配、供应470
第五节 物资管理规模、效益471
第六节 木材经营474
第三章 劳动管理476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6
第二节 劳动就业477
第三节 职工调动479
第四节 职工培训479
第五节 工资制度480
第六节 职工福利480
第七节 奖励制度481
第八节 社会保险482
第九节 劳动保护483
第十节 安全生产483
第十一节 知青管理485
第四章 物价管理487
第一节 概况487
第二节 管理体制488
第三节 斗门物价489
第四节 商品比价494
第五节 商品差价495
第六节 物价指数497
第七节 物价调节498
第八节 物价检查与监督50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501
第一节 概况501
第二节 市场管理502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504
第四节 私有工商业登记管理506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507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与缉私508
第七节 商标管理509
第八节 广告管理510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511
第一节 概况511
第二节 计量512
第三节 标准化514
第七章 审计监督515
第一节 审计机构515
第二节 审计工作515
第八章 国民经济统计516
第一节 统计机构516
第二节 统计资料搜集517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分析519
第十二篇 财税金融533
第一章 税收533
第一节 概况533
第二节 机构沿革534
第三节 工商税534
第四节 农业税538
第五节 税收结构和税负541
第六节 税收管理546
第二章 财政收支547
第一节 财政收入547
第二节 财政支出549
第三节 代理业务553
第三章 金融保险554
第一节 概况554
第二节 机构555
第三节 货币流通与管理557
第四节 存款559
第五节 贷款561
第六节 拨款566
第七节 信用合作金融569
第八节 代理业务570
第九节 会计核算与汇兑结算571
第十节 金融管理571
第十一节 保险业574
第十三篇 城乡建设577
第一章 县城建设577
第一节 县城选址577
第二节 城区规划577
第三节 城区建设579
第二章 村镇建设590
第一节 农村住宅建设590
第二节 村镇规划和墟市建设593
第三章 建筑业596
第一节 建筑业组织597
第二节 建筑管理体制沿革598
第三节 建筑设备599
第四节 建筑工程59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6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01
第二节 房产概况602
第三节 旧区改造604
第四节 新区建设604
第五节 地产开发605
第六节 房产权属606
第七节 房产管理607
第五章 环境保护608
第一节 环境管理608
第二节 环境状况609
第三节 污染治理617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与科研619
第十四篇 教科文体卫623
第一章 教育623
第一节 教育体制624
第二节 私塾、书院、学堂626
第三节 幼儿教育627
第四节 小学教育629
第五节 中学教育634
第六节 师范教育639
第七节 成人教育639
第八节 人才输送641
第九节 考试制度643
第十节 教师队伍644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648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652
第二章 科学技术653
第一节 科技机构653
第二节 科技队伍655
第三节 科技经费657
第四节 科技成果657
第五节 科技干部管理660
第三章 卫生665
第一节 卫生机构665
第二节 卫生事业建设668
第三节 医疗671
第四节 卫生防疫674
第五节 妇幼保健680
第六节 公共卫生681
第四章 体育682
第一节 体育机构682
第二节 体育投资与体育设施683
第三节 群众体育684
第四节 培训选拔688
第五节 体育竞赛690
第五章 文化693
第一节 文化机构694
第二节 文化设施695
第三节 群众文化696
第四节 文艺创作697
第五节 图书发行和阅览699
第六节 电影放映700
第七节 文物古迹702
第六章 新闻、广播、电视709
第一节 新闻报道709
第二节 图片新闻和电视新闻709
第三节 广播710
第四节 电视711
第十五篇 社会715
第一章 风俗习惯715
第一节 生活习俗715
第二节 生产习俗718
第三节 岁时习俗719
第四节 人生习俗720
第五节 陋习723
第二章 宗教724
第一节 基督教724
第二节 天主教726
第三节 佛教726
第三章 华侨与港澳同胞728
第一节 华侨与港澳同胞社团728
第二节 侨乡731
第三节 侨务工作732
第十六篇 政党群团735
第一章 中共斗门地方组织735
第一节 县委735
第二节 基层组织754
第三节 建国前的中共中山八区组织756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中山县八区区党部759
第三章 民主党派斗门地方组织760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斗门县工委760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中山县第八区760
第四章 工人组织761
第一节 县总工会建置沿革761
第二节 基层工会组织761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762
第四节 工会主要活动763
第五章 青少年组织764
第一节 青年组织765
第三节 少年儿童组织769
第六章 妇女组织770
第一节 建国前妇女组织771
第二节 斗门县妇女联合会773
第七章 农民组织776
第一节 组织沿革776
第二节 主要活动777
第八章 其他群众组织779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779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780
第三节 科技协会781
第四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781
第十七篇 政权、政协783
第一章 行政机关783
第一节 人民政府783
第二节 民国区政府789
第二章 权力机关789
第一节 历届斗门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789
第二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793
附录 民国时期斗门地区参加中山县议会、参议会人员概况797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斗门县委员会798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议798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工作801
第四章 军事803
第一节 地方军事机构803
第二节 军事设施804
第三节 驻军805
第四节 兵役制度807
第五节 人民武装808
第六节 民兵810
第七节 兵事812
第五章 治安8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818
第二节 警察队伍819
第三节 侦查破案820
第四节 治安管理823
第五节 出入境管理828
第六节 消防管理828
第六章 检察829
第一节 机构沿革829
第二节 检察制度829
第七章 审判834
第一节 机构沿革834
第二节 审判原则、制度835
第三节 审判活动835
第四节 审判监督839
第八章 司法行政841
第一节 机构沿革841
第二节 宣传教育841
第三节 人民调解842
第四节 律师工作842
第五节 公证工作843
第九章 民政844
第一节 机构沿革844
第二节 拥军优属844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846
第四节 赈灾救济846
第五节 社会福利848
第六节 收容遣送849
第七节 婚姻登记850
第八节 老区建设850
第九节 殡葬改革850
第十章 人事851
第一节 干部来源851
第二节 干部任用852
第三节 干部培训852
第四节 干部结构852
第五节 干部工资、福利855
第六节 干部管理856
第十一章 行政监察8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857
第二节 监察工作857
第十二章 档案工作858
第一节 机构沿革858
第二节 档案建设858
第三节 档案馆与馆藏档案860
第四节 编研与利用861
第十八篇 人物863
第一章 人物传863
第二章 人物录880
第三章 人物表883
第一节 英烈表883
第二节 高级知识分子表892
第三节 劳动模范表894
《斗门县志》编纂机构及人员名册901
《斗门县志》审稿机构、人员名册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