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 吴为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767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研究生-教材;汉语-研究-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和崛起1

一、认知语言学是一个学派1

(一)认知语言学的性质1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3

(三)认知语言学的界定4

二、认知语言学派的理论背景5

(一)认知语言学的学术渊源5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7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9

第二节 语言观和认识论的思辨11

一、语言观的反思和质疑11

(一)“天赋性”和“自主性”假说11

(二)功能主义语言研究取向12

二、认识论的反思和质疑14

(一)客观主义认知观14

(二)经验主义现实论15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17

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17

(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兴起17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19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思考22

(一)汉语研究的回顾:“分析”与“整合”22

(二)理论引进的原则:“借鉴”与“创新”23

(三)语言事实的解释:“假设”与“实证”24

(四)语法研究的目标:“解释”和“预测”25

第二章 类范畴与原型理论28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28

一、经典范畴观的反思28

(一)经典范畴观的假设28

(二)经典范畴观的评述29

二、颜色词范畴的启示30

(一)基本颜色词及其蕴涵层级30

(二)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研究32

三、范畴化的原型理论33

(一)经典范畴理论的质疑33

(二)范畴化原型理论的要点35

四、理想化认知模式37

(一)理想化认知模式及其类型建构37

(二)理想化认知模式及其隐喻映射39

第二节 范畴化与基本层次概念41

一、自然语言的概念分类及系统性41

(一)基本层次范畴的属性41

(二)词汇范畴化的层级系统43

二、范畴层次与词语组配的选择性45

(一)范畴层次与韵律形式45

(二)词语组配与优选规则48

第三节 家族相似性与多义范畴50

一、多义范畴的认知基础51

(一)Lakoff的“辐射状范畴”解释52

(二)Taylor的“语义链”解释54

(三)Langacker的“网络模型”解释55

二、汉语多义范畴的研究56

(一)词义引申的传统研究56

(二)词义引申的认知解释59

第三章 语言客体范畴化:词类范畴64

第一节 词类范畴的界定及其非同质性65

一、词类范畴的非同质性65

(一)同类词的句法表现差异66

(二)同类词的话语功能差异67

二、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69

(一)词类属性及范畴化的依据69

(二)汉语词类及范畴化的策略71

第二节 词类功能的转移及其非范畴化74

一、词类功能的认知解释74

(一)词类范畴的功能认知观74

(二)汉语词类功能的再认识76

二、词类功能的非范畴化79

(一)动名互转与概念转喻79

(二)名形转类的语义基础85

(三)形容词的动态情状90

(四)派生词的功能变异93

第四章 语言客体范畴化:句法范畴97

第一节 汉语句法语义范畴的新发现98

一、“有界”和“无界”98

(一)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98

(二)“事件动词”与“活动动词”99

(三)“事件句”与“非事件句”102

二、“有定”和“无定”103

(一)名词性成分与“定指/不定指”的关联性104

(二)“句法结构赋义规律”与词汇标记形式105

三、“及物性”范畴108

(一)“及物性假说”与动词范畴的原型性等级108

(二)“连动式”与动词性成分的及物性差异109

四、“可别度”范畴111

(一)“可别度领先”与汉语语序112

(二)“可别度领先”与语序共性115

第二节 汉语功能词范畴的再界定116

一、结构标记的功能同一性116

(一)结构标记“的”的功能分析117

(二)结构标记“的”的认知解释119

二、唯补成分的建类相关性121

(一)唯补成分的范畴界定121

(二)唯补成分的语法特点122

三、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123

(一)弱化连词的功能变异123

(二)连词弱化的认知动因124

四、框式介词的语义抽象度126

(一)语义抽象度分级理论与汉语介词126

(二)介词语义抽象度与范域的相关性127

五、表物状量词的认知依据128

(一)表物状量词的选择依据129

(二)变量超值与量词选择131

第五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132

第一节 概念隐喻与句法相似性132

一、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132

(一)传统隐喻观的反思132

(二)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134

(三)Reddy及其“导管隐喻”135

二、概念隐喻的系统性137

(一)概念构筑与结构隐喻137

(二)人体经验与方位隐喻139

(三)属性认知与本体隐喻141

三、概念隐喻与汉语研究143

(一)概念域之间的隐喻投射143

(二)隐喻概念之间的不平行性147

第二节 概念转喻与语义相关性150

一、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150

(一)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150

(二)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153

二、概念转喻的关联性154

(一)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概念转喻154

(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概念转喻156

三、概念转喻与概念转指159

(一)概念转喻的“认知框架”159

(二)概念转指的“显著度”160

第六章 意象图式与凸显原则164

第一节 意象图式与认知模式164

一、意象图式理论164

(一)意象图式的定义164

(二)意象图式的特征165

二、Langacker的“意象”166

(一)意象概念和语义结构166

(二)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168

(三)意象识解和汉语研究171

三、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175

(一)意象图式的本质属性175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176

(三)意象图式的转换179

第二节 焦点、背景与凸显原则181

一、焦点、背景的理论解析181

(一)焦点、背景理论的学术渊源181

(二)焦点、背景理论的定义和特征183

二、焦点、背景和句子构建186

(一)焦点、背景和主语、宾语186

(二)焦点、背景和主句、从句187

三、焦点、背景和汉语研究189

(一)凸显原则和结构整合189

(二)焦点、背景和汉语句式192

第七章 句法象似性与语言表达式199

第一节 句法象似性的概念与类型200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及其反思200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原则200

(二)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反思202

二、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观203

(一)Peirce的符号及“象似符”203

(二)Haiman的结构及“图像象似符”204

第二节 数量象似动因与语言表达式206

一、复杂象似动因206

(一)形态层面的复杂象似性206

(二)句法层面的复杂象似性208

二、重叠象似动因209

(一)实词的重叠象似性210

(二)构式的重叠象似性213

第三节 距离象似动因与语言表达式215

一、形态范畴与距离象似动因216

(一)语缀及其相对语序216

(二)联系项及框式介词218

二、句法范畴与距离象似动因220

(一)名词短语及“的”的隐现220

(二)多项定语的排序动因224

(三)动结构式的认知解释227

第四节 顺序象似动因与语言表达式229

一、显性顺序象似动因:时间顺序230

(一)时间顺序原则(PTS)231

(二)时间范围原则(PTSC)232

二、隐性顺序象似动因:范畴顺序233

(一)序列范畴的自然顺序233

(二)并列范畴的规约顺序235

第五节 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237

一、动因竞争机制的类型学解释237

(一)动因竞争的假设237

(二)形式功能的统一239

二、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句法投射240

(一)短时记忆限度与结构难度241

(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同构效应243

(三)信息处理过程与同步组块245

第八章 概念整合与意义构建248

第一节 概念整合的框架与要素249

一、概念整合的理论创建29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产生29

(二)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251

二、概念特征与整合要素251

(一)概念的体验性252

(二)概念的可变性252

(三)概念的可整合性253

三、心理空间与整合框架254

(一)概念整合原理254

(二)框架与心智空间256

(三)整合与认知机制257

第二节 概念整合的类型与机制259

一、概念整合的关系压缩259

(一)关系压缩的概念259

(二)连通关系的表现261

二、概念整合的基本类型265

(一)糅合型整合265

(二)截搭型整合2

第三节 概念整合和词语创新270

一、词语整合的普遍性270

(一)复合构词与概念整合270

(二)复合构词与意义创新272

(三)复合构词的两种类型273

二、意义构建的规约性274

(一)词语组配的不对称274

(二)经验认知的规约性275

三、概念复合的层级性277

(一)词语整合的语义基础277

(二)词语整合的层级分布282

第九章 构式语法与句法构式289

第一节 构式语法及其理论要点289

一、构式语法的理论渊源289

二、Goldberg的构式语法291

(一)构式语法的界定291

(二)构式语法的特点293

第二节“构式一语块”理论假设295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评价296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贡献296

(二)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297

二、“构式—语块”理论假设298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启示298

(二)认知层次与语块组模300

第三节 构式语法与汉语句式研究305

一、双谓词构式305

(一)客观层面与典型连动式306

(二)逻辑层面与非典型连动式307

(三)认知层面与边缘连动式308

二、双及物构式309

(一)“双宾语结构”和“双及物构式”309

(二)双及物构式及其隐喻引申类型310

三、处置义构式313

(一)“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314

(二)“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视角315

(三)“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317

四、强调义构式319

(一)典型“连”字句的构式特征319

(二)非典型“连”字句的生成机制321

参考文献324

后记3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