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州史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州史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4648146.jpg)
- 王国平著 著
- 出版社: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 ISBN:978780733407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59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772页
- 主题词:苏州市-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州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3
第一节 文明的曙光3
一 最早的居民——三山先民3
二 鱼米之乡初露端倪5
三 兴旺发达的良渚文化8
四 文明的中断与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17
第二节 从勾吴立国到寿梦称王19
一 泰伯、仲雍南奔与勾吴立国19
二 寿梦称王与吴国崛起22
第三节 从诸樊继位到阖闾称霸27
一 吴楚之间战争不断27
二 吴越两国反目成仇29
三 王位之争与阖闾为王30
四 象天法地筑苏州城32
五 柏举之战与擕李之战34
第四节 夫差争霸与吴国灭亡36
一 南服于越,北伐齐鲁37
二 黄池盟会,吴晋争长44
三 吴国衰落与勾践灭吴45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置换与变迁47
一 吴地入越与越徙琅邪48
二 吴地入楚与黄歇治吴50
第六节 经济、科技与文化54
一 农耕、水利与蚕桑54
二 冶金与造船58
三 建筑与园林63
四 教育、文学与语言64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5
第一节 政区沿革及政治变迁75
一 政区建制与户口衍变75
二 秦汉时期重大政治事件77
三 吴郡与孙吴政权79
四 吴郡与两晋政治84
五 南朝吴郡政治变迁89
第二节 门阀士族92
一 吴郡士族的形成92
二 吴郡四姓93
三 吴郡士族的地方影响99
第三节 经济的发展101
一 农业生产的进步101
二 工商业的发展102
三 交通与水利事业104
四 园林的兴建106
第四节 文化的进步109
一 经学的主要成就109
二 影响深远的文学111
三 名家辈出的艺术113
四 宗教的勃兴117
第三章 隋唐宋元时期123
第一节 军事与政治123
一 隋定江南与苏州名称的出现123
二 唐与五代政情125
三 北宋平江府的设置及范仲淹治苏129
四 南宋苏州的复兴131
五 元朝苏州政治与张士诚大周政权的建立133
第二节 江南经济中心的确立137
一 大运河的开凿与塘浦圩田建设137
二 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141
三 手工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起点143
四 坊市的繁荣与小城镇的涌现148
第三节 文化教育与科技152
一 “苏湖教学法”与科举渐兴152
二 训诂、理学与地方志编撰的成就156
三 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与艺术159
四 以天文图为标志的科技进展168
五 宗教信仰与水乡风俗177
第四章 明朝时期183
第一节 洪武模式建立与社会恢复性发展183
一 洪武模式建立与社会经济秩序恢复183
二 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5
三 郑和从刘家港“开洋”下西洋213
第二节 洪武模式调整与社会持续性发展215
一 洪武模式调整215
二 社会持续性发展228
第三节 洪武模式解体与社会转型性发展241
一 苏州地区政策调整与洪武模式解体241
二 商品经济繁盛与社会转型性发展253
三 抗倭斗争273
四 抗暴斗争275
第四节 文化成就285
一 璀璨的文学艺术286
二 科学技术新成就309
三 丰富的藏书与刻书322
第五章 清朝时期331
第一节 变局激荡的政治图卷331
一 清军南下与抗清斗争331
二 江南政治大案与苏州士绅334
三 康乾南巡与《姑苏繁华图》339
四 太平天国与苏州345
五 苏州开埠350
六 维新与辛亥革命352
第二节 经济变迁的多面观照365
一 农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365
二 手工业的兴盛和市镇专业化的走向369
三 商业会馆与公所的繁兴374
四 太平天国时期的经济376
五 近代企业的兴起380
第三节 人文荟萃的世家望族387
一 吴江叶氏387
二 昆山徐氏391
三 长洲彭氏394
四 吴县潘氏398
五 常熟翁氏401
第四节 学术与艺术的辉煌404
一 吴门经学的流变404
二 史学与金石、文字学名家409
三 诗词流派与散文小说412
四 昆曲与评弹的盛衰419
五 藏书文化与学术贡献425
六 书画与篆刻汇观435
七 园林艺术的传承441
第五节 科举与教育的变革445
一 官学与科举教育的兴废445
二 书院教育的演进451
三 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458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成就464
一 传统医派与近代医学464
二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步470
三 光学技术与眼镜制造474
第七节 社会生活面相475
一 氤氲缭绕的民间信仰475
二 岁时节日的生活世态479
三 桃花坞年画的审美与祈求484
四 养教兼施的社会保障事业487
第六章 民国时期497
第一节 激烈的政治搏斗:北京政府时期497
一 反抗军阀统治497
二 反帝运动:从“五四”到“五卅”502
第二节 激烈的政治搏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517
一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517
二 抗日烽火523
三 国民党统治在苏州的终结536
第三节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543
一 小农经济的命运543
二 现代工业的发展550
三 资本主义家庭劳动560
第四节 斑斓的社会文化生活564
一 地方文化传统的命运564
二 现代社会生活的成长575
三 教育事业的更新587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州的确立605
一 苏州解放与人民政权的建立605
二 苏州国民经济的恢复610
三 解放初期的重大政治运动615
四 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621
第二节 苏州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626
一 “一五”讨划在苏州的实施626
二 “反右派”斗争的开展631
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34
四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农村社教的开展642
五 “文化大革命”运动64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苏州的崛起658
一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658
二 改革开放的启动与推进662
三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苏南模式”670
四 古城保护与城乡建设的有序展开678
第四节 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681
一 开发区的勃兴与开放型经济的突飞猛进681
二 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689
三 城乡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698
四“两个率先”目标的形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703
五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继续奋斗713
附录一 苏州历代状元一览表717
附录二 大事记722
附录三 参考文献740
后记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