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韩国学 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韩国学 理论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4664231.jpg)
- (韩)林荧泽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74209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韩国-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韩国学 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韩国学是什么3
国学的成立过程和对实学的认识3
1.1900年,新旧学的交替与实学的复活4
2.1930年,朝鲜学运动与实学的再发现15
3.国学的现状和其科学性问题28
韩国文化的历史认识逻辑——从东亚传统及与近代世界的关联出发34
1.历史圈中的东亚世界35
2.东亚世界里的文明概念38
3.跨进近代世界的过程43
4.近代世界进程中所提出的文明论47
5.殖民地时期韩国文化的认识问题52
6.结语56
高丽末期文人知识层的东人意识和文明意识——关于牧隐文学的逻辑和性质61
1.14世纪的历史转折61
2.高丽文人在大元帝国时代下的世界经历63
3.处于文明交替期的东人意识和文明意识66
4.以“士”的自我觉醒为依据的文学逻辑71
5.对于牧隐文学的评价问题78
6.结语81
第二部分 实学:内与外的认识87
实事求是的治学传统与开化思想87
1.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及其课题87
2.救弊的实事求是与考古的实事求是88
3.向“适用现实的实事求是”转变90
4.格致的实事求是93
5.开化思想的实事求是97
朴趾源的主体意识和世界认识——分析《热河日记》的视角98
1.《热河日记》的研究方向98
2.燕岩的主体意识和“燕行”101
3.“燕行”的姿态104
4.北学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展望107
5.主题的表现手法111
6.结语116
洪大容的《医山问答》——“虚”与“实”的意义及其散文的性质120
1.论议的焦点120
2.虚子和实翁——对立形象的意义121
3.《医山问答》的逻辑构成与主题122
4.结语124
实学者们的日本观与实学129
1.实学的概念与中国观129
2.17、18世纪的韩日关系与通信使节团131
3.燕岩学派对日本技术文明的认识133
4.星湖学派的对日外交论135
5.丁若镛与日本文人的理性对话137
6.实学的普遍性与其世界史意义的展望139
19世纪经学对西学的应对——以丁若镛和沈大允为例141
1.经学的时代意义142
2.丁若镛经学——慎独理论145
3.沈大允经学——福利思想150
4.结语155
第三部分 从文艺史的角度看社会:政治,美学161
18世纪艺术史的视角——《柳遇春传》解读161
1.《柳遇春传》中与艺术史相关的问题161
2.18世纪的京城艺人163
3.实学派文人的音乐趣味171
4.艺术人的觉悟和矛盾176
5.结语180
李朝末期知识层的分化与文学的戏作化倾向——金笠研究序说183
1.序言183
2.传统汉文学中的戏作185
3.知识层的分化和流落189
4.戏作的产生及其风格203
5.结语215
朴趾源的认识论与美意识218
1.重新闭上眼睛218
2.不是用耳倾听,而是用心聆听219
3.用释迦如来的慧眼220
4.认识方法的现实性与相对性223
5.形象认识的理论227
6.“真知”与“实践”231
7.结语234
丁若镛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解析《汤论》、《原牧》237
1.问题的提出237
2.《汤论》和《原牧》的构成及主旨238
3.历史理论根源241
4.人学根源246
5.现实基础249
6.结语255
第四部分 教育和学问之路的探索261
16世纪士林的学堂创设——以牛溪书室和隐屏精舍为例261
1.序言261
2.士林的乡居与学堂262
3.牛溪书室和隐屏精舍264
4.两学堂的教育内容与性质265
5.结语268
权得己的经学——解析《论·孟僭疑》270
1.《论·孟僭疑》270
2.其说经的方法271
3.对“仁”和“义”的解释275
4.“求是”与“守、变”的逻辑278
5.有关“放伐”的论述及面对政治现实的姿态280
6.经学史、思想史的地位283
丁若镛流配康津期间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286
1.问题的提出286
2.茶山流配期间的生活及茶信契288
3.康津时期弟子留下的成果298
4.茶山学团的性质及后来307
国文学:做什么,怎么做310
1.国文学的现状311
2.确立国文学的姿态以及现代的任务316
3.在学问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