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 201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 2011](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4686303.jpg)
- 辛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4441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 20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语 五中全会:为“十二五”发展校音定调1
一 发展方位:奠基攻坚理当大有可为1
(一)关键时期,不容懈怠1
(二)攻坚时期,必须勇往直前3
(三)战略机遇期,要能当机立断5
二 发展主题:科学发展要有具体体现6
(一)“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协调发展6
(二)“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创新发展7
(三)“十二五”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8
(四)“十二五”发展必须是共享发展9
三 发展战略:在加快转变上下大功夫10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10
(二)要正视转变发展方式的代价11
(三)敢于让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12
四 发展动力: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13
(一)发展的阻力来源于改革的不到位14
(二)从单兵突进到各领域全方位改革15
(三)既要积极稳妥更要有勇气与决心16
上篇 理论阐述21
专题一 从“十一五”走向“十二五”21
一 回顾成就辉煌的“十一五”21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1
(二)结构调整,又好又快24
(三)节能减排,圆满完成26
(四)统筹协调,共同发展28
(五)共享发展,改善民生29
二 前瞻充满希望的“十二五”32
(一)“十二五”的发展要求32
(二)“十二五”的发展目标35
(三)“十二五”的十大任务35
三 健康走出社会发展的转型期37
(一)社会转型是迈向发展与进步的契机37
(二)发展中的问题要从人的层面找原因38
(三)为中国社会健康走出转型期做贡献39
专题二 毫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41
一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41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41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46
二 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53
(一)立足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54
(二)坚持科学发展,要求又好又快55
(三)倡导共享成果,促进和谐相处57
(四)着力制度创新,重视体制保障58
三 走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60
专题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63
一 发展实践表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力不从心63
二 发展理论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核心是保持经济关系的协调性69
(一)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关系70
(二)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72
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77
中篇 战略部署83
专题四 扩大内需:第一任务83
一 扩大内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回顾83
(一)制约扩大内需的因素83
(二)扩大内需面临的深层问题85
(三)2009年扩大内需的实践回顾88
二 扩大内需是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89
(一)扩大内需重在扩大消费需求90
(二)扩大内需可以化解经济发展“两难”91
三 “十二五”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92
(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92
(二)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94
(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95
(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96
四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97
(一)外需不可或缺98
(二)内需是大国之本99
专题五 协调发展:紧迫要求101
一 城乡协调发展101
(一)历史自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02
(二)求真务实:按照一体化目标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103
(三)固本培元:以政策导引体制创新夯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105
二 区域协调发展109
(一)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09
(二)国际区域发展理论及实践经验111
(三)“十二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114
三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6
(一)发展社会事业116
(二)缩小分配差距117
(三)坚持辩证的社会发展观119
专题六 创新发展:重要支撑121
一 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121
二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23
(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123
(二)自主创新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不懈追求124
(三)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26
三 我国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129
(一)决策管理体制不顺129
(二)创新主体能力不强130
(三)创新机制尚不完善132
(四)环境存在制约因素133
四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35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135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136
(三)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137
(四)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137
(五)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138
专题七 绿色发展:两型社会着力点141
一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141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提出141
(二)能源资源节约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43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145
二 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147
三 生态建设是实现环境友好的根本途径150
(一)环境友好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150
(二)没有生态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151
(三)生态问题必须通过生态建设来解决152
四 通过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153
(一)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54
(二)培育生态文化道德观念,倡导绿色消费154
(三)发挥政府职能,在生态建设中起主导作用155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56
(五)转变政绩观念,确立绿色GDP考核体系157
(六)创新生态建设思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158
专题八 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161
一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61
(一)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161
(二)共享成果要注意各得其所162
(三)共享成果要坚持身体力行164
二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社会建设全过程165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65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建设166
(三)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68
三 社会建设要始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169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69
(二)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71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173
(四)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175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居民健康水平177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179
下篇 发展保障185
专题九 全面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185
一 30多年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85
(一)经济体制改革渐入佳境185
(二)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90
(三)文化体制改革方兴未艾196
二 30多年体制改革达成基本共识197
(一)改革开放为体制改革开辟了广阔道路198
(二)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保障201
(三)体制改革既要勇于攻坚又要善于攻坚203
三 “十二五”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205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05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205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206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206
(五)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206
(六)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207
专题十 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大动力208
一 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效与巨大功绩208
(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小康209
(二)制度创新与体制完善取得实质性进展209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了新突破210
二 改革开放的认识深化与经验总结211
(一)在改革中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11
(二)发扬人民群众首创精神212
(三)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212
(四)坚定不移地、更高水平地坚持改革开放213
三 更加自觉地确立科学的改革开放观215
(一)改革的价值指向要科学,改革必须为人民改革215
(二)改革的主体定位要科学,改革必须让人民改革216
(三)改革的思维模式要科学,改革必须有辩证思维217
(四)改革的路径选择要科学,改革必须要规范彻底218
四 实现改革的转型218
(一)必须直面改革219
(二)重新激发改革动力221
(三)改革转型的可能及实现222
专题十一 繁荣向上:发展的文化支持224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24
(一)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体现225
(二)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226
(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27
(四)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228
(五)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29
(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230
二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231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31
(二)加强道德建设233
(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234
(四)形成健康社会氛围235
(五)发扬积极社会精神236
(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237
(七)树立优秀社会风气237
三 推进文化创新238
(一)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39
(二)提高文化产品质量239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40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41
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42
(一)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43
(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43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44
(四)重视新闻媒体建设245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245
(六)发展文化产业246
(七)加强对外文化工作247
(八)发展体育事业248
专题十二 政党先进:发展的政治核心249
一 伟大的事业锻造伟大的政党249
二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53
(一)政党的变与不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做出明确回答254
(二)实体与程序:构建科学制度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256
(三)信息网络技术:反映时代特征的科学方法让党建如虎添翼257
三 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259
(一)官、利、名、情的考验形势严峻259
(二)官、利、名、情的考验不容回避260
(三)用先进和优秀应对官、利、名、情的考验261
四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263
(一)世界观来不得半点虚伪264
(二)权力绝非为所欲为的私器264
(三)干事情并不就等于干事业265
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