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视频压缩与通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视频压缩与通信](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690866.jpg)
- (英)洪佐,(英)谢里曼,(英)斯特赖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4796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视频信号-压缩-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视频压缩与通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压缩理论简介1
1.2视频格式简介1
1.3视频压缩标准的发展4
1.3.1国际电信联盟H.120标准7
1.3.2 JPEG8
1.3.3 ITU H.261标准8
1.3.4 MPEG8
1.3.5 MPEG-2标准9
1.3.6 ITU H.263标准9
1.3.7 ITU H.263+/H.263+++标准9
1.3.8 MPEG-4标准9
1.3.9 H.26L/H.264标准10
1.4视频通信11
1.5本书的组织结构13
第2章 分形图像编解码器14
2.1分形原理14
2.2一维分形编码16
2.2.1分形编解码器的设计18
2.2.2分形编解码器的性能19
2.3差错敏感度及复杂度22
2.4总结与结论24
第3章 低比特率DCT编解码器 和HSDPA型可视电话25
3.1视频编解码器概要25
3.2运动补偿原理26
3.2.1 距离度量28
3.2.2运动搜索算法30
3.2.3其他运动估计技术34
3.2.4结论35
3.3变换编码35
3.3.1一维变换编码35
3.3.2二维变换编码36
3.3.3面向单类DCT的量化器训练38
3.3.4面向多类DCT的量化器训练38
3.4编解码器概述40
3.5初始的帧内编码41
3.6增益控制的运动补偿42
3.7 MCER主动/被动概念42
3.8重建帧缓冲区的部分强制更新43
3.9增益/代价控制的帧间编解码器44
3.9.1复杂度的考虑和降低技术45
3.10比特分配策略46
3.11实验结果47
3.12 DCT编解码器的抗误码性能48
3.12.1比特敏感度48
3.12.2 CodecⅠ型和Ⅱ型的比特敏感度50
3.13基于DCT的低比特率视频收发器50
3.13.1调制解调器的选择50
3.13.2源匹配收发器51
3.14系统性能55
3.14.1系统1的性能55
3.14.2系统2的性能57
3.14.3系统3~5的性能60
3.15总结与结论62
第4章 极低比特率VQ编解码器和HSDPA型可视电话收发器63
4.1引言63
4.2码书设计63
4.3矢量量化器的设计65
4.3.1均值和形状增益矢量量化67
4.3.2自适应矢量量化68
4.3.3分类矢量量化69
4.3.4算法复杂度70
4.4误码性能71
4.4.1比特分配策略71
4.4.2比特敏感度72
4.5基于VQ的低比特率视频收发器73
4.5.1调制方式的选择73
4.5.2前向纠错74
4.5.3系统1的结构76
4.5.4系统2的结构76
4.5.5系统3~6的结构77
4.6系统性能77
4.6.1仿真环境77
4.6.2系统1和系统3的性能78
4.6.3系统4和系统5的性能79
4.6.4系统2和系统6的性能80
4.7基于格型VQ视频和TCM的联合交互式解码81
4.7.1引言81
4.7.2系统概述81
4.7.3压缩82
4.7.4矢量量化分解82
4.7.5串联和迭代译码83
4.7.6传输帧结构83
4.7.7帧差分解83
4.7.8 VQ码书85
4.7.9 VQ激励码限制85
4.7.10 VQ格形结构86
4.7.11 VQ编码88
4.7.12 VQ解码89
4.7.13结果90
4.8总结与结论93
第5章 基于四叉树的低比特率编解码器和HSDPA型可视电话95
5.1概述95
5.2四叉树分解95
5.3四叉树强度匹配97
5.3.1零阶强度匹配97
5.3.2一阶强度匹配99
5.3.3分解算法的问题99
5.4基于模型的参数增强101
5.4.1人眼和嘴的检测102
5.4.2参数码书训练103
5.4.3参数编码104
5.5改进的QT编解码器105
5.6误码性能105
5.6.1比特分配107
5.6.2比特敏感度107
5.7基于QT编解码的视频收发器108
5.7.1信道编码与调制108
5.7.2基于QT的收发器结构108
5.8基于QT的视频收发器性能110
5.9基于QT的视频收发器总结113
5.10低比特率视频编解码器/收发器总结113
第6章 低复杂度技术116
6.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16
6.1.1基本的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16
6.1.2帧内/帧间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18
6.1.3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18
6.2块截断编码119
6.2.1块截断算法119
6.2.2块截断编解码器的实现121
6.2.3帧内块截断编码121
6.2.4帧间块截断编码122
6.3子带编码123
6.3.1正交镜像滤波器的完全重构124
6.3.2实用的正交镜像滤波器130
6.3.3基于游程长的帧内子带编码132
6.3.4基于Max-Lloyd的子带编码134
6.4总结与结论137
第7章 高分辨率DCT编码138
7.1引言138
7.2帧内量化器训练138
7.3面向高质量图像的运动补偿142
7.4帧间DCT编码145
7.4.1 MCER DCT变换的特性145
7.4.2联合运动补偿和残差编码150
7.5提出的编解码器151
7.5.1运动补偿153
7.5.2帧间/帧内DCT编解码器153
7.5.3帧对齐154
7.5.4比特分配156
7.5.5编解码器的性能156
7.5.6差错敏感性和复杂度157
7.6总结与结论159
第8章 面向HSDPA型无线可视电话的H.261160
8.1引言160
8.2 H.261视频编码标准160
8.2.1概述160
8.2.2信源编码器161
8.2.3编码控制163
8.2.4视频复用编码器163
8.2.5仿真编码统计168
8.3传输差错对H.261编解码器的影响171
8.3.1差错机制171
8.3.2差错控制机制172
8.3.3差错恢复173
8.3.4差错影响174
8.4一个可重配置的无线可视电话系统183
8.4.1引言183
8.4.2目标184
8.4.3 H.261编解码器的比特率降低184
8.4.4宏块大小的研究185
8.4.5纠错编码187
8.4.6打包算法187
8.5基于H.261的无线可视电话系统的性能192
8.5.1系统结构192
8.5.2系统性能194
8.6总结与结论198
第9章H.261和H.263编解码器的对比200
9.1引言200
9.2 H.263编码算法201
9.2.1信源编码器201
9.2.2视频复用编码器202
9.2.3运动补偿207
9.2.4 H.263备选方案208
9.3性能分析216
9.3.1引言216
9.3.2 H.261性能216
9.3.3 H.261/H.263性能对比218
9.3.4 H.263编解码器性能220
9.4总结与结论228
第10章 面向 HSDPA型无线可视电话的H.263229
10.1引言229
10.2移动环境下的H.263229
10.2.1移动环境下使用H.263存在的问题229
10.2.2移动环境下使用H.263的可能方案230
10.3具有抗误码性能的可重配置可视电话系统的设计231
10.3.1引言231
10.3.2比特率控制232
10.3.3 FEC编码在可视电话系统中的应用234
10.3.4传输数据包的结构234
10.3.5编码参数历史列表235
10.3.6打包算法236
10.4基于H.263的视频系统的性能238
10.4.1系统环境238
10.4.2性能分析239
10.4.3基于H.263的系统和基于H.261的系统的对比244
10.5传输反馈249
10.5.1 ARQ问题252
10.5.2传输反馈的实现253
10.6总结与结论256
第11章MPEG-4视频压缩258
11.1引言258
11.2 MPEG-4概述259
11.2.1 MPEG-4档次259
11.2.2 MPEG-4特性260
11.2.3 MPEG-4基于对象的定位261
11.3 MPEG-4——基于内容的交互263
11.3.1基于VOP的编码264
11.3.2运动和纹理编码265
11.3.3形状编码267
11.4视频质量估计268
11.5视频质量评估270
11.5.1主观视频质量评估270
11.5.2客观视频质量270
11.6编码参数的影响271
11.7总结与结论275
第12章MPEG-4与H.264编解码器的对比研究276
12.1引言276
12.2 ITU-T H.264工程276
12.3 H.264视频编码技术276
12.3.1 H.264编码器277
12.3.2 H.264解码器278
12.4 H.264规定的编码算法278
12.4.1帧内预测278
12.4.2帧间预测279
12.4.3整型变换281
12.4.4熵编码288
12.5 MPEG-4与H.264编解码器的对比研究289
12.5.1引言289
12.5.2帧内编码与预测289
12.5.3帧间预测与运动补偿289
12.5.4变换编码与量化290
12.5.5熵编码290
12.5.6去块效应滤波器290
12.6性能分析291
12.6.1引言291
12.6.2 MPEG-4的性能291
12.6.3 H.264的性能292
12.6.4对比研究293
12.6.5总结与结论296
第13章MPEG-4码流和比特敏感度的研究297
13.1研究意义297
13.2编码视频数据的结构298
13.2.1视频数据298
13.2.2静态纹理数据298
13.2.3网格数据298
13.2.4人脸动画参数数据298
13.3视频码流的语法299
13.3.1起始码299
13.4容错视频编码的介绍300
13.5 MPEG-4中的容错视频编码300
13.6 MPEG-4中的容错工具301
13.6.1重同步301
13.6.2数据分割302
13.6.3可逆的变长码303
13.6.4头扩展码304
13.7 MPEG-4比特敏感度的研究304
13.7.1研究目标304
13.7.2引言304
13.7.3仿真编码统计305
13.7.4差错的影响307
13.8本章总结310
第14章HSDPA式和Turbo型自适应单载波与多载波视频系统311
14.1面向GSM/GPRS的Turbo均衡H.263可视电话311
14.1.1研究意义与背景311
14.1.2系统参数311
14.1.3 Turbo均衡313
14.1.4 Turbo均衡的性能315
14.1.5总结与结论320
14.2 HSDPA型突发式自适应CDMA可视电话320
14.2.1研究意义和视频收发器概述320
14.2.2多模式视频系统的性能323
14.2.3突发式自适应可视电话系统326
14.2.4总结与结论329
14.3基于OFDM的自适应Turbo编码可视电话329
14.3.1研究意义与背景329
14.3.2 AOFDM Modem的模式自适应和信令331
14.3.3 AOFDM子带误码率估计331
14.3.4视频压缩与传输331
14.3.5子带自适应OFDM和固定模式OFDM收发器的对比332
14.3.6具有不同目标比特率的子带自适应OFDM收发器335
14.3.7目标比特率时变的OFDM收发器339
14.3.8总结与结论345
14.4面向H.263可视电话的HSDPA型自适应TCM、 TTCM和BICM345
14.4.1引言345
14.4.2系统概述346
14.4.3应用固定调制模式349
14.4.4应用自适应调制351
14.4.5 CDMA系统中的TTCM AQAM355
14.4.6结论359
14.5采用多级编码,TCM和STTC的Turbo检测的MPEG-4视频360
14.5.1研究意义与背景360
14.5.2 Turbo收发器361
14.5.3 MIMO信道容量363
14.5.4收敛性分析365
14.5.5仿真结果368
14.5.6结论371
14.6近容量不规则变长编码371
14.6.1引言371
14.6.2提出方案的概述372
14.6.3提出方案的参数设计375
14.6.4结果分析377
14.6.5结论380
14.7面向移动接收终端的数字地面视频广播381
14.7.1背景及研究意义381
14.7.2 MPEG-2误码敏感度381
14.7.3 DVB地面方案389
14.7.4地面广播信道模型392
14.7.5数据分割方案392
14.7.6数据分割方案的性能396
14.7.7不分层的OFDM DVBP性能404
14.7.8分层的OFDM DVB性能408
14.7.9总结与结论412
14.8卫星视频广播412
14.8.1背景与研究意义412
14.8.2 DVB卫星方案413
14.8.3卫星信道模型414
14.8.4盲均衡415
14.8.5 DVB卫星方案的性能417
14.8.6 Turbo-coded DVB系统425
14.9总结与结论425
14.10无线视频系统设计原则426
词汇表427
参考文献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