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
  • 符文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244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典针灸临床特色1

第一节 经典针灸临床特色的渊源1

第二节 特色针灸4

一、偶刺法4

二、振埃法4

三、刺络治痹5

四、补母泻子法6

五、泻南补北法8

六、热证可灸论8

七、《针灸资生经》针灸临床特色9

八、《针方六集》针灸临床特色10

第二章 针灸调肝治病术12

第一节 概述12

一、《内经》论针灸调肝12

二、《伤寒论》论针灸调肝13

三、《备急千金要方》论针灸调肝14

四、其他医家论针灸调肝14

第二节 调肝治病的理论基础15

一、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15

二、肝与经络的关系18

第三节 调肝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19

一、调肝与针灸治病20

二、针灸调肝止喘效奇22

三、针灸平肝定眩晕效验23

四、调肝治中风效佳23

五、调肝治颤证23

六、针灸调肝医妇科病24

七、从肝论治男科疾病24

八、四关穴的临床应用25

第三章 醒脑开窍针法27

第一节 概述27

一、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源流、发展27

二、“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28

第二节 醒脑开窍针法操作30

一、操作及手法量学30

二、针灸处方31

第三节“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32

一、适应证32

二、禁忌证32

三、注意事项33

第四节“醒脑开窍”针法的现代文献研究34

一、“醒脑开窍”针法的现代研究34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应用展望35

第四章 陈氏飞针法37

第一节 概述37

一、古代文献有关进针技术的记载37

二、一般临床常用进针手法简介38

三、后代医家对进针法的阐发及应用比较40

第二节 陈氏飞针操作方法40

一、“快速旋转进针法”的练习步骤41

二、“快速旋转进针法”的操作42

第三节 临床应用43

第五章 靳三针疗法44

第一节 概述44

一、定义44

二、源流44

三、理论基础45

第二节 操作方法46

一、靳三针组穴46

二、操作手法51

第三节 临床应用52

一、适应证52

二、脑瘫靳三针治疗方法52

第六章 通督调神针刺法57

第一节 概述57

一、定义57

二、理论依据57

第二节 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58

一、中风病肢体功能障碍58

二、中风失语58

三、中风后假性延髓性麻痹59

四、中风后血管性痴呆60

第三节 现代研究61

一、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61

二、针刺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61

第七章 大接经法63

第一节 概述63

一、定义63

二、源流63

第二节 取穴64

第三节 操作方法65

第四节 适应证65

第五节 临床发挥65

一、大接经点灸65

二、原穴接经66

三、络穴接经66

四、首尾接经67

五、原络接经67

第六节 注意事项68

第八章 灵龟八法69

第一节 概述69

一、定义69

二、源流70

三、作用优势70

四、机理研究71

第二节 操作方法71

一、基本理论71

二、开穴方法78

三、取穴方法81

第三节 临床应用81

一、痛证81

二、神经系统疾病82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82

四、消化系统疾病82

五、妇科疾病83

六、皮肤科疾病83

七、其他83

第九章 相应取穴法86

第一节 概述86

第二节 理论基础87

第三节 取穴方法88

一、左右对应取穴法88

二、上下交叉取穴法89

三、前后对应取穴法94

第四节 适应证及临床应用98

一、适应证98

二、临床应用98

第十章 董氏奇穴99

第一节 概述99

第二节 源流99

第三节 理论基础100

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01

二、董氏奇穴与经络104

三、董氏奇穴与中医学说106

四、董氏奇穴治疗发挥108

第四节 操作规范113

一、精选特效董氏奇穴113

二、董氏针法130

第五节 董门秘传掌诊真诀134

第六节 适应证136

第七节 禁忌证137

第八节 临床应用137

一、头部137

二、眼疾病138

三、鼻疾病139

四、耳疾病139

五、颜面疾病140

六、颈项疾病140

七、上肢疾病141

八、下肢疾病142

九、胸腹病144

十、腰背病146

十一、心脏病147

十二、肝胆病147

十三、肺病148

十四、脾胃病148

十五、中风症148

十六、杂症150

第十一章 司徒玲针挑疗法153

第一节 概述153

一、源流153

二、治病原理154

第二节 操作规范154

一、常用针挑用具154

二、方法155

三、功效156

四、注意事项157

五、适应证157

第三节 临床应用158

第四节 临床病案举隅162

第十二章 刺络放血疗法165

第一节 概述165

一、定义165

二、源流165

第二节 理论基础169

第三节 操作规范170

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70

二、操作172

三、出血量174

四、出针175

第四节 治病规律176

一、治疗原则176

二、选穴原则177

第五节 适应证178

第六节 禁忌证179

第七节 临床应用180

第十三章 腹针疗法182

第一节 概述182

一、定义182

二、理论渊源182

三、作用原理183

四、腹针的特点184

第二节 穴位185

一、概述185

二、取穴方法185

第三节 针刺手法194

一、针具的选择194

二、针刺前的准备194

三、针刺的深度195

四、针刺的手法195

五、常用的针刺法196

第四节 临床治疗19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97

二、注意事项198

第十四章 眼针疗法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眼针疗法是《内经》“观眼察病”的综合发展199

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为眼针疗法奠定基础200

三、彭静山创眼针疗法201

第二节 理论基础202

一、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202

二、眼与经络的关系202

三、观眼察病203

第三节 穴区分布及主治205

一、眼针穴区分布205

二、眼针穴区主治作用206

第四节 取穴原则208

一、循经取穴208

二、脏腑辨证取穴209

三、三焦辨证取穴209

四、观眼取穴209

五、探穴取穴209

第五节 适应证210

第六节 刺灸法210

一、毫针刺法211

二、皮内针212

三、穴位磁疗213

四、激光穴位照射213

五、鍉针按压214

第七节 眼针疗法的临床应用215

一、中风偏瘫215

二、坐骨神经痛215

三、腰椎间盘突出215

四、急性腰扭伤215

五、腰肌劳损216

六、腰椎增生性脊椎炎216

七、头痛216

八、肩周炎216

九、胆绞痛216

十、胃脘痛216

十一、哮喘发作217

十二、咳嗽217

十三、颈椎病颈痛217

十四、痛经217

十五、肋间神经痛217

十六、肾绞痛217

十七、失眠218

十八、眩晕218

十九、肱骨外上髁炎218

二十、腓肠肌痉挛218

二十一、急性胃肠炎218

二十二、股外侧皮神经炎218

二十三、踝关节扭伤219

二十四、痛风性关节炎219

第十五章 舌针疗法220

第一节 概述220

一、定义220

二、源流220

三、理论基础221

第二节 操作方法222

一、穴位定位222

二、穴位主治224

三、取穴与配穴226

四、针具的选择及补泻手法226

五、注意事项227

第三节 应用228

一、适应证228

二、禁忌证228

三、临床应用举隅228

第十六章 面针疗法230

第一节 概述230

一、定义230

二、面诊与面针230

第二节 临床操作231

一、面针疗法的定位231

二、主治作用232

三、取穴原则233

四、适应证233

五、面针疗法的刺灸法233

六、面针疗法的注意事项235

第十七章 脐针疗法236

第一节 概述236

第二节 脐穴定位237

一、脐洛书全息律238

二、脐全息穴位定位239

三、脐八卦全息穴位240

第三节 操作规范241

第四节 注意事项242

一、禁忌证242

二、刺激强度243

三、副作用243

第五节 临床应用举隅243

第十八章 方氏头皮针体系245

第一节 概述245

一、定义245

二、源流246

三、学术特点246

第二节 头皮针的基础理论248

一、伏象与伏脏穴区248

二、倒象与倒脏穴区253

第三节 头皮针的临床应用260

一、头皮针的取穴与配穴260

二、常见病的头皮针取穴简要方法表263

三、针刺时的注意事项265

第四节 方氏头皮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265

第十九章 体环针268

一、体环针的定义268

二、体环针的源流268

三、体环针的理论基础268

四、体环针的体系269

五、体环针的治病规律271

六、体环针的操作规范272

七、体环针的适应证及禁忌证272

第二十章 蜂针疗法274

一、概述274

二、操作方法278

三、临床应用279

第二十一章 背腧针疗法285

第一节 概述285

一、定义285

二、源流285

三、理论基础287

第二节 操作方法289

一、穴位的定位及主治289

二、穴位的主治规律298

三、针刺操作299

四、适应证299

五、禁忌证299

第三节 临床应用300

一、诊断方面300

二、治疗方面300

三、现代文献报道301

第二十二章 植线疗法303

第一节 概述303

一、定义303

二、理论基础303

三、治疗机理304

第二节 操作方法304

一、术前准备304

二、操作技术305

三、微创植线的线体植埋深度305

四、适应证306

五、禁忌证306

六、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306

七、注意事项307

第三节 临床应用308

第二十三章 火针疗法310

第一节 概述310

第二节 操作方法311

一、术前311

二、术中312

三、术后313

四、施术间隔时间313

五、注意事项313

第三节 临床应用313

一、治疗作用313

二、适应证315

三、禁忌证315

第二十四章 热敏灸疗法316

第一节 概述316

一、定义316

二、源流316

三、理论基础316

第二节 操作方法319

操作规范319

第三节 临床应用321

一、适应证321

二、禁忌证322

三、临床应用322

第二十五章 穴位贴敷疗法323

第一节 概述323

一、定义323

二、源流323

三、理论依据324

四、作用325

第二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325

一、适应证325

二、禁忌证326

第三节 临床应用326

一、常用处方326

二、药物的选择328

三、药物的制备328

四、穴位的选取329

第四节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29

一、操作方法329

二、注意事项330

第二十六章 天灸疗法331

第一节 概述331

一、定义331

二、源流331

三、三伏天灸的几个基本概念332

四、理论依据333

第二节 临床应用333

一、适应证333

二、常用处方334

三、穴位的选取334

四、操作方法、贴药反应、处理办法、禁忌证335

五、注意事项335

第二十七章 保健灸法336

第一节 概述336

一、定义336

二、源流336

三、理论基础338

四、现代研究339

第二节 操作规范341

一、保健灸的制备341

二、保健灸的种类342

第三节 临床应用345

一、常用保健灸穴位345

二、保健灸法的临床应用348

三、保健灸法的注意事项351

附篇354

第一章 经脉疲劳现象与针灸临床354

第一节 概述354

第二节 源流354

第三节 经脉疲劳现象的原因355

一、外源性355

二、内源性356

第四节 判断标准356

第五节 临床对策357

一、避免经脉疲劳现象的方法358

二、经脉疲劳现象的临床对策358

第二章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方法学问题360

一、基于生存质量和PRO技术的评价模式与应用360

二、量表的引进和翻译相关技术364

三、基于PRO测量技术的研究实例367

四、小结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