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欣,江小群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 ISBN:754291467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衔接1
第一节 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内容1
一、研究对象1
二、学科性质2
三、主要研究内容2
第二节 与相邻学科间的交叉与衔接7
一、与区域经济学的衔接7
二、与建筑学和建筑经济学的衔接8
三、与房地产经济学的衔接10
四、与城市规划学的衔接11
五、与城市社会学的衔接12
六、与城市地理学的衔接12
七、与城市生态环境学的衔接13
第三节 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14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知识的积累14
二、工业化催生城市化,孕育城市经济15
三、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著作17
第二章 城市出现与城市化进程24
第一节 城市出现及其认识24
一、中外第一批城市出现的比较24
二、城市出现的原因分析25
三、对城市内涵与本质的认识26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26
一、城市化内涵和某些误区26
二、城市化指标计算中的“遗漏”或“水分”27
三、影响城市化的因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28
四、城市化进程,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分析29
五、中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前瞻34
第三节 1953年以来的城市建设,城市主导地位确立35
一、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35
二、城市主导地位确立,全国从以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为主的时期进入以城市经济社会形态为主的时期36
三、城建投资规模急剧扩大,但增幅过高,投资结构失衡;投融资体制也迫切需要改革38
二、设市城市的区域差异39
一、城市化发育程度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39
第四节 城市化地域差异和布局调整39
三、城市化水平区域分组41
四、我国城市布局的调整,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目标42
第三章 城市设置与分类,不同类型城市发展45
第一节 城市设置45
一、设市城市(建制市)发展概况45
二、我国城市设置标准的调整与变化47
三、设市标准的问题与不足48
第二节 中外城市设置比较49
一、各国城市设置标准异同49
二、中外城市市区、市辖区建置对比分析50
第三节 城市分类50
一、按城市行政级别分组50
二、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53
三、按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分组55
四、我国城市分类方法、分类标准及其应用比较58
五、国外城市分类比对59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63
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63
二、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脊梁63
三、我国大城市发育仍然不够充分,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65
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比较66
五、国际大都市及CBD建设,问题与误区67
六、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69
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70
第五节 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比较及其变化70
二、20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发展及综合实力比较71
三、21世纪初期城市竞争力、发展能力比较72
第四章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79
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79
一、公共经济理论79
二、城市布局理论83
三、规模经济理论87
二、城镇体系理论91
第二节 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91
一、区位理论91
三、卫星城市理论92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居环境理论93
第三节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96
一、综合分析法96
二、比较研究方法96
三、实地调查法97
四、门槛分析方法97
五、投入产出分析方法98
六、信息系统管理手段和模型模拟方法100
第五章 城市经济结构101
第一节 三种典型的城市经济结构划分体系101
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划分体系101
二、以国民经济部门为主线的划分体系102
三、以国民经济核算单位为主线的划分体系102
一、产业结构103
第二节 城市生产力结构103
二、就业结构104
三、产品结构104
四、经济组织规模结构105
第三节 城市生产关系结构105
一、所有制结构105
二、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106
三、投资结构107
四、流通结构109
第四节 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110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110
二、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征112
三、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114
第六章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问题118
第一节 城市交通运输体系118
一、城市内部交通系统118
一、道路设施建设对交通量的诱发效应119
二、城市对外交通系统119
第二节 关于交通拥挤的经济原理和治理措施119
二、拥挤对交通需求的控制效应120
三、交通需求管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系统理念121
第三节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124
一、突出特征125
二、基本趋势126
三、管理目标与应对策略126
第七章 城市生态环境经济问题128
第一节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128
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联系128
二、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联系129
三、人口和经济增量与生态环境系统容量的动态平衡规律129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面临的突出问题130
一、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环境系统130
二、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31
三、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动137
第三节 城市环境经济研究的几个焦点139
一、关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限度139
二、关于城市能源经济问题141
三、关于城市水资源战略问题143
四、关于城市环境经济管理问题144
五、关于污染治理费用的分担问题144
第八章 城市社会保障与福利经济问题146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47
一、起源与发展147
二、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制度的内涵150
第二节 福利经济问题理论和政策要点——公平与效率的抉择151
一、几种不同的公平观152
二、公平程度的量化衡量153
三、此消彼涨——公平与效率的替换关系154
四、在同等效率下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政府的选择155
一、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158
第三节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与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158
二、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的特征与缺陷160
三、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进展163
第九章 城市规划中的经济问题及其分析论证165
第一节 城市规划调控作用的经济学内涵165
一、统筹配置公共资源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经济内容165
二、市场机制的局限和城市规划的调控166
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城市规划经济作用168
第二节 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我国城市规划经济观念的转变170
一、两种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170
二、关于规划作用的两个认识误区171
三、推进规划手段由“终极蓝图”向“引导框架”的转变172
四、促进规划管理体制的法规化与契约化173
第三节 城市规划编制阶段的经济分析与论证工作174
一、规划编制阶段经济分析与论证工作的主要任务174
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定位研究实例176
三、城市人口规模及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分析实例179
四、城市远景规划的经济趋势分析与界定实例183
第十章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方法185
第一节 发展战略研究的特征185
一、把握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规律与趋势185
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采取建设性的动态干预186
三、系统学方法是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188
第二节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原则与要素189
一、问题的提出189
二、重要理念与原则189
三、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192
第三节 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理论与实践196
一、基本状况和特点196
二、理论和实践上的进展197
三、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实例198
第十一章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城市病201
第一节 对城市发展中一些问题的认识过程201
一、对城市性质、定位等问题在认识上的偏差201
三、城市发展在某些方面与区域脱节202
二、分散而孤立的工业化倾向,城市化滞后于本国工业化,也滞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202
四、城市发展与农村相对立,城乡差距拉大203
五、普遍地建城造镇和从整体上更改建制;“快速城市化”的冲动,不顾自身财力建“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204
第二节 城市文化产业落后,城市特色危机206
一、城市文化资源属无形资产206
二、城市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落后207
三、城市个性发展被忽视,不同城市却具有相同经济躯壳和相似建筑躯壳209
第三节 城市病,贫困城市211
一、城市病出现及成因分析211
二、同城市病有关的经济学内涵221
三、明星城市与贫困城市同时出现222
第十二章 城市发展和布局变化的一般规律及个性体现224
第一节 直辖市建设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224
一、直辖市发展百年简史224
二、现有直辖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特征225
三、直辖市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途径及发展趋势227
一、内陆型城市发展多年很迟缓,城市地位下滑236
第二节 副省级市、中央计划单列市发展特征及布局变化236
二、濒江型城市、河口型城市受惠于自然与区位239
三、临海型城市与宜港海岸、临港工业及海洋经济244
第三节 部分地级市或中等架构型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及个性体现247
一、“大三线”城市:特定政策条件下的产物,布局问题凸显,投入产出不成比例247
二、三角洲城市:城市扩张进展神速,显赫的发展业绩及某些失误252
第十三章 国外城市发展及实例分析260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全球城市区域布局260
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260
二、城市发展的区域布局,城市群及其经济规模261
第二节 欧洲城市发展及实例分析262
一、地域空间差异较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也不是很悬殊262
二、欧洲城市建设与发展举世瞩目,英国和欧陆城市经济出现辉煌时期,大不列颠率先成为全球最为城市化的社会264
三、“城市复兴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社区267
四、不同城市发展实例268
一、“新大陆”发现前后美洲城市发展及城市经济的巨大反差274
第三节 美洲城市发展及实例分析274
二、北美主要城市发展态势:历史短,但发展势头猛,后形成“城市蔓延”,美国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出现鼎盛时期,城市布局亦受此影响275
三、拉美城市化急速推进,人口的空间转移在先,职业转移在后;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比较278
四、不同城市发展实例280
第四节 亚洲及东亚城市发展分析288
一、亚洲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最早,但近代城市化进程滞后,现又崛起,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出现新的“亚洲轮回”288
二、文化对东亚城市发展的突出影响290
三、东亚城市发展实例292
第十四章 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299
第一节 区域与城市,区域类型与城市经济发展299
一、区域发展产生城市,城市发展影响区域299
二、经济区的形成及其特征分析299
三、经济区的类型和等级301
四、划分经济区的原则302
五、行政区与行政区经济304
六、其他区域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305
一、世界区域经济联系的变化与经济中心转移306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系的变化与经济中心转移及中心城市发展的规律306
二、中国区域经济联系的变化与经济中心转移309
三、经济热点地区及经济中心转移规律310
第三节 对外开放经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312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域格局312
二、开放地区及开放城市经济发展313
三、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315
一、城市经济学新的研究课题316
二、以“产业聚集”作为其主要目标的特定城市发展区域316
第一节 特区城市和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的特点316
第十五章 特区城市经济与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经济316
三、特区城市经济与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经济主要特点319
四、与国外开发区(以美国为例)的比较320
第二节 发展特区城市经济与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经济的政策和措施321
一、母城条件及区位因素等的综合论证、比较和分析321
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322
五、不同时期的政策引导及确定重点投资区域323
三、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体制法规和运作方式323
四、基础设施建设先行323
六、选择适宜的土地开发和转让政策与方式324
七、近十余年三次“圈地运动”的危害与教训326
第三节 特区城市与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建设进展、布局特征和经济特征327
一、经济特区城市327
二、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332
第十六章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基本态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33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态势336
一、城市化普遍推进336
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快速增长338
三、城镇密集地区显著发展,大都市连绵区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339
四、多层次的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正在形成,“世界城市”成为主导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枢纽340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演化趋势342
一、大城市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极化增长的特征进一步强化344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几个大都市圈将加速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345
三、沿海将出现普遍的城市繁荣,优势区位将形成若干发育成熟的大城市连绵区348
四、区域间的劳动地域分工更加明显,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349
第三节 主要应对策略350
一、取消对城市规模的限制性政策,正面鼓励和支持大城市发展350
二、突出重点,培育若干世界级城市,形成与国力相称的发育完善的国家城市体系351
三、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协调监督机制,加强城镇密集区域的整体协调352
四、正视区域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改进城镇化宏观管理352
附录 城市经济学研究分析资料摘编354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时期人口规模大的城市354
二、世界人口少的城市354
三、各大洲人口多的城市354
四、中国人口多的城市355
五、中国人口少的城市355
六、中国内地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355
七、中国内地县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364
主要参考文献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