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药理学
  • 孙忠实主编;“百万药师关爱工程”系列教材编委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3219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60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药理学-技术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回顾与进展1

目录1

一、人体药效学研究2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2

第二节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2

五、药物相互作用研究3

四、临床试验3

二、人体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3

三、毒理学研究3

第四节 上市后药品再评价4

一、药物的吸收5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5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5

二、药物的分布6

四、药物的排泄7

三、药物生物转化7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8

一、时量曲线8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8

四、表观分布容积9

三、房室模型9

七、生物利用度和曲线下面积10

六、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10

五、半衰期10

三、多次口服给药11

二、多次静脉注射11

第三节 给药方案11

一、静脉滴注速率11

五、对肾功能不全病人调整给药方案12

四、负荷剂量12

三、药物的作用方式13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13

第三章 药效学13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13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3

四、药物作用的临床效应14

二、药物合用后的效应变化15

一、作用于受体药物的分类15

五、个体差异15

第二节 受体学说15

三、量反应和质反应16

二、量效反应曲线16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16

一、剂量的概念16

一、药物方面17

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7

第四节 药物的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17

二、机体方面18

第一节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20

第四章 治疗药物监测20

第三节 药物浓度监测范围21

第二节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21

第五节 血药浓度值的解释22

二、测定方法22

第四节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22

一、取样22

一、稳态一点法23

第六节 个体给药方案23

四、Bayesian反馈法24

三、多点法24

二、随访测定法24

二、分类管理25

一、新药的定义25

第五章 新药研究与评价25

第一节 概述25

四、化学药品的命名27

三、新药的命名27

第二节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28

第三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30

二、药学评价程序31

一、药学评价的主要内容31

一、Ⅰ期临床试验33

第四节 药物临床评价33

一、历史对照34

第五节 临床药理学试验设计34

二、Ⅱ期临床试验34

三、Ⅲ期临床试验34

四、Ⅳ期临床试验34

六、安慰剂对照35

五、平行对照35

二、自身对照35

三、配对对照35

四、空白对照35

二、急性毒性实验统计方法36

一、新药药效学研究的统计36

七、交叉试验36

第六节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36

一、药品专利保护的范围37

第七节 新药专利与转让37

三、长期毒性实验统计方法37

四、临床研究资料统计方法37

二、新药技术转让38

三、申请生产新药的审批39

二、申请“新药证书”的审批39

第八节 新药的审批管理39

一、新药申请进行临床研究的审批39

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40

一、概述40

第六章 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40

第一节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危害40

二、病理学分类41

一、病因学分类41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41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与药品的量效关系42

四、其他42

三、按量效关系分类42

一、药品不良反应分类43

第四节 药品不良反应43

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45

二、药品不良反应程度45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47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其职责49

一、概述49

第五节 药品不良反应监察49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和要求50

四、监测方法51

五、药品不良反应评价52

二、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54

一、严格新药上市前的审查54

第六节 药品不良反应防范54

四、及时处置药品不良反应55

三、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监管55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56

第一节 概述56

第七章 药物流行病学56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57

三、开展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57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57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58

二、分析性研究方法59

一、ADR监测和药物警戒概念的演变及与药物流行病学的关系60

第三节 药物流行病学进展60

三、试验性研究方法60

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61

三、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62

一、概述63

第四节 循证医学63

二、循证医学要素65

四、中国循证医学的发展66

三、循证医学对证据评价的要求和分类66

第一节 概述67

第八章 时辰药理学67

三、时间生物学68

二、时间药效学68

第二节 时间药动学和时间药效学68

一、时间药动学68

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69

一、作用于中枢神经和精神系统的药物69

第三节 时辰药理学的临床应用69

四、肾上腺激素70

三、平喘药物70

六、药物毒性71

五、其他药物71

一、社会药学的兴起72

第一节 概述72

第九章 社会药学72

二、社会药学的发展73

三、社会药学研究的内容74

一、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的概念75

第二节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75

四、社会药学的主要研究方法75

三、药物滥用的管制76

二、药物滥用的危害76

四、药物滥用的预防和药物依赖性的治疗77

二、药物的生理和心理效应78

一、研究药物与心理的意义78

第三节 药物与心理78

三、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79

四、安慰剂效应80

一、食物酸碱性对药物作用的影响81

第四节 药物与食物81

二、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82

三、药物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84

一、医院药品管理85

第五节 药物与社会85

三、药品广告宣传与信息服务86

二、药品生产与市场管理86

一、妊娠期用药87

第一节 围生期药理87

第十章 特殊人群药理学87

二、哺乳期用药90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92

第二节 儿童药理92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94

四、当前儿科用药中一些常见问题95

三、儿童期用药特点95

五、儿童用药注意事项96

一、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97

第三节 老年人药理97

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98

四、老年人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99

三、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99

一、肝功能不全者的用药100

第四节 肝、肾功能不全者的药理100

五、老年病人用药注意事项100

三、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102

二、药源性肝损害102

四、透析病人的用药103

一、苯二氮?类104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104

第十一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04

二、巴比妥类107

三、其他催眠药108

一、兴奋大脑皮层药110

第二节 中枢兴奋药110

二、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药112

三、促进脑功能恢复药114

一、抗癫痫药117

第三节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17

二、抗惊厥药125

第四节 抗精神病药126

一、吩噻嗪类127

二、硫杂蒽类129

三、丁酰苯类130

五、苯酰胺类132

四、二苯氧氮平类132

六、其他抗精神病药134

第五节 抗抑郁症药136

二、抑郁症治疗的生物学基础137

一、抑郁症的诊断137

四、抗抑郁药的选用139

三、天然抗抑郁药139

五、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140

七、三环类抗抑郁药141

六、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选择141

八、四环类抗抑郁药143

九、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45

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146

第六节 抗躁狂药149

十一、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149

第七节 抗焦虑药150

一、苯二氮?类151

二、其他抗焦虑药153

第八节 抗帕金森病药156

二、左旋多巴类药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157

一、抗胆碱能药157

三、作用于多巴胺能受体的药物160

四、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包括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163

一、强效镇痛药164

第九节 镇痛药164

三、其他镇痛药168

二、弱镇痛药168

四、阿片受体拮抗药169

第十节 解热镇痛药和抗炎镇痛药170

三、吡唑酮类171

二、苯胺类171

一、水杨酸类171

四、吲哚乙酸类172

六、芳基烷酸类173

五、邻氨基苯甲酸类173

七、其他174

第十一节 抗痛风药176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80

第一节 概论180

第十二章 主要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180

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182

二、传出神经系统递质182

四、传出神经受体的生物效应185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186

第二节 拟胆碱药186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和分类186

一、M胆碱受体阻滞药191

第三节 抗胆碱药191

二、N2胆碱受体阻滞药192

一、α受体激动药193

第四节 拟肾上腺素药193

二、α、β受体激动药195

三、β受体激动药197

一、α受体阻滞药198

第五节 抗肾上腺素药198

二、β受体阻滞药200

一、吸入性全麻药204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204

第十三章 麻醉药204

二、静脉全麻药205

四、常用的全身麻醉药207

三、全麻药物的联合用药207

一、局麻药应用方法211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211

二、局麻药的化学结构与分类212

四、局麻药的吸收作用213

三、局麻作用与作用机制213

五、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214

一、强心苷217

第一节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217

第十四章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217

二、多巴胺及其衍生物218

三、非苷类强心药219

四、β1受体激动剂220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221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221

二、Ⅱ类——β受体阻滞药225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227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228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229

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229

一、利尿降压药230

二、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药231

三、钙通道阻滞药236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238

五、影响交感神经递质药243

六、周围血管扩张药244

七、中枢性降压药245

八、钾离子通道开放药246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247

九、其他抗高血压药247

二、β受体阻滞药248

一、硝酸酯类248

三、钙通道阻滞药249

四、其他抗心绞痛药250

第五节 抗动脉硬化药251

一、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药252

三、HMG-CoA还原酶抑制药254

二、影响胆固醇及胆酸吸收药254

四、多烯脂肪酸类药255

五、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56

第六节 抗休克血管活性药256

一、抗酸药259

第一节 抗酸药及抗消化性溃疡药259

第十五章 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59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260

三、胃黏膜保护药262

四、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264

六、助消化药265

五、胃肠解痉药265

三、胃肠促动力药266

二、催吐药266

第二节 止吐药、催吐药及胃肠促动力药266

一、止吐药266

一、刺激性泻药267

第三节 泻药267

第四节 止泻药268

五、5-HT4受体激动药268

二、润滑性泻药268

三、容积性泻药268

四、渗透性缓泻药268

一、治疗肝昏迷药269

第六节 肝胆疾病辅助用药269

第五节 微生态药物269

一、益生菌269

二、益生元269

三、合生素269

二、治疗肝炎辅助用药270

第七节 溃疡性结肠炎用药271

四、胆石溶解药271

三、利胆药271

一、传统药物272

第八节 肠易激综合征用药272

三、5-HT能药物273

二、抗抑郁药273

一、中枢性镇咳药274

第一节 镇咳药274

第十六章 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74

二、末梢性镇咳药275

一、恶心性祛痰药276

第二节 祛痰药276

三、黏液溶解剂277

二、刺激性祛痰药277

一、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78

第三节 平喘药278

四、黏液调节剂278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280

二、胆碱受体拮抗药280

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82

四、抗组胺药282

六、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284

七、白三烯调节药285

一、噻嗪类利尿药287

第一节 利尿药287

第十七章 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287

二、袢利尿药291

三、留钾利尿药295

第二节 脱水药298

五、其他298

四、碳酸酐酶抑制剂298

第十八章 主要作用于凝血系统的药物301

一、作用机制302

第一节 促凝血药302

二、常用药物303

第二节 抗凝血药305

一、肝素类306

二、口服抗凝血药308

三、抗凝血酶类(抗凝血酶-Ⅲ)309

一、第一代溶栓酶310

第三节 溶解血栓药310

三、第三代溶栓酶312

二、第二代溶栓酶312

二、抗血小板药的作用313

一、血小板的功能313

第四节 抗血小板药313

第五节 防治缺血性脑病315

一、铁剂317

第一节 抗贫血药317

第十九章 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统的药物317

三、维生素B12类318

二、叶酸318

四、红细胞生成素319

第二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剂320

第三节 血容量扩充剂322

一、神经垂体制剂324

第一节 子宫收缩药及引产药324

第二十章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324

二、麦角制剂325

三、前列腺素326

第三节 促子宫成熟药328

第二节 抗早产药328

第四节 退乳药329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331

第二十一章 激素及有关药物331

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332

二、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335

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336

四、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337

五、常用糖皮质激素338

第二节 雌激素339

三、临床应用340

二、生理及药理作用340

一、体内过程340

六、常用雌激素制剂341

五、不良反应341

四、激素替代疗法341

第三节 孕激素343

七、抗雌激素类药343

三、临床应用344

二、药理作用344

一、体内过程344

五、常用的孕激素345

四、不良反应345

三、临床应用347

二、体内过程347

第四节 雄激素347

一、药理作用347

六、常用雄激素类药348

五、蛋白同化激素类药348

四、不良反应348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350

第五节 避孕药350

三、抗早期及中期妊娠药352

二、抗着床避孕药352

三、常用的促性腺激素353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353

第六节 促性腺激素353

一、促性腺激素353

一、胃肠外营养制剂356

第一节 营养药356

第二十二章 营养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356

二、肠内营养制剂361

概述364

第二节 维生素364

二、常用药物367

一、概述367

第三节 微量元素367

一、概述369

第一节 抗组胺药369

第二十三章 抗变态反应药369

二、常用药物370

第二节 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376

第三节 其他抗变态反应药379

一、抗菌药的发现与发展380

第一节 抗菌药概论380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的药物380

二、当前抗菌药的主要研究动向381

三、细菌耐药性384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387

三、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392

二、抗菌机制392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392

一、分类392

五、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393

四、青霉素类溶液的稳定性393

一、概述397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97

二、常用药物398

一、概述403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403

二、常用药物404

三、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409

二、作用机制409

第五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09

一、分类409

五、药物相互作用410

四、不良反应410

六、常用药物411

二、作用机制413

一、概述413

第六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13

四、合理应用414

三、不良反应414

六、常用药物415

五、耐药性415

一、作用机制417

第七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417

四、常用药物418

三、耐药性418

二、不良反应418

二、常用药物419

一、作用机制419

第八节 糖肽类抗生素419

一、作用机制和药物进展420

第九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420

二、临床应用421

四、开发前景422

三、耐药机制422

六、药物相互作用423

五、不良反应423

八、常用药物424

七、展望424

二、作用机制427

一、概述427

第十节 抗真菌药427

三、分类428

五、常用药物429

四、进展429

一、概述436

第二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436

二、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437

三、抗结核病药的治疗方案438

四、常用药物439

一、概述442

第一节 抗疟药442

第二十六章 抗寄生虫药442

二、常用药物443

二、常用药物447

一、概述447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447

一、概述449

第四节 抗血吸虫药449

第三节 抗滴虫药449

一、概述449

二、常用药物449

二、常用药物450

二、常用药物451

一、概述451

第五节 其他抗寄生虫药451

一、概述452

第六节 抗肠虫药452

二、常用药物454

一、概述458

第二十七章 抗病毒药458

二、常用药物459

一、概述467

第二节 烷化剂467

第二十八章 抗肿瘤药467

第一节 概述467

二、常用药物468

第三节 抗代谢药471

第四节 抗肿瘤抗生素475

第五节 抗肿瘤生物碱478

第六节 激素类抗肿瘤药481

第七节 其他抗肿瘤药483

一、生物类免疫佐剂488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488

第二十九章 主要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488

第一节 概述488

二、植物类免疫促进剂495

三、合成免疫促进剂499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500

二、烷化剂类501

一、激素类501

三、抗代谢药类502

四、酶抑制剂类503

五、生物制剂类504

七、其他505

六、植物药类505

一、药物分类510

第一节 概述510

第三十章 生化药与生物工程药510

二、合理应用513

第二节 蛋白与多肽类513

一、免疫球蛋白513

二、干扰素515

三、转移因子517

四、聚肌苷酸-聚胞苷酸517

五、胸腺肽518

六、免疫增强剂519

七、生长激素520

第三节 酶类522

第四节 多糖类524

第五节 脂类527

第六节 核酸类527

第二节 诊断用生物制品529

第三十一章 诊断用药529

第一节 概述529

第三节 诊断用化学制品530

第一节 概述532

第二节 金属中毒解毒药532

第三十二章 解毒药532

第三节 有机磷中毒解毒药534

第四节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535

第五节 有机氟中毒解毒药536

第六节 解蛇毒药536

第七节 其他解毒药537

附录 常用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在人体的治疗、中毒及昏迷/致死血浓度表5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