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
  •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编;朱庆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3782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信号-监测-教材;无线电通信侦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1.1 信息、消息和信号1

1.2 通信、电信及无线电通信3

1.3 通信系统3

1.4 通信侦察系统与监测网7

1.5 无线电监测和通信侦察的主要任务12

1.5.1 对信号实施搜索截获13

1.5.2 对信号进行测量13

1.5.3 对信号的监听与监视13

1.5.4 对信号的分析处理14

1.5.5 对信号进行识别14

1.5.6 对信号辐射源的测向定位14

1.5.7 实时数据记录14

1.6 本书研究内容15

1.5.8 其他功能15

参考文献16

第二章 噪声17

2.1 噪声的一般描述17

2.2 噪声的表示方法18

2.2.1 电阻的噪声表示18

2.2.2 等效噪声带宽20

2.2.3 等效噪声温度21

2.2.4 级联网络的等效噪声温度22

2.3 噪声系数23

2.3.1 概念23

2.3.2 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关系25

2.3.3 级联网络的噪声系数25

2.3.4 特殊网络的噪声系数26

2.4 系统的噪声温度30

2.4.1 外部噪声源和它们的亮度温度30

2.4.2 天线噪声温度33

2.4.3 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35

2.5 载噪比与信噪比37

2.6 噪声的一些特性38

参考文献39

第三章 信号40

3.1 概述40

3.2 电信号特性41

3.2.1 电信号的时域特性42

3.2.2 电信号的频率域特性44

3.2.3 电信号的能量域特性(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48

3.2.4 电信号的信息特性49

3.2.5 电信号的特征域特性54

3.2.6 小结55

3.3 空间电磁波信号的特性56

3.3.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58

3.3.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60

3.4.1 信号的周期平稳特性61

3.4 信号的周期平稳特性、运算和网络响应61

3.3.3 电磁波的空间特性61

3.4.2 信号的运算64

3.4.3 网络的信号响应65

3.5 信号的分割与应用66

3.5.1 信号分割原理66

3.5.2 信号的分割68

参考文献70

第四章 信号电平预测71

4.1 接收天线的等效电路和接收功率71

4.2 接收天线特性72

4.2.1 天线方向图72

4.2.2 接收天线的效率74

4.2.3 接收天线的方向系数74

4.2.4 接收天线增益76

4.2.5 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和等效长度76

4.2.7 极化特性78

4.2.6 频带宽度78

4.2.8 输入阻抗79

4.2.9 接收天线的噪声80

4.2.10 接收特性的G/T值80

4.2.11 互调问题80

4.3 传输线与连接器81

4.3.1 传输线81

4.3.2 连接器81

4.4 电平预测82

4.4.1 电波自由空间传播82

4.4.2 电波的地表面传播84

4.4.3 直射波与反射波共同作用下的场强估算86

4.4.4 用空间波传播的短波场强估算88

4.4.5 电波的对流层散射传播的路径损耗90

4.4.6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损耗92

4.4.7 衰落对信号电平预测的影响97

4.5 小结99

参考文献100

第五章 超外差接收机102

5.1 超外差接收机的基本构成102

5.1.1 基本构成102

5.1.2 零中频接收机105

5.2 前端电路106

5.2.1 前端电路的组成106

5.2.2 前端电路各部件性能要求108

5.3 超外差接收机其他部件的基本功能112

5.3.1 混频器112

5.3.2 本地振荡器116

5.3.3 中频放大器与滤波器118

5.3.4 衰减器与增益控制120

5.3.5 终端部分121

5.3.6 测量分析处理122

5.4.1 接收机体制的选择原则123

5.4 接收机体制与电平图123

5.3.7 控制部分123

5.4.2 典型接收机的电平图125

5.5 接收机的技术指标125

5.5.1 接收机指标的一般描述126

5.5.2 典型接收机指标介绍130

参考文献136

第六章 侦察与监测接收机137

6.1 分析接收机138

6.1.1 通用分析接收机138

6.1.2 频谱分析仪139

6.2 搜索截获接收机140

6.2.1 窄带频率扫描搜索截获接收机140

6.2.2 压缩接收机142

6.2.3 声光搜索截获接收机145

6.2.4 信道化搜索截获接收机146

6.2.5 组合式搜索截获接收机148

6.2.6 其他无线电接收机149

6.3 接收机的数字化150

6.3.1 概述150

6.3.2 直接数字化接收机151

6.3.3 数字化零中频和准零中频接收机152

6.3.4 窄带(单信道)中频数字化接收机154

6.3.5 数字宽开搜索截获接收机159

6.3.6 综合中频数字化超外差接收机160

6.3.7 模拟和数字接收技术的比较161

6.4 中频数字化中的几个问题161

6.4.1 中频数字抽样161

6.4.2 正交变换164

6.4.3 镜像干扰与邻近干扰的抑制168

6.4.4 通过软件来定义硬件平台的功能169

6.4.5 短波中频接收机数字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70

6.5.1 概述174

6.5 软件侦察接收机174

6.5.2 软件侦察接收机的基本构成175

6.6 虚拟侦察接收机177

6.6.1 概述177

6.6.2 虚拟侦察接收机的功能与结构178

参考文献181

第七章 接收机的几个指标讨论183

7.1 灵敏度183

7.1.1 定义与表示183

7.1.2 确定灵敏度的诸要素184

7.1.3 接收机的降敏效应186

7.1.4 短波频段灵敏度的确定187

7.2 器件动态的讨论190

7.2.1 单信号动态范围190

7.2.2 多信号动态范围193

7.2.3 互调抑制比和互调截点值196

7.2.4 混频器的动态199

7.3.1 基本公式201

7.2.5 开关的互调特性201

7.3 级联网络截点值201

7.3.2 级联网络输入截点值202

7.3.3 两级网络截点值计算与举例203

7.4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206

7.4.1 概念与各种动态范围206

7.4.2 其他的动态范围212

7.4.3 关于动态范围下限的讨论215

7.4.4 关于动态范围上限的讨论216

7.5 接收机对信号的响应时间217

7.5.1 影响响应时间的诸要素217

7.5.2 影响响应时间诸要素的讨论218

7.6 接收机的带宽220

7.6.1 接收机整机带宽的确定220

7.6.2 带宽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222

7.7.1 概述224

7.6.3 宽开接收机概念224

7.7 接收机的虚假响应224

7.7.2 虚假响应产生的原因225

7.7.3 虚假响应的克服方法225

7.7.4 小结227

参考文献227

第八章 通信侦察与信号监测功能229

8.1 基本概念229

8.1.1 搜索、检测与截获229

8.1.2 测量与分选230

8.1.3 信号分类与识别231

8.2 信号的检测231

8.3 信号的搜索截获233

8.3.1 信号的多维搜索233

8.3.2 频率搜索236

8.4.1 频率测量238

8.4 信号的监测与参数测量238

8.4.2 符号速率的估计241

8.4.3 信号电平的测量241

8.4.4 FSK频移间隔的测量241

8.4.5 调幅信号调制度的测量241

8.4.6 其他参数的提取241

8.5 信号调制方式分类与个体识别241

8.5.1 模式分类法242

8.5.2 判决理论分类法243

8.5.3 信号处理与特征参数提取244

8.5.4 通信信号个体识别250

8.6 其他侦察功能251

8.6.1 信号解调251

8.6.2 信号存储253

8.6.3 信号输出与显示253

8.6.4 测向和定位253

8.7 卫星通信信号的侦察254

8.6.5 信号分析和综合处理254

8.8 扩频信号的侦察256

8.8.1 有先验知识条件下的扩频信号侦察257

8.8.2 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扩频信号的侦察260

8.9 跳频信号的侦察265

8.9.1 跳频信号的搜索截获265

8.9.2 跳频信号分选266

8.9.3 跳频信号的同步269

8.10 通信网的识别272

8.10.1 通信网的组成与工作特点272

8.10.2 通信网络识别273

参考文献275

第九章 测向与定位277

9.1 无线电测向的用途与基本概念277

9.1.1 无线电测向的用途277

9.1.3 测向和定位的一些基本概念279

9.1.2 测向机的组成279

9.1.4 电磁波的性质280

9.2 无线电测向分类282

9.2.1 一般的分类方法282

9.2.2 按测向原理的分类283

9.3 幅度测向法286

9.3.1 比幅法286

9.3.2 沃特森-瓦特(含角度计和交叉环)测向法292

9.4.1 多普勒测向法295

9.4 相位测向法295

9.4.2 干涉仪测向法298

9.4.3 相关干涉仪测向法302

9.4.4 时差测向法304

9.5 阵列处理与空间谱测向306

9.5.1 概述306

9.5.2 空间谱估计测向原理和方法307

9.5.4 空间谱估计测向的优点311

9.5.3 空间谱估计测向系统的一般组成311

9.6.1 双信道测向机采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抗干扰性问题312

9.6 测向的若干问题讨论312

9.6.2 波前扭曲时宽孔径和窄孔径引起不同的测向误差313

9.6.3 双信道接收技术315

9.6.4 多信道一致性的影响与测向中的校准问题315

9.6.5 提高测向精度的方法317

9.6.6 测向机示向度的判定和输出形式317

9.6.7 多信号同时测向318

9.6.8 确定单向的问题318

9.6.9 对低截获概率通信信号的测向318

9.6.10 测向机主要技术指标318

9.6.11 测向体制的比较322

9.7 测向误差的产生与克服324

9.7.1 电波传播引起的测向误差325

9.7.2 噪声造成的测向误差325

9.7.5 观察或处理误差326

9.7.3 设备误差326

9.7.4 干扰信号(包括多径信号)引起的误差326

9.7.6 信号特性造成的误差327

9.7.7 测向机周围的二次辐射体形成的测向误差327

9.7.8 测向机周围地形形成的测向误差328

9.7.9 海岸效应产生的测向误差328

9.7.10 测向机天线系统架设引入的误差328

9.7.11 测向机安装场地的选择329

9.8 定位330

9.8.1 一点定位原理330

9.8.2 交叉定位原理331

9.8.3 动态定位原理336

9.8.4 时差(TDOA)无源定位技术337

9.8.5 各种无源定位方法简介342

参考文献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