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绿色经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鲁明中,张象枢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5583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环境经济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绿色经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发展绿色经济开拓经济生态化之路1
一、经济生态化的历史必然性1
二、经济生态化与绿色经济的内涵3
三、绿色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本质4
四、关于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6
五、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化的若干重要前提条件8
六、本书的内容10
1.马克思物质代谢理论及生态思想简介12
(一)物质代谢理论与方法12
一、绿色经济的物质基础12
第二章 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12
2.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14
3.工业代谢理论15
4.物质代谢分析方法15
(二)物质平衡理论与方法16
1.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16
2.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16
3.质量平衡方法18
4.投入产出分析方法18
1.循环经济的理念19
2.循环经济的实践19
(三)物质循环理论与方法19
(四)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方向20
(五)产品生命周期分析21
1.生命周期分析原理21
2.生命周期分析的实施方法25
二、绿色经济的技术基础29
(一)绿色经济与技术30
1.绿色经济的技术原理30
2.绿色技术的主要内容30
2.新型能源31
1.化石能源利用新技术31
(二)绿色能源技术31
3.和平利用核能32
4.绿色电力33
(三)绿色生产技术33
1.绿色农业生产技术33
2.绿色工业技术36
(四)绿色管理技术39
1.工业生态园区技术39
2.绿色物流技术40
3.绿色营销技术43
三、绿色经济的价值理论45
1.价值概念的探讨46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形成46
2.自然资源的功能属性及其价值的性质47
3.自然资源功能属性的特点与自然资源价值53
(二)广义价值理论与广义社会必要劳动54
1.广义价值理论54
2.广义社会必要劳动55
(三)自然资源的广义价值表现形式57
1.广义价值的表现形式与定价方法57
2.自然资源的功能属性与定价59
(四)一点补充60
(一)绿色经济核算的产生背景62
四、绿色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62
(二)绿色经济核算的基本思路63
1.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分析中的不足63
2.对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新审视64
3.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65
(三)绿色经济核算的几种尝试65
1.无关论66
2.平行账户论66
3.卫星账户论66
4.大一统论67
1.自然资产68
(四)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概念68
2.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69
3.自然资产及其经济使用的估价70
4.环境保护支出71
5.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71
(五)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版本71
(六)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72
(七)对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的展望73
五、绿色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74
(一)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74
1.制度的概念内涵74
2.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75
3.制度创新的两个基本原则76
(二)绿色经济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性分析78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78
2.外部性与制度创新79
3.从我国现状看制度创新的必要性79
(三)绿色经济制度创新的一般设想80
1.原有制度安排的缺陷80
2.建立激励兼容机制,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81
(四)绿色经济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86
1.排污权交易试点86
2.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87
3.环境信息的公开化88
六、绿色经济标准化管理91
(一)环境标准与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涵义91
1.环境标准91
2.环境标准与环境管理93
3.环境管理体系94
(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94
1.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的特点95
2.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的内容95
3.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97
4.环境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实践意义97
(三)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98
1.农业标准化管理与农产品质量99
2.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及相关标准100
3.绿色食品管理体系101
4.HACCP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体系103
(四)区域性、行业性环境管理体系实践105
1.生态省——“生态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105
2.生态住宅社区——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106
3.旅游行业标准——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108
(五)绿色经济管理体系的思考109
1.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基础109
2.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度保证110
3.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持111
第三章 绿色产业与产业生态化113
一、绿色产业的概念与内涵113
(一)绿色产业的兴起113
(二)绿色产业的内涵114
(三)发展绿色产业的途径——产业生态化116
1.产业生态化的内容117
2.产业生态化的目标118
(四)绿色产业在中国118
1.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118
2.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120
二、生态农业122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123
1.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123
2.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践124
3.中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成就125
4.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比较126
(二)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127
1.生态农业的概念127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129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未来130
3.加强区域生态农业发展131
2.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推进绿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131
1.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体系131
4.加强产业化建设132
5.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132
三、采掘业的生态影响与恢复133
(一)采掘业的生态环境影响133
1.环境污染134
2.土地占用与破坏135
3.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136
(二)矿业影响的生态恢复途径136
1.矿产开采环境污染治理137
2.采掘区被毁损土地的生态恢复139
(三)促进采掘区生态恢复的对策分析141
1.完善矿区开采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141
2.转变观念,理顺关系142
3.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142
四、生态工业143
(一)生态工业的内涵143
(二)生态工业的产生及其发展144
(三)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比较149
1.追求目标不同149
2.系统构成不同150
4.对技术、产品的要求不同151
3.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同151
5.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同152
6.经济增长方式不同152
(四)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153
(五)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155
1.生态学理论依据155
2.生态工业的经济学基础156
3.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156
(六)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简介159
1.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159
2.新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162
3.鞍钢的新型工业化之路167
(七)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168
1.横向耦合168
2.纵向“闭合”168
3.柔性结构168
4.内外和谐169
(八)加快我国生态工业建设169
1.树立全新的发展观169
2.构建科技支撑体系169
3.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发挥绿色导向作用170
五、清洁生产172
(一)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172
1.清洁生产的概念173
(二)清洁生产的内涵173
2.清洁生产的意义175
(三)我国的清洁生产177
1.行动进展177
2.主要成就178
3.推进中国清洁生产的更快发展180
六、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企业化183
(一)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企业化的含义183
1.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的概念183
3.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的具体目标184
2.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的基本思想184
4.环保设施运营模式185
(二)国外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基本模式186
(三)中国环保设施运营的实践187
1.中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企业化模式及发展188
2.环保设施建设融资渠道193
3.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实践的意义196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的障碍和问题196
(四)中国未来的环保设施运营发展趋势199
1.环保设施运营模式的分析和选择199
2.完善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机制203
七、再生资源产业206
(一)再生资源的特性207
1.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产业的内涵207
2.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异同比较208
3.再生资源的价值分析208
(二)再生资源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制度背景209
1.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差距与拓展空间209
2.历史经验与发展机遇210
3.现实的困境与体制变革211
4.未来产业化道路与面临的市场挑战213
1.再生资源种类与产业类型215
(三)再生资源市场分析215
2.市场行为主体216
3.市场供给需求分析217
(四)再生资源的环境经济评价220
1.发展再生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结合点220
2.考虑环境因素的再生资源供需平衡——回收的费用和效益分析221
3.实现再生资源发展社会最佳水平的手段223
(五)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224
1.制度背景要求224
2.发展促进政策227
1.什么是绿色流通231
2.绿色流通与传统商品流通的区别231
(一)绿色流通的内涵231
八、绿色流通231
3.绿色流通与绿色营销的关系232
4.绿色流通的具体内容232
(二)发展绿色流通的背景233
(三)发展绿色流通的措施235
1.发展绿色商流236
2.发展绿色物流239
九、生态旅游241
(一)旅游业的发展241
1.旅游业发展的产业趋势242
(二)旅游业发展趋势及生态旅游242
2.旅游业市场发展趋势243
3.旅游业产品变化趋势244
4.生态旅游244
(三)促进生态旅游的思考246
1.科学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247
2.注重传统民俗文化和区域生态保护247
3.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宏观管理248
十、绿色经济与国际贸易249
(一)环境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250
1.国际贸易领域涉及的环境问题250
2.环境保护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52
1.环境与贸易难以协调的本质原因255
(二)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协调机制255
2.实现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的机制256
3.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256
4.国家间协商合作机制的建立257
(三)中国环境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258
1.对外贸易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258
2.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使中国对外经贸面临严峻形势259
3.国际环境与贸易规约的限制260
(四)中国环境与对外贸易的政策选择262
1.宏观政策领域263
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环境考虑264
3.中国环境政策的必要调整265
4.国际合作267
第四章 区域绿色经济发展270
一、海南生态省建设271
(一)海南省环境与经济基本情况271
1.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271
2.主要的环境与经济问题272
(二)海南生态省的科学含义274
1.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275
2.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阶段性目标276
(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278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79
1.环境污染防治279
3.生态化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建设281
4.产业生态化发展281
5.生态文化建设283
6.生态保障与支撑体系284
(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实践284
1.环境污染治理措施284
2.森林生态资源保护措施286
二、延庆县生态产业区建设287
(一)基本情况287
1.自然资源条件288
(二)延庆县生态产业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89
2 延庆县的区位功能定位289
1.总目标与总任务290
2.阶段目标和任务290
(三)延庆县生态产业区建设的主要内容293
1.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293
2.发展生态产业297
(四)延庆县建设生态产业区的对策与措施299
1.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行动299
2.采取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299
3.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299
4.建立科学决策机制299
1.社会经济效益300
5.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300
(五)延庆县建设生态产业区所取得的成就300
2.生态效益301
三、河南省栾川县生态示范区建设302
(一)栾川县自然环境与经济基本情况303
1.自然资源情况303
2.社会经济情况304
(二)栾川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306
1.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306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06
3.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306
1.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与未来展望309
(三)栾川县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成果与经验309
2.生态示范区建设经验312
(四)栾川县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314
1.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4
2.解决栾川生态示范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316
四、陕西省吴旗县生态农业建设318
(一)吴旗县生态农业建设的背景319
1.自然生态条件319
2.社会经济特征320
1.生态农业建设目标324
(二)吴旗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主要措施324
2.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325
3.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331
(三)吴旗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分析332
1.封山禁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332
2.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332
3.协调农、林、牧等各业比例,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步332
4.多业结合,集约经营,确保低风险、高效益332
(四)吴旗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未来333
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333
3.发展非农产业和城镇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334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开发地方性名、特、优绿色农产品334
五、发展生态效益林业,促进临安山绿人富335
(一)立足市情,确立发展效益生态林业的方针337
1.了解市情,正确分析临安农业资源特点337
2.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338
3.确立“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中间(低丘缓坡)”的农业综合发展战略339
4.确立“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中间(加工)”的新三线战略339
(二)统一思想,夯实发展生态效益林业的思想基础339
1.树立大林业的观念339
2.树立大基地的观念340
(三)抓住关键,做好发展生态效益林业工作341
3.树立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观念341
(四)历任领导齐抓共管,保证发展方针政策的连续性344
(五)临安今后的打算344
1.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理念345
2.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市场流通渠道,创新民间流通及服务组织345
3.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345
4.增强主导产业的科技投入346
5.深化改革,强化服务346
6.加大体制创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346
第五章 中国绿色经济之路347
1.政府的重视348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348
2.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349
3.环境教育发展很快,民众环境意识增强350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351
1.过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繁重的环境保护351
2.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52
3.人们长期习惯的传统发展观念353
三、中国绿色经济的未来354
1.探索与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354
2.建立和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355
3.建立绿色技术开发研究体系356
编后记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