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地理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效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801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自然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地理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1
1.图1-1 地理学学科体系示意图(据Christopherson,1994)3
图目3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4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5
3.图1-3 系统的反馈-响应机制(据White等,1992)11
2.图1-2 系统的反馈与演化(据White等,1992)11
4.图1-4 地球表层的能量流动(据Skinner等,1999)15
5.图1-5 人类对地球表层物质的移动与占用(据Schmidt-Bleek Tischner,1995)16
第2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19
第1节 太阳辐射19
6.图2-1 太阳内部结构模型(据Skinner等,1999)20
7.图2-2 太阳和地球能量随波长的分布(据Christopherson,2003)22
8.图2-3 苏黎世太阳相对黑子数的变化曲线(据布莱恩特,2004)23
9.图2-4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据Ahrens,1998)24
10.图2-5 大气圈顶接受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时空分布(据Christopherson,2003)25
11.图2-6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年进程(据Christopherson,2003)27
第2节 地球大气28
12.图2-7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31
13.图2-8 现代大气圈的垂直分层(据Martens Rotmans,1999)32
14.图2-9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大气吸收谱(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37
第3节 辐射平衡38
15.图2-10 地球表面年平均净辐射分布(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42
16.图2-11 大气圈顶年平均净辐射分布(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44
17.图2-12 全球年平均辐射平衡(据Houghton等,2001)45
第4节 气温分布46
18.图2-13 全球海平面1月气温分布(℃)(据McKnight,1999)49
19.图2-14 全球海平面7月气温分布(℃)(据McKnight,1999)50
20.图2-15 全球海平面气温年较差分布(℃)(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51
第1节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54
第3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54
21.图3-1 气压梯度力单独作用下的空气水平和垂直运动(据Christopherson,2003)56
22.图3-2 高、低气压区的形成与海陆热力环流(据哈维,1982)56
23.图3-3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转风的形成(据Christopherson,2003)57
24.图3-4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地面风的形成(据Christopherson,2003)58
第2节 大气环流的特征59
25.图3-5 1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形势(据Christopherson,2003)60
26.图3-6 7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形势(据Christopherson,2003)61
27.图3-7 地球表面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据哈维,1982)62
28.图3-8 北半球1月和7月500 hPa等压面图(据高国栋等,1996)63
29.图3-9 北半球冬、夏季各经度的平均纬向风速(据朱乾根等,1981)64
30.图3-10 1950年北半球冬季和夏季平均经圈环流(据高国栋等,1996)65
31.图3-11 对流层大气环流系统图解模型(据Kump等,1999)66
32.图3-12 亚洲东南部的季风环流(据Christopherson,2003)68
第3节 表层大洋环流71
33.图3-13 简化的表层洋流模式(据Kump等,1999)72
34.图3-14 世界1月份主要表层洋流分布(据Christopherson,2003)74
35.图3-15 埃克曼螺线结构(据Kump等,1999)75
36.图3-16 地转流的形成(据Kump等,1999)77
37.图3-17 相对涡度变化与不对称副热带涡旋的形成(据Kump等,1999)79
38.图3-18 表层大洋环流系统的图解模型(据Kump等,1999)79
第4节 深层大洋环流80
39.图3-19 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据Kump等,1999)83
40.图3-20 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盐度(%)的垂直分布(据Kump等,1999)84
41.图3-21 深层大洋环流系统的图解模型(据Kump等,1999)84
42.图3-22 海面以下4 000 m北大西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的流动路线(据Kump等,1999)85
43.图3-23 全球温盐输送带的理想化图示(据Mackenzie,1998)86
44.图3-24 北半球向极地的热量输送(据Open University,1989)87
第5节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88
45.图3-25 南方涛动形势图(据格兰茨,1998)89
46.图3-26 南方涛动指数月均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的关系(据格兰茨,1998)90
47.图3-27 正常情况和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大气与海水运动特征剖面(据Christopherson,2003)92
第4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94
第1节 地球上水圈的结构94
48.图4-1 全球海陆分布和海洋的划分99
第2节 蒸发过程与凝结过程100
49.图4-2 全球年平均蒸发量的分布(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102
50.图4-3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106
51.图4-4 中纬地区各高度等级的主要云属(据哈维,1982)107
第3节 降水过程与入渗过程107
52.图4-5 全球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据佩索托和奥特,1995)111
53.图4-6 不同地表覆被的入渗率曲线(据中野秀章,1983)113
54.图4-7 坡度与终期入渗率的关系(据中野秀章,1983)113
55.图4-8 土壤水分的形态(据斯蒂拉,1983)114
第4节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115
56.图4-9 径流形成过程示意116
57.图4-10 地下水的分布特征121
第5节 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123
58.图4-11 水分循环的图解模型(据黄秉维等,1999)124
第5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130
第1节 气候的概念130
第2节 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131
59.图5-1 柯本分类系统的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据Ahrens,1998)135
第3节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136
60.图5-2 气候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据Houghton等,2001)137
61.图5-3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示意(据龚高法等,1983)138
第4节 近百年气温变化趋势139
62.图5-4 1860—1992年全球逐年平均温度相对于1951—1980年平均值的距平(据Houghton,1998)140
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142
第6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142
63.图6-1 地震体波的运动143
64.图6-2 地球内部的结构(据Christopherson,2003)145
第2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146
65.图6-3 海陆起伏曲线及地表各高程间的面积分配(据李叔达,1983)147
66.图6-4 海岸带的组成部分(据冯士笮等,1999)148
67.图6-5 大陆边缘地形示意(据李叔达,1983)149
68.图6-6 全球洋脊体系(据冯士笮等,1999)151
第3节 内力地质作用152
69.图6-7 地壳均衡原理示意(据金性春,1980)152
70.图6-8 褶皱与断裂构造的形成153
71.图6-9 岩浆侵入体与喷出体示意155
第4节 外力地质作用157
72.图6-10 北半球赤道到极地风化作用的分带性(据李叔达,1983)159
73.图6-11 负荷地质作用及其造成的地貌形态(据北京大学等,1978)160
74.图6-12 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据斯特拉勒和斯特拉勒,1981)161
75.图6-13 河谷及其横剖面形态要素(据李叔达,1983)162
76.图6-14 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和洞穴沉积的产物(据任美锷和刘振中,1983)164
77.图6-15 山岳冰川侵蚀地貌的发育(据李叔达,1983)166
78.图6-16 大陆冰川堆积地貌(据李叔达,1983)167
79.图6-17 海蚀地貌形态(据北京大学等,1978)168
80.图6-18 滨海带堆积地貌形态(据李叔达,1983)169
第5节 岩石圈地质循环171
81.图6-19 沙堆发育成新月形沙丘的过程171
82.图6-20 地质循环的图解模型(据Christopherson,2003)172
83.图6-21 岩石循环模式(据Kump等,1999)173
84.图6-22 全球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据李学伦,1997)174
85.图6-23 海底扩张模式(据怀利,1980)176
86.图6-24 泛大陆聚合与分离的威尔逊旋回(据Kump等,1999)177
第7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80
第1节 土壤的组成180
87.图7-1 土壤中生活的重要生物类群(据斯蒂拉,1983)183
第2节 土壤的性质184
88.图7-2 土壤单体和土壤剖面(据Strahler Strahler,1992)185
89.图7-3 土壤质地三角形(据福斯,1984)187
90.图7-4 孔隙与土壤密度的关系示意(据斯蒂拉,1983)189
91.图7-5 近地表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据Christopherson,2003)191
92.图7-6 土壤胶体通过吸收作用对阳离子的保存(据内贝尔,1987)193
93.图7-7 土壤酸碱度分级及其pH变化范围(据布雷迪,1982)195
94.图7-8 土壤pH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关系(据布雷迪,1982)196
第3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199
95.图7-9 土壤养分系统的概念模型(据特鲁吉尔,1985)200
第4节 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204
96.图7-10 世界土壤分布(据Christopherson,2003)206
97.图7-11 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分(据Mackenzie,1998)208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08
98.图7-12 Holdridge植被-气候分类三角形(据Huggett,1991)212
99.图7-13 简单食物链的例子(据内贝尔,1987)213
第6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14
100.图7-14 美国银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据蔡晓明和尚玉昌,1995)218
第7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19
101.图7-1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示意(据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1992)220
102.图7-16 全球氧循环简化图示(据Thompson,1986)222
103.图7-17 全球碳循环简化图示(据Thompson,1986)224
104.图7-18 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大气CO2浓度的测量结果(据Kump等,1999)226
105.图7-19 全球氮循环简化图示(据Thompson,1986)227
106.图7-20 全球磷循环简化图示(据Thompson,1986)229
第8节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232
107.图7-21 植物的生长率和覆盖面积与温度的关系(据赵凯华和罗蔚茵,1998)232
108.图7-22 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丧失过程(据威尔逊,2004)234
109.图7-23 全球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据Christopherson,2003)236
110.图7-24 湖泊生态系统沿岸的植物群落分带(据伍光和等,2000)244
111.图7-25 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据祝廷成和董厚德,1983)245
第8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250
第1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250
112.图8-1 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自然圈层(据伍光和等,2000)251
113.图8-2 地球生物圈的演化模式(据Press Siever,1974)255
114.图8-3 西藏高原自然地带的三维空间变化(据张荣祖等,1982)262
115.图8-4 地球表层系统中事件与过程的时空尺度(据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1992)263
第2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267
116.图8-5 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据霍顿,1986)268
117.图8-6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据Bringezu,2000)271
118.图8-7 全球非生物资源和原材料的产量及其生态包袱比值(据Schmidt-Bleek,1998)272
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273
119.图8-8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据The Royal Swidish Academy of Sciences,1992)274
中英文名词对照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