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股权期权激励 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理论与操作实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股权期权激励 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理论与操作实务](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721169.jpg)
- 银路,赵振元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374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股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股权期权激励 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理论与操作实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引言1
目录1
第二节 国内外股权激励的现状和发展4
一、股权激励的兴起与发展4
二、股权激励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5
三、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与发展6
四、我国的几个典型案例介绍8
第三节 国内外期权激励的现状和发展11
一、期权激励的产生与兴起11
二、国外期权激励的现状与发展12
四、案例:上海贝岭公司的虚拟股票期权计划14
三、我国期权激励的现状与发展14
第四节 推行股权、期权激励的必要性和作用17
一、我国推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7
二、我国现阶段实施股权、期权激励的具体作用22
第五节 我国实施期权激励制度的障碍及宏观对策26
一、我国实施期权激励制度的障碍26
二、解决途径与相关建议32
第二章 股权、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39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缺陷39
一、从激励路径看制度的重要性39
二、企业存在的制度性解释40
第二节 现代企业理论41
一、现代企业理论的缘起42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44
三、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46
四、目前现代企业理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55
第三节 契约的不完备性56
一、契约概念56
二、契约不完备性的起因和类型58
第四节 剩余索取权理论60
一、剩余索取权的概念60
二、剩余索取权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模式60
三、剩余索取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两个变化62
四、有关剩余索取权的几点思考63
五、关于经营者是否享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支配权的讨论65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67
一、委托-代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67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67
三、企业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69
四、委托-代理机理70
第六节 合作预期理论71
第七节 西方激励理论74
一、西方激励思想和激励理论分类74
二、早期激励理论75
三、当代激励理论76
一、技术82
第一节 高新技术82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与股权、期权激励82
二、高新技术83
三、高新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84
四、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与特点86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与界定88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88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界定88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91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点91
二、从企业规模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特点93
三、从企业成长阶段看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特点94
一、人力资本概念在企业框架内的界定96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96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一般特点97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98
四、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99
五、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100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102
第一节 股权激励概述102
一、股权的概念和经济学意义102
二、股权激励的概念、原理和特点105
三、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状况及评述111
第二节 股权激励模式比较分析115
一、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比较115
二、企业不同组织形式的股权激励模式比较118
三、国内外主要的股份激励模式和比较120
四、国内外主要的股票激励模式和比较127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总体思路137
一、股权激励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激励问题的必然选择137
二、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模式的原则140
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要点142
第四节 不同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43
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43
二、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44
三、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46
第五节 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49
二、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150
一、种子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150
三、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151
四、成熟期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151
五、高新技术企业“分阶段多形式股权激励”设计案例152
第六节 不同所有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54
一、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154
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158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162
第一节 股票期权激励概述162
一、期权及其分类162
二、股票期权激励169
三、经理人(员工)股票期权的类型176
四、股票期权与股票增值权182
五、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正负效应分析183
第二节 期权激励与股权激励的比较分析192
一、期权激励与股权激励的概念比较193
二、期权激励和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比较193
三、期权激励与期股激励比较195
四、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的比较197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要素设计198
一、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关键环节199
二、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设计要素200
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要素基础分析201
一、机构设置和计划管理215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要点215
二、计划的建立216
三、兼顾计划的规范性与灵活性217
四、股票期权计划书的主要内容219
五、赠予协议220
六、文档管理和附件221
七、股票期权计划的执行程序222
八、实施步骤225
九、业绩考核228
第五节 国内外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231
一、国外股票期权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231
二、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模式介绍与分析232
三、2000年摩托罗拉公司的激励方案及分析236
第六节 我国股票期权设计和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240
一、我国股票期权方案设计时需注意的问题240
二、我国股票期权计划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249
附录一 股票期权计划书文本251
附录二 股票期权授予协议书文本257
第六章 高新技术企业股份期权激励261
第一节 股份期权概述261
一、股份期权的概念261
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使用的局限性262
三、股份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266
二、授予对象268
一、赠予计划268
第二节 股份期权计划的要素设计268
三、授予时机269
四、授予数量269
五、等待期269
六、有效期269
七、行权价270
八、回购价或股份出售价271
九、行权方式271
十、权利变更及丧失271
十一、股份来源273
第三节 股份期权计划的实施步骤274
一、实施步骤概述274
十二、对股份期权计划的管理274
二、组建薪酬委员会275
三、内部诊断276
四、确认期权计划方案277
五、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278
六、披露公开部分278
七、授予股份期权278
八、业绩考核280
九、授予行权权280
第四节 JK公司股份期权计划设计281
一、JK公司背景介绍281
二、JK公司股份期权计划设计要点282
三、JK公司股份期权计划书287
四、JK公司股份期权授予协议书292
第七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股权激励29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95
第二节 技术股权的概念与特殊性296
一、技术股权的概念296
二、技术股权的来源和分类297
三、技术股权的特殊性299
第三节 技术股的细分301
一、按所有者细分302
二、按拥有权益细分302
第四节 技术股权的分配与激励304
五、按是否上市细分304
四、按获取权益的时间细分304
三、按是否支付资金细分304
一、新建企业或扩股时自然人技术股权的分配、激励与约束305
二、新建企业或扩股时法人技术股权的分配、激励与约束309
三、分红回填技术股的分配、激励与约束311
四、技术股分配的其他建议313
第五节 技术股激励设计和实施时需重点考虑的因素315
第八章 几个专题问题讨论317
第一节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及有关问题317
一、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基本问题317
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320
三、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325
一、不同类型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328
第二节 不同类型股票期权、股权的会计处理328
二、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332
三、对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制度的建议334
第三节 股票期权的税务问题335
一、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股票期权征税方面的政策规定和有关做法335
二、关于我国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建议338
三、关于我国股票期权企业所得税的几点建议343
四、税收征收管理建议344
第四节 实施股权、期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分析344
一、实施股权、期权激励的一般法律要素344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分析348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期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分析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