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727627.jpg)
- 刘韵洁,张云勇,张智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1485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下一代网络与服务质量1
1.1 下一代网络的由来1
1.1.1 下一代网络发展背景1
1.1.2 发展NGN的驱动力2
1.1.3 NGN定义2
1.1.4 NGN能力3
1.1.5 NGN目标3
1.2 下一代网络的总体架构3
1.2.1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架构4
1.2.2 NGN的功能模型5
1.3 下一代网络与服务质量8
1.3.1 支持多媒体和实时任务的需求8
1.3.2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的涵义9
1.3.3 NGN对QoS的要求10
第2章 服务质量相关技术11
2.1 QoS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11
2.1.1 QoS简介11
2.1.2 SLA、SLS、TCA和TCS的相互关系13
2.1.3 SLA具体内容14
2.2 QoS分类15
2.2.1 引言15
2.2.2 QoS分类学16
2.2.3 属于可度量性的分类18
2.2.4 属于策略性的分类19
2.3 QoS指标参数及管理测量20
2.4 QoS框架、工程及标准23
2.4.1 QoS框架23
2.4.2 QoS工程24
2.4.3 QoS标准25
2.5 服务质量等级及映射26
第3章 IP网络服务质量技术28
3.1 服务质量控制技术28
3.1.1 通信量管理控制28
3.1.2 QoS路由31
3.1.3 QoS调度算法32
3.1.4 缓冲区管理34
3.1.5 流量控制34
3.1.6 分组丢弃35
3.2 综合服务(IntServ)体系36
3.2.1 IntServ的服务质量控制的组件36
3.2.2 IntServ QoS控制组件在路由器上的实现37
3.2.3 IntServ QoS控制组件在端系统上的实现38
3.2.4 IntServ的服务分类39
3.2.5 IntServ的服务资源预留协议(RSVP)40
3.2.6 隧道问题的解决42
3.2.7 IntServ体系结构的进一步探索47
3.3 区分服务(DiffServ)体系49
3.3.1 区分服务(DiffServ)49
3.3.2 体系结构50
3.3.3 区分服务的服务类型及其技术54
3.4 DiffServ与Int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提供机制56
3.4.1 DiffServ网络区支持IntServ/RSVP的意义56
3.4.2 DiffServ网络区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实现57
3.4.3 支持IntServ的DiffServ网络区资源管理58
3.5.1 QoS测量技术59
3.5 QoS测量59
3.4.4 对DiffServ网络区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展望59
3.5.2 QoS测量的应用61
3.6 域间服务质量64
3.6.1 简单域间带宽代理信令64
3.6.2 边界网关预留协议65
3.6.3 下一代信令67
3.7 移动环境下IP网络的QoS69
3.7.1 移动环境下的IntServ和RSVP69
3.7.2 移动环境下的DiffServ70
3.7.3 移动IPv6服务质量71
3.8 无线、移动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的改进73
3.8.1 端到端方案74
3.8.2 分段连接方案76
3.8.3 链路层方案78
3.9 QoS监管79
3.9.1 概述79
3.9.2 策略信息模型80
3.9.3 系统结构81
3.9.4 COPS协议82
3.9.5 基于策略的QoS管理83
第4章 具有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的中间件91
4.1 中间件CORBA基本介绍91
4.1.1 OMA(Object Model Architecture)91
4.1.2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94
4.1.3 ORB核心95
4.1.4 IDL语言和语言映射96
4.1.5 存根和框架96
4.1.8 界面仓库和实现仓库97
4.1.6 动态调用97
4.1.7 对象适配器97
4.1.9 ORB之间的互操作98
4.1.10 CORBA的最新进展98
4.2 支持QoS的CORBA101
4.2.1 引言101
4.2.2 QoS驱动的CORBA系统的优点102
4.2.3 QoS驱动的CORBA的要求103
4.2.4 QoS驱动的CORBA的设计104
4.3 端到端资源调度108
4.3.1 媒体服务模型108
4.3.2 媒体活动的动态管理策略分析109
4.3.3 端系统动态资源管理实现QoS控制的策略115
4.3.4 基于端系统动态资源管理的QoS控制算法115
4.5 QoS向第三方开放技术117
4.4 中间件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117
4.5.1 连通性管理SCF概述118
4.5.2 连通性管理接口类118
第5章 MPLS及其服务质量技术125
5.1 背景125
5.2 交换与路由126
5.2.1 交换技术126
5.2.2 路由技术128
5.2.3 IP交换130
5.3 MPLS协议及其实现机制131
5.3.1 基本原理131
5.3.2 信令的实现132
5.3.3 标记分发协议(LDP)136
5.4.1 OAM概述139
5.4 MPLS OAM139
5.4.2 技术现状及功能要求140
5.4.3 MPLS OAM技术141
5.4.4 应用143
5.4.5 网管协议要求143
5.5 MPL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及标记封装145
5.5.1 互通145
5.5.2 标记封装148
5.6 基于MPLS的VPN150
5.6.1 L3 MPLS VPN151
5.6.2 L2 MPLS VPN152
5.6.3 L2和L3的MPLS的区别154
5.7.1 基本思路155
5.7 MPLS中QoS的实现155
5.7.2 MPLS中实现DiffServ156
5.7.3 实现模型157
5.7.4 RSVP为MPLS提供资源QoS模型162
5.8 MPLS流量工程(TE)163
5.8.1 流量工程系统164
5.8.2 MPLS用于TE的优势166
5.8.3 MPLS的流量管理机制166
5.8.4 MPLS中TE的实现机制167
5.8.5 CR-LDP协议168
5.8.6 RSVP-TE175
5.8.7 比较分析179
5.8.8 用CR-LDP建立显式路由的标记交换路径ER-LSP180
5.8.9 用RSVPTE建立显式路由的标记交换路径ER-LSP181
5.9.1 移动MPLS原理183
5.9 移动环境下的MPLS及服务质量183
5.9.2 移动IPv4/v6 over MPLS/层次MPLS185
5.9.3 移动MPLS的关键技术187
5.9.4 移动MPLS中QoS的实现189
第6章 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下一代网络实践191
6.1 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产生的背景191
6.1.1 综合业务网络技术的演进历史191
6.1.2 电信运营公司的建网模式192
6.2 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技术路线193
6.2.1 业务定位193
6.2.2 技术定位194
6.2.3 现有技术分析194
6.2.4 技术路线195
6.3.1 ATM+IP+MPLS技术196
6.3 网络关键技术196
6.3.2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199
6.3.3 高可靠性、高扩展性保障技术202
6.3.4 网管系统204
6.4 如何实现全网范围的业务质量保证206
6.4.1 ATM QoS信息传递机制206
6.4.2 具有带宽保证的MPLS隧道207
6.5 软交换网络中的服务质量实践208
6.5.1 软交换网络中QoS管理机制的要求208
6.5.2 软交换网络中QoS管理的内容209
6.5.3 软交换网络中的QoS保障211
6.5.4 软交换网络中基于QoS的计费213
6.5.5 SIP QoS协议及流程214
7.1 WCDMA网络服务质量230
7.1.1 R99/R4 UMTS系统的QoS230
第7章 移动网络服务质量技术230
7.1.2 R5 UMTS系统的QoS232
7.1.3 R6 UMTS系统的QoS233
7.2 CDMA EVDO无线网络的QoS233
7.3 EVDO系统的前向链路QoS235
7.3.1 前向链路QoS的特点235
7.3.2 实现前向链路QoS的调度机制236
7.4 CDMA EVDO网络端到端的QoS体系237
7.4.1 端到端与点到点237
7.4.2 QoS体系结构237
7.5 CDMA网络中IP/IPv6服务质量技术242
7.5.1 标准概况242
7.5.2 Codec242
7.5.3 业务选项243
7.5.4 移动性管理244
7.5.5 SIP压缩245
7.6 CDMA服务质量新进展269
7.6.1 CDMA EVDO Revise A服务质量269
7.6.2 CDMA EVDV服务质量271
7.7 802系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273
7.7.1 IEEE 802.11e MAC协议及其QoS机制273
7.7.2 IEEE 802.15.3 MAC协议及其QoS机制275
7.7.3 802.16 QoS276
7.7.4 802.20 QoS277
第8章 链路层的服务质量技术278
8.1 ATM网络278
8.1.1 ATM QoS概述278
8.1.2 ATM论坛的业务分类278
8.1.4 ATM QoS的测试279
8.1.3 流量合同参数279
8.2 以太网281
8.2.1 802.1p281
8.2.2 SBM283
8.2.3 城域以太网OAM287
8.3 帧中继288
8.3.1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288
8.3.2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288
8.3.3 拥塞控制289
8.4 低速线路网络及其他网络290
第9章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技术标准及未来发展292
9.1 概述292
9.2 ITU-TNGN QoS292
9.2.1 QoS总体架构293
9.2.2 IP接入网QoS294
9.2.3 端到端QoS295
9.2.4 近期发展306
9.3 欧盟和EURESCOM306
9.4 IETF的IP QoS的研究现状307
9.5 Internet2对IP QoS的研究307
9.6 ETSI的TIPHON及其他组织对IP QoS的研究309
9.7 3GPP/3GPP2 IMS服务质量309
9.7.1 IM CN子系统会话的QoS要求310
9.7.2 IM CN子系统信令的QoS要求311
9.8 我国行业标准的研究现状312
9.9 今后的研究方向312
附录A 缩略语314
附录B ITU-T QoS标准317
参考文献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