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朱子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朱子学
  • 蔡茂松著 著
  • 出版社: 大千世界出版社
  • ISBN:957998053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79页
  • 文件大小:240MB
  • 文件页数:8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朱子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朱子学是实学1

(一)朱子学是实学1

(二)朱子学是成圣之学7

(三)朱子学是道德的实践之学10

(四)朱子的理学与佛禅的心性14

二 朱子的著述与其学问思想的关系21

(一)《上蔡语录》与《延平答问》23

(二)《程氏遗书》与《外书》24

(三)《论孟精义》26

(四)《资治通鉴纲目》27

(五)《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28

(六)《近思录》30

(七)礼书30

(八)《四书或问》的见解34

(九)《小学书》39

三 朱子六十一岁学问的完成与《四书集注》的刊行42

(一)五十九岁出示《太极图说》《西铭解义》42

(二)《大学章句序》——大学的学问体系之确立45

(三)《中庸章句序》——道统与人心道心说的建立48

(四)六十一岁学问的完成51

(五)《四书集注》的刊行52

四 理气论思想成熟后所发展出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58

(一)理气论的建立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完成58

(二)理气论与人物之性——理一分殊的理论架构的完成62

(三)气稟论所产生的穷理与主敬的问题65

(四)理气论的「生生之理」的天理价值之实践71

五 本书所论之范围80

第二章 理气论93

本章内容大要93

第一节 太极与阴阳101

一朱子太极阴阳思想的根源101

二 太极字义108

三 太极本质义109

(一)太极是理109

(二)太极即枢纽根柢义111

(三)太极即动静之理112

(四)太极是至善的表德113

(五)太极有总体义与各具义114

四 太极与阴阳114

五 无极与太极115

第二节 理气二概念118

一理为生物之本、气为生物之具118

二 理是天地万物之本体119

三 理具主宰义122

四 理具创生义124

五 理是活动的128

六 形上形下134

七 附论「理弱气强」138

第三节 理气的关系144

一不杂不离144

二 先后149

(一)理先气后149

(二)理气无先后151

第四节 动静问题154

一动静154

二 动静之理157

三 含动静与有动静160

第五节 所当然与所以然164

一事物之所当然与所以然164

二 明理在明所当然与所以然之理167

第六节 生生之理171

一生生之理(创生之理)171

二 天地生物之心175

第七节 气——朱子的气化宇宙论181

一 一气(天地 日月 星辰)181

二 阴阳191

三 五行194

四 人物201

五 鬼神 魂魄 生死214

(一)朱子论鬼神214

(二)朱子论魂魄218

(三)朱子论生死220

第三章 性理论229

本章内容大要229

第一节 性即理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之构造237

一朱子之言性、命、道237

(一)朱子之言性237

(二)朱子之言命238

(三)朱子之言道241

二 人物之性来自天理244

(一)性即理244

(二)答黄道夫书论理气之内容245

(三)仁说的内容246

(四)元亨利贞说的内容249

(五)玉山讲义的内容251

(六)答陈器之书的内容254

(七)《语类》中有关元亨利贞、仁义礼智生生之理的内容259

三 四德262

第二节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269

一横渠与二程之言性269

(一)横渠之言性269

1、天地之性269

2、气质之性273

3、心统性情275

(二)二程之言性276

二 本然之性285

三 气质之性288

四 性与气——并论朱子论性与孟子之不同304

第三节 人物之性320

一先儒之言人物之性320

二 朱子论人物之性之缘起324

三 朱子论人物之性之诸说327

(一)性同328

(二)性异329

(三)理同气异332

(四)气同理异337

(五)理同气同338

(六)气异理异339

(七)理气同异(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341

第四节 理一分殊342

一程朱之学即理一分殊之学342

二 中庸的理一分殊344

三 太极的理一分殊347

四 西铭的理一分殊350

五 朱子的理一分殊的思想355

(一)以理一分殊解理气355

(二)以理一分殊解人物之性356

(三)以理一分殊解事物之理359

(四)附论——理一分殊与一贯之道361

第四章 心性情论373

本章内容大要373

第一节 理气心384

一心384

二 明德391

三 心统性情393

四 心与性398

五 心与气402

六意、志、欲404

(一)意404

(二)志405

(三)欲406

第二节 知觉409

一人物皆有知觉409

二 知觉是心的特色412

三 知觉为理气所构成420

四 朱子反对上蔡知觉为仁之见解及知觉是心之德、智之用之问题423

(一)二程之言知觉与仁424

(二)上蔡之言知觉与仁426

(三)朱子之论上蔡之言知觉428

(四)知觉是心之德、智之用之问题443

第三节 未发已发448

一心贯未发已发448

二 未发已发449

三 未发时节456

第四节 四端七情460

一诸儒之言情460

二 朱子所言之情465

三 四端七情之同异468

四 四端七情理发气发问题470

五 顺发逆发问题475

六 四端亦有不中节476

七 不中节的原因477

(一)气稟所拘477

(二)物欲之蔽483

(三)不明事物之理488

第五节 人心道心489

一朱子人心道心说五阶段489

二 人心道心505

三 形气的人心道心508

四 道心为主宰514

第六节 体用问题519

一体用义519

二 朱子之言体用520

三 由体显用525

四 太极之体用526

五 理之体用529

六 道之体用530

七 动静体用533

八 心之体用536

九 性情体用537

十 中之体用540

十一仁与四德之体用540

十二 敬之体用544

十三 体用一源545

第五章 方法论549

本章内容大要549

第一节 为学论556

一朱子之论为学556

二 朱子重视居敬与穷理561

三 朱子对穷理与居敬先后轻重之见解564

(一)明分二事之界限564

(二)居敬与穷理二者并重565

(三)居敬与穷理二者并进569

(四)敬的重要571

(五)敬为先574

(六)格致为先577

第二节 居敬论578

一敬字之意义578

二 敬的目的588

(一)使心定理明588

(二)在使心不昏昧590

(三)使义理成为自家物590

(四)敬以宰心,立心为一身之主宰591

(五)敬则内直594

(六)敬则聰明睿智出594

三 敬的方法595

(一)存养595

1、存养方法承孟子595

2、操存597

3、觉600

4、求放心602

5、主一608

6、涵养609

(二)省察611

1、几612

2、点检提撕613

3、随事省察616

4、容貌视听辞气617

(三)存养与省察同等重要621

1、二者不是两事621

2、二者不可偏废622

3、二者交相助623

4、二者工夫不可偏废626

四 敬的效果628

(一)立心为一身之主宰628

(二)敬则致中又致和630

(三)敬义挟持634

第三节 穷理论637

一穷理的意义637

(一)穷理承伊川638

(二)朱子之解「格物致知」639

(三)穷理的意义在达「理明心一」641

(四)穷理的意义在知「事物之是非亲疏轻重」642

(五)穷理的意义在达「诚意正心」643

二 穷理的目的647

(一)在求事物之理647

(二)在明事物之所当然及其所以然649

(三)在知至善之所在653

(四)在于明辨是非656

三 穷理的范围658

四 穷理的方法661

(一)即事即物而穷其理661

1、事物上求其理661

2、身心性情之德667

3、人伦日用之常670

4、天地鬼神之变671

5、草木鸟兽之宜672

(二)读书675

1、朱子主张读书之理由675

2、读书在求圣贤之旨意684

3、读书在明义理以修身687

4、朱子论读书的方法688

(1)读书的态度689

(2)循序渐进、熟读精思692

(3)体验696

(4)专一698

(5)参考先儒之说699

5、朱子论读经701

(1)朱子论读四书701

(2)朱子论读五经707

6、朱子论读史722

五 豁然贯通的境界724

第四节 践履论734

一先知后行735

二 知行互进737

三 知行并重740

四 真知744

五 学问之极致一践履745

第六章 价值论749

本章内容大要749

第一节 变化气质756

一学问以变化气质为功756

二 变化气质最难763

三 变化气质的方法775

(一)养气775

1、浩然之气775

2、直养与集义778

(二)读书穷理785

(三)主敬存心789

四 变化气质的结果799

第二节 天理800

一何谓天理800

二 天理人欲之别802

三 存天理去人欲812

第三节 圣人之心820

一学圣820

二 圣人824

三 圣人之心830

四 尽仁833

第四节 致中和841

一中庸之言中和842

二 朱子〈中和新书〉、〈中庸首章说〉与《中庸或问·章句》之言中和849

三 朱子之解「致中」与「致和」852

四 朱子之解「位、育」问题857

五 致中和865

附录 参考书目875

作者简历8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