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前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台前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1942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49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台前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凡例1
概述1
序二3
大事记9
第一编 地理69
第一章 建置69
第一节 地理位置69
第二节 隶属沿革69
第三节 境域变迁79
第四节 行政区划80
第五节 县城82
第六节 集市 古会83
第七节 村庄85
第二章 地质 地貌88
第一节 地质88
第二节 地貌92
第三章 气候 物候93
第一节 四季93
第二节 日照 太阳辐射93
第三节 气温 地温 霜期95
第四节 降水97
第五节 气压 风99
第六节 蒸发 湿度101
第七节 云量 雾 雷暴102
第八节 节气特征103
第九节 物候104
第四章 水文105
第一节 河流105
第二节 水资源107
第五章 土地 土壤108
第一节 土地108
第二节 土壤113
第六章 植物 动物121
第一节 植物121
第二节 动物124
第一节 旱灾125
第七章 自然灾害125
第二节 雨涝灾害129
第三节 河流灾害133
第四节 风灾134
第五节 病灾 虫灾136
第六节 冷冻灾害138
第七节 震灾140
第二编 黄河143
第一章 河道变迁143
第一节 历史变迁143
第二节 台前段现行河道146
第二章 黄河水灾146
第一节 古代治河153
第三章 黄河治理153
第二节 现代治理155
第四章 堤防建设158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堤防158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临黄堤培修159
第三节 金堤161
第四节 险工建设162
第五节 堤防管理164
第六节 复堤英模165
第五章 防汛抗洪165
第一节 防汛165
第二节 抗洪纪实166
第一节 滞洪区概况170
第六章 北金堤滞洪区170
第二节 滞洪区工程171
第七章 治黄机构173
第三编 政治175
第一章 建县前的中共地方组织175
第一节 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175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组织176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组织180
第四节 1949年至1978年党的主要工作184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后隶属寿张县期间的党组织186
第六节 隶属范县期间的党组织187
第一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189
第二章 中共台前县委员会189
第二节 党务工作194
第三节 县委主要决策205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207
第一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207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208
第三节 人大工作209
第四章 人民政府211
第一节 机构及职能部门211
第二节 主要政务工作221
第三节 基层政权223
第四节 干部队伍管理224
第五节 行政监察227
第五章 旧政权228
第一节 县衙228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235
第六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38
第一节 历届会议238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239
第三节 政协工作239
第七章 群众团体242
第一节 工会242
第二节 共青团244
第三节 妇联247
第四节 儿童团体249
第八章 政法250
第五节 其他群团组织250
第一节 公安251
第二节 检察253
第三节 法院256
第四节 司法行政259
第四编 军事261
第一章 刘邓大军渡黄河261
第二章 驻军263
第一节 古代驻军263
第二节 民国驻军264
第三节 人民军队2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265
第三节 人民武装265
第三章 地方武装265
第一节 清代地方武装265
第四章 古代兵事268
第一节 重要战事268
第二节 榆园军起义269
第三节 王伦 林哲起义270
第四节 红头军起义271
第五节 过境义军272
第五章 民兵273
第一节 民兵组织273
第三节 民兵的作用274
第二节 军事训练274
第一节 旧兵役制275
第六章 兵役275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276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276
第五编 革命根据地277
第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形势277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寿张县局势277
第二节 抗日县政权的首次创建与被扼杀278
第三节 县城沦陷280
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281
第一节 党组织早期的抗日活动281
第四节 三方政权割据 土匪四起的混乱局面281
第二节 建立中共寿张县委284
第三节 成立抗日民主政权285
第四节 组建抗日武装285
第五节 建立群众抗日团体286
第三章 坚持敌后抗战288
第一节 日军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288
第二节 改造地形 开展平原游击战争289
第三节 实行军民联防 粉碎日军的“吞食”和进攻290
第四节 打击叛徒刘怀良 伪参议长武朝秀290
第五节 武工队反霸除奸291
第六节 建立敌工部 分化瓦解日伪军292
第七节 党组织在城区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293
第八节 依靠三大“法宝” 立于不败之地294
第四章 武装斗争295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303
第一节 实行合理负担 开展“减租减息”运动303
第二节 土地改革304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304
第六章 保卫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成果305
第一节 保卫解放区305
第七章 革命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307
第一节 解放战争初期的支前活动307
第三节 加强政权建设 清除匪特武装307
第二节 开展反奸诉苦活动307
第二节 大参军运动308
第三节 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309
第四节 支援鲁西南及淮海战役311
第五节 支援华东野战军312
第六节 抢建黄河浮桥 支援四野南征312
第七节 设立兵站 救护伤员313
第八节 战勤支差314
第九节 组织干部南下316
第六编 经济317
第一章 社会经济发展概略317
第一节 从远古至中华民国317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319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20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及其变革321
第一节 夏商周 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321
第二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322
第三节 土地改革3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324
第五节 人民公社325
第六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327
第七节 经济体制改革327
第三章 生产力330
第一节 劳动力330
第二节 役畜力331
第三节 耕地333
第四章 经济结构334
第一节 产业结构334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341
第三节 分配结构342
第四节 横向与外向经济联合344
第五章 农业345
第一节 农业区划及作物布局346
第二节 种植业347
第三节 养殖业354
第四节 农业机具356
第五节 农业经营管理359
第六节 管理机构360
第六章 畜牧业361
第一节 饲草饲料资源362
第二节 主要畜禽及品种改良363
第三节 畜禽饲养管理368
第四节 疫病防治368
第七章 水利370
第一节 金堤河治理371
第二节 井泉建设372
第三节 黄河滩区 背河洼地治理373
第四节 水利工程375
第五节 管理机构378
第八章 林业378
第一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379
第二节 植树造林380
第三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381
第四节 林木管理382
第五节 造林绿化千佳村382
第九章 工业384
第一节 电力385
第二节 轻工业389
第三节 工业管理391
第四节 乡镇企业392
第十章 交通运输394
第一节 公路395
第二节 铁路397
第三节 航运398
第四节 桥梁 渡口399
第十一章 邮电401
第一节 邮政401
第二节 电信402
第十二章 商业403
第一节 国营商业405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409
第三节 私营商业417
第四节 粮油购销418
第五节 计划物资供应421
第六节 饮食服务422
第八节 医药424
第七节 烟草专卖424
第九节 对外贸易425
第十节 商品市场427
第十三章 财政税务430
第一节 财政430
第二节 税务433
第十四章 金融436
第一节 机构436
第二节 货币流通437
第三节 信贷438
第四节 储蓄439
第五节 基建资金管理439
第六节 债券440
第七节 保险441
第十五章 城乡建设441
第一节 城镇建设442
第二节 环境保护445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446
第四节 建筑业446
第五节 乡村建设450
第十六章 经济管理453
第一节 计划管理453
第二节 统计管理455
第三节 工商管理457
第四节 审计管理461
第五节 物价管理462
第六节 标准计量管理463
第七节 土地管理464
第十七章 人民生活468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468
第二节 衣食住行469
第三节 职工生活469
第四节 家庭设施470
第七编 文化471
第一章 教育4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2
第二节 官学 私学473
第三节 幼儿教育474
第四节 小学教育475
第五节 中等教育479
第六节 专业教育484
第七节 业余教育486
第八节 教师队伍487
第九节 经费 设备489
第二章 科技4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491
第二节 科技队伍492
第三节 科普活动493
第四节 科技情报493
第五节 科技成果494
第三章 文化艺术495
第六节 地震测报4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496
第二节 文化设施497
第三节 戏剧 曲艺499
第四节 电影放映503
第五节 图书发行504
第六节 档案管理505
第七节 文艺创作505
第八节 民间工艺511
第九节 民间游艺514
第十节 民间歌谣517
第二节 报刊519
第四章 报刊 广播 电视5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519
第三节 广播521
第四节 电视523
第五章 文物古迹524
第一节 文物保护524
第二节 古代文物 遗址524
第三节 现代文物 纪念地532
第六章 卫生534
第一节 机构534
第二节 卫生队伍538
第三节 医疗技术538
第四节 医疗制度541
第五节 医药542
第六节 医疗设备544
第七节 卫生防疫545
第八节 疾病防治546
第九节 妇幼保健548
第七章 体育550
第一节 机构551
第二节 体育设施551
第三节 群众体育551
第四节 体育培训553
第五节 竞赛活动554
第一节 人口状况557
第八编 社会557
第一章 人口557
第二节 计划生育561
第二章 民族 姓氏566
第一节 民族566
第二节 姓氏568
第三章 婚姻 家庭569
第一节 婚姻569
第二节 家庭570
第四章 宗教 道会572
第一节 宗教572
第一节 生活习惯576
第五章 风俗习惯576
第二节 道会576
第二节 节日习俗580
第三节 喜庆 婚丧习俗583
第四节 称谓587
第五节 杂俗589
第六节 禁忌590
第七节 陋俗恶习及除治592
第六章 社会风尚595
第一节 传统美德596
第二节 道德新风597
第七章 方言599
第一节 语音特点600
第二节 语法特点608
第三节 方言词语611
第四节 谚语616
第五节 歇后语619
第六节 比喻 形容621
第八章 劳动 工资6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3
第二节 劳动力623
第三节 劳动就业625
第四节 劳动工资6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7
第九章 社会事业627
第二节 社会保障628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631
第四节 婚丧管理631
第五节 移民632
第九编 人物636
第一章 人物传636
第一节 革命烈士636
第二节 古代人物643
第三节 近现代人物645
第二章 人物简介649
第一节 古代人物649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652
第三章 人物事略701
第四章 明清科选 职官名录704
第五章 人物表710
第十编 乡镇概况757
城关镇757
后方乡759
侯庙乡761
清水河乡763
马楼乡766
孙口乡768
打渔陈乡770
夹河乡772
吴坝乡775
附录777
一 文献辑要777
二 地方志书简介788
三 寿张县建置沿革考792
四 碑文选辑801
五 诗词选录806
六 歌谣拾零813
七 民间传说817
八 1996年~2001年大事补记823
九 1996年~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835
十 1996年~2001年县四大班子领导名表842
编后记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