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 李江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040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概述3

第1章 第三产业经济学基础3

第一节 第三产业与服务产品3

第二节 第三产业与服务“四环节”7

第三节 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9

第2章 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与发展状况13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误解剖析13

第二节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20

第三节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24

表格目录27

表1—1 广东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服务产品比较27

第一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概论27

第3章 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28

第一节 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演变28

第二节 第三产业比重增大的规律31

表1—2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理论值32

插图目录33

第一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概论33

图1—1 三产产业产值曲线33

表1—3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理论值34

图1—2 三次产业就业曲线34

表1—4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NP的相关关系35

图1—3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演变37

图1—4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演变趋势37

表1—5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理论值38

第三节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38

表1—6 1997年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40

表1—7 中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41

图1—5 中国三产产业对GDC增长的贡献份额42

表1—8 中国三大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42

图1—6 中国三产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43

图1—7 中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44

图1—8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演变44

第4章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趋势47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47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相关分析49

表1—9 中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49

表1—10 特选地区人均GDP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50

第三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特征51

表1—11 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51

表1—12 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52

表1—13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53

第四节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方向与启示54

第5章 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56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的标志57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60

第三节 三次产业排序与产业发展顺序61

第四节 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动力64

第五节 “离制造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66

第二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供给因素研究71

第一节 第三产业生产函数71

第6章 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和增长模型71

第二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供给因素研究76

表2—1 不同收入水平各部门产出的劳动和资本弹性(多国模型)76

表2—2 各部门替代弹性变动情况78

第二节 第三产业增长的数量模型80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变量选择和处理83

表2—3 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较84

表2—4 第三产业资本指标计算87

表2—5 中国三大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89

表2—6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和资本收入份额90

第7章 中国第三产业生产函数和增长特征93

第一节 1978年~200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长态势93

第二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供给因素研究94

图2—1 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半对数图94

图2—2 1978年~1992年中国GNP和三大产业增长态势95

图2—3 中国第二、三产业增长波动比较(半对数图)97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生产函数与增长供给因素97

表2—7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因素分解103

图2—4 中国第三产业生产函数曲线107

表2—8 中国第三产业要素替代弹性108

第一节 要素投入与中国第三产业增长113

第8章 供给因素与中国第三产业增长113

表2—9 生产要素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115

表2—10 1980年~2000年我国劳动投入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117

图2—5 1980年~2000年劳动力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118

图2—6 第三产业增加值波动与劳动力投入波动比较120

图2—7 资本投入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24

图2—8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波动125

第二节 综合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第三产业增长126

图2—9 第三产业综合要素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127

表2—11 我国1993年~2000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133

第9章 需求与第三产业增长的相关性137

第一节 需求、总需求及其结构变动137

第三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需求因素研究137

表3—1 1950年~1986年美国各大类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141

第三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需求因素分析141

表3—2 收入增长与需求变动(1970年不变价)142

第二节 服务总需求及其结构变动142

表3—3 1977年~1983年世界劳务出口总额及其年增长率145

表3—4 1978年~2000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及居民服务需求的指标148

第三节 服务需求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回归分析148

第一节 需求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作用特征152

第10章 需求对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的推动152

表3—5 1952年~1975年主要年份农民消费构成153

表3—6 1979年~1988年企业的社会消费支出状况158

表3—7 1979年~1991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状况159

表3—8 中国部分年份的旅游及对外设计咨询外汇收入159

第二节 服务需求函数163

表3—9 按城市规模分组的主要指标166

表3—10 1994年~2000年国内旅游情况167

第11章 中国第三产业需求及其发展169

第一节 服务需求的特征169

表3—11 1952年~1977年农民消费总额及其构成170

表3—12 1952年~1977年非农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及其构成171

表3—13 1952年~1977年农民消费水平及构成173

表3—14 1952年~1977年非农居民消费水平及其构成174

表3—15 1981年~2000年城镇居民服务需求及增长状况176

表3—16 1978年~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及服务需求增长状况177

图3—1 1978年~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需求增长情况178

第三篇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需求因素研究178

表3—17 1978年~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支出构成及变动状况180

表3—18 部分年份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服务需求变化182

表3—19 1978年~2000年公共开支结构及其增长情况183

第二节 服务总需求预测186

表3—20 1982年~2000年城镇居民服务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188

第三节 服务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对策190

第一节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197

第四篇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研究197

第12章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素197

第四篇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研究202

表4—1 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拟合模型202

第二节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202

表4—2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拟合模型204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演变趋势207

第13章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207

表4—3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拟合模型208

表4—4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拟合模型210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演变趋势210

第三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历史定位212

表4—5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相似系数213

表4—6 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的结构相似系数214

表4—7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相似系数215

第四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国际比较216

表4—8 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结构相似系数216

表4—9 钱纳里的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模式217

表4—10 不同类型国家的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218

表4—11 钱纳里模式的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220

表4—12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221

表4—13 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222

第14章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增长224

表4—14 美国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5

第一节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趋势225

表4—16 法国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6

表4—15 英国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6

表4—18 韩国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7

表4—17 日本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7

表4—19 其他一些国家服务业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28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230

表4—20 我国三大产业占GDP和就业比重及其相对生产率的变动231

表4—22 对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动进行研究的三种代表性模式232

表4—21 不同阶段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产值弹性232

表4—23 一些发达国家GDP和就业的构成234

第三节 中国各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的特点与趋势236

表4—25 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37

表4—24 1990年~2002年间中国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产值弹性的测算结果237

表4—26 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238

第15章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242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依据242

表4—27 1978年~1999年中国第三产业分支行业与三大产业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245

表4—28 1978年~1999年中国第三产业分支行业与三大产业就业的年均增长速度245

表4—29 第三产业分支行业2000年~2010年产出年均增速与2010年占GDP比重预测250

表4—30 第三产业分支行业2000年~2010年就业年均增速与2010年占全社会就业比重预测251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对策251

第16章 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261

第五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研究261

第一节 区域第三产业及其布局261

第二节 区域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263

第三节 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阶级265

第一节 中国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分析270

第17章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状况与评价270

第五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研究271

图5—1 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当年价)271

图5—2 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可比价)274

图5—4 三大地区人均服务占有量275

图5—3 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比重(2000年可比价)275

表5—1 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276

第五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研究276

表5—2 中国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276

表5—3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国内比较277

图5—5 2003年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278

图5—7 三大地区人均服务占有量279

图5—6 三大地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标准差系数279

图5—8 2003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占全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81

表5—4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国际比较(%)281

第二节 中国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分析282

图5—9 东部第三产业四层次比重变化283

表5—5 1997年~2003年三大地区四层次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表(当年价)283

表5—6 2000年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四层次增加值结构284

图5—10 三大地区第三产业四层次人均服务增加值285

表5—7 2003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各层次增加值占全国比重285

表5—8 2003年三大地区四层次就业所占第三产业份额286

第三节 中国各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287

表5—9 2003年三大地区四层次就业占全国比重287

表5—10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289

图5—11 层次结构模型图289

表5—11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表290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问题292

第18章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292

图5—12 东部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294

图5—14 西部第二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294

图5—13 中部第二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294

表5—12 全国各区域经济生产化进程得分及位次297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的对策298

表5—13 东部增加值变化状况(当年价)303

表5—14 中部增加值变化状况304

表5—15 西部增加值变化状况305

表5—16 三大地区产业构成状况306

表5—17 东部增加值变化307

表5—18 中部增加值变化308

表5—19 西部增加值变化状况309

表5—20 三大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状况310

表5—21 各地GDP和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及其人均服务占有量比较311

表5—22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312

表5—23 三大地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变化313

表5—24 三大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314

第19章 第三产业发展的时序性317

第六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时序研究317

第一节 随时间序列变化的产业结构研究317

第二节 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的时序特征327

表6—1 英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历史变动330

第六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时序研究330

表6—2 日本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历史变动331

表6—3 世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历史变动332

表6—4 1965年~1980年三次产业增长率335

第三节 国外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的时序性336

表6—5 1980年~1990年三次产业增长率336

表6—6 英国1788年~1907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338

表6—7 美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343

表6—8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344

表6—9 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348

表6—10 中国台湾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350

表6—11 中国台湾“起飞”期间各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表352

表6—12 印度固定资本投资额的部门(行业)构成353

表6—13 印度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比重355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358

第20章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时序特征358

表6—14 中国第三产业各序列的增加值比重359

表6—15 第三产业各序列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360

表6—16 1952年~1977年的投入、产出及固定资产比例361

表6—17 1978年~1992年的投入、产出及固定资产比例363

表6—18 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367

表6—19 1993年~2000年的投入、产出及固定资产比例368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主要序列发展状况370

第三节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序列的数量分析375

表6—20 中国1978年~2000年间的产值结构变化值376

表6—22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反应弹性377

表6—21 中国1978年~2000年部分产业的相似系数变化表377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时序发展背景380

第21章 中国第三产业时序发展趋势与对策380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时序发展趋势387

第三节 中国第三产业时序发展对策390

第七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研究402

第22章 第三产业政策与第三产业发展402

第一节 产业政策与第三产业政策402

第七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分析406

图7—1 第三产业政策研究总体模型406

第二节 第三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涵义407

第七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分析413

表7—1 市场结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第三产业影响程度的比较413

表7—2 不同类型服务企业的企业目标、企业行为及经济绩效413

第三节 第三产业政策与第三产业发展418

第23章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作用分析425

第一节 第三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425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作用的历史分析428

表7—3 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增长程度432

表7—4 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及增长程度432

表7—6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433

表7—5 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及其结构偏离度433

表7—7 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变化程度434

表7—8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按所有制划分的职工人数构成434

表7—9 居民(职工)生活费用中消费品与服务综合比价指数436

表7—10 国民经济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总体平均工资对比437

表7—11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区域差异438

表7—12 第三产业部分服务费价格指数与服务总指数的综合比价指数444

第三节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偏差、副作用和负作用452

第一节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60

第24章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的选择460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政策选择的实际依据463

第三节 可供选择的中国第三产业政策471

表7—13 国民经济高感应度系数行业472

表7—14 国民经济高影响力系数行业473

表7—15 1992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及其位次474

表7—16 中国第三产业按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的行业分类表478

第八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制度研究487

第25章 经济市场化与第三产业的制度安排487

第一节 制度安排与第三产业发展487

第二节 经济体制市场化与第三产业发展492

第三节 经济的开放与第三产业的开放497

第四节 第三产业制度安排与市场化限度选择502

第26章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507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约束507

第二节 体制安排与创新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513

第三节 中国的公共经济制度与公共产品供给522

表8—1 1978年~2000年国家财政对公共经济部门的投资524

第八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制度分析524

第八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526

图8—1 1978年~2000年文教费占财政支出、文教工资占文教费的比重526

图8—2 1950年~2000年行政管理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528

第一节 市场宽化和深化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529

第27章 市场深化下的中国第三产业制度选择529

第二节 第三产业瓶颈部门发展的制度约束及对策533

第三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制度安排543

第九篇 中国第三产业总需求研究553

第28章 第三产业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分析553

第一节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554

第九篇 中国第三产业总需求研究555

表9—1 美国、英国和日本服务业需求结构的变动情况(%)555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557

表9—2 1990年美国、英国和日本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在服务业各类需求中的比重(%)557

表9—4 1997年中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在服务业各类需求中的比重(%)558

表9—3 中国服务业需求结构的变动情况(%)558

第三节 中外第三产业需求差异及其原因559

第四节 服务需求结构与第三产业发展方向561

第29章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第三产业的影响564

表9—5 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564

第一节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565

表9—6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情况567

表9—7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情况567

第二节 中国服务消费市场总体供求状况568

表9—8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主要服务项目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569

表9—9 中国和其他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570

第三节 中国服务需求收入弹性估计570

表9—10 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573

表9—11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的估计值574

表9—13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需求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574

表9—12 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需求支出的平均收入弹性574

第30章 中国外贸进出口对第三产业的影响577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比较578

表9—14 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商品出口增速的国际比较(%)579

表9—15 各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比重(%)580

表9—17 各国GDP占世界比重(%)580

表9—16 各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比重(%)580

第二节 外贸净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581

第九篇 中国第三产业总需求研究582

图9—1 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差额(亿美元)582

图9—2 我国服务贸易差额变动趋势(亿美元)582

表9—18 我国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进出口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583

表9—19 不同阶段我国工业制成品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平均值的国际比较(%)584

第三节 中国外贸结构与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585

表9—20 我国GDP的三次产业构成(%)586

表9—21 不同时期全世界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588

图9—3 世界服务出口的行业构成变动情况589

表9—22 我国分行业的服务出口额和净出口额591

图9—4 我国服务出口的内部构成591

表9—23 我国服务出口的内部行业构成(%)592

表9—24 美国、英国和法国2001年服务出口内部构成(%)592

图9—5 外商投资企业商品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593

表9—25 印度服务出口情况594

图9—6 不同财政年度印度软件服务出口情况595

主要参考文献597

后记6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