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霍松林选集 第1卷 文艺学概论 文艺学简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霍松林选集 第1卷 文艺学概论 文艺学简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396773.jpg)
- 霍松林著 著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ISBN:75613525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96页
- 文件大小:308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霍松林选集 第1卷 文艺学概论 文艺学简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文艺学概论】2
第一编 文学和生活2
第一章 文学的对象2
一 在对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2
二 文学对象的特殊性3
第二章 文学的形象6
一 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6
二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6
三 与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作斗争12
第三章 典型15
一 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15
二 典型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16
三 反对自然主义,反对类型化20
四 典型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3
五 艺术的虚构25
六 典型不是统计的平均数28
七 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31
八 写真人真事是通向创造典型的道路34
第四章 文学的阶级性36
一 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阶级的文学36
二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问题38
三 阶级性和现实性40
第五章 文学的党性42
一 党性是自觉的阶级观点的表现42
二 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43
三 毛主席丰富和发展了文学的党性原则45
四 文学的党性原则是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原则46
五 反对对文学的党性作庸俗化的理解47
第六章 文学的人民性49
一 人民性的概念49
二 人民性的标志49
三 人民性的阶级局限性55
四 人民性的历史局限性57
五 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人民性的高度发展59
第七章 文学的民族性60
一 民族性的因素60
二 在阶级社会里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61
三 民族性是一种历史范畴63
四 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文学64
五 文学的全人类性66
六 反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68
第八章 文学的任务70
一 文学的任务的社会制约性70
二 文学的任务的特殊性和基本内容73
第二编 文学作品的分析79
第一章 内容和形式79
一 内容和形式的概念79
二 内容的主导作用80
三 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对内容的影响81
第二章 主题和思想83
一 素材、题材和主题83
二 基本主题和小主题85
三 主题的阶级性86
四 主题的时代性87
五 主题、思想的联系和区别89
第三章 人物91
一 人物是展开主题的动力91
二 描写人必先熟悉人91
三 描写人物的方法92
第四章 环境(背景)110
一 环境的概念110
二 社会环境与人物描写110
三 氛围与人物描写115
第五章 故事(情节)121
一 人物、环境与故事的关系121
二 故事的单位——场面123
三 故事的基本因素123
四 故事的基本因素的省略和倒置126
第六章 结构128
一 结构的概念128
二 结构中的非故事的因素128
三 结构对于体裁的从属性131
四 结构的要点131
第七章 文学语言139
一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139
二 文学语言的概念139
三 怎样提炼文学语言140
四 文学语言在人民语言文化发展中的意义152
五 人物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153
六 文学工作者应下苦功学习语言160
第三编 文学的种类163
第一章 诗歌163
一 诗歌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样式163
二 诗歌的特征165
三 诗歌的分类179
四 中国新旧诗的重要体裁及其特点186
第二章 戏剧196
一 戏剧的特征196
二 戏剧的种类197
三 戏剧的文学要素——剧本199
第三章 小说206
一 小说的特征206
二 小说的叙述方式208
三 小说的分类211
第四章 散文214
一 散文的范围和特征214
二 报告文学(速写、特写、文艺通讯)221
三 传记、游记及其他223
第五章 人民口头创作225
一 人民口头创作的特征225
二 人民口头创作的价值226
三 人民口头创作的种类229
第四编 创作方法238
第一章 对于创作方法的一般理解238
一 创作方法和世界观238
二 基本的创作方法242
三 创作方法的继承和革新248
四 创作方法与文学的风格、流派250
第二章 古典主义255
一 古典主义的历史环境255
二 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256
三 古典主义的发展和演变257
四 古典主义的局限性258
第三章 浪漫主义259
一 浪漫主义的历史环境259
二 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259
三 浪漫主义的进步性和缺点263
第四章 批判的现实主义265
一 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环境265
二 批判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266
三 批判的现实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270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72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272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274
后记281
【文艺学简论】284
第一编 文艺的特质284
第一章 文艺与生活284
第一节 文艺的对象284
第二节 文艺源于社会生活288
第三节 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基础294
第四节 文艺高于社会生活298
第二章 文艺的形象305
第一节 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305
第二节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305
第三节 赋比兴与形象思维311
第三章 典型318
第一节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318
第二节 典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320
第三节 反对自然主义,反对类型化326
第四节 典型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329
第五节 艺术的虚构332
第六节 典型不是统计的平均数336
第七节 多样化的典型与英雄典型339
第八节 批判“三突出”论,努力塑造好英雄人物的典型342
第四章 文艺的民族风格348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因素348
第二节 在阶级社会里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354
第三节 民族风格是一种历史范畴35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文艺357
第五节 反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359
第五章 文艺的人民性361
第一节 人民性的概念361
第二节 人民性的标志363
第三节 古典文学人民性的阶级局限性368
第四节 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历史局限性370
第五节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372
第六章 文艺的社会作用374
第一节 文艺的认识作用374
第二节 文艺的教育作用376
第三节 文艺的审美作用379
第四节 文艺的娱乐作用380
第二编 文艺作品的构成384
第一章 内容和形式384
第一节 内容和形式的概念384
第二节 内容的主导作用388
第三节 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对内容的影响390
第二章 题材和主题392
第一节 素材、题材和主题392
第二节 题材的多样性395
第三节 主题的阶级性和时代性399
第四节 基本主题和小主题402
第五节 怎样分析作品的主题405
第三章 人物407
第一节 人物是展示主题的动力407
第二节 描写人物的方法408
第四章 环境(背景)430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430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人物描写430
第三节 氛围与人物描写435
第五章 情节(故事)442
第一节 人物、环境与情节442
第二节 故事的单位和基本因素444
第三节 故事的基本因素的省略和倒置448
第六章 结构450
第一节 结构与情节的联系和区别450
第二节 结构对于体裁的从属性453
第三节 结构的要点453
第七章 文学语言461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概念461
第二节 怎样提炼文学语言462
第三节 人物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478
第四节 文学工作者应下苦功学习语言487
第三编 文学的种类490
第一章 诗歌490
第一节 诗歌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样式490
第二节 诗歌的特征492
第三节 诗歌的分类511
第四节 中国新旧诗的重要体裁及其特点522
第二章 戏剧533
第一节 戏剧的特征533
第二节 戏剧的种类534
第三节 戏剧的文学要素——剧本542
第三章 小说548
第一节 小说的特征548
第二节 小说的叙述方式550
第三节 小说的分类553
第四章 电影557
第一节 电影的特征557
第二节 电影的文学要素——剧本561
第五章 散文570
第一节 散文的范围和特征570
第二节 报告文学(速写、特写、文艺通讯)576
第三节 传记、游记和童话580
第六章 人民口头创作582
第一节 人民口头创作的特征582
第二节 人民口头创作的价值583
第三节 人民口头创作的种类586
第四编 创作方法606
第一章 对于创作方法的一般理解606
第一节 创作方法和世界观606
第二节 基本的创作方法613
第三节 创作方法的继承和革新618
第四节 创作方法与文学的风格、流派621
第二章 古典主义627
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历史环境627
第二节 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628
第三节 古典主义的发展和演变629
第四节 古典主义的局限性630
第三章 浪漫主义631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历史环境631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631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进步性和缺点635
第四章 批判现实主义637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环境637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638
第三节 批判现实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643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6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6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和它的基本特征645
第六章“两结合”的创作方法6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653
第二节“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663
后记677
附:679
霍松林先生的文艺理论研究述评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