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历史通鉴 第2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历史通鉴 第2部
  • 李罗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055705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290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9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历史通鉴 第2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东方夷族文化1325

一、东夷族的史地沿革1325

目录1325

第二部 《中华历史通鉴·民族与民族文化史卷》1325

第一章 先秦周边民族及其文化1325

二、东夷族文化的一般特征1326

一、蛮族及其文化1328

第二节 南方蛮族文化1328

二、越族及其文化1329

三、巴、蜀族及其文化1331

二、羌族及其文化1332

一、戎族集团及其文化1332

第三节 西方戎族文化1332

一、肃慎、秽貊、朝鲜各族及其文化1333

第四节 北方狄族文化1333

二、山戎族及其文化1335

三、北狄族及其文化1336

四、三胡族及其文化1337

五、匈奴族及其文化1338

一、匈奴族1339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发展1339

第二章 秦汉时期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形成1339

第一节 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1339

二、乌桓、鲜卑族1343

三、蛮、越各族1345

四、西南夷各族1347

五、氐、羌及西域各族1349

一、同北方各族的关系1352

第三节 汉族与周边各族的关系1352

二、同南方各族的关系1355

三、同西方各族的关系1357

一、匈奴1359

第一节 入主中原的“五胡”1359

第三章 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大观1359

三、鲜卑1361

二、羯1361

四、羌1363

五、氐1364

一、夫余1365

第二节 东北各族1365

二、高句丽1366

四、勿吉1370

三、沃沮1370

五、库莫奚与契丹1371

六、室韦1372

一、柔然1373

第三节 蒙古草原各族1373

二、敕勒1374

二、高昌1376

一、鄯善1376

第四节 西域各族1376

三、焉耆1377

九、悦般国1378

八、乌孙1378

四、龟兹1378

五、于阗1378

六、渴盘陀1378

七、疏勒1378

十、内地与西域1379

一、吐谷浑1380

第五节 西境各族1380

四、宕昌、邓至与白兰1381

三、女国1381

二、附国1381

一、蛮1382

第六节 南方诸族1382

五、党项1382

三、俚人和傒人1383

二、僚1383

四、爨与乌蛮、白蛮1384

五、东晋南朝政权与南方诸族1385

一、突厥的强大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1386

第一节 突厥及西域各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1386

第四章 隋唐时期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1386

二、西突厥的兴亡与唐对西域的行政管辖1390

三、后突厥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1392

一、回鹘的兴起1394

第二节 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1394

二、回鹘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395

三、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1396

四、回鹘的南下与西迁1397

一、吐蕃王朝的建立1398

第三节 吐蕃与唐蕃和同为一家1398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1399

三、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1402

四、吐蕃王朝的衰落1403

一、南诏统一“六诏”1404

第四节 南诏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吸收1404

二、南诏与唐的关系1406

三、南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1407

一、靺鞨族与渤海国1409

第五节 唐与东北各族的关系1409

四、晚期南诏1409

二、契丹的兴起和辽朝的建立1414

三、奚与室韦1416

一、江汉地区的民族融合1417

第六节 南方诸族经济文化的发展1417

二、僚俚诸族对岭南地区的开发1418

三、流求与内地的联系1419

一、10世纪的契丹族1421

第一节 契丹族的历史与文化1421

第五章 10——13世纪的民族与文化(上)1421

二、契丹族的语言与文字1422

三、契丹族的捺钵文化1423

四、契丹族的习俗文化1425

五、契丹族的文学艺术1430

六、契丹族的科技与教育1433

一、女真勃兴与民族关系1435

第二节 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1435

二、女真族的语言文字1439

三、女真人的科技与教育1442

四、女真人的文学艺术1446

一、回鹘西迁后的几个政权1450

第三节 回鹘的历史与文化1450

第六章 10——13世纪的民族与文化(下)1450

二、回鹘文化的发展1452

一、吐蕃本部的分裂及甘青地区唃厮罗政权1457

第四节 吐蕃分裂后的历史与文化1457

二、吐蕃本部的文化1459

三、唃斯罗对吐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463

一、白族大理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宋朝的关系1464

第五节 大理白族的历史与文化1464

二、大理白族的文化1467

一、民族分布概况1471

第一节 民族分布与民族等级构成1471

第七章 元代民族大家庭的初步形成1471

二、划分民族为四等1472

一、语言文字1473

第二节 蒙古族文化1473

二、蒙古族教育1474

三、宗教1475

四、文学与艺术1476

六、生活习俗1478

五、科技1478

一、文学与艺术1482

第三节 回族文化1482

二、科学技术1484

第四节 畏兀儿族文化1486

二、文学与史学1487

一、语言文字1487

三、科学技术1489

一、文学艺术1491

第五节 契丹女真遗民文化1491

二、科学技术1496

一、蒙古族的分布1498

第一节 蒙古族的分布与文化1498

第八章 明代少数民族及其文化1498

二、蒙古族文化1500

一、女真族的分布和努尔哈赤统一各部1502

第二节 女真——满族及其文化1502

二、女真——满族文化1504

一、维吾尔族文化1505

第三节 维吾尔族、回族文化1505

二、回族的文化贡献1506

一、政教合一和宗喀巴的宗教改革1507

第四节 藏族与西蕃文化1507

二、西蕃文化1508

第五节 南方各族及其文化1509

一、白族文化1510

二、“罗罗”文化1511

三、“么些”文化1512

四、“百夷”文化1513

五、“僮”族文化1514

六、“东番”文化1515

一、入关后的满族1516

第一节 满族及其文化1516

第九章 清代前期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1516

三、满族文化的发展1517

二、“满洲根本”与“满汉一家”1517

一、蒙古诸部1518

第二节 蒙古族及其文化1518

二、盟旗制度与民族关系1519

三、蒙古族文化1520

二、回族与清政府的关系1521

一、清代的回族1521

第三节 回族及其文化1521

一、维吾尔族文化1522

第四节 维吾尔族、锡伯族文化1522

三、回族文化1522

二、锡伯族文化1524

二、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525

一、清代藏族的名称与居地1525

第五节 藏族及其文化1525

三、藏族文化1526

一、清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1527

第六节 南方各民族及其文化1527

二、彝族文化1528

三、白族文化1529

四、纳西族文化1530

五、傣族文化1531

六、瑶族文化1532

一、清代后期的关内满族1534

第一节 满族和东北各民族文明的发展1534

第十章 清代后期少数民族及其文化1534

二、民族迁徙与东北的开发1535

三、抗击侵略,捍卫边疆1537

四、民族融合与发展1538

五、东北各族文明的进步1540

一、蒙古族1542

第二节 蒙古和西藏1542

二、藏族1546

一、西北回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1551

第三节 清代后期西北地区的各民族1551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贸易1553

三、西北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1554

四、边疆危机中的新疆各族人民1555

五、新疆建省1557

六、新疆各族人民在文学上的成就1558

一、南方各族多种社会形态的共存1559

第四节 南方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559

二、浴血奋战保卫疆土1561

三、清后期的腐朽统治和南方各族人员的英勇反抗1564

四、独特的民族文化1566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和发展1575

第一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习俗1575

《中华历史通鉴·民俗史卷》1575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与习俗1575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形态1579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1580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与婚姻习俗1580

二、父系制婚姻习俗与家庭形态的演变1584

一、服饰1586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服饰、饮食与丧葬1586

二、饮食1590

三、丧葬1592

一、传统饮食模式的形成1597

第一节 饮食与服饰1597

第二章 先秦时期礼仪化的风俗传统1597

二、服装习俗及其制式1602

一、婚姻礼俗的形成1607

第二节 婚姻丧葬1607

三、佩饰习俗及其内容1607

二、丧葬礼俗的演变1609

一、除夕与元旦1614

第二节 节日习俗1614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民俗风情1614

第一节 秦汉风俗文化概述1614

二、元宵节1616

四、寒食节、清明节1617

三、上巳节1617

五、端午节1618

六、七夕1619

八、秦汉节俗的特点1620

七、重阳节1620

一、祭祀礼俗1621

第三节 祭祀、丧葬、冠礼、祝寿礼俗1621

二、丧葬礼俗1623

三、冠礼、祝寿礼俗1625

一、婚姻制度1626

第四节 婚姻礼俗的法典化及观念1626

二、婚姻习俗1628

三、婚姻法规1630

四、婚姻观与生育观1632

一、炊具的种类及功能1633

第五节 丰富精美的器具文化1633

二、饮食器具的种类及用途1634

三、梳妆器具的种类及功能1636

四、家具的用途及礼俗1639

五、文具的种类及用途1641

六、灯具的种类及形制1643

一、饮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1645

第六节 多元化饮食模式的定型1645

二、饮食结构的确立1646

三、饮食习俗与宴饮风情1647

四、饮食心态和价值取向1649

一、常服制式的演变及其种类1651

第七节 服饰礼俗的演变与风情1651

二、冠服制度的演变及其完备1653

三、军服制式及其功能1655

四、周边民族的服饰文化1656

五、杂佩饰与梳妆发式1657

六、服饰心态和价值取向1659

第一节 名士风度166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精神风貌与生活习俗1661

第二节 豪侠风尚1663

第三节 妇女风情1665

第四节 饮食特色1667

第五节 服装款式1669

一、天下一家的胸怀1675

第一节 博大进取的精神风貌1675

第五章 唐代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俗1675

二、进取的时代精神1678

三、豪放敦厚的社会风尚1681

四、宏大致远的气魄1682

一、饮食文化的丰富1683

第二节 饮食与服饰的时代特点1683

二、服饰文化的变革1688

一、婚俗特征1696

第三节 婚俗、丧俗和巫卜1696

二、丧俗的变化1697

三、巫卜与信仰1698

第四节 节日风俗盛况1699

一、妇女参政风气1702

第五节 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妇女1702

三、教育与修养1703

二、社交与结社1703

四、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1704

五、妆饰与审美1706

一、衣食住行1708

第一节 辽代风俗与精神风貌1708

第六章 辽、夏、金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1708

二、婚丧礼俗1713

三、岁时风俗与其他1715

四、社会精神风貌1718

一、风俗习惯1720

第二节 夏的风俗习惯与尚武精神1720

二、社会精神风貌1721

一、衣食住行1723

第三节 金代的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1723

二、婚丧礼俗1726

三、岁时风俗及其他1732

四、社会精神风貌1734

二、商品意识增强1735

一、新习俗和新礼仪1735

第七章 宋代的民俗文化1735

第一节 社会精神风貌1735

四、贡举入仕1736

三、崇尚气节1736

一、帝、后的“圣节”1738

第二节 节日习俗1738

二、官定的重要节日1739

三、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1740

五、节日习俗的特点1741

四、宗教和纪念性的节日1741

二、坐花轿1742

一、聘礼和装奁1742

第三节 婚姻习俗1742

四、拜先灵和交拜仪式1743

三、撒谷豆、跨马鞍、上高坐仪式1743

六、各色新衣1744

五、结发仪式1744

二、纸钱和纸质明器的广泛使用1745

一、薄葬蔚为风气1745

第四节 丧葬习俗1745

四、佛、道教等的影响1746

三、火葬的盛行1746

一、南食和北食两大系统的形成1748

第五节 饮食习俗1748

二、烹饪技术的提高1749

四、糖果食品和甜食的增多1750

三、各地出现特色菜肴1750

一、突破服装等级制度1751

第六节 服饰1751

五、饮茶更加普及1751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1752

四、妇女戴盖头和裹足1753

三、男女的新服装——背子1753

五、戴花和雕青1754

一、家具1755

第七节 生活用具1755

三、灯具1756

二、炊具1756

四、其他日用器具1757

一、官讳1758

第八节 避讳习俗1758

三、避讳习俗的怀疑者和反对者1759

二、私讳1759

二、亲属间的通用称谓1760

一、各行业的通用称谓1760

第九节 称谓1760

三、士大夫之间的通用称谓1761

二、个人卫生1762

一、公共卫生1762

四、妇女的名讳1762

第十节 卫生保健1762

一、主食1764

第一节 饮食1764

第八章 元代民俗文化与精神风貌1764

二、副食1765

一、男子服饰1766

第二节 服饰1766

二、女子服饰1767

第三节 婚丧习俗1768

一、婚姻习俗1769

二、丧葬习俗1770

第四节 岁时风俗1771

一、文人社会风尚1772

第五节 社会精神风貌1772

三、一般社会精神风貌1773

二、异族生活习惯互为影响1773

第一节 衣着风尚与服饰1776

第九章 明代社会生活与风俗习尚1776

一、帝后文武官员的服饰1777

二、庶民的服饰与衣着风尚1779

三、服饰的时代印记1783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1784

一、宫廷生活与饮食1785

二、王公贵胄与缙绅士大夫的饮食习尚1788

三、地方及民间年节饮食风尚1789

第三节 明人的行止与舟车1793

二、王公贵戚与官宦的舟车1794

一、宫廷的车舆1794

三、民人的行止习尚与禁忌1795

一、帝后的婚丧礼仪1797

第四节 婚嫁丧葬制度与习俗1797

二、宗室婚丧规制1800

三、品官与庶人百姓的婚丧风仪1801

一、帝后与仕宦贵戚的年节娱乐1802

第五节 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1802

二、民间的年节游艺娱乐风尚1805

第六节 畸形的社会现象1807

一、“多元一统”的服饰文明1811

第一节 服饰文化1811

第十章 清代前期风俗文化与社会风尚1811

二、帝后、官员的服饰与礼仪1812

三、民人服饰与衣著风尚1816

二、宫廷、贵族生活与饮食习尚1818

一、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总体特征1818

第二节 饮食文化1818

三、民间与地方年节的“食风”1820

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1821

一、帝后车舆与出巡规制1822

第三节 行止与舟车文化1822

三、民人行止习尚与禁忌1823

二、王公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礼仪1823

第四节 婚丧制度与仪礼规范1824

一、帝后、王公的婚丧仪礼1825

二、民间的婚嫁与丧葬风仪1827

三、边疆地区民族的婚丧习俗1828

一、宫中与仕宦显贵的年节娱乐1830

第五节 年节与游艺娱乐活动1830

二、民间庙会与年节游艺风俗1831

三、多姿多彩的民族游艺与竞技1832

一、娼妓1835

第六节 娼妓与赌博1835

第七节 社会风尚1836

二、赌博1836

一、士风1837

二、政风1839

三、学风1841

四、商风1843

五、民风1845

一、帝后文武官员的服饰仪礼与变革1848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与衣著风尚1848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社会生活与风俗文化1848

二、民人服饰与衣著的多元化1852

三、太平天国的服饰及其特点1854

四、中西服饰文明的撞击与交织1855

一、帝后与王公贵族的饮食习尚1856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1856

二、地方及民间年节饮食风仪1858

三、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汇1859

一、帝后车舆与行止规制的变通1861

第三节 行止与舟车文化1861

二、王公贵胄与官员的舟车行止特点1862

三、民人行旅习尚与时代特色1863

一、帝王贵族的婚丧仪礼制度1864

第四节 婚姻丧葬制度与仪礼规范1864

二、民间的婚丧风仪与趋变倾向1866

一、宫中帝后与贵族娱乐活动的流变1868

第五节 娱乐文化生活1868

二、民间的各种游艺娱乐1870

一、传说中的远古社会教育1881

第一章 原始教育1881

《中华历史通鉴·教育史卷》1881

二、养老慈幼与原始学校的萌芽1882

第一节 教育的演变及特征1885

第二章 先秦官府之学的盛衰与私学的兴起1885

一、夏代学校的形成及类型1886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886

二、商代学校的构成及性质1887

三、西周学校制度的构成及特征1888

二、私学的产生及其特征1892

一、官学的衰败与学术下移1892

第三节 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1892

一、“人性”立论与教育作用的争议1894

第四节 百家争鸣中的教育论辩1894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不同构思1895

二、教育目的论的歧异1895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诸多总结1896

二、稷下学宫的构成及其特征1897

一、稷下学宫的缘起1897

第五节 战国文化教育的中心“稷下学宫”1897

第六节 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1899

第一节 强化一统的秦代文教政策1903

第三章 秦汉强化一统的文教政策及其体制1903

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904

第二节 教育政策与观念的儒学化1904

二、汉代教育思想的儒学化1905

一、中央政府的教育活动1907

第三节 汉代的官方教育和察举制度1907

二、地方政府的教育活动1909

三、宫廷贵族教育1910

四、汉代的察举制度1911

一、私家学术传授1912

第四节 汉代的民间教育1912

三、家庭教育1914

二、蒙学与蒙养教材1914

一、教育兴衰的过程1918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发展大势191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兴废与多元化1918

二、影响教育兴衰的诸多因素1922

第二节 官学的设置与改造1924

一、官学的学制设置与改造1925

二、官学的经学教育1930

一、私学的持续发展与流布1934

第三节 私学与门阀家学的盛衰1934

二、私学的规模与特征1936

三、门阀家学的盛衰1937

一、教育制度的完善与重振儒学的文教政策1940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完善1940

第五章 隋唐封建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备1940

二、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多方面联系1944

一、经学教材、教法的发展变化1946

第二节 教材与教法的发展1946

二、诗文教材的进一步丰富1948

三、科技教育教材与教学体系的形成1950

一、隋与盛唐时期教育思想的统一与兼容1953

第三节 教育思想的变化及特点1953

二、唐中期的教育改革思想1955

三、唐末五代教育思想的变化1957

第一节 辽代教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1960

第六章 辽、夏、金及宋代的封建教育模式的调整与定型1960

二、宋初的教育概况1963

一、宋初的文教政策1963

第二节 宋初的文教政策及教育概况1963

一、范仲淹与庆历兴学1964

第三节 官学的振兴与改造1964

二、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1966

三、崇宁兴学与蔡京的文化专制1969

四、官学制度的定型1971

一、学校领域中的理学化进程1974

第四节 南宋教育的变化1974

二、中央官学的变化与调整1975

三、地方学校的进一步加强1976

一、蒙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1978

第五节 宋代的蒙养教育1978

二、蒙学教材的大发展1979

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兴盛1980

第六节 宋代书院的兴盛1980

二、宋代书院的构成及其内容1982

一、胡瑗与苏湖教法1983

第七节 宋代的教育思想与方法1983

二、程颢、程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985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988

四、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989

二、科举制度1993

一、学校制度1993

第八节 西夏的教育与科举制度1993

二、中央与地方官学1995

一、金朝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1995

第九节 承上启下的金代教育1995

四、教材建设1996

三、家学与私学1996

第一节 文教政策和相关条件1998

第七章 元代的教育事业1998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广泛开展1999

第三节 社学与私学的普及2001

第四节 教育思想的变化2002

第五节 教育的扩展与交流2005

一、与专制主义相适应的文教政策2006

第一节 由盛转衰的理学教育2006

第八章 明代理学教育的僵化与转型2006

二、官学教育制度2008

三、特殊教育2012

一、科举考试制度2014

第二节 日趋僵化的科举制度2014

四、私学与社会教化2014

三、八股文与科场舞弊2018

二、考官与考生2018

一、明中叶书院的勃兴2019

第三节 书院教育的兴盛与嬗变2019

二、著名书院及讲学风气的嬗变2021

一、心学教育思想的产生2024

第四节 心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2024

二、心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及特色2025

三、明末进步教育思潮对心学教育思想的批判2027

一、崇儒重文、挟以武力的两面政策2029

第一节 尊孔崇儒、标榜正统的教育政策2029

第九章 清前期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造2029

二、强化理学教育的主导地位2032

三、强化对士儒的思想钳制2033

一、因袭明代旧式的官学体制2034

第二节 官学的设置与改造2034

二、官学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2038

三、官学中的师生待遇及其出路2039

一、私学的流布及其宗旨2042

第三节 私学与蒙学的改造2042

二、私人讲学的特色2045

三、蒙学的改造与进步2047

第四节 书院的官学化及其特色2050

一、早期书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色2050

二、书院的官学化及其流弊2052

三、书院学风的转变及其功能的扩大2054

一、清末教育固有的利弊及其影响2057

第一节 教育危机的产生与加剧2057

第十章 清后期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近代教育的萌生2057

二、消除旧学弊症的努力与措施2060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变革观念2062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教育危机的加剧2063

一、在华传教士的早期办学活动2064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创办及其影响2064

二、教会学校的扩展与流布2065

三、教会学校的宗旨与教学内容2067

四、教会学校的类型及办学特色2069

一、同文馆的创建与早期洋务教育2072

第三节 洋务教育的兴起及其衰败2072

二、洋务教育同旧学观念的冲突2074

三、洋务教育的鼎盛及其内容2075

四、洋务教育的衰落与终结2077

一、改良派对旧教育的剖析与批判2078

第四节 改良派的教育主张及其措施2078

二、改良派与洋务派的教育观点的分歧2080

三、改良主义教育的实施及其后果2082

一、容闳与中国早期的留学教育2088

第五节 留学教育的开拓与发展2088

二、留日教育热潮的出现及其根源2090

三、庚子赔款与留学教育体制的形成2093

一、科举制度由改良到废除的步骤2103

第六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创建2103

二、壬寅、癸卯学制的制订与颁定2104

三、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2106

四、新学制下的学校教育状况2108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域外知识2115

第一章 早期的域外联系2115

《中华历史通鉴·中外文化交流史卷》2115

第二节 太平洋上的文化线2116

一、东海、北太平洋区2117

二、南海、玻利尼西亚区2120

第三节 商、周文化和草原民族2122

第四节 西王母传说中的西方世界2124

第五节 西南高原居民和东南亚文化2125

一、最早出国考察的张骞2128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畅通2128

第二章 秦汉开放的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2128

二、陆上丝绸之路2129

三、海上丝绸之路2130

二、文化的链环2132

一、汉代的西域2132

第二节 中国和大宛、康居2132

一、汉代的安息2134

第三节 中国和伊朗2134

二、各显其长的中伊技艺2135

一、汉代的大秦2136

第四节 中国和罗马2136

二、罗马世界和中国文化2138

一、汉代的月氏、天竺2139

第五节 中国和印度2139

二、中印工艺交流和佛教东传2140

一、秦汉与朝鲜的文化联系2141

第六节 秦汉和朝鲜、越南的文化关系2141

二、秦汉与越南的文化联系2142

二、弥生文化与中国移民2143

一、徐福东渡2143

第七节 秦汉和日本的文化关系2143

一、草原帝国的迭兴2146

第一节 草原民族和沙漠队商214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文明的新浪潮和东海丝绸之路2146

二、南北朝时期的世界地图2148

一、中国和拂菻2149

第二节 通向拜占廷之路2149

二、养蚕和丝织的种籽2150

三、罗马和中国玻璃制造业2151

一、朱士行到惠生的理想国2152

第三节 佛教和求法运动2152

二、佛典翻译和中国文学2153

一、沙漠城镇和新宗教2154

第四节 外侨和新宗教、新文化2154

三、佛教美术和中国艺坛2154

二、北方艺术中的外来风格2155

一、天文、算术2156

第五节 中外科学技术交流2156

二、甲骑具装2157

三、制陶技术2158

一、邪马台国和亶洲2159

第六节 东海丝绸之路的形成2159

四、园艺作物2159

二、汉人和丝绸文化2160

三、佛教的东渡2161

一、葱岭以西各国2163

第一节 隋和亚洲各国的关系2163

第四章 隋唐达到高潮的中外文化交融2163

二、日本遣隋使和飞鸟文化2165

三、林邑、赤土和印度文化2166

一、安西——西域道2167

第二节 唐代的中外交通线2167

三、广州——海夷道2168

二、安南——天竺道2168

四、对日交通和日本遣唐使2169

五、唐代的对外窗口:敦煌和广州2170

六、亚洲文明的中心:长安2172

二、阿拔斯时期与唐朝的关系2173

一、乌玛耶时期与唐朝的关系2173

第三节 唐和阿拉伯世界2173

三、中国工艺2174

五、阿拉伯香药2176

四、阿拉伯炼丹家2176

一、中印文化使者玄奘2177

第四节 唐和印度2177

三、印度天文学和瞿昙监2179

二、王玄策的业绩2179

一、唐和拜占廷2180

第五节 唐和拜占廷及非洲2180

四、印度医药和技术2180

二、杜环和唐代的非洲知识2182

一、文化交流之新貌2183

第六节 唐和新罗2183

二、唐代的新罗侨民2184

一、日本遣唐学生和僧侣2185

第七节 唐和日本2185

二、鉴真东渡传律2187

一、安南、环王2189

第八节 唐和东南亚各国2189

三、白居易和日本白体诗2189

三、缅甸2190

二、真腊2190

四、诃陵、佛逝2191

一、高丽2193

第一节 与宋通使的亚非国家2193

第五章 宋代海外交通发达时期的文化交流2193

二、日本2194

三、交趾、占城2195

六、渤泥2196

五、麻逸2196

四、真腊2196

七、三佛齐、?婆2197

八、马来半岛各国2198

十、天竺、注辇2199

九、蒲甘2199

十一、大食2200

十二、拂菻2201

一、丝绸的海外市场2202

第二节 宋代的丝瓷输出和香药贸易2202

二、海上陶瓷之路2203

三、宋代五大进口货物2205

一、北宋日僧入华巡礼2206

第三节 宋僧和日本佛教2206

二、南宋禅宗东渡2207

一、朝鲜2208

第四节 宋文化和朝鲜、越南2208

一、航海罗盘2211

第五节 航海罗盘和印刷术在海外2211

二、印刷术2212

第一节 与元通使的亚非国家2215

一、杨庭璧出使马八儿、俱蓝2215

第六章 元代从黄河向大西洋伸展的文化洪流2215

二、元与麻喏巴歇的关系2216

三、元与缅甸2217

四、周达观真腊见闻2218

五、中泰关系的新纪元2218

六、元与马木鲁克2219

七、元与非洲国家的通使2219

一、钦察汗国和中国文化2220

二、越南2220

第二节 元帝国和钦察汗国2220

二、元代的钦察人2222

一、伊儿汗国和中国文化2224

第三节 元帝国和伊儿汗国2224

二、元代的伊朗人、阿拉伯人2226

一、外销丝瓷的繁荣2227

第四节 元文化和亚非欧三大洲2227

二、元与高丽、越南的文化交流2228

三、日本宋学的兴起2229

四、元与马木鲁克的文化交流2230

六、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曙光2231

五、汪大渊考察的海外文化2231

第一节 郑和开拓的海外新世界2233

第七章 明代进入新时期的中外文化关系2233

第二节 明和伊斯兰文化2236

一、中朝文化关系2238

第三节 与朝鲜、越南的文化交流2238

二、中越文化关系2241

一、佛教僧侣和中日文化2242

第四节 与日本的文化交流2242

二、日本的朱子学与汉籍和训2243

三、日本趣味与寄语和歌2244

四、陈元赟和日本文化2245

五、朱舜水和水户学派2246

第五节 南洋华侨和文化移植2247

一、从利玛窦来华到卜弥格出使罗马2249

第六节 葡萄牙、意大利、墨西哥和中国文化2249

二、通向美洲的太平洋丝绸之路2251

二、康熙帝和法王路易十四2254

一、西洋新历和西方传教士2254

第八章 清代前期西学东渐与欧洲的中国文化热2254

第一节 康熙帝和西方文化2254

二、欧洲探索中国文化、科学2256

一、莱布尼兹的中西观2256

第二节 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观2256

四、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中国观2258

三、樊守义和文艺复兴发祥地的考察2258

五、中国君主政治在西方的鼓吹2259

一、华瓷展现的艺术天地2260

第三节 罗科科时期的中西艺术和文学2260

三、英华庭园和中国风潮2261

二、茶文化和欧洲社会2261

四、歌德和中国2263

二、英使马戛尔尼和中英文化交流2264

一、乾隆宫廷中的西洋技艺2264

第四节 乾隆帝和西方文化2264

一、北京的俄国传道团2265

第五节 中俄文化的接触2265

二、中俄文学的初会2266

一、华人移民和日本文化2267

第六节 中日文化交流2267

一、中朝文学和文人学者的交谊2268

第七节 中朝、中越文化交流2268

二、本草学在日本2268

二、越南顺化的建设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2269

一、马尼拉帆船贸易和美洲的中华文化2270

第八节 美洲和中国文化2270

二、中美关系的发端2271

一、西方殖民统治下的海外华人2274

第一节 清代后期东南亚华侨社会2274

第九章 清代后期海外华人和中华文明的传播2274

二、兰芳公司和西加里曼丹华侨社会2275

三、19世纪东南亚契约华工2276

一、拉丁美洲契约华工2277

第二节 在美洲的中国侨民2277

二、华人和美国西部的开发2279

一、西印度洋诸岛的华人社会2280

第三节 在非洲的中国侨民2280

二、华工和南非的经济开发2281

二、橡胶的种植2282

一、锡矿的开采2282

第四节 海外华人对马来亚的贡献2282

三、华人文化的影响2283

一、印度支那三国的华人社会2284

第五节 中华文明和东南亚各国2284

二、水乳交融的中泰文化2285

三、缅甸的华商和华工2287

五、印度尼西亚的中华文化2288

四、菲律宾华人文化2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