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吸附科学 原著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吸附科学 原著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781518.jpg)
- (日)近藤精一,(日)石川达雄,(日)安部郁夫著;李国希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7785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吸附-日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吸附科学 原著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吸附现象1
1.1 发展历史1
1.2 吸附现象的利用4
1.3 吸附概念6
1.4 固体表面形状8
1.5 表面的物理化学状态9
1.6 多孔体和细孔13
参考文献15
2.1 London色散力17
第2章 吸附作用17
2.2 偶极子相互作用18
2.3 四极子相互作用19
2.4 静电力20
2.5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25
2.5.1 氢键25
2.5.2 酸、碱、π轨道相互作用27
2.6 表面修饰28
2.7 细孔吸附30
第3章 吸附等温线31
3.1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32
3.2.1 Henry吸附式35
3.2 非多孔体的吸附式及其吸附理论35
3.2.2 Freundlich吸附式36
3.2.3 Langmuir理论37
3.2.4 BET吸附理论40
3.2.5 根据BET理论测定比表面积45
3.2.6 Polanyi吸附理论49
3.2.7 Frenkel-Halsey-Hill(FHH)吸附理论51
3.2.8 标准吸附等温线53
3.3.1 t图法57
3.3 气体在中孔和微孔内的吸附57
3.3.2 αs图法60
3.3.3 毛细管凝聚63
3.3.4 中孔和大孔的吸附滞后65
3.3.5 中孔和大孔吸附滞后的类型69
3.3.6 总孔容积70
3.3.7 孔径分布的分析方法72
3.3.8 大孔解析法81
3.4 微孔填充84
3.4.1 微孔和Ⅰ-B型等温线85
3.4.2 微孔内的势场86
3.4.3 微孔解析87
3.4.4 低压区的吸附滞后96
3.5 混合气体吸附96
3.6 吸附速度101
3.6.1 吸附速度公式101
3.6.2 吸附速度和扩散103
参考文献111
4.1.1 液相吸附作用115
4.1 液相吸附作用和吸附等温线115
第4章 液相吸附115
4.1.2 吸附等温线及其计算方法118
4.2 平衡吸附式119
4.2.1 含一个常数的吸附公式120
4.2.2 含两个常数的吸附公式120
4.2.3 含三个或更多个吸附常数的吸附公式125
4.2.4 Gibbs吸附式127
4.3 液相吸附理论128
4.3.1 Polanyi吸附势128
4.3.2 净吸附能法130
4.4 液相双组分吸附134
4.5 液相吸附等温线的分类135
4.5.1 稀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135
4.5.2 复合吸附等温线的分类137
4.6 多组分溶质吸附139
4.6.1 基于Langmuir公式和Freundlich公式的方法140
4.6.2 Radke-Prausnitz方法141
4.6.3 未知组分混合体系的吸附144
4.7 吸附速度146
4.7.1 粒子内有效扩散系数的估算方法147
4.7.2 细孔扩散和表面扩散150
4.8 憎水性吸附152
4.8.1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吸附性能的关系153
4.8.2 吸附等温线的估算方法164
4.8.3 憎水性吸附剂的细孔结构和吸附性能166
4.9 高分子吸附168
4.9.1 吸附形态168
4.9.2 高分子吸附特征170
4.9.3 蛋白质吸附172
参考文献174
第5章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方法177
5.1 试样预处理177
5.1.1 预处理的保护气氛178
5.1.2 抽真空178
5.1.3 气体净化179
5.1.4 测定试样的质量179
5.1.5 容量法和重量法180
5.2 容量法测量装置182
5.1.6 双组分混合气体中各个单组分吸附等温线的同时测定182
5.2.1 试样池185
5.2.2 压力传感器185
5.2.3 液氮面的控制186
5.2.4 气体非理想性的校正187
5.2.5 自动吸附测量装置188
5.3 重量法190
5.3.1 石英弹簧法及其自动化191
5.3.2 各种电子天平193
5.3.3 磁悬浮天平193
5.4.1 一点法195
5.4 流动法195
5.4.2 连续流动法196
5.5 液相吸附的测量方法196
5.5.1 吸附量的测量方法196
5.5.2 吸附速度的测量方法198
5.5.3 比表面积的测量方法198
参考文献200
第6章 固体表面和吸附状态的表征201
6.1 热力学方法——吸附热和脱附热202
6.1.1 吸附等量线法202
6.1.2 直接测定法203
6.1.3 浸湿热(或润湿热)205
6.1.4 热分析法207
6.2 分光光度法208
6.2.1 电导率208
6.2.2 分子光谱209
6.3 磁共振216
6.3.1 原理216
6.3.2 核磁共振218
6.3.3 电子自旋共振218
6.5.1 透射电子显微镜219
6.4 抗磁化率219
6.5 各种显微镜219
6.5.2 扫描电子显微镜220
6.5.3 扫描探针显微镜220
6.6 润湿221
6.7 粒子直径222
6.7.1 沉降法222
6.7.2 瑞利(Rayleigh)散射法222
6.7.5 电导率法223
6.7.4 X射线、中子射线的小角度散射和衍射223
6.7.3 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223
6.7.6 流体流动阻力法224
6.7.7 表面积法224
6.8 组合化学224
参考文献225
第7章 常用吸附剂227
7.1 活性炭228
7.1.1 活性炭的制造方法228
7.1.2 活性炭的结构232
7.1.4 活性炭的用途234
7.1.3 实用吸附装置234
7.1.5 其他活性炭物质238
7.2 硅胶241
7.2.1 硅胶的制造方法242
7.2.2 多孔结构的形成过程243
7.2.3 硅胶的性质245
7.2.4 杂质的影响250
7.2.5 热性质251
7.2.7 硅胶的用途252
7.2.6 吸附热252
7.2.8 其他胶体状二氧化硅253
7.3 沸石255
7.3.1 天然沸石255
7.3.2 人造沸石——分子筛256
7.3.3 高硅沸石——ZSM-5262
7.3.4 有序中孔二氧化硅——MCM41、FSM16263
7.3.5 其他沸石型物质264
参考文献265
中文索引267
英文索引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