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0004232.jpg)
- 甄洪永,孔德凌著;郑杰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19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经学-学术研究-中国-明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明太祖严肃释奠先师孔子礼仪143
衍圣公孔希学以父丧服阕来朝144
明太祖诏孟子配享如故145
明太祖诏礼官考五辂制度146
詹同建议纂修《日历》147
明太祖要求礼官言辞当详雅切实147
明太祖诏禁四六文辞148
赵俶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149
洪武七年 甲寅(1374)149
衍圣公孔希学上疏149
朱元璋命令修曲阜孔子庙,设孔、颜、孟三氏学150
朱元璋命中书劳袭封衍圣公孔希学150
徐一夔作《再至杭学谒先圣祝文》151
朱右授晋王经151
宋濂引《周易》、《尚书》作《进大明律表》151
《大明日历》成152
明太祖不遵《周礼》所载拒用太牢153
明太祖赐詹同致仕154
明太祖复以詹同为翰林学士承旨154
礼部据《礼记》定大祀、中祀礼仪155
倪瓒卒155
明太祖与儒臣言《道德经》156
赵俶教诸生古文157
魏观卒157
洪武八年 乙卯(1375)158
明太祖与宋濂等论用人158
明太祖命天下立社学159
以朱善为翰林修撰159
明太祖命御史台官选国子生分教北方159
《洪武正韵》成,宋濂作序160
诚意怕刘基卒162
宋濂作《韵府群玉后题》165
明太祖强调贤才之用166
王僎致仕167
赵谦进《声音文字通》及《易学提纲》167
明太祖引用《孟子》征召有素行之富民169
明太祖与侍臣论用人之道170
朝鲜国献《颜子朝议》170
朱廉授楚王经171
明太祖诏天下士凡寄迹佛老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入国子学171
授朱善修撰172
桂彦良引用经书对太祖问172
王受益任县学教谕173
洪武中,高允宪、杨磐编修《春秋书法大旨》174
洪武九年 丙辰(1376)175
明太祖与太子论治道175
明太祖与宋濂论任贤175
明太祖与侍臣论治国之道176
曹端出生176
朱善为翰林待诏,上疏论婚姻律177
唐桂芳自序《白云集》阐发《六经》之意178
宋濂为翰林学士承旨179
赵俶以《诗经》教成均179
新刻《广韵》,宋濂作后题179
明太祖因天变诏求直言,叶居升引经上言获罪180
明太祖因天变诏求直言,曾秉正引经上疏182
明太祖引用《尚书·洪范》强调君臣之分182
明太祖诏山东承宣布政使吴印183
明太祖颁《建言格式》184
宋濂题《诗经·豳风·七月》图后,阐发《七月》之旨185
朱右卒186
方孝孺从学于宋濂187
陶凯为晋王府左相,著有《九经类要》188
洪武十年 丁巳(1377)188
宋濂致仕188
徐尊生为翰林应奉189
翰林院编修傅藻为应奉190
钱宰致仕190
明太祖与群臣论天与日月五星之行时发现蔡沈《尚书集传》之误190
康有孚上疏言三事191
明太祖命儒臣为太子讲《大学衍义》192
方孝孺执经浦阳山192
朱元璋研究京房灾异之说193
周南老隐居193
洪武十一年 戊午(1378)194
赵谦《六书本义》成194
明太祖引用《尚书》要求为政当以民监196
桂彦良为晋王右傅196
朱伯清致仕197
宋濂始纂《春秋本末》197
礼部考救日月食之礼198
贝琼致仕199
欧阳贞致仕,著有《周易问辨》199
洪武十二年 己未(1379)201
明太祖颁《论幼儒敕》201
浚县重修县学,宋讷作碑文表彰经学202
明太祖与太子论治国之道202
乐韶凤为国子祭酒203
明太祖召儒臣论治道,强调学以致用,罢黜缄默不语者203
宋濂为《春秋本末》作《序》204
《春秋本末》成205
明太祖强调礼之作用207
朱廉《理学纂言》成,宋濂作《序》207
宋濂为刘爆《篆韵集钞》作《序》208
吴沉为翰林院待制209
明太祖与吴沉论理财之道210
明太祖与吴沉论持身保业之道210
明太祖与吴沉论进贤、纳谏210
衍圣公孔希学来朝211
明太祖将立卜筮之官211
汪广洋卒212
天下博学老成之士应诏至京师213
伯颜子中卒213
吴伯宗进讲东宫214
赵谦修《洪武正韵》214
洪武十三年 庚申(1380)215
明太祖诏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术数之士215
张美和致仕215
明太祖命群臣各举所知贤才216
明太祖命令礼部授儒士等人以官216
明太祖敕书吴源阐发求贤之意216
明太祖敕书王本等阐发求贤之意217
儒士赵楫为试通政使司右参议217
明太祖敕书李延龄、李干阐发求贤之意217
明太祖敕书召杨良卿、王成季阐发求贤之意218
明太祖召儒士石器阐明求贤之意218
明太祖召儒士吕慎明、刘仲海、邹鲁狂、宋季子等人阐发求贤之意218
始置四辅官220
宋濂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安置茂州221
明太祖用《尚书》伊尹、《汉书》申培故事求贤221
宋讷为国子学助教221
所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才干之士至京221
曹端问《河图》、《洛书》222
石光霁授《春秋》博士222
邓梦文重返故土,士风为之大变223
洪武十四年 辛酉(1381)224
明太祖下求贤诏224
释奠于先师孔子225
明太祖命礼部申明乡饮酒礼225
明太祖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226
明太祖赐楚昭王朱桢经书227
朱元璋命郡县访明经夙儒227
龚敩为国子学司业227
明太祖建国子学,命国子生兼读《说苑》227
傅藻为河南按察使228
胡翰卒228
洪武初,征刘永之,以耳聋辞归229
宋濂卒230
明太祖晓谕行人233
衍圣公孔希学卒234
王廉为陕西左布政使235
明太祖与王本论天人感应236
赵新致仕236
明太祖要求武臣学习经术237
明太祖禁止有司不得差遣学官237
连伯聪进呈《礼记集传》238
方孝孺《周礼辨疑》成238
吴源卒,著有《中庸传》238
洪武十五年 壬戌(1382)239
明太祖诏天下通祀孔子239
明太祖设云南各路儒学240
吴颙为国子监祭酒240
李仕鲁因辟佛致死241
新作太学成,明太祖举行释菜礼,宋讷作碑文242
明太祖讲解《尚书》243
明太祖敕谕国子监生学习经学244
颁布释奠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244
明太祖访求经明行修之士245
明太祖与宋讷论《尚书》246
明太祖命国子监祭酒吴颙释奠于先师孔子247
复科举考试,三年一行,著为定制247
明太祖论用贤247
明太祖命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248
桂彦良上《太平治要》,请开经筵249
明太祖晓谕礼部选择儒学官250
明太祖命礼部颁布《说苑》、《新序》于天下学校250
明太祖置殿阁学士251
征召鲍恂等四人至京251
明太祖命礼部臣修治国子监旧藏书板252
征王逢,不就252
宋讷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252
明太祖召见方孝孺253
苏伯衡作《周书补亡三首》253
征戴良至,著有《春秋三传纂玄》254
洪武十六年 癸亥(1383)254
明太祖以《诗经》晓谕中山王察度254
宋讷为国子监祭酒255
吴沉进《精诚录》256
洪武君臣论历代创业及国祚修短257
洪武君臣依《春秋》定妻妾之礼258
明太祖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259
吴沉进讲《周书》259
宋讷释奠于先师孔子260
吴沉进《六经师律》260
梁寅《诗演义》成260
明太祖诏郡县复设社学261
明太祖诏颁乡饮酒礼图式于天下262
命鲍恂为文华殿大学士,辞不就,归隐262
定国子监监生等级263
黄子澄进太学263
全思诚致仕264
洪武十七年 甲子(1384)264
孔讷封衍圣公264
礼部颁行科举成式265
明太祖与侍臣论《大学衍义》265
吴伯宗卒266
明太祖论礼乐与刑政之关系266
增设翰林院《尚书》博士二人267
制成大成乐器,颁天下学校268
汪仲鲁为左春坊左司直郎268
以孔希文为曲阜世职知县269
明太祖设立辽东学校269
明太祖求贤270
明太祖召见汪叡,命讲《西伯戡黎》篇270
曹端初读《忠》、《孝》经271
滕克恭典试河南乡试,后卒于家,著有《春秋要旨》271
洪武十八年 乙丑(1385)272
刘三吾为左春坊左赞善272
释奠于先师孔子273
明太祖策试举人273
宋讷执教太学成绩显著274
明太祖论人心道心274
明太祖命将《尚书》陈氏、蔡氏二传并古注疏,编成新书274
定翰林院官制275
黄子澄授翰林院修撰276
林逊中进士,著有《尚书经义》276
宋讷为国子监祭酒276
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277
明太祖与朱善讨论《周易》277
朱善卒278
明太祖宽囿孟子后人279
明太祖晓谕工部臣子优待圣贤之后280
陈雅言卒280
曹端初读《四书》281
张洪坐事戍云南281
洪武十九年 丙寅(1386)282
明太祖复赐北方郡县学校《五经》、《四书》282
吴沉致仕282
明太祖以伏生年老传经晓谕郑居贞起用老年人283
曹端初读《尚书》283
是年左右,刘驷谪云南,著有《中庸说》284
吴沉卒285
洪武二十年 丁卯(1387)286
明太祖诏修孔子庙宇,并阐发孔子功绩286
明太祖躬耕籍田,遣官享先农287
明太祖注《尚书·洪范》成287
明太祖迁南方名师于北方学校288
桂彦良卒289
曹端初读《毛诗》289
王叔英以蔡氏《尚书》授徒290
洪武二十一年 戊辰(1388)290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290
福建布政使司进《礼记注疏》三十一部291
明太祖策试举人291
胡俨任华亭县学教谕291
解缙举进士,日上封事万言292
明太祖论灾异293
丁未,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294
王叔英作《送卓景高序》294
曹端初读《礼记》295
洪武二十二年 己巳(1389)296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296
明太祖命天下岁贡生员中式者送国子监296
薛瑄出生296
蜀献王朱椿聘方孝孺297
曹端初读《周易》298
梁寅卒298
洪武二十三年 庚午(1390)301
丁酉,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01
国子祭酒宋讷卒301
明太祖论《大学》301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升国子司业龚敩为祭酒302
明廷置大宁等卫儒学302
刊行《韵会定正》302
福建布政使司进《南唐书》、《金史》、苏辙《古史》303
刘三吾授晋世子经304
曹端初读《春秋》304
程汝器举明经,著有《周易集传》304
程通上《封建策》305
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1391)306
明太祖阅《汉书》,反对其赐民爵之令306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06
策试礼部会试中式举人306
明太祖用《诗经》戒皇子、诸王307
明太祖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307
颁书籍于北方学校308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08
周敬引《周易》上疏309
命自福建所购书颁赐北方儒学309
曹端初读《通鉴纲目》、《仪礼》、《周礼》、诸子等书309
吴与弼出生310
洪武二十五年 壬申(1392)310
明太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10
明太祖命学校生员兼习射与书数之法311
明太祖命礼部制定尊师学规311
明太祖敕刑部榜谕天下学校311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12
明廷置云南沅江府儒学312
方孝孺为汉中教授313
曹端遍读《五经》313
石光霁《春秋书法钩玄》成313
洪武二十六年 癸酉(1393)314
罢广西荔波县儒学314
明太祖命以大成乐器颁给天下府学31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1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15
命天下府州县儒学训导冠带316
明太祖召门克新问经史316
罗公恢上疏,言孔子庙廷从祀者,当以道学论317
孙蕡卒317
郑济为左春坊左庶子,著有《大学正文》318
洪武二十七年 甲戌(1394)318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18
明太祖策试会试举人319
黄绍烈中进士319
明太祖征儒臣定正宋儒蔡氏《书传》,九月成320
熊钊参与《书传会选》323
王叔英作《送友生郑允廉教授潮州序》323
赵谦《造化经纶图》成324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25
明太祖诏修《孟子节文》325
马贵出生327
洪武二十八年 乙亥(1395)327
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儒学327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28
改辽东金、复、海、盖四州儒学为卫儒学328
云南、四川皆设儒学328
明太祖论礼乐328
明太祖诏国子生学习《春秋》329
有道士以道书献,明太祖却之330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30
明太祖颁布《祖训条章》330
重定《祖训录》名为《皇明祖训》331
赵谦卒331
侍臣进讲《尚书·无逸篇》332
《礼制集要》成333
曹端初读《辨惑编》333
曹端《性理文集》成334
校定经书刻板给天下学校334
洪武二十九年 丙子(1396)33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35
明太祖命国子监学正吴起署祭酒博士,杨淞署司业学录,张毅署监丞事335
明太祖诏祀董仲舒,黜杨雄335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37
门克新卒337
方孝孺典应天试337
曹端辟释教338
陶宗仪率诸生赴礼部试339
张美和卒340
洪武三十年 丁丑(1397)341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41
明太祖策试举人341
明太祖策试下第举人342
明太祖申明学规教条342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43
刘三吾因“南北榜”问题戍边343
明太祖用《尚书》之语晓谕撒马儿罕344
王绅为方孝孺《逊志斋集》作《序》344
洪武三十一年 戊寅(1398)345
明太祖命吏部设学于虎踞关345
明太祖命天下学官改授旁近郡县345
明太祖卒345
洪武间,高颐为海盐县知县346
洪武中,王经为陇西令347
洪武中,郑以纯精通《周易》,著有《周易集解》347
洪武中,赵友士精通经学348
洪武中,李衡著有《春秋释例集说》348
洪武间,朱谧著有《易学启蒙述解》349
洪武中,汪有训著有《周易句解》349
洪武中,张复著有《春秋中的》349
洪武中,刘醇著有《四书解疑》350
洪武中,郑济著有《书经讲解》、《四书讲解》350
洪武中,刘朴举明经,著有《书义精要》350
洪武中,屡征傅淳,不出350
洪武中,包文举为国子学助教351
洪武中,金居敬著有《春秋五论》351
洪武中,徐原著有《五经讲义》351
洪武中,杨范著《四书直说》352
洪武末,郑观从学于赵谦352
建文帝依《周礼》办明太祖丧仪353
秋七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354
刘有年上《仪礼》逸经十八篇354
建文帝诏举贤才356
建文元年 己卯(1399)356
建文帝改元356
王叔英上资治八策357
建文帝修《太祖实录》,董伦、王景为总裁官,廖升与高逊志为副总裁官358
建文帝诏告天下举遗贤、兴学校、定官制等358
建文帝释奠于先师孔子359
张楷出生359
建文帝与方孝孺讨论《周官》法度359
燕王朱棣引经书上书360
郑旭为高安县学训导,卒于任361
邓梦文丁父艰362
建文二年 庚辰(1400)362
释奠于先师孔子362
赵友士为同考试官362
胡广、王艮、李贯等人中进士363
燕兵掠济阳,儒学教谕王省死之;济南被围,高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364
孔公鉴袭封衍圣公365
建文三年 辛巳(1401)365
《太祖实录》成365
建文四年 壬午(1402)366
重刊朱善《诗解颐》366
王叔英卒366
朱棣掌权367
方孝孺卒368
周是修卒370
黄淮、解缙等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371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371
明成祖命礼部考定礼乐制度371
重修《太祖实录》372
郭元亮著有《尚书该义》372
永乐元年癸未(1403)372
明成祖设顺天府儒学372
明成祖赐朝鲜《五经》、《四书》373
明成祖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73
明成祖引用《论语》朱注要求礼贵得中373
明成祖用《尚书》事迹教谕长子374
解缙以《尚书》、杨士奇以《易》、胡广以《诗》、金幼孜以《春秋》进讲东宫374
金幼孜进《春秋要旨》三卷375
胡广、解缙、王洪等纂修《永乐大典》375
陈济与修《永乐大典》,尤深经学376
明成祖设云南楚雄县儒学376
明成祖颁历于朝鲜诸国376
徐兰典京闱乡试377
曹端说《中庸》,庠师悦服377
永乐初,王逵擢翰林编修378
李希颜归隐,著有《大学中庸心法》378
永乐二年 甲申(1404)379
明成祖引《尚书》命群臣以民为本379
明成祖斥《道经》,崇《五经》379
修缮国子监经籍板380
徐善述为东宫进讲,后著成《尚书直旨》380
明成祖欲补乐之阙381
《文华宝鉴》成382
王源中进士,著有《书传补遗》382
明成祖命翰林官分撰诸经讲义383
杨士奇进呈《大学讲义》383
解缙进呈《大学正心章讲义》383
王达进讲《周易》384
解缙进呈《文献大成》385
明成祖引孔子语赐胡广、解缙等人金织文绮衣385
武周文因论《易》拘滞致仕385
林大同被再征,力辞386
朱季友献书获罪387
邓梦文辞诏387
永乐三年 乙酉(1405)388
马巨江为翰林院《五经》博士388
明成祖以《周易》训诫诸王388
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388
朱公迁作《四书通旨》、《诗经疏义》389
永乐四年 丙戌(1406)389
明成祖不因西域贡舍利而释囚38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390
明成祖视太学390
释奠于先师孔子390
明成祖以《论语》晓谕还乡进士391
明成祖遣使购遗书391
张文选中进士,著有《易经讲义》、《四书训解》392
张智卒392
明成祖讲求儒道39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393
明成祖用孔子例晓谕大臣不可自逸393
明成祖开始潜心佛典393
曹端劝彭、郑二先生勿赴水陆会394
永乐五年 丁亥(1407)395
解缙为广西参议395
朱瞻基出阁求学395
明成祖以孔子之语论蛮夷可服395
明成祖命张辅访交阯人才396
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赐名《永乐大典》396
胡广等辅导皇长孙398
永乐六年 戊子(1408)398
杨士奇建议太子留意《六经》398
曹端《夜行烛》成398
曹端举于乡399
刘髦中举,精于《易》学399
永乐七年 己丑(1409)400
明成祖《圣学心法》成400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01
明成祖命黄淮等尽心辅导太子401
明成祖望祭泰山,阐述师法大舜之意402
曹端授霍州儒学学正402
御史劾会试出题偏题,徐善述、邹济坐累死402
明成祖论天人感应40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03
曹端与李德同升讲习403
吴与弼从洗马杨溥学,志于道404
孔谔中进士,著有《中庸补注》405
薛瑄专心于濂洛之学405
永乐八年 庚寅(1410)406
金幼孜随明太宗北征,途中解《诗》406
孔彦缙来朝406
孔彦缙袭封衍圣公406
永乐九年 辛卯(1411)407
明成祖用《春秋》戒秦王407
复修《太祖实录》407
吴与弼克定之功已成407
陈真晟出生408
永乐十年 壬辰(1412)409
会试《中庸》409
明成祖御奉天殿策试举人409
马铎中进士,长于经学410
林志中进士,著有《周易集说》410
贺贤中进士,著有《五经集解》411
永乐十一年 癸巳(1413)411
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辅皇太子监国411
邓梦文《八卦余生》成412
永乐十二年 甲午(1414)412
修曲阜孔子庙412
郭恕中举,著有《四书一得》413
金幼孜与胡广、杨荣等始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413
杨异卒,著有《春秋正义》414
永乐十三年 乙未(1415)415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15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16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416
明成祖策士于北京417
彭勖举进士,著有《书传通释》417
永乐十四年 丙申(1416)41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18
吕震请封禅,明成祖却之418
胡广为文渊阁大学士41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18
明成祖命仪智侍皇太孙讲读书史419
王恕出生419
永乐十五年 丁酉(1417)420
颁《大全》于六部、两京国子监、各郡县学420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421
曲阜孔子庙成,明成祖制文勒石421
曹端被请为山西执事422
杨士奇编《周易直指》422
永乐十六年 戊戌(1418)424
杨砥卒424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24
明成祖策试举人424
何文渊中进士,著有《书义庭训》、《礼记解义》426
晏铎中进士,长于《孝经》426
夏时中进士427
重修《太祖实录》成427
胡广卒427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28
永乐十七年 己亥(1419)428
段坚出生428
永乐十八年 庚子(1420)428
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428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2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29
永乐十九年 辛丑(1421)42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29
明成祖命南京文渊阁所贮书各取一部入北429
薛瑄中进士430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诏群臣直谏430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31
张杰出生431
胡九韶从学吴与弼431
丘濬出生432
曹端《周易乾坤二卦解义》成432
永乐二十年 壬寅(1422)433
明成祖赐县学《五经四书大全》433
曹端补蒲州儒学学正433
娄谅出生433
明成祖下杨士奇、蹇义、吕震于狱,寻俱释之434
永乐二十二年 甲辰(1424)434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34
张楷中进士,著有《四书穅秕》、《四经稂秕》434
沈梦萱永乐中举,引《诗经》撰写招抚四裔榜435
永乐国子生徐骥作《洪范解订正》435
永乐中,太学生张敔有《京氏易考》435
永乐中,丁礼献《周礼补注》于成祖436
永乐中,王仁举明经436
永乐中,太学生陈嵩邃于《春秋》436
明成祖卒436
明仁宗即位437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因功掌内制438
明仁宗赐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绳愆纠缪”银章各一438
明仁宗引《尚书》求言438
明仁宗赐衍圣公宅于京师439
严试贡生《五经》、《四书》439
于方孝孺故居立祠祀之439
翻刻元南山书院本《广韵》439
邓梦文自序《八卦余生》440
洪熙元年 乙巳(1425)440
明仁宗引《周易》定太祖、太宗并配440
明仁宗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440
明仁宗赐王汝玉为太子宾客,谥文靖441
瞿佑释归441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442
邓梦文卒442
陈继为翰林《五经》博士443
明仁宗作《体尚书》443
明仁宗命刻《大学衍义》赐诸子444
明仁宗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444
明仁宗卒445
杨士奇作《金华县重修庙学记》445
曹端补霍州儒学学正446
明宣宗引用《论语》强调公平446
年富建言重加考校十哲及两庑从祀先贤之礼447
张洪除翰林院修撰447
宣德元年 丙午(1426)448
明宣宗赐孔、颜、孟三氏子孙孔克勋等钞448
明宣宗厚遇孔、颜、孟子孙448
朱高煦叛,群臣请以《春秋》大义灭亲,宣宗却之448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449
明宣宗祭历代帝王、名山大川、先师孔子449
明宣宗以《易》讨论用人之道449
明宣宗以《周书·立政篇》晓谕三法司官员450
吴溥卒450
明宣宗赐朝鲜国王经书、《性理大全》、《通鉴纲目》451
衍圣公孔彦缙来朝451
曹端序《四书详说》452
曹端与同列论说太极453
吴讷得宋石经百片454
刊刻张以宁《春秋王正月考》454
沈玙教弟子经书455
阎禹锡出生455
宣德二年 丁未(1427)455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455
明宣宗与儒臣讲论经义456
时人进《豳风·七月》图456
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456
李奈中进士,著有《春秋管窥》457
林志卒457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457
明宣宗以《尚书》论求贤之难458
明宣宗议论唐玄宗所书《孝经》458
明宣宗论古巡守之礼重在实效459
明宣宗引孔子远佞人之言训诫群臣459
薛瑄为监察御史460
明宣宗论《孟子》生民之道460
曹端《通书述解》成460
薛瑄潜心性理之书,始著《读书录》461
宣德三年 戊申(1428)462
明宣宗以《春秋》之义册孙氏为皇后462
明宣宗与儒臣论《舜典》462
明宣宗依孔子语听年老教官自便463
曹端《存疑录》等书成463
彭勖建言提高朱熹地位464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465
明宣宗遵孔子之语亲祭祖宗465
明宣宗听儒臣讲《春秋》465
陈真晟初读《中庸》、《大学》466
陈献章出生466
明宣宗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467
蒋贵兴儒学467
宣德四年 己酉(1429)467
许衍圣公市书画于福建467
明宣宗以《尚书》语安抚下民467
张洪《中庸讲义》成468
明宣宗读《典》、《谟》率然成诗469
明宣宗在文渊阁问经史469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469
明宣宗命儒生习书算469
刘祥中举,著有《春秋口义》469
曹端《西铭述解》成470
明宣宗与杨士奇等讨论经史470
明宣宗制《猗兰操》470
高?致仕,著有《读易日录》471
宣德五年 庚戌(1430)471
明宣宗询农事,以比《无逸》471
刘实中进士,著有《春秋集录》、《孝经直解》472
明宣宗与侍臣论《礼记·月令》472
遣杨荣释奠先师孔子473
曹端《儒家宗统谱》成473
吴与弼撰学规474
郑观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增纂》474
宣德六年 辛亥(1431)475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475
明宣宗命翰林儒臣进讲《大学》475
明宣宗与儒臣论井田制476
金幼孜卒476
曹端作《月川图诗》477
曹端作《性理论》477
罗伦出生477
吾冔出生478
宣德七年 壬子(1432)479
明宣宗严肃斋戒纪律479
明宣宗给衍圣公乘驿479
曹端《孝经述解》成479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480
明宣宗诏求贤才480
段坚有志于圣学481
南京司礼监送所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赴北京481
改林县儒学神像左袵481
陈祚因劝宣宗读《大学衍义》下狱481
宣德八年 癸丑(1433)482
贝泰释奠先师孔子482
明宣宗策试举人482
明宣宗引《尚书》强调断狱原则483
童谟卒483
王让卒483
明宣宗赐朝鲜国王经书484
彭勖卒,有《书传通释》传世484
宣德九年 甲寅(1434)485
刊刻元代景星《四书集说启蒙》485
胡滢释奠先师孔子485
段民卒486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86
曹端卒486
余斌卒488
胡居仁出生488
宣德十年 乙卯(1435)488
杨溥请开经筵488
刘定之《易经图释》成489
蒋明请祀元儒吴澄,从之489
薛敬之出生490
刊刻鲍恂《学易举隅》491
胡居仁习举子业491
黄仲昭出生492
宣德间,徐良为县学训导,著有《读易指南》492
俞深《洪范畴解》成492
正统元年 丙辰(1436)493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493
胡滢进《经筵仪注》493
本年会试不及《孟子》493
明英宗制会试诏494
刘定之会试第一494
章陬中进士,著有《书经提要》494
程富上言尊崇圣学495
始开经筵495
设提督学校官496
颁布新学规496
考正孔庙两庑从祀名爵位次497
徐郁上言尊崇圣贤后裔497
释奠先师孔子498
李贤上书请重太学498
复圣贤后裔499
李锦出生500
衍圣公来朝500
彭勖欲删《四书》、《五经大全》500
薛瑄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始号薛夫子500
章懋出生501
正统二年 丁巳(1437)501
赐州县经书501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501
以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子庙庭501
周述卒502
衍圣公来朝503
刊刻《韵府群玉》503
贺钦出生503
庄昶出生503
张元祯出生504
鲁穆卒504
正统三年 戊午(1438)505
陈安因乞加孔子徽号获罪505
明英宗禁天下祀孔子于释、老宫505
裴侃请更定文庙名位505
衍圣公来朝506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506
衍圣公来朝506
徐骏《五服集证》成506
正统四年 己未(1439)507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507
杨士奇乞致仕507
薛瑄建言儒学改革508
明英宗策试举人508
张澜中进士,著有《书经集说》508
刘观中进士508
章纶中进士509
遣官释奠先师孔子509
朱与言以灾异上疏509
衍圣公来朝510
正统五年 庚申(1440)510
杨荣卒510
胡滢请严肃岁贡纪律511
明英宗引用《尚书》晓谕求贤务得其实511
衍圣公来朝512
胡居仁从学家塾512
何英为朱公迁《诗传疏义》作补遗512
正统六年 辛酉(1441)513
移书文渊阁513
兵部侍郎于谦下狱,不久又释为大理少卿514
张杰以讲学为事514
谢复出生514
正统七年 壬戌(1442)515
黄谏中进士515
傅宽上《太极图说》,遭斥515
正统八年 癸亥(1443)515
刘球以《春秋》劝明英宗勿劳民515
薛瑄下狱,读《易》自如516
胡俨卒517
李继请改太学和孔子像518
马贵卒,著有《中庸讲义》518
追封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519
正统九年 甲子(1444)519
新建太学成,释奠于先师孔子519
英宗视学,命祭酒李时勉讲《尚书》520
杨士奇卒520
陈循直文渊阁521
阎禹锡举乡试522
饶秉鉴中举,著有《春秋提要》522
正统十年 乙丑(1445)522
周洪谟进士及第522
阎禹锡授昌黎训导,并从薛瑄游523
正统十二年 丁卯(1447)523
明英宗置铜鼓卫儒学523
《五伦书》成523
陈献章举乡试524
刊刻《五经》524
孙鼎完成《诗义集说》524
李时勉拒为《诗义集说》作序525
正统十三年 戊辰(1448)525
王昌顺建言杨时从祀525
彭时等中进士526
陈献章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526
王恕中进士,选庶吉士526
李贤作《送杨公仪知邓州序》526
朱权卒527
陶滋《石鼓文正误》成528
马愈以《京房易传》论怪异528
正统十四年 己巳(1449)529
薛瑄预机务529
段坚访学于阎禹锡529
明英宗北狩,仝寅以《周易》筮得吉530
令《五经》博士补官530
南京所存内署诸书遭火焚530
土木之变中,金润与于谦御难531
于谦引《孟子》拒和531
正统间,叶挺举经明行修,不赴531
正统中,杨琦任温州府学训导,著有《四书辨疑》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