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 吴树青等主编;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23796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

导论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多种所有制结构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状况11

二、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13

三、多种所有制结构中主体和补充部分的相互关系14

第二节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6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16

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18

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关系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形式25

一、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特点和作用25

二、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形式27

三、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变化2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33

一、劳动者个体所有制33

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34

三、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36

第五节 劳动者利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体现37

一、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37

二、公有制中劳动者的经济利益39

三、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42

第二章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形式44

第一节 按劳分配及其在现阶段的特征44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44

二、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47

三、制约按劳分配的因素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其它分配形式56

一、公有制经济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56

二、劳动者个体经济的收入58

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收入分配59

四、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59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60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差距62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5

第二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8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68

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68

二、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72

第二节 计划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76

一、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76

二、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77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8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必然选择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9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101

第一节 市场体系101

一、市场体系的结构101

二、商品市场103

三、金融市场106

四、其它市场109

五、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111

第二节 市场机制114

一、市场机制及其运行114

二、供求与价格115

三、竞争与风险120

四、市场机制的完善123

第三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组织125

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125

二、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126

(一)市场进出规则127

(二)市场竞争规则128

(三)市场交易规则128

(四)市场仲裁规则129

三、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131

第三篇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13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运行主体134

第一节 微观经济运行及其主体134

一、经济运行的两个层次134

二、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136

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137

第二节 企业138

一、企业的含义及类型138

二、企业的地位和作用139

三、企业的内部关系140

第三节 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142

一、联产承包制与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142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户分散经营144

三、农户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特征145

第四节 居民146

一、居民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地位146

二、居民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146

第五节 企业、农户和居民的经济联系148

第六章 企业经营机制与经济行为150

第一节 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目前的经营形式150

一、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150

(一)企业的自主经营150

(二)企业的自负盈亏151

二、目前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153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153

(二)租赁经营制154

(三)资产经营责任制154

(四)股份制155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机制156

一、企业的经营目标156

(一)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156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资与利润的同方向变动157

二、企业的经营约束159

(一)预算约束159

(二)市场约束160

(三)计划约束161

第三节 企业的经济行为入162

一、企业的收益和成本162

(一)收益162

(二)成本163

(三)机会成本与平均利润165

二、生产行为166

(一)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选择166

(二)短期最佳产量决定168

(三)长期最佳规模决策170

三、资金周转171

(一)资金周转速度与利润的最大化171

(二)固定资金的周转速度与最佳折旧率172

(三)流动资金的周转与企业的存货调整173

四、技术创新176

五、投资177

(一)投资基金的筹集及其代价178

(二)优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方法178

(三)投资风险180

六、分配181

(一)国家对税收和资产收益的征取181

(二)企业留利在生产性基金和非生产性基金之间的分配182

(三)职工个人收入的分配183

第七章 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经营机制和经济行为186

第一节 农户的经营机制186

一、农户的经营目标186

(一)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的利益关系与农户的承包收186

(二)农户的非承包收入187

(三)作为农户经营目标的纯收入最大化188

二、农户的经营约束189

第二节 农户的经济行为190

一、生产行为190

(一)给定土地面积和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91

(二)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191

(三)劳动力或劳动时间的合理分配193

(四)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户生产波动196

二、农户与农业技术进步197

(一)先进技术对农户的收益和成本的影响197

(二)农户对先进技术的选择198

(三)农户采用先进技术所受的局限200

三、农户的兼业化和专业化201

四、农户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202

(一)近期我国农户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203

(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长期趋势204

第三节 农户经营对集体经营层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赖206

一、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206

二、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208

第八章 居民的经济行为210

第一节 居民的收入行为210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10

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211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212

第二节 居民消费行为213

一、居民的消费动机的含义及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213

二、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动218

三、消费者王权220

第三节 居民的储蓄221

一、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221

二、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223

第四节 居民对储蓄与消费比例的选择225

一、消费与储蓄的关系225

二、消费与储蓄之间比例的合理选择226

第四篇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229

第九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22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229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229

(一)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229

(二)国民收入的内涵与功能231

(1)补偿功能232

(2)积累功能232

(3)保障功能232

(4)调控功能233

(三)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233

二、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234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235

(一)生产法235

(二)分配法236

(三)最终使用法236

四、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238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239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239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241

第三节 积累率和经济增长244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244

二、积累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248

三、确定积累率的界限250

(一)技术界限250

(二)经济界限250

(三)社会界限251

第四节 积累效果和经济增长252

一、积累效果252

二、积累效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253

三、提高积累效果的途径254

第十章 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256

第一节 经济增长速度256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256

二、稳定增长和经济波动259

第二节 人口与经济增长262

一、人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262

二、就业和经济增长265

三、消费与经济增长268

第三节 科技教育与经济增长27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1

二、依靠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274

三、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277

第四节 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280

一、自然资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280

二、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282

第十一章 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285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目标285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意义285

二、经济发展目标体系286

三、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288

第二节 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290

一、生活质量的内涵290

二、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291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294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产业划分294

二、产业结构的演进295

三、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发展299

第四节 地区结构优化302

一、地区与经济区302

二、地区结构优化的意义303

三、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04

四、优化地区结构的原则306

五、实现地区间经济合理发展的途径307

第五节 二元经济与经济发展308

一、二元经济的涵义308

二、我国的二元经济309

三、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13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14

(一)农业现代化314

(二)农村工业化315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16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关系318

第一节 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318

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318

二、国际分工及其理论320

三、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322

第二节 对外贸易和国际间的资金、技术、劳务流动324

一、对外贸易324

(一)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324

(二)进口与出口及进出口发展战略326

二、国际间资金、技术、劳务的流动330

(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330

(二)引进技术332

(三)劳务输出335

三、国际收支336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层次339

一、对外开放的战略339

二、对外开放的层次341

第十三章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343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条件343

一、社会总供给的含义及其构成343

二、社会总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345

三、社会总供求分析的意义348

第一节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49

一、封闭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349

二、引入财政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51

三、引入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52

四、同时引入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54

五、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条件354

六、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358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的可能和形式361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361

二、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363

三、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364

四、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表现及原因366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36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69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369

二、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7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和手段373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373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376

三、宏观调控手段379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体系387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387

二、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87

结束语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