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产力理论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慎之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02935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产力理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生产力理论史的研究对象1
二、生产力理论史和政治经济学史的关系4
三、研究生产力理论史的重要意义8
第一章 生产力理论前史17
第一节 古代的财富观17
一、中国古代的财富观17
二、西方古代的财富观20
第二节 古代的分工思想23
一、我国春秋时代的“四民分工”思想23
二、我国春秋末期的劳动生产与分工思想24
三、古希腊的社会分工思想27
四、欧洲中世纪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看法29
第三节 东方和西方经济思想的不同发展趋势30
一、光明来自东方30
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滞后32
三、科学属于全人类35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派的生产力论41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派揭开了生产力理论的序曲41
一、威廉,配第对财富形成因素的猜测和早期的分工思想41
二、魁奈的生产力概念,“大人口”和“大财富”43
三、亚当·斯密论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分工45
四、李嘉图曾经在多种意义上使用了生产力的概念49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派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观51
一、魁奈偏狭的唯农生产观51
二、斯密偏狭的物质生产观55
第三节 古典学派是生产力发展的热情赞助者61
一、李嘉图支持生产力的无限发展61
二、李嘉图竭力主张大量采用机器63
三、通过使用新技术遏止利润率的下降趋势65
第四节 古典学派生产力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68
第三章 国家经济学派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75
第一节 李斯特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国家主义75
一、世界主义的对立物;国家主义75
二、国家主义的核心:扶植民族经济78
三、国家主义的基本评价:功与过82
第二节 李斯特是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理论”_的倡导者84
一、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84
二、与“价值理论”并列的“生产力理论”85
三、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87
第三节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构架90
一、“物质资本”生产力和“精神资本”生产力90
二、工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商业生产力93
三、国家生产力的整体观和均衡观95
第四节 李斯特对生产力运动规律的动态考察99
一、生产力的存续原则99
二、生产力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101
三、生产力发展的国际扩散103
第五节 李斯特对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和国别分析105
一、引论105
二、欧洲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意大利·107
三、世界工场的兴起·英国·109
四、煊赫一时的暴发户·西班牙和葡萄牙·111
五、欧洲工业的后起之秀·德国·113
六、大西洋彼岸异军突起·美国·11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121
第一节 生产力的基本含义及其构成要素121
一、生产力的一般概念121
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24
三、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内在结构127
第二节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131
一、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131
二、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133
三、生产力是最活动、最革命的要素135
第三节 生产力的动态变化137
一、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37
二、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142
三、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和应用机器的经济界限146
四、通过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150
第四节 生产力和环境条件152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152
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环境154
三、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环境158
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159
第五节 生产力的经济效率162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162
二、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表现164
三、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根本保证16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167
一、科学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167
二、生产力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168
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171
第七节 生产力的时空观173
一、生产力的时间因素173
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176
第八节 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179
一、建立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79
二、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80
三、新技术革命和生产现代化182
第五章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189
第一节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继承了古典学派的传统189
第二节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三大基本支柱191
一、生产函数理论191
二、经济增长理论196
三、经济发展理论210
第三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226
一、“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26
二、“创新”的基本含义228
三、“创新”与经济周期230
四、“创新”的必然结果233
五、“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234
第四节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238
一、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形成238
二、“成长阶段更替”的必然性239
三、人类社会的六个成长阶段241
四、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借鉴意义244
第五节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246
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形成246
二、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247
三、理论知识的首要地位249
四、技术发展的规划和控制251
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评价253
第六节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256
一、“第三次浪潮”的基本含义256
二、“第三次浪潮”中的四大工业258
三、“第三次浪潮”理论的评价260
第七节 西方区位理论264
一、历史演变与主要流派264
二、农业区位理论266
三、工业区位理论(一)267
四、工业区位理论(二)269
五、西方区位理论的借鉴意义270
第八节 当代西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方法论界限272
一、当代西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趋势272
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力理论批判的方法论275
第六章 苏联和东欧的生产力理论282
第一节 生产力的一般规定282
一、生产力的概念282
二、生产力包含的要素285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88
第二节 分工理论290
一、分工的性质290
二、分工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293
第三节 生产力布局理论296
一、历史的演变296
二、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概念297
三、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和原则298
四、几点评价301
第四节 生产力革命理论304
一、概述304
二、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306
三、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307
四、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308
五、生产力的第四次革命309
第七章 我国建国初期的生产力理论(1949—1966)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生产力包含的诸要素317
一、生产力二要素论317
二、生产力三要素论319
第三节 生产力的性质322
一、生产力性质的基本含义322
二、生产力的二重性326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332
一、生产力的主要决定因素332
二、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源泉334
第五节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338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338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340
三、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什么性质?342
第八章 我国新时期的生产力理(1976—……)346
第一节 概述346
第二节 生产力要素论353
一、生产力二要素和三要素论353
二、生产力多要素论355
三、新老“生产力因素论”之比较359
第三节 生产力系统论361
一、生产力系统论的基本含义361
二、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362
三、生产力系统的基本构造366
四、系统论与因素论之比较368
五、生产力系统论的重要意义370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72
一、生产力规律的性质372
二、生产力运动的特点374
三、生产力规律体系375
第五节 生产力结构379
一、生产力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379
二、产业结构及其合理化380
三、产品结构的重新分类382
四、生产力的基础结构383
第六节 生产力的时空观385
一、生产力与时间385
二、生产力与空间389
第七节 生产力的规模392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392
二、生产力规模的层次结构393
三、生产力规模的优化394
四、生产力规模的变化趋势396
结语398
译名对照表400
参考书目404
后记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