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史学概论
  • 赵吉惠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03262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1

一、史学概论的对象与任务1

二、史学概论的学习方法4

三、史学概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概况6

第一章 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功能9

第一节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与结构9

一、历史、历史记录、历史学9

二、广义历史学与狭义历史学12

三、现代史学结构体系14

四、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历史的客体又包括历史的主体17

第二节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20

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20

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设计发展社会的理想蓝图23

三、增强参与意识,参加社会决策26

四、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以及道德教育28

第二章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

第一节 史学与邻近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32

一、史学与哲学的关系32

二、史学与文学的关系37

三、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41

四、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49

五、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53

第二节 史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56

一、史学与天文学的关系56

二、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59

三、史学与地质学的关系62

第三章 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65

第一节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当代史学新思潮65

一、从古希腊罗马的纪事史学到中世纪的神学史学65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史学到启蒙时期的理性史学70

三、历史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诞生74

四、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新思潮78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向近代的转化87

一、从春秋战国开始的鉴诫史学到清代的考证史学87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99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史学反思106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106

一、李大钊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106

二、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109

三、吕振羽、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为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贡献111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史学的反思116

一、40年来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116

二、当代中国史学的主要失误与不良倾向118

三、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124

一、历史解释与历史观128

第五章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128

第一节 历史解释与历史观128

二、社会生活与历史观130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132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32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存在的原因134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136

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136

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141

三、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反对两种倾向145

第六章 历史运动及其规律的探讨149

第一节 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149

一、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149

二、认识历史规律是个长期的过程153

三、认识历史规律是曲折的,有时也会出现谬误157

第二节 历史的动力159

二、历史动力的各种观点及评价161

一、历史动力与历史观165

三、历史动力与社会改革165

第三节 历史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167

一、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167

二、历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72

三、历史的个别性与常规性175

第七章 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179

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79

一、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特征179

二、历史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2

一、历史认识的过程:感性、知性、理性187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187

二、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特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运用192

第三节 历史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98

一、历史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可以被认识的198

二、历史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201

第四节 历史真理的检验204

一、检验历史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204

二、历史文物、文献对历史真理的检验208

第八章 整理史科、重构与解释历史的方法213

第一节 搜集与整理史料213

一、搜集史料的主要方法213

二、整理与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217

第二节 重构历史过程222

一、按照时间、空间观念重构历史222

二、按照内容和性质重构历史226

一、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228

第三节 分析与解释历史228

二、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230

三、整体系统分析与心理分析235

四、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241

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246

第九章 历史著作的体裁、结构与编撰原则246

第一节 编撰历史书的体裁、结构与笔法249

一、历史书的内容与形式,编与著249

二、历史书的体裁与结构251

三、历史书的笔法及“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259

第二节 编撰历史书的原则与步骤262

一、历史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262

二、编撰历史书的步骤与过程266

三、史学工作者的个体与群体268

一、史学论文的类型与选题272

第三节 撰写史学论文的要求与方法272

二、史学论文的初稿与定稿276

三、史学论文的鉴定与评价278

第十章 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基本素养280

第一节 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280

一、说明过去,认识现实,指导未来280

二、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284

第二节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288

一、不断更新的认知结构288

二、掌握获取史学资料、信息的现代科学手段293

第三节 中国的历史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之路297

一、中国的历史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297

二、中国的历史学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之路301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记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