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851545.jpg)
- 过镇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2609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上篇基本强度和变形1
1混凝土材料的特点4
1.1非匀质、非等向的多相混合材料4
1.2复杂的微观内应力(变形)状态6
1.3变形的多元组成7
1.4应力状态和途径对力学性能的巨大影响8
1.5时间和环境条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8
2.1.1立方体抗压强度(fcu)10
2.1立方体和棱柱体抗压强度10
2中心抗压强度10
2.1.2棱柱体抗压强度(fpr)12
2.2受力变形和破坏过程13
2.3主要因素的影响15
2.3.1强度等级(fcu)的影响17
2.3.2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影响17
2.3.3粗骨料的影响20
2.3.4应变速度的影响21
2.3.5试件高度的影响21
3.1试验方法22
3.1.1实现稳定下降段曲线的条件22
3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22
3.1.2两类试验方法24
3.1.3液压千斤顶作为刚性元件的试验方法25
3.1.4试件应变速度分析28
3.2受压全曲线方程31
3.2.1全曲线的几何特点31
3.2.2分段的曲线方程31
3.2.3参数值33
3.2.4泊松比35
3.3受压曲线方程的比较和分析36
4.1高强混凝土的受压40
4不同混凝土的受压40
4.2轻骨料混凝土的受压44
4.3加气混凝土的受压45
5重复荷载作用50
5.1试验的重复荷载过程50
5.2强度和变形性能的比较52
5.3包络线和共同点、稳定点的轨迹线54
5.3.1包络线(EV)54
5.3.2共同点轨迹线(CM)56
5.3.3稳定点轨迹线(ST)56
5.4.1曲线的一般形状及其机理57
5.4卸载和再加载曲线的形状及其计算式57
5.4.2卸载曲线58
5.4.3再加载曲线59
6偏心受压63
6.1试验方法和一般受力规律63
6.1.1试验方法63
6.1.2一般受力规律64
6.2计算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方法67
6.2.1增量方程计算68
6.2.2给定方程,拟合参数69
6.3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70
7受拉72
7.1试验方法和主要结果72
7.1.1受拉全曲线的试验方法72
7.1.2主要试验结果74
7.2受拉破坏过程和应力-应变全曲线79
7.2.1典型曲线和受力过程79
7.2.2破坏特征——与受压破坏的区别82
7.2.3受拉全曲线方程83
7.3偏心受拉85
7.3.1主要试验结果85
7.3.2偏心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及其方程90
8剪切93
8.1合理的试验方法93
8.1.1已有试验方法的分析93
8.1.2等高梁四点受力试验96
8.2抗剪强度99
8.2.1变形和破坏过程99
8.2.2抗剪强度分析101
8.3剪应力-应变曲线和剪切模量102
8.3.1剪应力-应变曲线和峰值剪应变102
8.3.2受剪曲线方程和剪切模量104
下篇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111
9多轴试验的设备和技术111
9.1真三轴试验设备111
9.1.1常规三轴试验111
9.1.2真三轴试验112
9.2试验技术措施116
9.2.1优化承力系统的构造117
9.2.2试件居中117
9.2.3施加拉力117
9.2.4消减试件表面摩擦118
9.2.5量测应力和应变119
9.2.6控制应力(变)试验途径121
9.2.7标定单轴压、拉强度121
10多轴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123
10.1二轴应力状态125
10.1.1二轴压/压125
10.1.2二轴拉/压127
10.1.3二轴拉/拉127
10.2三轴应力状态129
10.2.1常规三轴受压129
10.2.2真三轴受压131
10.2.3三轴拉/压134
10.2.4三轴受拉137
10.3不同种类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137
10.3.1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137
10.3.2加气混凝土140
11破坏机理和形态142
11.1典型破坏形态142
11.1.1拉断142
11.1.2柱状压坏143
11.1.3片状劈裂144
11.1.4斜剪破坏145
11.1.5挤压流动146
11.1.6两种基本破坏形态147
11.2不同破坏形态的应力范围147
12破坏准则150
12.1破坏包络面的特点和表达150
12.2五参数幂函数准则155
12.2.1基本公式155
12.2.2参数值的确定155
12.2.3与试验结果的比较158
12.3多轴强度设计值162
12.3.1按准则式的计算方法162
12.3.2三轴抗压强度163
12.3.3三轴拉/压和抗拉强度165
12.3.4二轴包络线166
13对已有破坏准则的评介168
13.1古典强度理论简介168
13.1.1最大拉应力理论168
13.1.2最大拉应变理论168
13.1.5Mohr-Coulomb理论169
13.1.6Drucker-Prager理论169
13.1.4统计平均剪应力理论169
13.1.3最大剪应力理论169
13.2混凝土破坏准则171
13.2.1Bresler-Pister171
13.2.2Willam-Warnke171
13.2.3Ottosen172
13.2.4Hsieh-Tmg-Chen173
13.2.5Kotsovos173
13.2.6Podgorski173
13.3准则表达式的统一和基本形式177
13.4各破坏准则的比较179
14各类本构关系简介186
14.1线弹性本构模型186
14.1.1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7
14.1.2正交异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8
14.1.3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8
14.2非线弹性本构模型189
14.2.1Ottosen本构模型191
14.2.2Darwin-Pecknold本构模型192
14.2.3Gerstle-Stankowski耦合本构模型193
14.3塑性理论模型194
14.4其它力学理论模型195
15.1已有本构模型的验算197
15非线弹性的正交异性本构模型197
15.2破坏形态和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198
15.2.1拉应力指标α和破坏形态的界分198
15.2.2应力水平指标β199
15.2.3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200
15.3基本方程和计算式202
15.3.1正交异性材料的基本方程202
15.3.2全量式本构模型203
15.3.3增量式本构模型204
15.4.1计算框图205
15.4计算程序和结果205
15.4.2多轴应力-应变的理论曲线206
16非单调比例加载时的性能210
16.1变应力途径的多轴受压强度210
16.1.1变途径二轴受压210
16.1.2定侧压三轴受压213
16.2定侧压二轴受压的变形215
16.3二轴受压应力重复作用218
16.3.1比例加卸载218
16.3.2定侧压加卸载221
参考文献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