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伯煌等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1221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93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9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封建经济体制的传统特点与政策思想的历史渊源1
引言3
一 中国地缘经济历史的倾斜发展6
(一)从西周到西汉之季,由西北的雍、梁两州地带向东南的徐、扬区域的开拓阶段6
(二)自东汉历魏晋至南北朝五百余年之间,从西北向东南的经济倾斜发展趋于定型阶段14
(三)从隋唐到明清由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思想的变与不变阶段20
二 封建土地制度的两重性与领主食封和地主食租相并行的政策思想25
(一)贵族勋臣食封邑的等级领主制与“宗于维城”的土地政策思想27
(二)素封之家食地租的地主所有制与“贻厥子孙”的本富世袭思想31
(三)由宋代的不立田制到元明清三朝土地政策的历史逆转思想36
(四)封建土地政策思想的历史政治作用与反作用44
三 山泽利源的开发与商工政策的转向47
(一)由国君与庶民共山泽之利转变为封建统治者专山泽之利47
(二)官商相制与市场调控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变50
(三)封建皇朝由颛山泽之利转变为颛商贾之利56
(一)封建政府垄断盐铁产销,实行平准、均输,尽笼全国货物58
四 官商垄断的变革与封建经济的转体58
(二)权贵、豪门兼营货殖,夺财罔利61
(三)官督生产、商营运销的官商两利行盐政策64
(四)榷酒税茶的变化靡常,杂乱无章68
(五)茶马贸易的兴起与衰落72
五 财富聚散政策的实际运用与内外对控问题77
(一)富离其基、人夺其势的统治政策思想及其正反作用78
(二)财聚民散、财散民聚的历史前鉴及其背反结局81
(三)封建朝廷内外对掌财政经济权力的双重机制86
结语92
第一篇 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历史模式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的变化99
第一章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建立时期的政策思想101
第一节 有关封建领主时期的土地占有、使用概况和政策思想体现101
一 封建领主制的土地占有特点101
二 众说纷纭的井田制度105
一 剧烈变动的土地占有状况107
第二节 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策107
二 相关政策见解的出现110
第三节 战国时期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形成和若干政策理论的兴行113
一 转折时期的土地分配政策113
二 丰富活跃的土地理论观点116
第二章 中国封建地生土地所有制及其政策的阶段发展124
第一节 奠基期:秦汉时期的土地政策124
一 秦汉政府的土地决策124
二 封建土地制度弊端的显露126
三 屯田的兴起129
四 东汉土地政策的续行131
第二节 调整期:三国至唐的土地政策135
一 处于动荡中的三国土地状况及其对策135
二 曹魏等的屯田政策139
三 两晋南北朝的土地政策变化142
四 隋唐及以后土地政策的推行147
一 两宋土地政策的特点153
第三节 衍变期:宋元明清的土地政策153
二 元代土地政策的实施164
三 明朝土地政策的发展167
四 清前中期土地政策的推行176
第三章 历代重要土地政策及其社会背景与理论依据183
第一节 新莽“王田制”的倒退实质184
一 “王田制”的颁行和内容184
二 对“王田制”的理论剖析185
第二节 晋代“占田制”的实施及意义187
一 “占田制”的历史背景187
二 政策内容与实施188
三 占田制的理论意义和思想依据190
第三节 北魏的“均田制”及其决策动机192
一 “均田制”的制定和推行192
二 李安世提出的均田政策思想194
三 北魏“均田制”的决策指导及其历史影响198
一 隋朝“均田制”的某些发展200
第四节 隋唐的“均田制”及其败坏200
二 唐代“均田制”的趋于完备202
三 唐代“均田制”的社会效应及其败坏原因209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土地丈量政策和“公田法”剖析211
一 方田法的提出和发展211
二 名异实同的南宋“经界”法214
三 公田法的掠夺实质220
第六节 清代前期“圈地令”的行废和更名田立法226
一 “圈地令”的提出及其实际危害226
二 废行圈地的理论意义228
三 更名田的形成与清政府的处理对策229
第四章 贯穿于封建社会的两大土地政策思潮(上)238
第一节 两汉限田主张的提出239
一 西汉初期的土地见解239
二 西汉限田论的提出242
三 东汉限田之议的发展244
一 唐朝抑兼并主张的特点248
第二节 唐宋时期抑兼并思想的演变248
二 宋代抑兼并呼声的减弱251
三 反抑兼并思想的出现255
四 元代的限田方案与反对意见259
第三节 明清时期土地调整政策理论的特点263
一 明代的土地关系调整计策及其讨论263
二 明清之际土地政策思想的深化268
三 清前期的其他限田主张及异议276
第五章 贯穿于封建社会的两大土地政策思潮(下)279
第一节 秦汉时期屯田主张的形成279
一 西汉时期的屯田主张279
二 东汉屯田实边建议的倡导284
第二节 三国至唐屯田思想的发展286
一 曹魏屯田政策的理论分析286
二 两晋南北朝屯田方案的完善289
三 隋唐屯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29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屯田理论的衍变297
一 宋代有关屯田问题的理论歧见297
二 元代屯制的特点与相关理论主张304
三 明朝屯田思想的重要变化306
四 清代前期屯田主张的续议310
第二篇 封建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向及变法改制政策思想的运用315
第一章 封建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向317
第一节 中国封建财政体系的化生期——先秦317
一 “贡”“助”、“彻”之代兴318
二 “履亩而税”的意义和功能323
三 “力役之征”的兴起327
四 “关市之征”与“官山海”329
第二节 中国封建财政体系的成型期——秦汉331
一 赋税形态的“三位一体”331
二 “舍地而税人”333
三 国家“专利”政策的张弛336
第三节 回潮与分流期——三国至中唐342
一 北方货币地租的消退及其原因342
二 南方货币地租的出现和发展345
三 盐铁及货币的失控348
第四节 封建财政体系的转型期——中唐至明万历350
一 “计钱”为体,“折纳”为用351
二 “税人”与“税地”并驾齐驱355
三 以征商间接榨取农业赋税及其补充形式360
第五节 封建财政征收体制的归一期——明万历至清前期364
一 税则的简化与“税地”的主导性364
二 货币地租的主导性及其作用369
三 小结377
第二章 历代变法的背景及其政策思想的同异379
第一节 历代变法总体方针的一致性380
一 变法而不变政及其结果380
二 挹地方以注中央386
第二节 历代变法之类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397
一 征农型变法398
二 征商型变法406
三 农商并征型变法412
第三节 历代财政变革思想与经验的总体分析421
一 变法政策的动力与阻力422
二 变法的根本与枝节问题429
第三章 中央集权下财权的内外对掌433
第一节 以内权制外权的封建财政体制433
第二节 以外廷截内帑的财政机制运用441
第三节 内帑制度的弊病444
第三篇 官商垄断的控制与反控制及官商与私商争利的历史演变451
第一章 古代官商的衰落与私商的兴起453
第一节 古代商业所反映的特色453
一 商业的起源与早期商业453
二 城市与早期商业的关系457
三 官商到私商的历史发展461
第二节 先秦商业政策与政策思想演变467
一 工商食官政策的实质467
二 商业垄断和征税政策的并行与交替469
三 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商业政策思想472
第二章 商业垄断的再度兴起和商业与政治的关系481
第一节 秦统一到南北朝时期的官营商业481
一 秦统一前后官营商业的形成481
二 两汉官营商业的兴废484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营商业的衰退489
第二节 封建政权与商贾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494
一 秦朝暴政对私商的压迫及其所造成的抑商现象494
二 西汉初期的贱商与私商的发展498
三 汉武帝的商业政策与盐铁会议504
四 历代官僚经商的行径及其与民争利问题515
第三章 由官府专卖到设置市易务的历史发展522
一 专卖方式的演化和定型523
第一节 专卖方式的定型与专卖商品的逐步增加523
二 专卖商品范围的扩大与专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528
第二节 宋代市易务的设置和官商的扩张532
第三节 历代“重农轻商”思想与“重本抑末”政策的实质539
一 “重农轻商”思想的缘起与发展539
二 “重本抑末”政策的实质544
第四篇 历代对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549
第一章 中国自然地理形态、地区民族生活方式与历史经济开发的倾斜性551
第一节 古代西北与东南的自然条件与民族生活的发展倾向问题552
一 自然条件对早期历史经济开发的影响552
二 古代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走向556
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古代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的关系559
第二节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初期集中统治格局的奠定及其政策思想的运用563
一 秦汉建都关中的原因564
二 秦汉从政治的需要出发,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政策568
三 秦汉两代政治和经济统治格局的形成587
一 关中和中原的残破与江南经济的开发589
第三节 以东南财富和文化滋养西北军事和政治的中期平衡体制的建立589
二 隋唐初年政治与经济重心失衡问题的出现595
三 以东南养西北的封建统治格局的形成602
第二章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同政策的实施605
第一节 周秦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606
第二节 少数民族杂居内地的政策608
一 汉与魏晋之间少数民族杂居内地政策的异同609
二 晋 初匈奴、鲜卑、氏、羌等族的内迁612
第三节 黄巾起义后中原人口大量避地向南迁移617
一 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区域617
二 人口迁移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19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汉化与汉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621
一 五胡的汉化及其向农耕经济的转变622
二 民族融同政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627
第三章 封建皇朝对于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629
一 唐代发展江淮漕运的政策630
第一节 开辟水陆交通630
二 东南八道的经济源泉对于唐朝后期的政策依存思想635
三 北宋取南方以赡北方的经济政策原则642
四 元代为维护封建军事统治而建立的河、海漕运体系649
五 明清以东南财富养西北金戈的“宅中图治”政策651
第二节 建立邸阁仓廪,以备荒歉656
一 仓廪制政策思想的依据与初期的设置656
二 隋唐时代仓廪制度的发展659
三 仓廪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665
第三节 实行赈救灾害、蠲免赋役,以苏民困的政策668
一 赈济政策670
二 蠲免政策671
第四节 实行地方协济政策675
第五篇 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历史发展与变化679
一 中国丝绸的流向域外681
第一节 丝路贸易的发生与发展681
第一章 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的兴衰与政策思想的转型681
二 丝绸之路的开拓683
三 两汉时期对丝路贸易的政策687
四 南北朝至唐代前期丝路贸易的拓展692
第二节 丝路贸易的中衰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69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701
一 对外政策重心转移的基本动力701
二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703
第二章 唐代以前岭南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唐代的置使设院706
第一节 中国海外贸易初期发生与发展的概况706
一 三国以前的海外贸易及港口706
二 三国以后广州港的兴盛712
第二节 唐代岭南市舶使与市舶使院715
一 广州港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715
二 唐政府初置岭南市舶使718
三 唐代岭南市舶使院的设立725
四 唐代市舶使对海外贸易的管理729
第三章 宋元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732
第一节 宋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732
一 宋代市舶司的设置与体制沿革732
二 宋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750
三 宋代海外贸易收入及其财政意义776
第二节 元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780
一 元代市舶司的建置与体制沿革780
二 元代海外贸易的管理制度784
第四章 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793
第一节 明代的市舶体制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793
一 明代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793
二 明代市舶司的建置与废罢的无常798
三 明代市舶司对贡舶贸易的管理807
四 海澄督饷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820
第二节 清代前期海关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825
一 海关设置与体制825
二 海关对海外贸易的管理832
结论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内在特性及其历史导向839
一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841
(一)中同经济政策思想的三大支柱841
(二)国家财政——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轴心867
二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特性剖析876
(一)经济政策思想的兼容性特征876
(二)经济政策思想的伦理化特征883
(三)“静态均衡”——经济政策思想的思维特性890
三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社会功效897
(一)经济政策思想的功利性特征897
(二)经济政策思想与社会经济规律902
(三)经济政策思想的实施效应906
四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导向914
(一)东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的特点比较914
(二)东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的不同历史导向921
后记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