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财政通览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财政通览 上
  • 王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613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18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15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财政通览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3

导言:中国财政的历史沿革3

第一部分 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23

第一篇 中国财政的辉煌历程23

第一章 建国以来财政工作回顾23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财政23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财政27

第二章 财政工作的重要历史作用33

第一节 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33

第二节 财税改革的作用35

第三章 财政工作的历史经验38

第一节 发挥宏观调控职能38

第二节 推进和完善体制改革40

第四章 财政工作现状与前景45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财政形势45

第二节 我国财政的发展前景49

第二篇 中国财政工作的理论探索57

第一章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57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财政理论57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62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财政理论68

第四节 财政理论创新—体制创新72

第五节 公共财政理论76

第二章 三代领导人的财政思想96

第一节 毛泽东同志及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财政思想96

第二节 邓小平同志及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财政思想109

第三节 江泽民同志及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财政思想125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研究成果134

第一节 国情与国力134

第二节 充分运用经济规律137

第三节 宏观调控与综合平衡138

第四节 财政制度创新142

第五节 财政本质与职能148

第六节 财政发展战略154

第七节 税收职能与税收调控159

第三篇 中国财政建设的成就163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财政163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的开端163

第二节 物价整顿和对私有制的改造167

第三节 税政与财经的统一168

第四节 工商关系与税收调整176

第五节 从根本上扭转财政经济状况180

第二章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188

第一节 完成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88

第二节 改进财政管理体制200

第三节 为工业化筹集巨额资金204

第四节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207

第三章 克服困难,积极调整整顿210

第一节 纠正错误,反冒进,反虚假210

第二节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213

第三节 支持经济调整226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财政工作230

第五节 进行经济整顿233

第六节 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的财政工作235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工作236

第一节 贯彻对外开放政策236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合理调整240

第三节 为各项改革服务262

第四节 实施税制改革291

第五节 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297

第六节 推行积极财政政策298

第七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改革成效300

第八节 新时期的财政工作与财政改革302

第四篇 中国财政改革316

第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机制316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财政运行机制的调整316

第二节 特殊的收入机制318

第三节 大而宽的支出格局322

第四节 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324

第二章 针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调整332

第一节 打破传统财政收入机制332

第二节 积极配合各项改革工作337

第三节 调整中央与地方分配格局341

第四节 利用国际贷款,加快发展步伐346

第三章 积极探索,推出新举措351

第一节 尝试实行“拨改贷”351

第二节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52

第三节 加快税制建设步伐356

第四节 重新运用国债手段360

第五节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69

第六节 改革财政管理体制381

第七节 统一会计、财务制度383

第四章 税费改革的现状与对策389

第一节 依法治理乱收费389

第二节 税费改革的基本选择406

第三节 农村税费改革413

第五章 财政支出改革430

第一节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430

第二节 推行部门预算441

第三节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443

第四节 实施政府采购456

第五篇 中国财政工作展望474

第一章 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474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474

第二节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76

第三节 加入WTO对中国财政的影响489

第四节 财政工作的压力和风险494

第五节 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495

第二章 建立政府统一预算497

第一节 完善政府公共预算498

第二节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498

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500

第四节 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500

第三章 完善分税体制502

第一节 推进政府改革,明确事权范围503

第二节 根据事权划分,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503

第三节 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504

第四章 改革税制,完善税收506

第一节 完善流转税制度507

第二节 深化所得税制度508

第三节 建立财产税体系508

第四节 规范收费管理509

第五节 改善税收征管制度509

第六节 建立地方税体系510

第五章 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520

第一节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520

第二节 完善支出管理制度522

第三节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525

第二部分 财政工作理论与实务529

第一篇 财政基础理论529

第一章 财政与国家529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529

第二节 财政职能与国家职能533

第三节 财政的定义535

第二章 财政与经济539

第一节 财政活动与经济活动539

第二节 财政与市场551

第三章 财政职能562

第一节 资源配置职能562

第二节 收入分配职能576

第三节 稳定与发展职能580

第四章 公共财政理论与框架583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583

第二节 公共财政的作用600

第三节 公共支出理论与框架618

第四节 公共债务理论与框架645

第五节 公共预算理论与框架667

第二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682

第一章 财政政策682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概念682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685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要素688

第四节 财政政策的类型691

第五节 财政政策的地位与作用693

第六节 财政政策的发展变化及经验教训698

第七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实效712

第八节 中长期财政政策733

第二章 货币政策744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定义744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类型与功能746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751

第四节 货币政策目标758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地位与作用768

第六节 货币政策的发展变化及经验教训771

第七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取向790

第八节 中长期货币政策802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808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808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811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816

第四节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与发展824

第五节 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835

第六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选择与中长期展望854

第三篇 财政支出862

第一章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862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内容862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865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868

第二章 购买性支出874

第一节 购买性支出概述874

第二节 投资性支出876

第三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881

第三章 转移性支出886

第一节 转移性支出概述886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896

第四章 财政支出数量分析904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及增长趋势904

第二节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907

第三节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910

第四节 财政支出规模的决定913

第五章 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917

第一节 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特点917

第二节 财政支出成本和效益的评价919

第三节 财政支出成本和效益的实现923

第四节 财政支出项目评估标准与决策原则925

第四篇 财政收入929

第一章 财政收入概述929

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929

第二节 财政收入形式932

第二章 税收制度934

第一节 税收概述934

第二节 税制要素935

第三节 税收分类938

第四节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939

第三章 税收理论945

第一节 税收原则945

第二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949

第三节 最优税收理论953

第四章 流转税958

第一节 概述958

第二节 增值税963

第三节 消费税988

第四节 营业税998

第五节 关税1006

第五章 所得税1018

第一节 概述1018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1021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1039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1050

第六章 资源税1068

第一节 概述1068

第二节 资源税1070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1074

第七章 财产税1079

第一节 概述1079

第二节 房产税1081

第三节 城市房地产税1085

第四节 遗产税1087

第八章 特定目的税1088

第一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1088

第二节 耕地占用税1091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093

第四节 土地增值税1093

第五节 车辆购置税1096

第六节 燃油税1102

第七节 社会保障税1102

第九章 行为税1103

第一节 车船使用税1104

第二节 车船使用牌照税1106

第三节 船舶吨税1108

第四节 印花税1110

第五节 契税1119

第六节 证券交易税1122

第七节 屠宰税1122

第八节 筵席税1123

第十章 农牧业税1125

第一节 农业税1125

第二节 农业特产税1130

第三节 牧业税1135

第十一章 国有经济收入1137

第一节 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1137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140

第三节 国有经济改革与国有经济收入1145

第十二章 国债1149

第一节 国债概述1149

第二节 国债的功能及效应1151

第三节 国债的规模1153

第四节 国债的发行管理1155

第五节 国债市场的管理1160

第六节 国债偿还的管理1163

第五篇 财政监督1166

第一章 财政监督的意义1166

第一节 财政与财政职能1166

第二节 财政监督的涵义与性质1169

第三节 财政监督的作用1174

第四节 财政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76

第二章 财政监督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借鉴1180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中国历代财政监督制度1180

第二节 新中国财政监督制度沿革1192

第三节 国外财政监督制度1199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体系1210

第一节 财政监督体系的构成1210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监督体系的设想1212

第三节 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1216

第四章 财政监督机构、职责、人员1227

第一节 财政监督机构领导体制1227

第二节 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责、职权及其限制1230

第三节 财政监督人员的义务与法律保障1238

第五章 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监督1241

第一节 资产监督1241

第二节 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1263

第六章 对社会经济监督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1281

第一节 社会经济监督中介机构1281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则1282

第三节 对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工作的再监督1296

第七章 财政监督的形式、程序与方法1301

第一节 财政监督的形式1301

第二节 财政监督的程序1310

第三节 财政监督的方法1318

第八章 财政监督执法1333

第一节 财政监督的法律依据与法制建设1333

第二节 违反财政法规的处罚及执行1356

第三节 财政监督规范化、制度化1361

第六篇 社会保障体系1369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1369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内容和功能1369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372

第三节 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1378

第四节 社会保险1382

第五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1384

第二章 养老保险1402

第一节 养老保险概述1402

第二节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1404

第三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1407

第四节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1411

第五节 企业年金1413

第六节 农村养老保险1416

第七节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1417

第三章 失业保险1421

第一节 失业与失业率1421

第二节 失业保险及其产生与发展1422

第三节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1424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1428

第五节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1430

第四章 医疗保险1434

第一节 医疗保险概述1434

第二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438

第三节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441

第四节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对策措施1444

第五节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1446

第五章 工伤保险1450

第一节 工伤保险概述1450

第二节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453

第三节 我国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1457

第四节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1459

第六章 生育保险1463

第一节 生育保险概述1463

第二节 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465

第三节 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1466

第四节 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工作1468

第七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70

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和意义1470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472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改革方向1473

第八章 社会保险1476

第一节 社会保险关系1476

第二节 社会保险基金1484

第三节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1497

第九章 社会保障150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1507

第二节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1512

(下)1521

第三部分 地方财政概览1521

第一篇 华北地区1521

第一章 北京市1521

第二章 天津市1527

第一节 北辰区1531

第二节 武清区1534

第三章 河北省1537

第一节 石家庄市1543

第二节 辛集市1546

第三节 高邑县1549

第四节 藁城市1551

第五节 秦皇岛市1553

第六节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1554

第七节 抚宁县1556

第八节 唐山市1558

第九节 遵化市1560

第十节 乐亭县1563

第十一节 张家口市1564

第十二节 承德市1566

第十三节 廊坊市1567

第十四节 霸州市1568

第十五节 大城县1570

第十六节 沧州市1572

第十七节 泊头市1574

第十八节 河间市1575

第十九节 保定市1577

第二十节 定州市1581

第二十一节 衡水市1583

第二十二节 深州市1585

第二十三节 刑台市1586

第二十四节 南宫市1590

第二十五节 邯郸市1592

第二十六节 武安市1595

第四章 山西省1598

第一节 太原市1602

第二节 大同市1603

第三节 朔州市1605

第四节 阳泉市1605

第五节 忻州市1606

第六节 保德县1606

第七节 吕梁地区1607

第八节 晋中市1607

第九节 长治市1608

第十节 晋城市1608

第十一节 陵川县1609

第十二节 运城市1610

第十三节 夏县1610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1613

第一节 呼和浩特市1618

第二节 清水河县1619

第三节 包头市1620

第四节 包头市青山区1621

第五节 乌海市1623

第六节 赤峰市1624

第七节 赤峰市科尔沁区1627

第八节 呼伦贝尔盟1629

第九节 根河市1630

第十节 兴安盟1632

第十一节 突泉县1633

第十二节 锡林郭勒盟1635

第十三节 多伦县1639

第十四节 二连市1641

第十五节 东乌珠穆沁旗1644

第十六节 乌兰察布盟1646

第十七节 集宁市1648

第十八节 伊克昭盟1650

第十九节 巴彦淖尔盟1650

第二十节 阿拉善盟1651

第二篇 东北地区1652

第一章 辽宁省1652

第一节 沈阳市1657

第二节 大连市1658

第三节 长海县1659

第四节 鞍山市1663

第五节 抚顺市1664

第六节 本溪市1665

第七节 丹东市1666

第八节 丹东市振兴区1668

第九节 锦州市1670

第十节 营口市1671

第十一节 阜新市1672

第十二节 阜新市海州区1672

第十三节 辽阳市1675

第十四节 辽阳市弓长岭区1676

第十五节 盘锦市大洼县1678

第十六节 铁岭市1680

第十七节 朝阳市1681

第十八节 凌源市1682

第十九节 朝阳县1684

第二十节 葫芦岛市1686

第二章 吉林省1689

第一节 长春市1695

第二节 榆树市1696

第三节 吉林市昌邑区1698

第四节 四平市1700

第五节 四平市铁西区1703

第六节 梨树县1705

第七节 辽源市1707

第八节 通化市1710

第九节 集安市1711

第十节 白山市1713

第十一节 白山市八道江区1714

第十二节 松原市1716

第十三节 乾安县1717

第十四节 扶余县1718

第十五节 白城市1721

第十六节 大安市1722

第十七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24

第十八节 敦化市1726

第十九节 和龙市1728

第三章 黑龙江省1729

第一节 哈尔滨市1735

第二节 巴彦县1737

第三节 齐齐哈尔市1738

第四节 鸡西市1739

第五节 鹤岗市1740

第六节 双鸭山市1741

第七节 大庆市1743

第八节 肇州县1746

第九节 伊春市1748

第十节 佳木斯市1750

第十一节 抚远县1752

第十二节 七台河市1753

第十三节 牡丹江市1753

第十四节 黑河市1756

第十五节 黑河市爱珲区1757

第十六节 五大连池市1761

第十七节 逊克县1763

第十八节 绥化市1765

第十九节 望奎县1767

第二十节 大兴安岭地区1769

第三篇 华东地区1771

第一章 上海市1771

第二章 江苏省1778

第一节 南京市1783

第二节 无锡市1784

第三节 徐州市1785

第四节 常州市1786

第五节 苏州市1791

第六节 苏州市相城区1793

第七节 南通市1796

第八节 连云港市1796

第九节 淮安市1797

第十节 涟水县1798

第十一节 金湖县1800

第十二节 盐城市1802

第十三节 扬州市1803

第十四节 镇江市1804

第十五节 泰州市1806

第十六节 宿迁市1807

第三章 浙江省1808

第一节 杭州市1815

第二节 宁波市1817

第三节 建德市1818

第四节 温州市1820

第五节 嘉兴市1822

第六节 湖州市1823

第七节 绍兴市1824

第八节 金华市1825

第九节 浦江县1826

第十节 衢州市1829

第十一节 岱山县1830

第十二节 台州市1832

第十三节 丽水市1834

第四章 安徽省1836

第一节 合肥市1842

第二节 长丰县1843

第三节 芜湖市1845

第四节 蚌埠市1846

第五节 淮南市1846

第六节 马鞍山市1847

第七节 淮北市1847

第八节 铜陵市1847

第九节 安庆市1847

第十节 岳西县1849

第十一节 黄山市1851

第十二节 滁州市1851

第十三节 全椒县1852

第十四节 阜阳市1855

第十五节 太和县1856

第十六节 亳州市1858

第十七节 宿州市1858

第十八节 六安市1860

第十九节 宣城市1861

第二十节 郎溪县1862

第二十一节 巢湖市1864

第二十二节 含山县1865

第二十三节 池州市1866

第五章 江西省1868

第一节 南昌市1875

第二节 景德镇市1875

第三节 萍乡市1876

第四节 九江市1877

第五节 新余市1878

第六节 分宜县1878

第七节 鹰潭市1880

第八节 余江县1881

第九节 赣南市1882

第十节 瑞金市1884

第十一节 信丰县1885

第十二节 会昌县1889

第十三节 寻乌县1891

第十四节 吉安市1892

第十五节 宜春市1894

第十六节 抚州市1895

第十七节 上饶市1896

第十八节 广丰县1898

第十九节 波阳县1900

第六章 山东省1905

第一节 济南市1909

第二节 青岛市1911

第三节 平度市1912

第四节 淄博市1915

第五节 枣庄市1916

第六节 东营市1918

第七节 烟台市1919

第八节 莱州市1920

第九节 潍坊市1922

第十节 济宁市1924

第十一节 泰安市1926

第十二节 威海市1928

第十三节 日照市1932

第十四节 莱芜市1933

第十五节 临沂市1934

第十六节 德州市1936

第十七节 聊城市1938

第十八节 茌平县1939

第十九节 滨州市1941

第二十节 菏泽市1942

第七章 福建省1944

第一节 福州市1948

第二节 南平市1950

第三节 建瓯市1952

第四节 政和县1953

第五节 三明市1955

第六节 莆田市1958

第七节 泉州市1961

第八节 泉州市丰泽区1962

第九节 泉州市泉港区1964

第十节 泉州市鲤城区1967

第十一节 石狮市1969

第十二节 永春县1970

第十三节 漳州市1972

第十四节 漳州市芗城区1974

第十五节 龙海市1976

第十六节 龙岩市1979

第十七节 宁德市1980

第四篇 中南地区1983

第一章 河南省1983

第一节 郑州市1988

第二节 洛阳市1990

第三节 开封市1992

第四节 平顶山市1992

第五节 新乡市1994

第六节 卫辉市1994

第七节 焦作市1996

第八节 安阳市1999

第九节 滑县2000

第十节 濮阳县2002

第十一节 鹤壁市2004

第十二节 三门峡市2005

第十三节 许昌市2006

第十四节 漯河市2008

第十五节 商丘市2008

第十六节 周口市2008

第十七节 驻马店市2009

第十八节 确山县2009

第十九节 南阳市2011

第二十节 信阳市2011

第二十一节 济源市2012

第二章 湖北省2014

第一节 武汉市2015

第二节 武汉市黄陂区2019

第三节 武汉市洪山区2021

第四节 丹江口市2023

第五节 襄樊市2025

第六节 襄樊市襄阳区2027

第七节 枣阳市2028

第八节 荆门市2030

第九节 孝感市2033

第十节 黄冈市2035

第十一节 鄂州市2037

第十二节 黄石市2037

第十三节 咸宁市2039

第十四节 荆州市2040

第十五节 长阳县2041

第十六节 宜昌市2044

第十七节 随州市2045

第十八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区州2046

第三章 湖南省2047

第一节 长沙市2051

第二节 张家界市2052

第三节 常德市2053

第四节 常德市鼎城区2054

第五节 益阳市2056

第六节 岳阳市2057

第七节 汨罗市2058

第八节 株洲市2060

第九节 株洲市荷塘区2061

第十节 湘潭市2064

第十一节 衡阳市2064

第十二节 耒阳市2066

第十三节 衡东县2067

第十四节 衡南县2070

第十五节 郴州市2072

第十六节 嘉禾县2074

第十七节 永州市2076

第十八节 邵阳市2078

第十九节 怀化市2080

第二十节 娄底市2083

第二十一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87

第四章 广东省2090

第一节 广州市2094

第二节 深圳市2097

第三节 珠海市2103

第四节 汕头市2105

第五节 韶关市2107

第六节 河源市2108

第七节 梅州市2109

第八节 五华县2111

第九节 惠州市2112

第十节 汕尾市2113

第十一节 东莞市2114

第十二节 中山市2114

第十三节 江门市2115

第十四节 佛山市2118

第十五节 佛山市石湾区2119

第十六节 三水市2122

第十七节 阳江市2124

第十八节 湛江市2125

第十九节 茂名市2127

第二十节 化州市2128

第二十一节 肇庆市2129

第二十二节 肇庆市鼎湖区2135

第二十三节 清远市2137

第二十四节 潮州市2138

第二十五节 揭阳市2139

第二十六节 揭阳市榕城区2140

第二十七节 云浮市2142

第五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2144

第一节 南宁市2150

第二节 桂林市2151

第三节 桂林市叠彩区2153

第四节 恭城县2156

第五节 柳州市2158

第六节 梧州市2159

第七节 北海市2160

第八节 防城港市2161

第九节 防城港市港口区2162

第十节 南宁地区2164

第十一节 百色地区2168

第十二节 凌云县2171

第十三节 河池地区2173

第十四节 柳州地区2175

第十五节 融水县2178

第十六节 贺州地区2180

第十七节 钟山县2180

第十八节 富川县2183

第十九节 贵港市2186

第二十节 玉林市2187

第二十一节 兴业县2188

第二十二节 钦州市2190

第二十三节 浦北县2190

第六章 海南省2194

第一节 海口市2200

第二节 海口市秀英区2200

第三节 琼海市2202

第四节 五指山市2205

第五节 东方市2207

第六节 三亚市2209

第七节 琼山市2210

第八节 文昌市2210

第九节 万宁市2211

第十节 定安县2211

第十一节 屯昌县2211

第十二节 澄迈县2212

第十三节 临高县2212

第十四节 儋州市2213

第十五节 乐东黎族自治县2213

第十六节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213

第十七节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2214

第十八节 陵水黎族自治县2214

第十九节 白沙黎族自治县2214

第二十节 昌江黎族自治县2215

第五篇 西北地区2216

第一章 陕西省2216

第一节 西安市2220

第二节 宝鸡市2220

第三节 咸阳市2221

第四节 铜川市2222

第五节 宜君县2222

第六节 渭南市2224

第七节 蒲城县2224

第八节 延安市2226

第九节 吴旗县2227

第十节 延川县2229

第十一节 榆林市2232

第十二节 汉中市2232

第十三节 安康市2233

第十四节 商洛地区2234

第二章 甘肃省2236

第一节 兰州市2240

第二节 嘉峪关市2242

第三节 金昌市2242

第四节 白银市2242

第五节 天水市2243

第六节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243

第七节 清水县2245

第八节 酒泉地区2247

第九节 张掖地区2247

第十节 武威市2250

第十一节 定西地区2254

第十二节 陇南地区2254

第十三节 泾川县2255

第十四节 华亭县2258

第十五节 静宁县2261

第十六节 庆阳地区2264

第十七节 临夏县2264

第十八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2266

第三章 青海省2268

第一节 西宁市2273

第二节 湟中县2274

第三节 海东地区2276

第四节 海北藏族自治州2276

第五节 海南藏族自治州2277

第六节 黄南藏族自治州2278

第七节 同仁县2278

第八节 果洛藏族自治州2280

第九节 玉树藏族自治州2281

第十节 玉树县2281

第十一节 杂多县2283

第十二节 曲麻莱县2285

第十三节 海西蒙古族自治州2288

第十四节 天峻县2288

第四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2291

第一节 银川市2297

第二节 银川市城区2299

第三节 石嘴山市2299

第四节 吴忠市2300

第五节 青铜峡市2302

第六节 固原市2304

第七节 固原县2307

第八节 隆德县2309

第九节 泾源县2312

第五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314

第一节 乌鲁木齐市2320

第二节 乌鲁木齐县2323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326

第四节 石河子垦区2327

第五节 阿克苏市2330

第六节 新和县2332

第七节 和田县2336

第八节 哈密市2339

第九节 阿克陶县2341

第十节 乌恰县2343

第十一节 精河县2345

第十二节 昌吉市2347

第十三节 呼图壁县2351

第十四节 玛纳斯县2353

第十五节 奇台县2354

第十六节 库尔勒市2357

第十七节 尼勒克县2359

第十八节 尉犁县2361

第十九节 额敏县2364

第二十节 裕民县2366

第二十一节 阿勒泰市2370

第二十二节 吉木乃县2372

第二十三节 托克逊县2374

第六篇 西南地区2377

第一章 重庆市2377

第二章 四川省2381

第一节 成都市2385

第二节 广元市2389

第三节 绵阳市2390

第四节 北川县2392

第五节 德阳市2395

第六节 南充市2397

第七节 蓬安县2398

第八节 城口县2400

第九节 广安市2401

第十节 遂宁市2402

第十一节 内江市2404

第十二节 乐山市2405

第十三节 自贡市2406

第十四节 泸州市2407

第十五节 宜宾市2408

第十六节 攀枝花市2410

第十七节 巴中市2412

第十八节 巴中市巴州区2413

第十九节 达州市2415

第二十节 资阳市2416

第二十一节 眉山市2417

第二十二节 达州市通州区2419

第二十三节 雅安市2421

第二十四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423

第二十五节 金川县2423

第二十六节 若尔盖县2425

第二十七节 红原县2427

第二十八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2429

第二十九节 德格县2430

第三十节 得荣县2432

第三十一节 凉山彝族自治州2435

第三章 贵州省2436

第一节 贵阳市2441

第二节 六盘水市2442

第三节 水城县2442

第四节 盘县2445

第五节 遵义市2446

第六节 安顺市2450

第七节 毕节地区2451

第八节 赫章县2453

第九节 铜仁地区2455

第十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458

第十一节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458

第十二节 荔波县2459

第十三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461

第四章 云南省2462

第一节 昆明市2462

第二节 昆明市官渡区2463

第三节 曲靖市2466

第四节 玉溪市2467

第五节 昭通地区2469

第六节 楚雄州2470

第七节 红河州2472

第八节 文山州2474

第九节 思茅地区2475

第十节 西双版纳州2477

第十一节 勐腊县2477

第十二节 大理州2481

第十三节 宾川县2481

第十四节 保山地区2483

第十五节 德宏州2484

第十六节 盈江县2485

第十七节 陇川县2489

第十八节 丽江地区2492

第十九节 怒江州2492

第二十节 迪庆州2493

第二十一节 临沧地区2494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2496

第一节 拉萨市2498

第二节 那曲地区2501

第三节 那曲县2504

第四节 昌都地区2505

第五节 昌都县2506

第六节 丁青县2508

第七节 芒康县2509

第八节 江达县2511

第九节 察隅县2515

第十节 山南地区2516

第十一节 贡嘎县2516

第十二节 曲松县2518

第十三节 日喀则地区2522

第十四节 谢通门县2524

第十五节 康马县2526

第十六节 亚东县2529

第十七节 阿里地区2530

第七篇 港、澳、台财政(略)2535

第四部分 外国财政管理与经验借鉴2535

第一篇 国外财政管理理论2535

第一章 财政职能与作用2535

第一节 财政职能的演进2535

第二节 财政作用的拓展2539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运用2543

第二章 预算制度与管理2546

第一节 预算的编制与确立2546

第二节 国家预算程序2557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2564

第三章 税收制度与管理2568

第一节 税制发展与改革2568

第二节 税制结构与转嫁2579

第三节 税式支出与操作2588

第四节 税务机构设置与税收执法2602

第四章 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2609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管理2609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缺陷2616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2619

第五章 政府采购制度与管理2627

第一节 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627

第二节 政府采购制度的原则与意义2633

第三节 政府采购制度的运作与管理2636

第四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采购制度2644

第六章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管理2650

第一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依据2650

第二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模式2651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运作2655

第七章 公债制度与管理2669

第一节 公债的产生、发展与作用2669

第二节 公债制度的内容与运作2674

第三节 公债制度的管理要求2681

第八章 国家专用基金管理2684

第一节 国家专用基金的形成与发展2684

第二节 国家专用基金的种类与管理2687

第三节 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管理2691

第九章 财政投融资制度与管理2697

第一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的意义2697

第二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运作2703

第二篇 发展中国家财政、国际财政与联合国财政2713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制度与管理2713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特征2713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制度特征2718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管理特征2723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债务关系2727

第二章 国际财政与联合国财政2731

第一节 国际财政2731

第二节 联合国财政2740

附录:中国财政大事记27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