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设计艺术学十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设计艺术学十讲](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4970130.jpg)
- 诸葛铠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0276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艺术-设计-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设计艺术学十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中国的设计革命1
1-1新观念的挑战与中国的设计革命2
1-2“图案”、“设计”之争及Design的内涵5
1-3工艺美术的局限与设计艺术的新意10
1-4设计艺术学的构成及其学术规范15
第二讲 人猿相揖别的时刻25
2-1从艺术起源看最早的设计25
2-2原始工具的“功能主义”28
2-2-1原始工具的设计原则28
2-2-2功能主义促进形式的进步29
2-3原始装饰的象征主义31
2-3-1丰富多彩的原始装饰32
2-3-2原始装饰与图腾34
2-3-3原始装饰的象征主义内涵37
2-4原始设计的社会性42
2-4-1原始设计与人类需求的同步增长43
2-4-2原始设计造就了社会人46
2-4-3原始设计与非物质文化的互摄48
第三讲 为人造物的艺术55
3-1设计艺术的组成要素55
3-1-1科学技术与设计56
3-1-2艺术与设计58
3-2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结构63
3-2-1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对立63
3-2-2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转化66
3-3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70
3-3-1“预先设想”是艺术设计的基础70
3-3-2“美的规律”也是造物的规律73
3-3-3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74
第四讲 美的传统与新生81
4-1人造物的有用性与功能美82
4-1-1功能美和它的性质83
4-1-2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86
4-2人造物的形式与形式美87
4-2-1形式对于内容的相对独立性88
4-2-2人造物形式的特征90
4-2-3从形式到形式美92
4-3传统美的积淀95
4-3-1传统美的内在意蕴95
4-3-2传统美的外在形式99
4-4现代美的超越103
4-4-1设计革命引发的“反传统”思潮103
4-4-2“形式崇拜”的崛起107
第五讲 构成的创造力115
5-1构成是一种创造116
5-1-1功能性的构成116
5-1-2形式性的构成118
5-2构成的时空秩序121
5-2-1时间、空间与运动的关系121
5-2-2建造新空间123
5-2-3时间的延续效果128
5-3构成的形式规律136
5-3-1和谐是构成的最高形式136
5-3-2对称和“反对称”141
5-3-3比例和尺度146
5-3-4节奏和韵律151
第六讲 设计的形态语言157
6-1形态是设计造形的基本语言158
6-1-1形态是“元素”还是“要素”158
6-1-2设计形态的特征158
6-2与线相关的形态159
6-2-1外部形态——轮廓159
6-2-2内部形态——结构164
6-3与物质相关的形态170
6-3-1物质形态170
6-3-2形态的肌理173
6-4与形象相关的形态175
6-4-1具象形态及其特例176
6-4-2抽象形态178
6-5形态的双重属性181
6-5-1形态的自身属性181
6-5-2形态的关系属性182
第七讲 眼和手的智慧185
7-1视知觉是一种直觉思维185
7-1-1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186
7-2设计与视知觉189
7-2-1视觉动态(不动之动)190
7-2-2悖论图形195
7-2-3从二维到多维197
7-2-4错视200
7-3设计的思维和方法202
7-3-1设计思想的三种模式202
7-3-2设计的一般方法207
7-4创造性思维210
7-4-1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创新”的含意210
7-4-2想象——创造活动的先导212
7-4-3辐散思维——开拓创造力的温床215
7-4-4辐合思维——选择的收敛性217
第八讲 自然的“人化”熔铸219
8-1设计文化的主体与客体219
8-1-1人与自然是一对主客体220
8-1-2客体的丰富性221
8-1-3设计的“文化适应”222
8-1-4设计文化的三要素223
8-2人和自然的对立及人的妥协224
8-2-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225
8-2-2自然生态的文化类型227
8-3自然是设计之母232
8-3-1自然是设计的物质之源233
8-3-2自然是设计的“课题”之源234
8-3-3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237
8-3-4绿色设计的重任240
8-4设计文化是对经济生态的动态反映243
8-4-1设计与生产力的互动243
8-4-2经济类型与设计的价值取向249
第九讲 社会进步的足迹263
9-1人神之间263
9-1-1事物起源的神话264
9-1-2人与自然谁是主宰266
9-1-3人神沟通的工具269
9-2社会形态与设计276
9-2-1封闭型社会的设计276
9-2-2开放型社会的设计282
9-3传统文化的现在时287
9-3-1中国的古今文化矛盾突出287
9-3-2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方式290
9-3-3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舞台294
9-4设计与生活方式的互动295
9-4-1设计与人的生活方式相互适应296
9-4-2设计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300
9-4-3设计和生活方式的对立统一308
第十讲 重新体悟中国的哲理315
10-1对“重道轻器”的疑问315
10-1-1道、器、名的“一体化”316
10-1-2道者器之道320
10-1-3百工是真正的造物者320
10-2对“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辨析322
10-2-1“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非普遍性原则322
10-2-2“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象征性特点324
10-2-3“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伦理道德内涵326
10-3造物与自然之天328
10-3-1“使之必报之”329
10-3-2天物不可暴殄330
10-3-3“天工人其代之”332
10-3-4“人逆天”与“天逆人”333
10-4造物艺术论及其学术价值335
10-4-1主体的位移336
10-4-2本质的还原338
10-4-3造物的艺术观340
10-4-4造物的人文观341
后记345
参考文献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