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测度及其效应统计研究 基于垂直专业化和水平多样化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项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8951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9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10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测度及其效应统计研究 基于垂直专业化和水平多样化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意义3
第二节 文献综述4
一 关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理论研究4
二 关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测度方法研究9
三 关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效应研究13
四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20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21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3
一 研究方法23
二 可能的创新点25
第二章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机理与典型国家经验27
第一节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机理27
一 制造业与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界定27
二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32
三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层次37
第二节 典型国家经验43
一 美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历程43
二 日本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历程49
三 德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历程52
第三节 本章小结57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测度方法59
第一节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理论测度59
第二节 改进的分析框架62
一 垂直专业化62
二 水平多样化63
第三节 垂直专业化的测度方法66
一 基于供给使用表的对称型投入产出表及其优势69
二Hummels垂直专业化模型的拓展75
第四节 水平多样化的测度方法77
一 产品空间距离和空间紧密度77
二 方向数据统计79
第五节 本章小节81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实证测度82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实践模式82
一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82
二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84
第二节 垂直专业化的测度85
一 数据来源85
二 测算结果及分析87
第三节 水平多样化测度94
一 产品空间距离95
二 空间紧密度99
三 方向数据统计102
第四节 本章小结104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106
第一节 Kaldor定律验证107
一 制造业整体的发展现状107
二Kaldor定律111
三 面板数据实证分析113
第二节 制造业细分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118
一 面板VAR模型的设定118
二 面板VAR模型的估计及分析120
第三节 本章小结125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产业关联效应127
第一节 产业关联效应的传统测度方法127
第二节 改进的中国制造业关联效应测度方法130
一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改进130
二 中间需求拉动力系数与中间需求推动力系数132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的静态分析134
一 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134
二 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136
三 中间需求拉动力系数和中间需求推动力系数137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动态分析139
一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39
二 中间需求拉动力系数和中间需求推动力系数140
第五节 本章小结141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效应143
第一节 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143
一 理论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144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145
三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状况分析146
第二节 制造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148
一 实证模型的设定148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149
第三节 本章小结152
第八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154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就业变动轨迹154
一 劳动者就业人数变化154
二 劳动者工时数变化157
第二节 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的实证分析160
一 实证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来源161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163
第三节 本章小结165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66
第一节 研究结论166
第二节 政策建议168
一 统计核算角度的政策建议169
二 制造业结构变动角度的政策建议169
第三节 研究展望173
附录175
参考文献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