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国崛起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国崛起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周思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4958746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国崛起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改革成就篇3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报告3

一、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4

(一)与自己比,一笔“糊涂账”4

(二)与国外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6

(三)2015年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8

二、走向世界强国的冶金工业10

(一)改革开放助推中国钢铁工业驶入快车道11

(二)钢铁工业的巨大成就13

(三)异军突起的有色金属工业16

三、高速发展的中国能源工业18

(一)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18

(二)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蓝图21

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化学工业24

(一)中国石化工业跻身世界前列24

(二)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业的发展25

(三)快速发展的煤化工业26

(四)盐碱化工业的发展29

(五)中国化学工业的新发展30

五、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机械及装备制造业32

(一)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登上世界舞台32

(二)中国机械制造业的重大成就33

(三)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蓝图35

六、走向世界的中国轻工业37

(一)轻工业的发展状况37

(二)纺织工业在逆境中发展38

(三)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39

(四)迎接国际竞争的新挑战41

七、中国的超级工程43

(一)三峡工程43

(二)京沪高速铁路工程45

(三)“南水北调”工程46

(四)青藏铁路工程48

(五)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50

八、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50

第二章 跻身世界前列的中国制造业54

一、异军突起的中国造船业55

(一)中国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55

(二)突破重型燃气轮机和电力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59

(三)打造世界高端船舶和海工设备制造业中心60

二、跻身世界前列的中国电子信息业61

(一)电子信息业的研发制造大国62

(二)基础研究和制造工艺取得重大进展64

(三)一批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企业正在崛起66

(四)举全国之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67

三、世界一流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70

(一)中国火电机组与水电机组技术跻身世界一流70

(二)风风火火的风电设备制造业71

(三)世界领先的输变电技术73

四、世界瞩目的中国高铁74

(一)高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名片75

(二)集成创新,中国高铁登上世界舞台76

(三)中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前列78

五、走向世界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80

(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81

(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83

六、奋起直追的中国航空制造业84

(一)中国人的飞机梦85

(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88

(三)军用飞机实现井喷式发展91

七、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航天业92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业93

(二)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取得丰硕成果95

(三)卫星应用技术得到长足发展96

(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跻身世界前列98

八、实现弯道超越的中国核电业100

(一)自力更生起步,实现高速发展100

(二)核电技术的三次跨越102

(三)新一代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104

(四)中国的核电发展新战略105

九、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家电制造业106

(一)依靠引进二流生产线起步106

(二)加速产品结构调整,进军中高端市场107

(三)加快海外扩张,中国家电制造业进入世界第一集团109

十、异军突起的数控机床制造业110

(一)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110

(二)研发水平处于世界第二集团前列113

改革创新篇119

第三章 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19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20

(一)“消灭私有制”的最早提出者120

(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22

(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25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演变127

(一)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127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130

(三)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变革131

(四)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33

(五)民族社会主义走向衰落136

(六)民族社会主义的历史遗产139

三、“消灭私有制”使年轻的苏维埃几乎夭折140

(一)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遭遇严重挫折140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43

(三)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农业问题的争论148

(四)从农村集体化运动到“消灭富农”运动150

(五)集体化运动的延续:肃反运动与“大清洗”153

四、苏联历届领导人的改革最终均走向夭折158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59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62

(三)安德罗波夫的改革165

(四)戈尔巴乔夫执政前期的改革167

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170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理解170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173

(三)马克思主义的“哥德巴赫猜想”177

第四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179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80

二、急功近利造成“重大损失”184

(一)“大跃进”登上前台184

(二)“调整政策”取得成效186

三、“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7

(一)全面下放,“大跃进”又要抬头188

(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89

四、推倒“两个凡是”,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190

(一)“左”的思潮依然占据统治地位190

(二)与“两个凡是”的斗争191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3

五、“包产到户”掀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4

(一)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体制之痛194

(二)以命抗争,安徽农民撬动了中国改革的车轮196

(三)十个“一号文件”,巩固农村改革的成果199

(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201

六、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202

(一)毛泽东曾考虑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202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203

(三)兴办经济特区,打开了国门204

(四)开发浦东206

(五)对外全面开放207

七、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乡镇企业209

(一)市场经济的先行者210

(二)乡镇企业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211

(三)转制增效,改革焕发新生213

(四)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213

八、理论创新促进了改革的深化214

(一)真理标准的讨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15

(二)初级阶段理论为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217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推动改革全面深化218

(四)“国有经济控制力”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供依据221

(五)“两个毫不动摇”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222

(六)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开放提出新目标223

九、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224

(一)强刺激的负面效应显现224

(二)依托创新驱动,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26

(三)以改革新思路迎接新挑战228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0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改革单一的所有制结构231

(一)改革开放前公有制的困境231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全面推开232

(三)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235

(四)对国有经济实行结构性战略调整236

(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出资人制度238

(六)所有制改革成绩斐然239

二、循序渐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秘诀241

(一)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论”到“平等竞争、共同发展”242

(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成为国家大法244

(三)改革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大发展245

三、建立公共财税体制,为经济改革提供制度保障246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体制的弊端247

(二)放权让利,财政体制改革迈出第一步247

(三)以分税制为目标的税制改革249

(四)以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体制改革251

(五)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形成252

四、金融体制改革助推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253

(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253

(二)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254

(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259

(四)银行业发展与银行监管体制改革261

(五)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证券、保险监管体制改革263

(六)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264

五、改革劳动制度,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证266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体制266

(二)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就业体制道路267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272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思考与未来篇275

第六章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281

一、谁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82

(一)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282

(二)“美元霸权”致使美国经济畸形发展285

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287

(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287

(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的机制危机288

(三)主权债务危机的制度因素290

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295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295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298

(三)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299

(四)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困境301

(五)战后经济危机的新变化303

四、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与终结305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定义305

(二)华盛顿共识307

(三)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308

(四)反凯恩斯主义的旗手——弗里德曼310

(五)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治理经济滞胀的主要措施312

(六)美国借债经济的形成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登台316

(七)新经济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317

五、非地域性转移——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320

(一)西方主要经济大国经济低迷已成为常态321

(二)制造业的转移导致经济持续低迷323

(三)制造业的衰退推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324

(四)非地域性转移是造成制造业萎缩的主要原因326

(五)非地域性转移——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本原因327

(六)重建制造业,困难重重329

第七章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之谜333

一、“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舆论的前沿333

(一)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模式”333

(二)雷默的“北京共识”335

(三)马斯维·萨尼和弗雷德·葛尔的“中国模式”说336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机遇340

(一)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340

(二)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341

(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42

三、地缘优势为扩大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345

(一)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345

(二)血浓于水,合作走向双赢347

四、“科教兴国”助推经济快速发展349

(一)丹尼森和库兹涅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349

(二)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49

(三)“211工程”和“985工程”351

(四)“863计划”和“973计划”353

(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54

五、促进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356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356

(二)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356

(三)推动投资的主要因素358

六、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改革开放成功提供了制度支撑360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360

(二)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条件364

(三)不能忘却的“共和国记忆”367

七、政府推动是“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369

(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369

(二)政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375

(三)推进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跻身世界先进行列379

(四)维护市场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任重道远381

八、市场引导、政府推动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384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总目标384

(二)政府推动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386

第八章 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考389

一、中国经济35年的增长模式到头了?389

(一)“新常态”催生新动力390

(二)一斤钢材价不如一斤白菜价391

(三)难以走出的怪圈394

二、城镇化能否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395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城镇化395

(二)城镇化不是面子工程398

(三)中国版的贫民窟——城中村400

(四)城镇化的困惑402

(五)建设城市集群是城镇化的最佳选择404

(六)推进城镇化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407

三、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408

(一)从卡恩到拉斯马森的“投资拉动”理论410

(二)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411

(三)改革投资模式,大力推进PPP建设413

(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需同步推进415

(五)推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环节417

(六)破解房地产业发展的魔咒421

(七)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423

四、打造中国版的世界银行424

(一)亚投行缘何成为香饽饽?424

(二)贫有所困,富有所忧426

(三)涅槃重生的金融大鳄428

(四)中国人不能永远做实习生431

五、打通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433

(一)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433

(二)中国的科技究竟处于何种水平?435

(三)改革是推进科技体制创新的唯一抓手439

(四)打通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程441

参考文献4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