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岸植被带恢复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岸植被带恢复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5013482.jpg)
- 李林英,王弟,刘劲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6852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河岸-植被-生态恢复-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岸植被带恢复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河流生态系统与河岸带1
1.1 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时空尺度1
1.1.1 河流生态系统的时间尺度2
1.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3
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5
1.2.1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纵向特征5
1.2.2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横向特征6
1.2.3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垂向特征6
1.2.4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时间分量特征7
1.3 河流生态系统的概念8
1.3.1 河流连续体概念8
1.3.2 串连非连续体概念8
1.3.3 洪水脉冲概念9
1.3.4 流域概念9
1.3.5 自然水流范式10
1.4 河岸带11
1.4.1 河岸带概念11
1.4.2 河岸带干扰和影响因素12
1.5 河岸带生态恢复和重建16
1.6 河岸带研究及保护的意义18
1.6.1 土地开发和研究的需要18
1.6.2 河流变化及其保护利用研究的需要18
1.6.3 景观综合研究的需要18
第2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19
2.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和组成19
2.1.1 概念19
2.1.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组成20
2.1.3 缓冲带类型20
2.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特性和功能21
2.2.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21
2.2.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水文学及水利学特性23
2.2.3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地貌学特性23
2.2.4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物理及化学特性24
2.2.5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物学特性25
2.2.6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26
2.2.7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作用机理28
2.3 影响河岸植被缓冲带功能的因素30
2.3.1 污染负荷30
2.3.2 河岸宽度与坡度30
2.3.3 植被类型31
2.3.4 水文地质条件32
2.3.5 土壤条件32
第3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设计33
3.1 缓冲带恢复设计的原则33
3.2 缓冲带恢复设计的程序和实施要点34
3.2.1 自然概况调查及河岸带现状评价34
3.2.2 植物种选取及合理配置38
3.2.3 宽度的确定41
3.2.4 营造位置的选择45
3.2.5 结构和布局45
3.3 缓冲带恢复的维护、管理及评价48
3.3.1 缓冲带恢复的维护和管理48
3.3.2 缓冲带恢复的评价49
第4章 河岸带综合评价54
4.1 河岸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程序54
4.1.1 多指标综合评价54
4.1.2 层次分析法55
4.1.3 评价程序57
4.2 河岸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8
4.2.1 影响河岸带生态状况的因子分析58
4.2.2 指标选择及层次结构的建立60
4.2.3 指标的含义及评价标准63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74
4.2.5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评价等级的划分76
4.3 以沁河为例的河岸带特性调查与评价77
4.3.1 河岸带特性调查77
4.3.2 河岸带现状评价78
第5章 山西沁河源头河岸植被带恢复90
5.1 沁河源头河岸带现状90
5.1.1 地貌90
5.1.2 气候91
5.1.3 水文93
5.1.4 土壤93
5.1.5 植被94
5.2 试验区河流水质的影响因素95
5.2.1 土地利用类型对断面水质指标的影响95
5.2.2 河水及湿地对三种化肥溶液的净化效果对比101
5.3 植被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因素105
5.3.1 实验设计105
5.3.2 坡度对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108
5.3.3 植被搭配对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112
5.4 不同类型缓冲带适宜宽度研究118
5.4.1 30°草坡118
5.4.2 18°草坡119
5.4.3 乔灌草搭配方式120
5.4.4 灌草搭配方式121
5.4.5 实际施肥情况下北方河岸植被带适宜宽度122
5.5 不同抚育措施下河岸植被带恢复情况122
5.5.1 地块现状123
5.5.2 实验设计124
5.5.3 恢复情况127
5.6 植被带建设前后土壤保肥力和土壤养分的变化139
5.6.1 实验设计139
5.6.2 实验结果139
第6章 山西汾河上游河岸植被带恢复——以岚漪河为例143
6.1 汾河源头河岸带现状143
6.1.1 自然地理概况143
6.1.2 气候条件144
6.1.3 水文特征145
6.1.4 社会经济条件145
6.2 不同植被类型缓冲带的污染物截留效果研究146
6.2.1 四种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146
6.2.2 纯草本、纯灌木、纯乔木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156
6.2.3 草灌乔结合缓冲带不同配置方式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162
6.3 缓冲带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粒级组成及土壤水分的影响170
6.3.1 实验目的170
6.3.2 实验过程170
6.3.3 结果分析171
第7章 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岚漪河上游为例175
7.1 理论和计算方法175
7.1.1 入河系数计算方法176
7.1.2 按月分配量177
7.1.3 河流氮、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177
7.2 汾河源头典型区段面源污染特征178
7.2.1 农药、化肥污染状况178
7.2.2 农村废弃物状况179
7.2.3 农村生活废弃物污染状况181
7.3 氮、磷排放量计算181
7.4 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185
7.5 污染物入河量确定及月分配187
7.6 河流氮、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192
7.7 水环境剩余容量计算结果195
7.8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缓冲带设计197
7.8.1 缓冲带滞留效益197
7.8.2 水环境容量目标的缓冲带设计198
第8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重建补偿研究202
8.1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美国CRP计划203
8.1.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203
8.1.2 美国CRP计划及相关研究205
8.2 Buffer$程序简介209
8.2.1 应用目的与主要功能209
8.2.2 成本—收益分析210
8.2.3 界面介绍212
8.3 CRP工程效益计算214
8.3.1 成本计算215
8.3.2 收益计算215
8.4 Buffer$在沁河源头河岸缓冲带建设实践中的应用217
8.4.1 缓冲带布设218
8.4.2 成本—收益测算218
8.4.3 效益分析220
第9章 河岸植被带建设模式与景观设计——以沁河源头为例223
9.1 河岸植被带设计要素223
9.1.1 河岸带地形223
9.1.2 土壤特性225
9.1.3 植物群落226
9.1.4 河岸栖息地230
9.1.5 河道恢复231
9.1.6 河岸恢复232
9.1.7 河流栖息地236
9.1.8 土地利用方式236
9.2 河岸植被带设计实例——以沁河源头为例237
9.2.1 森林河岸植被带238
9.2.2 农田河岸植被带243
9.2.3 邻路河岸植被带247
参考文献249
附录 缓冲带植物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