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方喜,陈定家,丁国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2046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59页
- 文件大小:144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文艺与文化理论的哲学基础3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论3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8
(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0
(五)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32
二 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论36
(一)历史的、唯物的方法与经济的决定作用论36
1.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则“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36
2.马克思的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37
3.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自觉的意图,都有预期的目的37
4.历史发展阶段的暂时性: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38
5.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9
6.现代唯物主义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人类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40
7.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社会发展实际过程的关系:“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0
8.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41
9.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41
10.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48
11.“政治优势”不是“以自身为基础的东西”49
12.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49
13.历史评价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49
(二)唯物主义与认识论5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0
2.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52
3.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坚实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53
4.我坚决反对把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尔曼人的市侩习气以及罗马人的无政府主义归咎于唯物主义55
5.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哪一边批判康德主义的?56
6.应当把它叫作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58
7.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评价经验批判主义59
8.马赫主义者反对唯物主义的论据60
9.亚·亚·波格丹诺夫在“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下贩运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观点62
10.探索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的幌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62
11.《路标》所攻击的只是代表民主运动的知识分子,而且仅仅因为他们真正参加了这个运动64
12.这些先生在他们的杂志上总是以真正“人民之友”的思想和策略的表达者自居,其实他们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65
13.问题不在于您主观上“想”把这种要求“理解”成什么。问题在于爱情上的阶级关系的客观逻辑66
(三)辩证法与认识论67
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67
2.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1
3.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73
4.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74
5.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76
6.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77
7.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77
8.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78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历史唯物辩证法的运用79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79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79
3.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80
4.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法81
5.我的阐述方法不是黑格尔的阐述方法,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82
6.《资本论》与“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83
(五)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及经济的决定作用论教条化、庸俗化88
1.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88
2.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89
3.要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不应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89
4.“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正象马克思关于七十年代末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91
5.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93
6.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93
7.相同的经济基础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94
8.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政治运动的反作用95
9.应超越“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的这种外观”:“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96
10.反对“过分看重经济方面”:“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就不容许有任何错误”97
11.重视对具体经济活动的研究97
12.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98
13.重视对具体的社会状况的研究99
14.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99
15.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00
16.把某个作者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和只是他自认为提供的东西区分开来101
17.不能拘泥于日常经验102
三“物质生产”及其所包含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总论102
(一)物质生产及其所包含的关系论述片段摘录102
1.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02
2.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103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相关论述片段105
4.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相关论述片段105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论述片段106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关论述片段108
(二)直接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基本立足点109
1.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09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9
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1
4.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111
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11
6.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112
7.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3
8.劳动是人的能力的实现113
9.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4
10.“活动”比“物”更重要:“劳动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物化劳动的使用价值通过新的活劳动而得到保存114
11.个人与“物质生产”的关系121
12.以流通、分配、消费等非直接物质生产领域为出发点的研究的不足122
13.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重视对“生产”的改造125
(三)忽视“社会关系”或忽视“自然关系”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127
1.人的本质与人的“关系”127
2.人的关系与劳动127
3.一方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8
4.另一方面,“生产力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128
5.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128
6.个人只有同时通过社会关系的“联合”与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才能真正解放自己129
7.人的自然关系(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131
8.费尔巴哈的问题在于割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相互联系131
9.对忽视人的现实的“自然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134
10.对忽视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自然主义的批判136
(四)“社会”、“自然”是个人关系的纽带137
1.人类史与自然史137
2.“社会”是“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138
3.“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140
4.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140
(五)人的“自然关系”的现实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41
1.对人与劳动的历史研究跟一般研究的结合141
2.人的关系的两大现实形态:“社会物质变换(社会交往)”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交往)”142
3.马克思《资本论》对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经典论述143
4.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148
5.主体性、目的性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同于单纯的“自然的物质变换”149
(六)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形态:人与人之间社会的物质变换150
1.“社会的物质变换”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国民经济学以交换和贸易的形式来探讨人们的社会联系或他们的积极实现着的人的本质”150
2.“物”的交换中产生的“实际关系”构成“法”的形式等的“内容”151
3.马克思《资本论》对“社会的物质变换”的经典论述152
4.“社会物质变换”与“社会关系”的关系:“没有这种客体(商品)的媒介,他们彼此就不会有任何关系”153
5.流动资本是工人之间物质变换的媒介155
6.货币“不过是社会的物质变换所借以实现的形式变换的表现”155
7.货币“作为阶级对立的最高表现”,“抹杀和掩盖了阶级性质”156
8.货币作为物质变换手段的积极作用:“它使财富具有普遍性,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157
(七)“劳动的物的条件”: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在物质生产中的统一159
1.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59
2.资产阶级统治权威来自“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条件的人格化”,不同于以前的政治的、神权政体的权威160
3.资本作为“劳动条件”既体现了“社会关系”(“这些物借以表现为资本的一定的特殊形式”)也体现了“自然关系”(“它们作为物以及作为一切劳动过程的简单因素”)160
4.为资本服务的机器,既是资本主义劳动的“工艺条件”,也是其“社会条件”161
5.停留于“简单流通”的考察会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对抗性163
6.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关系只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164
7.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货币(金钱)关系”也必须首先从“生产”而非“交易”来审视166
8.“劳动和它的物的条件之间”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础168
9.“劳动能力与劳动的物的条件相对立”,是“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第一种关系”169
10.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工人与“劳动的物的条件”发生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自然的关系”170
11.资本天生地是“劳动的物的条件”,但“劳动的物的条件”不一定天生地是资本172
12.认为“劳动的物的条件”天生地是资本的观念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173
13.一方面,资本作为“劳动的物的条件”体现了人(主体、主观、活劳动等)与物(客体、客观、物化劳动)之间的对抗:“劳动的物的条件——劳动材料、劳动资料(以及生活资料)——也不是从属于工人,相反,是工人从属于它们。不是工人使用它们,而是它们使用工人”175
14.另一方面,资本作为“劳动的物的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176
15.“关键不在于物化,而在于异化”,扬弃异化,“劳动的物的条件”就是“个人借以再生产自身”的“有机的社会躯体”180
四 “社会关系”的物质性与观念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文艺182
(一)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及艺术与物质生产的多重关系182
1.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观念反映182
2.作为商品生产的艺术不同于观念的意识形态活动:“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182
3.艺术和诗歌既是“意识形态”活动,也可以是“自由的精神生产”183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183
1.政治关系等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上,而“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83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劳动生产力的更高程度的发展与自然力的利用密切相关184
3.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全部区别,——生产力的整个发展,——涉及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但会使经济关系和交换价值关系本身发生变化和变形187
4.生产力因素与生产关系的不同:机器不是“经济范畴”,“生产关系”不是“直接的生产工具”187
5.劳动资料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89
6.自然关系、科技、机器等对社会关系及精神活动的影响189
7.“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192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是这种关系本身的再生产”,“这种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193
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93
10.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95
11.“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196
1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性的,而非自然性的196
13.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革命和进步197
14.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198
15.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199
1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扬弃:“只有在共产主义关系下,工艺学上已经达到的真理方能在实践中实现”201
(三)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及理论矛盾201
1.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物是人们互相间的物化的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201
2.资本主义使“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03
3.“人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拜物教”的形成207
4.历史唯心主义将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观念化208
5.“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等理解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念210
6.扬弃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自由的生活活动”中才能建立211
(四)“社会关系”的物质性与观念性213
1.观念与现实、物质的一般关系:“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13
2.物质关系的观念、理论表现:“蒲鲁东先生混淆了思想和事物”,“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214
3.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219
4.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21
5.资本中被歪曲的、主客体颠倒的关系“必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被歪曲的观念,颠倒了的意识”223
6.观念、范畴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都是历史的暂时的224
7.思想观念对物质生活的反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25
8.在上层建筑内部,“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225
(五)“社会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27
1.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227
2.“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总论228
3.经济及经济基础的巨大力量229
4.“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及上层建筑(国家、法律等等)对生产的反作用230
5.不同特性的生产劳动方式,构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其上层建筑的基础233
6.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所反映的最基本的物质关系,就是直接的物质生产中的关系(生产关系)233
7.“生产关系(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决定政治234
8.经济关系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235
9.任何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235
10.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236
11.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国家等)与意识形态(宗教等)会掩盖经济基础而使其模糊237
12.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些人只注意国家的政治形式,而不能理解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的社会组织的意义”238
13.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240
14.首先应当“同经济基础而不是同它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作斗争”240
15.交易所、股份制等经济制度的进步性与革命性243
16.“信用”、经济政策等也是上层建筑244
(六)文艺与意识形态245
1.意识形态是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和征兆245
2.资本主义的劳动方式是其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245
3.由各个意识形态阶层构成的上层建筑246
4.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247
5.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248
6.观念、思想的上层建筑249
五“自然关系”与精神生产的物质性:文艺、审美与经济论250
(一)作为商品生产的艺术活动不同于意识形态活动:“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250
(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艺术、精神活动、文学251
1.自然界可以是“艺术的对象”、“精神食粮”251
2.“精神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力”及其对物质生产的作用251
3.文学也与生产力相关253
(三)“自然关系”及精神生产的“物质性”、工具(技术)与文艺253
1.不同于单纯“想像”、“观念”活动的精神生产的“物质性”与客观的“时间”有关253
2.精神生产的“物质性”跟脑力(智力)与体力的结合有关254
3.缺乏物质对象、物质推动力的生产活动,最多只是一种可能性的、观念、想象活动254
4.人与自然的两种联系:主观的、理论的、幻想的联系与现实的、实践的“劳动的联系”256
5.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258
6.劳动资料或者生产工具,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传导体”,是劳动的“器官”259
7.“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实际的财富)”不同于“知识的形式(观念的财富)”,“技术”不同于“科学”261
8.艺术家受到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的制约262
(四)“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与艺术、审美262
1.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262
2.“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中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中的“超自然属性”263
3.“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质—量”:“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266
4.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剩余价值)”而非“使用价值”266
5.使用价值既表示物“对人有用”的属性,也表示物可以“使人愉快”的属性等269
6.“美的享受”、“审美的需要”、“真正自由的劳动”与劳动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相关269
7.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代表物的“超自然属性”而与其“物质属性”无关272
8.当交换价值本身固定化在货币上的时候,使用价值就只是作为抽象的浑沌与交换价值相对立273
9.作为使用价值,财富的物质内容、油画的自然属性、作家生产出的观念,与作为社会关系形式的交换价值无必然关联273
10.资本家暴发户购买精美的奢侈品与其审美能力无关275
11.一切产品皆商品化使“资产阶级的趣味变得极为低下”275
(五)贵金属的“美学属性”、货币的观念性与资本的虚拟化276
1.金银激发包括“色彩的感觉”在内的“美感”的美学属性,属于其“使用价值”,这种“美学属性”使其可以成为炫耀财富的形式276
2.一方面贵金属具有“美学属性”,另一方面,“贵金属表现为天然的价值实体”而不同于“价值符号”285
3.贵金属美学属性与货币属性的冲突:“那些仍然被贵金属的感性光辉照得眼花缭乱,因而仍然是金属货币的拜物教徒的民族,还不是完全的货币民族”287
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时间)的抽象化287
5.商品本身就具有符号性:“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289
6.“价值”本身就具有符号性:“价值还把每个劳动产品变成社会的象形文字”289
7.作为“价值的纯粹象征性表现”的“价值符号”,“货币”掩盖了“价值实体(劳动时间)”290
8.价值符号化的基础:流通中价值的观念性、象征性290
9.价值的符号化:铸币、纸币292
10.信用货币、信贷、证券等使价值实体进一步虚拟化296
11.“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不同于生产资本298
12.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质300
13.信用货币对商业交易的积极作用300
14.信用制度不断通过运用“各种操作、方法和技术设施”影响现实生产301
15.资本主义劳动、流通的矛盾为“虚假交易”、投机等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财政炼金术”303
16.信用制度对人本身的影响:“在信贷关系中,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货币”304
(六)“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与文艺创作307
1.文艺创作与“生产劳动”对资本的特殊“使用价值”:创造剩余价值307
2.关于一切职业(包括文艺创作)都具有生产性的辩护309
3.个人服务是生产性雇佣劳动的对立面311
(七)剩余价值流转中的虚拟资本、非生产劳动:对剩余价值的“分割”、“扣除”316
1.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316
2.体现“经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关系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317
3.“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并且是仅仅在其外观上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318
4.利润、利息、地租等“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是剩余价值的“扣除”、“分割”、“转移”319
5.资本增殖本身存在“虚拟化”而脱离“生产过程”的趋向:“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322
6.金融贵族,不论就其发财致富的方式来说还是就其享乐的性质来说,都不过是流氓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上层的再生罢了323
7.利息、虚拟资本、“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较高阶段”而掩盖“资本现实增殖过程”及其中的剥削关系324
8.流通、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商人资本已开始对剩余价值进行“扣除”、“分割”326
9.信用通过“缩短流通时间”、加快周转时间来“增大”一定时间内的剩余价值总额,同时又是对已经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所作的进一步的“扣除”、“分割”329
10.信用、虚拟化对资本的“放大”330
11.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使“非生产劳动”阶层不断扩大330
12.“非生产劳动者”的收入、消费是对已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剩余产品的一种“扣除”331
(八)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劳动的“价值”与商品及其生产的不同333
1.资本主义使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333
2.市场交换对艺术活动的支配336
3.“稿费”等“不取决于关系本身,而取决于所提供的服务的自然特性”336
4.在劳动商品交换中,画匠劳动及其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其“质”而取决于“量(货币)”336
5.资本主义使精神文化活动与物质活动趋同:“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337
6.物品、使用价值、价值、劳动的多重复杂关系339
7.“价值和价格可能不一致”:“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339
8.有“价值”的事物可以被无偿占有341
9.“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价值”与“价格”342
10.产品的“价值(劳动量、生产时间)”与“使用价值(社会效用)”统一:如果“花费在某种物品生产上的时间将由这种物品的社会效用大小来确定”,“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344
11.采用“交换价值”形式的商品及其生产,使“价值(劳动时间)”与“使用价值”相分离、对立,从而形成商品“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346
12.商品价值及其生产的二重性,使其价值由“简单劳动”、“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最低额”确定,而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效用)”没有直接关系349
13.商品价值由“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最低额”确定,使资本家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351
14.以“工资(雇佣劳动时间)”来衡量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异化352
15.艺术家等的劳动及作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完全不取决于“劳动价格”而“不能按照它们的有用程度把它们作为交换价值来估价”:“物品的价值和该物品所给予别人的东西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物”352
16.艺术劳动及其产品的“价格”,“可以由一些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354
17.“从事各种科学或艺术的生产的人”,“同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356
18.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357
19.“自由的精神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可以“不加入商品生产”而“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357
(九)《剩余价值理论》第四章“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节录359
六 “自然关系”与自由:文艺与“自由的精神生产”论381
(一)“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与“自由的精神生产”381
1.精神生产既决定于“社会结构”,也决定于“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381
2.艺术和诗歌等既是“意识形态”活动,也可以是“自由的精神生产”381
(二)“自然的必然性”与人的两种基本自由: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382
1.“自由意志”不能顶替“人本身”382
2.“自由”是相对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言的382
3.两种“自然必然性”:自然(力量)支配人与社会(力量)支配人383
4.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表现为外在的、“自然的必然性(必要性)”而支配个人384
5.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享有的自由”,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的“自由交换”389
6.人在自然关系中的自由:“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390
7.人在支配“自然”与“社会”中实现双重自由而进入自由王国390
8.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简单商品流通。资产阶级的平等和资产阶级的自由392
9.建立在私有财产、交换价值上的“自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中402
10.作为“社会关系”范畴的“自由”与“集权”相对404
11.建立在交换价值上的自由就是与利益相关的“金钱自由”405
12.资本主义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自由、平等的进步性408
13.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劳动自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409
(三)人与物自然关系中人的需要、欲望411
1.人的“需要”的意义411
2.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412
3.通过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人扩大享受、使需求日益丰富413
4.人的欲求冲突不在精神与肉体的矛盾,而在欲望与满足欲望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矛盾416
5.人的欲望、需求的片面性与全面性,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发展材料419
(四)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与人的消费性自由、生产性自由420
1.满足三种需要的三种物质资料: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42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关“生存资料”、“活动资料”的论述摘录423
3.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生存资料”的消费是“必需的”,体现了人的存在的自然必然性425
4.人的“自然需要”与道德、文明状况相关426
5.人的两种“奢侈(自由)”:“被动的享受(对产品的享受、享受的对象、消费产品、消费性自由)”和“能动的表现(生产的乐趣、活动的对象、自由活动、生产性自由)”427
6.“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满足人的奢侈、享乐需要的“享受资料”的消费是“非必需的”,超越了“自然必然性”,体现了人的消费性自由428
7.与“生存资料(必需品)—享受资料(奢侈品)”对应的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430
8.“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的“必要劳动”是“必需的”,“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体现了人的存在的自然必然性431
9.耗费“发展资料(自由时间)”的自由活动(劳动)是“非必需的”,超越了直接的物质生产的自然必然性,体现了人的生产性自由432
10.人的消费、生产活动的自由与“必需”(自然必然性)并不永远“处于抽象对立中”433
11.资本主义“货币工资制”较之“实物工资制”有可能使工人在消费中获得一定自由435
12.工人作为“消费者(商品的买者)”不同于“生产当事人”而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消费自由436
(五)人与物自然关系中“享受资料(奢侈品)”与人的消费性需要、欲望438
1.满足人的需要的是物的使用价值438
2.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所满足的需要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439
3.奢侈消费与“满足最令人厌恶的、最可鄙的欲望与幻想等的产品(使用价值)”441
4.决定资本主义消费品生产的不是“物品的社会效用”,而是“经济取得了胜利”443
5.人的需要、享受的社会性444
6.人的需要的文化性444
7.人的需要、享受的相对性:“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对的性质”445
8.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448
9.只拥有“生活资料”的工人的“享受资料”被剥夺448
10.在资本主义市场交换中,工人是无法靠“勤劳”来“致富”的451
11.“按需分配”的真正含义与“按劳(能力)分配”的历史局限性、不平等性458
12.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所追求的首先也不是“享受资料”459
13.资本主义“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461
14.工人的生存问题不仅在“贫困”,而且也在“生活的无保障”464
(六)必需品、奢侈品、剩余产品(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464
1.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464
2.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465
3.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465
4.在“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中,“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生产之间的平衡468
5.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472
6.资本主义剩余财富对必要财富的挤压:“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多余的东西要比必需的东西更容易生产”475
7.一方面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是“生产得太少”477
8.资本主义消费的奢侈与贫困的内在联系479
9.“知识”也可以成为“奢侈品”481
(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与人的需要、欲望482
1.私有财产和人的需要482
2.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享乐485
3.“积累欲(财富欲)”与“享受欲(消费欲)”的冲突486
4.“为生产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发展资料”489
5.“一方面是为生产而生产,与此相对,另一方面必定是为消费而消费”491
6.“积累欲(财富欲)”与“享受欲(消费欲)”的统一:未来的、想象的、抽象的享受欲494
7.“积累欲”也是一种“统治欲”497
8.投机、信用事业的发展与奢侈品需求的增长497
(八)人与物自然关系中人的生产性需求、欲望、享受与艺术享受498
1.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498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满足发挥自身生命力的“欲望”而获得“享受”501
3.劳动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需求503
4.劳动、生产本身也能产生快乐、乐趣、愉快而成为“享受”505
5.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508
6.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把“贫困”视为工人劳动活动的推动力510
7.构成生活享受的最内在核心的正是艺术享受511
8.私有财产所造成的人的感性需要的异化和共产主义对“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的感觉、享受的解放513
(九)人与物自然关系中“发展资料”与人的生产性自由516
1.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充分发挥体力和智力的自由516
2.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劳动的“自由”的规定性:不是为了“外在目的”518
3.作家写作的“自由”的规定性:“作品就是目的本身”518
4.资本主义劳动“不自由”的表现:“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518
5.离开“物”的“自由活动”只是抽象的“纯粹思维”519
6.自由与“对现实需要的满足”及个人能力有关520
7.发展资料是供“生产”中满足“一切体力和智力”也即“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资料521
8.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料”是供“社会”生产力而非“个人”生产力发展的资料522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夺了工人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活动的“发展材料”525
10.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另一阶级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526
11.包括文艺在内的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活动又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528
(十)剥削的社会中劳动的对抗性质、共产主义制度下真正自由的劳动与艺术530
1.包括艺术在内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530
2.剥削的社会中劳动的对抗性质、共产主义制度下真正自由的劳动与艺术534
3.前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半艺术”性质538
4.前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半艺术”性质与自主活动中自由个性的发展有关543
5.货币尺度与艺术个性的冲突544
七 物质生产及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对抗及其扬弃与文艺论545
(一)社会关系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自由人联合体)”545
1.“自由人联合体”545
2.资本主义与“自由人联合体”546
3.在“前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商品生产者的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三种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548
4.资本主义为发展人类交往关系的社会性、普遍性创造物质基础551
5.“社会”对资本的约束、限制552
6.社会关系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552
7.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555
(二)“虚幻的共同体”、“政治的共同体”与“货币共同体”562
1.在私有制(分工)条件下,“国家”是“虚幻共同体”、“社会身上的赘瘤”562
2.“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不同于“政治的共同体”,“社会革命”不同于“政治革命”566
3.“货币共同体”:资本主义的货币、金钱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的人身、宗法关系568
4.“如果取消货币”,“人们或者会倒退到生产的较低的阶段,或者前进到更高的阶段”570
(三)资本主义造成人各种活动、关系的分离570
1.资本主义造成人的诸多关系的分离570
2.货币是建立人的关系的“媒介(纽带)”,同时也分离人的各种关系:既是“黏合剂”,也是“分离剂”571
3.人与人的分离:一方面是自由与平等、“把各个个人汇集在一起”,一方面是“彼此漠不关心”、“彼此孤立起来”577
4.人(主观)与物(客观)之间的分离579
5.股份公司使生产资料与实际的生产者更彻底地分离581
6.分工和体力与智力、劳动与知识、物质与精神的分离582
(四)资本主义生产不仅造成社会关系的对抗,也造成“人与物自然关系”的对抗586
1.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586
2.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587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88
4.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也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88
5.资本主义产业与经营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592
6.“私有财产不仅夺去人的个性,而且也夺去物的个性”及其“诗意的感性光辉”593
7.“自然崇拜”的落后性596
8.与“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做大规模的商业性实验”相比,资产阶级倡导动物保护的伪善性598
(五)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的对抗集中表现在物质生产活动中599
1.人的“共同体”与物质生产劳动密切相关599
2.资本主义“货币共同体”“以劳动与其客观条件相分离为前提,而且也产生这种分离”600
3.劳动的抽象化、机械化601
4.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602
5.过去的、物化的、客体化、在空间上存在的死劳动,支配、统治现在的、人的、主体的、在时间上存在的活劳动602
6.作为过去劳动的机器、科学等对活动的统治604
7.“资产者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对过去劳动的功绩赞扬备至”及霍吉斯金的批驳605
8.偶然性支配个性608
9.手段与目的关系的颠倒611
(六)“自由王国”与“个性的劳动(人的生产)”中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对抗的扬弃613
1.私有财产(货币)所造成的人的各种关系的分离、对抗及其扬弃613
2.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616
3.“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的对抗形式的扬弃与“自由王国”622
4.工人阶级征服了自然,而现在它应当去征服人了624
5.分工(私有制)造成人的活动的分裂及其扬弃625
6.“个性的劳动”626
(七)人对物“占有”方式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627
1.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同时也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627
2.现实的“占有”不同于发生在“想象的关系”中的“思想上的占有”629
3.人对财富的“个人的”占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占有630
4.人“占有”物的两种不同活动:“生产”与“消费”630
5.人“占有”物的消费活动“再生产出他们的社会存在”630
6.人对物的“占有”首先是通过“生产”而非“流通”、“消费”实现的631
7.个人在生产中对物的“占有”:“为了占有自然就必需劳动”632
8.个人在生产中占有物就是把物“变为自己的主体活动的条件”632
9.人在生产中对物的“占有”意味着对自身生产力(劳动能力)的“占有”和发挥633
10.社会个人在“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中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在生产中对生产力的“占有”633
11.个人自由占有自身生产力的条件是占有生产资料634
12.人在生产中的自由发展是通过对“自由时间”的“占有”来实现的634
13.问题不在“占有”,而在占有的“方式”:“个性的”“感性的占有”不同于对“抽象财富(货币)”的“偶然的”“机械的”占有635
14.对物(产品)“个性的”“感性的占有”的意义:“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同时“别人的感觉和享受也成了我自己的占有”639
15.人对物(自然界)的感觉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639
16.对物(自然、本质的对象)的“感性的占有”是对物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同时也是人的合乎人性的享受639
17.对艺术“占有”的两种不同方式640
(八)“生产者—产品—消费者”关系模式中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对抗及扬弃与艺术640
1.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640
2.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以交换(价值)为媒介的生产与消费的分离641
3.通过物品(自然)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自由的社会关系的意义:“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647
4.通过自由创造所建立的人与物之间自然关系的意义:“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48
5.在异化劳动中,人与物(自然界、产品等)、人与人(“类”等)之间形成多重对抗649
6.在“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中,人与物(产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双重对抗被扬弃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