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方哲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5018406.jpg)
- (日)秋泽修二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 ISBN:978710803902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42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东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方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序论 哲学之一般发展法则与东方哲学4
一 东方哲学史之科学研究的必要4
二 黑格尔对于东方哲学的见解——东方没有哲学么?9
三 哲学之一般发展法则与东方哲学18
第一部 印度哲学史33
第一章 印度的社会及科学33
第一节 印度社会的历史概观33
一 梨俱吠陀时代34
二 叙事诗时代38
三 耆那教及佛教的兴起时代42
四 传播时代(以孔雀王朝时代为中心)45
五 印度教时代49
六 回教时代50
七 蒙古帝国时代50
八 英国统治时代51
第二节 印度的奴隶制及封建制——印度社会的特质51
一 印度的奴隶制52
二 印度的封建制56
三 印度社会的特质57
第三节 印度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59
一天文学61
二 数学64
三 医学64
四 生物学,物理学65
第二章 印度哲学的成立与发展67
第一节 哲学的发生——宗教与哲学67
第二节 印度哲学的发展阶段72
甲 第一期77
第三章“秘书”时代的哲学——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对立77
第一节“秘书”哲学77
一 梵我一如的思想81
二“幻想”说——杂多的否定83
三 轮回及行为的思想85
四 五原素说——唯物论88
第二节“秘书”时代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对立89
一 玛希达萨·阿伊塔勒雅89
二 唯物论与观念论的对立95
三 乌达腊迦·阿鲁尼99
四 哇鲁纳103
五 婆罗门的观念论与刹帝利的唯物论104
六 雅吉纳瓦尔迦105
第四章 六师时代的哲学——唯物论的确立109
第一节 六师时代哲学的一般特征109
第二节 唯物论、无神论的确立——巴库德哈及阿居达116
一 巴库德哈·卡迦雅纳116
二 阿居达·克萨甘巴腊119
三 印度唯物论、恰尔瓦迦、罗伽雅达122
第三节 偶然论与怀疑论——普腊纳及圣迦雅125
一 普腊纳·迦萨巴的偶然论125
二 圣迦雅的怀疑论126
第四节 命运论与非命运论——戈萨罗及玛哈维腊128
一 戈萨罗与玛哈维腊128
二 玛迦礼·戈萨罗129
三 玛哈维腊132
第五节 婆罗门的观念论、肉感主义、经济学138
一 婆罗门的观念论138
二 肉感主义139
三 经济学140
乙 第二期143
第五章 原始佛教哲学143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成立143
第二节 原始佛教哲学149
第六章 诸教派的兴起159
第一节 数论派159
第二节 瑜伽派164
第三节 后期“秘书”思想166
第四节 弥曼萨派167
第五节 胜论派169
第六节 吠檀多派176
第七节 论理学的成立179
第八节 正理派181
丙 第三期189
第七章 大乘佛教哲学189
第一节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189
一 佛教分裂为大乘与小乘189
二 小乘佛教学说191
第二节 大乘佛教哲学194
一 龙树的哲学——“空”的哲学194
二 提婆 与罗佛腊普哈德腊198
三 弥勒198
四 无着200
五 世亲202
六 大乘佛教哲学之根本的特征204
丁 第四期209
第八章 婆罗门哲学的完成209
第一节 婆罗门教复兴时代诸教派的哲学209
第二节 弥曼萨及吠檀多——克玛礼拉与香甲罗211
一 克玛礼拉211
二 弥曼萨的论理学212
三 香甲罗214
四 香甲罗底“梵我一如”哲学与佛教之“空”的哲学215
戊 第五期219
第九章 九世纪以后的印度六派哲学219
第一节 印度六派哲学219
第二节 九世纪以后的六派哲学220
一 数论派220
二 瑜伽派221
三 胜论派221
四 正理派222
五 弥曼萨派及吠檀多派223
第十章 印度哲学的特性225
第一节 印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225
第二节 印度哲学的特性——解脱哲学227
第三节 印度哲学的厌世观229
第二部 中国哲学史235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及科学235
第一节 中国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发展235
一 奴隶制度时代236
二 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化时代244
三 均田制的意义247
四 封建制的发展及其矛盾252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特质258
第三节 中国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263
一 天文学的发展266
二 数学的发展270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成立和发展275
第一节 中国的哲学27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生——哲学与宗教279
一 哲学的发生279
二 哲学从宗教独立的过程281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287
一 第一期288
二 第二期288
三 第三期291
甲 第一期295
第三章 诸子时代的哲学295
第一节 诸子时代哲学的发展295
第二节 辩证法和唯物论——阴阳、五行302
一 辩证法——《易经》、《易传》303
二 唯物论——五行说“洪范”307
第三节 诸子时代的哲学发展的社会基础309
第四章 老子及其学派317
第一节 老子317
一“道”——本体318
二“有”和“无”——辩证法321
三“道”、纯粹物质——唯物论326
四 无为自然——退缩消极的人生观327
第二节 关尹和列子328
一 关尹328
二 列子329
第三节 杨朱与惠施332
一 杨朱332
二 惠施335
第四节 庄子337
一“道”——自本自根337
二 相对主义338
三“道枢”——物我一体、无差别340
四 无为自然——虚无恬淡343
第五章 孔子及其学派345
第一节 孔子345
一 孔子的思想立场——“仁”348
二 德的二重性——德治主义352
第二节 子思353
第三节 孟子355
一 性善说357
二 天人一体——宗教360
三 孟子和商业利益361
第六章 墨子及其学说365
第一节 墨子365
一《墨子》五十三篇365
二 墨子的根本思想——天、兼爱368
三 墨子的方法——三表说373
第二节 墨子学派之分裂——唯物论和观念论376
第三节 许行378
第七章 荀子和论理学381
第一节 荀子381
一 作为批判地综合中国古代哲学的荀子哲学——荀子的唯物论382
二 性恶说——“礼”387
三 荀子的论理学、认识论389
第二节 名家——论理学392
一 中国论理学的特性394
二 惠施的辩说396
三 公孙龙399
乙 第二期413
第八章 汉代哲学413
第一节 经学413
一 汉代社会与儒教413
二 汉代儒教的特性——汉代经学419
三 董仲舒421
第二节 王充的唯物论423
一 王充及其时代423
二 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426
三 王充的唯物论社会底批判429
第九章 六朝及唐代哲学433
第一节 老庄思想——清谈433
一 老庄思想434
二 清谈——竹林七贤436
第二节 佛教思想437
一 般若思想与老庄思想438
二 菩提达磨与禅宗441
第三节 唐代儒学442
丙 第三期447
第十章 宋明时代哲学447
第一节 宋学447
一 宋学的根本特征447
二 宋学的成立和发展的社会基础451
第二节 阳明学(陆王之学)455
一 陆象山455
二 王阳明456
第十一章 清代哲学459
第一节 清代的科学459
第二节 考证学461
第三节 公羊学464
第十二章 中国哲学的特质469
第一节 中国哲学停滞和退步469
第二节 中国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人生哲学的注意475
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475
二 人生哲学的注意477
附录481
日本哲学史概论481
一 日本哲学——日本没有哲学吗?481
二 日本哲学的开端483
三 关于所谓日本哲学就是“舶来品”哲学487
四 日本老子(杨朱、荀子、王充)哲学之缺如488
五 为什么日本哲学从宗教观念论出发?490
六 日本的朱子学(宋学)492
七 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论的成立495
八 日本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497
主要参考文献499
增补509
世界哲学史序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