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岩土工程现场监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岩土工程现场监测
  • 李欣,冷毅飞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9393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196页
  • 主题词:岩土工程-监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岩土工程现场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岩土工程监测的对象、内容与分科1

一、岩土工程监测的对象与任务1

二、岩土工程监测的内容2

三、岩土工程监测分科及监测目的2

第二节 常用的监测方法2

一、重要的构筑物和大型建设工程的变形、位移、沉降的监测方法2

二、地质灾害体监测方法3

第三节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4

一、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发展现状4

二、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应用状况6

三、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发展趋势7

第二章 监测技术基础知识8

第一节 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分类9

一、按监测工程分类9

二、按监测项目分类9

三、按监测仪器分类10

第二节 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建立12

一、监测系统的构成12

二、监测系统的建立15

第三节 监测方案设计流程16

一、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方案的设计16

二、监测系统的测点布置17

三、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资料分析与信息反馈17

四、信息化施工18

第三章 岩土工程监测仪器20

第一节 基坑工程常用监测仪器20

一、围护体系内力监测仪器设备20

二、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测斜)——测斜仪22

三、地下水位监测仪器设备24

四、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仪器设备25

五、自动化监测26

第二节 滑坡监测的常用仪器26

一、位移监测仪器27

二、降水量监测仪器29

三、地下水位监测仪器29

四、TDR系统29

五、SRL-16型自动位移计30

六、WLT-1020地下水动态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31

七、HYJ-3008滑坡诱发因素监测仪31

八、用于滑坡防治的BMS-2型锚索预应力测量系统31

九、步进式变形监测仪器32

第三节 地下工程常用的仪器33

一、全站仪遥测技术33

二、光纤传感监测系统35

三、改进的TMS隧道监测系统35

第四章 基坑监测38

第一节 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监测内容、方法及原理38

一、观察和描述39

二、围护墙顶沉降监测39

三、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监测40

四、深层水平位移测量41

五、土体分层沉降监测43

六、基坑回弹监测44

七、土压力监测45

八、孔隙水压力监测45

九、支护结构内力监测46

十、地下水位监测47

十一、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48

十二、相邻地下管线监测48

第二节 基坑监测方案编制49

一、建筑基坑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49

二、建筑基坑监测方案编制的原则50

三、建筑基坑监测内容的设置50

四、选择监测项目应考虑的因素51

五、建筑基坑监测的项目51

第三节 基坑监测系统的布设52

一、监测系统设置原则52

二、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网的布设53

三、监测点的埋设方法54

第四节 监测仪器和设备的选定57

一、监测仪器57

二、各种仪器在不同观测项目中的选定与应用58

第五节 监测频率、报警值63

一、监测监控报警值的确定63

二、监测期限与频率65

第六节 监测报表、监测报告及施工组织流程68

一、监测报表、监测报告68

二、施工组织及流程69

第七节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研究70

第八节 工程实例70

一、工程概况71

二、监测方案71

三、监测数据分析73

第五章 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79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的必要性79

一、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及危害79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的必要性80

三、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内容80

四、边坡监测81

第二节 滑坡监测的目的、内容82

一、滑坡监测的目的和特点82

二、滑坡工程监测的内容83

三、滑坡监测可以按监测对象和监测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83

第三节 滑坡监测方法与仪器89

一、滑坡监测方法89

二、滑坡监测仪器分类90

第四节 滑坡监测方法和手段的优选原则91

第五节 滑坡监测系统93

一、滑坡远程无线监测系统93

二、基于光纤传感的滑坡监测系统93

三、区域性监测预警系统96

四、地面变形监测系统97

五、GPS位移监测系统98

六、锚索应力监测系统100

七、雷达监测系统100

第六节 监测仪器的选定、使用及布置100

一、仪器的选定和使用101

二、仪器的布置和监测102

第七节 滑坡监测的数据处理102

一、数据的曲线拟合102

第八节 滑坡工程监测方案的设计104

一、设计原则104

二、监测项目的选择104

三、监测断面与测点布置105

四、监测频率与周期106

五、监测实施和监测资料汇总及分析106

第九节 工程实例106

一、官家滑坡106

二、某隧道出口(西口)的滑坡问题107

第六章 隧道地下工程监测109

第一节 概述109

一、国内外施工监测技术现状110

二、新传感器技术在地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111

第二节 监测的内容及仪器的选定111

一、现场监测项目111

二、围岩压力及位移量测仪器的选定112

第三节 围岩位移量测114

一、内空收敛位移量测115

二、拱顶下沉量量测115

三、围岩内部位移量测115

四、地表下沉量测117

第四节 隧道围岩稳定监测项目的选定及量测数据结果的分析117

一、监测的项目和工作流程118

二、量测数据结果的分析与归纳122

第五节 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围岩稳定判据的建立125

一、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126

二、围岩稳定判据的建立129

第六节 隧道监测方案设计130

一、监测的目的130

二、隧道监控量测项目130

三、量测部位的确定和测点的选择131

四、测试实施计划133

五、监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136

六、监控量测工作注意事项137

七、变形管理等级137

八、监测反馈及信息化施工管理——监测数据处理与应用138

九、监测信息反馈程序139

十、监控量测组织机构141

十一、监控量测技术要求和质量保证措施141

十二、紧急情况下的监测应急预案142

十三、监测点的保护措施143

第七节 工程实例143

一、隧道围岩监控的必要性143

二、工程概况144

三、洞内外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144

四、地表下沉量测145

五、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145

六、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146

七、项目管理措施146

八、结语146

第七章 冻土工程地温长期监测147

第一节 概述147

第二节 地温监测工程实例147

一、测试元件的加工与设计147

二、现场埋设和安装调试工作147

三、监测工作149

四、监测工作的技术条件150

五、地温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151

第八章 道路地基沉降变形观测152

第一节 沉降板观测法152

一、沉降板观测法应用原理152

二、水准仪的观测精度152

三、沉降板观测法安装、工作步骤152

四、沉降板观测法存在的问题153

第二节 分层沉降仪观测法153

一、分层沉降仪的应用原理153

二、钢尺沉降仪的观测精度154

三、分层沉降仪的安装、工作步骤154

四、分层沉降仪存在的问题155

第三节 位移观测桩观测法155

一、位移观测桩法的工作原理155

二、水准仪的观测精度156

三、位移观测桩法的安装、工作步骤156

四、位移观测桩法所存在的问题157

第四节 水管式沉降仪观测法157

一、水管式沉降仪的工作原理157

二、水管式沉降仪的规格158

三、水管式沉降仪测读装置的观测精度159

四、水管式沉降仪的安装、工作步骤159

五、水管式沉降仪存在的问题160

第五节 道路横剖面沉降观测系统160

一、沉降变形观测管161

二、二次观测仪162

三、道路横剖面沉降观测仪的安装工作步骤163

四、道路横剖面沉降观测系统存在的问题163

第九章 其他工程监测165

第一节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165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65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166

三、问题探讨168

第二节 水利工程监测168

一、各地水利监测系统现状169

二、水利港口的监测原理169

三、GPRS技术在水利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70

四、光纤遥测传感技术在水利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71

第三节 管道工程监测174

一、监测原则174

二、观测点的安置原则与保护175

三、测量精度控制措施175

四、沉降计算方法175

参考文献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