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寒声文集 第2卷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寒声文集 第2卷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 下
  • 寒声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三晋出版社
  • ISBN:754570282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87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寒声文集 第2卷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二章 东系篇1

一、概说1

二、从原生梆子到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的同源与分流5

三、上党大戏 上党梆子 上党宫调7

(一)昆曲与晋昆7

(二)罗罗腔与弦索腔8

(三)卷戏与宝卷宣唱分流8

(四)“土二黄”疑为京剧二黄之祖曲8

(五)上党梆子与诸宫调遗响9

四、襄武秧歌中的上党梆子30

五、怀梆 又称怀庆梆子42

六、怀调 又名“漳河老调”“五府怀调”50

七、武安平调“平怀不分家”60

八、大平调 俗称“大油梆”70

九、西调 又称三搭班 泽州调 ?梆82

十、枣梆 曾名泽州调 本地? ?梆92

十一、河东平调 又称“大梆子戏”“大油梆”102

十二、莱芜梆子 又名莱芜讴 靠山梆 本地梆111

十三、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 高调 高梆123

十四、东路梆子 又名章丘梆子 “山东讴”134

十五、关于东系篇142

第十三章 南脉篇144

一、概说144

二、豫剧豫西调 又称西府调 豫西梆子145

三、宛梆 俗名“唧唧梆”乱弹 南阳调155

四、豫剧沙河调 又称“南路调”164

五、豫剧祥符调 又称“中路调” 河南梆子177

六、豫剧豫东调 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190

七、河南越调中之梆子腔201

八、淮北梆剧 又名沙河调215

九、江苏梆子戏 习称梆子戏 大戏223

十、赣剧中的安徽梆子235

十一、关于梆子腔南传的几点看法237

第十四章 北延篇239

一、概说239

二、蒲州梆 又名乱弹 大戏 现名蒲剧240

三、芮城线腔中之乱弹腔267

四、中路梆子 并州腔 山西梆子 现名晋剧273

五、北路梆子 乱弹 代州梆子 现名雁剧293

(一)“小北路”以忻、代二州为中心294

(二)“大北路”以大同为中心294

六、晋北大秧歌中之梆子腔 合称梆纽子322

七、内蒙古大北路 山陕梆子 大戏340

八、晋剧大西路 即内蒙古中路梆子358

九、河北梆子 直隶梆子 京梆子 卫梆子368

十、蔚县秧歌中之梆子腔 亦称蔚州梆子391

十一、北延篇小结402

第十五章 西采篇404

一、概说404

二、同州梆子 同州腔 又称“东路秦腔”407

三、西府秦腔 又名西路秦腔 西路戏417

四、汉调桄桄 又名“南路秦腔”420

五、西安乱弹 即中路秦腔 改良秦腔428

六、线戏中之梆子腔 线吼 线猴443

七、皮影中之遏工腔 梆子灯影 今名“阿宫腔”448

八、甘肃秦腔 琴腔 秦州调 梆子腔454

九、甘肃三种皮影腔中之梆子腔462

(一)陇南影子腔中之梆子腔463

(二)灵台灯盏头中之梆子腔463

(三)平凉影子腔中的梆子腔464

十、宁夏秦 腔俗称大戏467

(一)明、清宁夏的人文环境467

(二)宁夏明、清戏曲流变469

(三)宁夏方言与戏曲声调472

(四)宁夏秦腔的唱腔与伴奏473

十一、四川弹戏 即四川梆子腔486

十二、鄂西南“南剧”中之上路梆子腔 又名川梆子497

十三、贵州梆子 本地戏 簧梆子 土梆子505

十四、滇剧中之“丝弦腔”即梆子腔518

十五、关于梆子腔西传532

附:京剧中之西皮 南梆子 花梆子540

第十六章 圆合篇559

一、概说559

二、梆子腔地域流派的分离559

(一)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的梆子腔560

(二)十八世纪的梆子腔560

(三)进入十九世纪的梆子腔561

三、从十九世纪中叶到辛亥革命的梆子腔562

(一)试看“山陕梆子”鼎盛期的一些剧目562

(二)“艺名”高潮向“角儿制”过渡565

四、由“角儿制”走向个人“流派”争胜567

(一)道光、咸丰年间的名老艺人568

(二)从“山陕梆子”到山西“中路梆子”的艺人过渡568

(三)从上列表例看变化570

五、坚持梆子腔地方戏音乐的个性发展572

(一)“和而不同”的地方戏梆子声腔572

(二)历史悠久的方言方音歌唱音乐573

(三)建立梆子腔的新型个性乐队573

六、在忧患中煞尾574

后记5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