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2/35059864.jpg)
- 田永复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5066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50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古建筑-中国-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1
1.1 中国古建筑文化点题1
【1.1.1】中国古建筑文化历史阶段1
【1.1.2】宋《营造法式》著作2
【1.1.3】清《工程做法则例》著作3
【1.1.4】吴《营造法原》著作4
【1.1.5】中国仿古建筑类型5
【1.1.6】台榭体系结构6
【1.1.7】版筑技术6
【1.1.8】汉式建筑7
【1.1.9】宋式建筑7
【1.1.10】清式建筑8
【1.1.11】庑殿建筑9
【1.1.12】歇山建筑9
【1.1.13】硬山建筑11
【1.1.14】悬山建筑12
【1.1.15】攒尖建筑13
【1.1.16】殿堂与楼阁13
【1.1.17】亭子与游廊14
【1.1.18】水榭与石舫15
【1.1.19】垂花门、牌楼15
1.2 中国古建筑尺制度量16
【1.2.1】中国古建筑常用尺制16
【1.2.2】宋“材份等级”制19
【1.2.3】檐栿、椽栿、乳栿、草栿21
【1.2.4】清“斗口”制22
【1.2.5】“斗口”含义23
【1.2.6】中国古建筑平面词语24
【1.2.7】面阔与进深25
【1.2.8】椽每架平、步架、界深27
【1.2.9】中国古建筑檐高28
【1.2.10】柱子“收分”与“侧脚”30
【1.2.11】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线31
【1.2.12】《营造法式》“举折”法32
【1.2.13】《工程做法则例》“举架”法33
【1.2.14】《营造法原》“提栈”法35
【1.2.15】屋顶檐口伸出36
【1.2.16】屋檐转角起翘度37
【1.2.17】大子角梁、老仔角梁、老嫩戗39
【1.2.18】殿庭、厅堂和大式、小式建筑41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44
2.1中国古建筑台基44
【2.1.1】台明、阶基、阶台44
【2.1.2】柱顶石、柱础、鼓蹬45
【2.1.3】磉墩47
【2.1.4】栏土48
【2.1.5】领夯叠石48
【2.1.6】阶条石、压阑石、阶沿石49
【2.1.7】陡板石49
【2.1.8】角柱石50
【2.1.9】土衬石51
【2.1.10】须弥座、金刚座51
【2.1.11】须弥座上下枋54
【2.1.12】须弥座上下枭54
【2.1.13】须弥座束腰55
【2.1.14】须弥座圭脚和螭首55
【2.1.15】踏道、踏跺、踏步56
【2.1.16】象眼石57
【2.1.17】平头土衬、燕窝石58
【2.1.18】御路、礓?59
【2.1.19】背里砖、金刚墙59
2.2 基础土方59
【2.2.1】定向、定平、筑基59
【2.2.2】景表板、木望筒、水池景表60
【2.2.3】水平板、木真尺62
【2.2.4】地基放线63
【2.2.5】五边形地基放线64
【2.2.6】六边形地基放线64
【2.2.7】八边形地基放线65
【2.2.8】开基、刨槽、开脚66
【2.2.9】筑基、垫层、垫土67
【2.2.10】夯筑二十四把小夯灰土68
【2.2.11】夯筑二十、十六把小夯灰土69
【2.2.12】夯筑大夯灰土69
【2.2.13】夯筑素土69
【2.2.14】夯、硪、雁别翅70
【2.2.15】地丁70
2.3 地面与路面71
【2.3.1】砖墁地面71
【2.3.2】地面砖料72
【2.3.3】地面拼砖形式72
【2.3.4】细墁地面72
【2.3.5】金砖地面73
【2.3.6】淌白地面、粗墁地面74
【2.3.7】砖墁地面石构件74
【2.3.8】殿内斗八75
【2.3.9】石墁地面75
【2.3.10】焦渣地面76
【2.3.11】砖墁甬路77
【2.3.12】石墁甬路79
【2.3.13】门鼓石80
【2.3.14】平台石栏杆80
【2.3.15】抱鼓石、砷石84
【2.3.16】沟门、沟漏、沟嘴、沟盖84
【2.3.17】石墙帽、门窗碹石及碹脸石84
【2.3.18】滚礅石、夹杆石85
【2.3.19】石构件加工程序86
【2.3.20】石雕刻87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89
3.1 木构架种类及结构89
【3.1.1】中国古建筑木构架89
【3.1.2】硬山、悬山木构架90
【3.1.3】硬山、悬山木排架93
【3.1.4】硬山与悬山木构架的区别94
【3.1.5】庑殿木构架94
【3.1.6】庑殿柱网及木排架99
【3.1.7】庑殿推山102
【3.1.8】歇山木构架104
【3.1.9】歇山柱网及木排架106
【3.1.10】“轩”贴式108
【3.1.11】“轩”的构造109
【3.1.12】攒尖木构架112
【3.1.13】廊道木构架117
【3.1.14】水榭木构架117
【3.1.15】石舫木构架119
3.2 木构架的木构件120
【3.2.1】檐柱、廊柱120
【3.2.2】金柱、步柱、重檐金柱122
【3.2.3】瓜柱、蜀柱、童柱123
【3.2.4】架梁、椽栿、界梁124
【3.2.5】抱头梁、桃尖梁、乳栿、剳牵、廊川、双步126
【3.2.6】平梁、月梁、山界梁128
【3.2.7】承重129
【3.2.8】顺梁、趴梁130
【3.2.9】井字梁、抹角梁131
【3.2.10】太平梁、雷公柱132
【3.2.11】大小额枋、阑由额、廊步枋133
【3.2.12】随梁枋、穿插枋、顺栿串、夹底134
【3.2.13】平板枋、普拍方、斗盘枋135
【3.2.14】承椽枋、围脊枋136
【3.2.15】棋枋、间枋137
【3.2.16】平棊方、天花枋137
【3.2.17】踩步金137
【3.2.18】草架柱、横穿、踏脚木137
【3.2.19】角梁138
【3.2.20】衬头木、戗山木142
【3.2.21】榑、桁、檩142
【3.2.22】檩垫板、替木143
【3.2.23】襻间、檩枋、机木144
【3.2.24】椽子145
【3.2.25】飞椽146
【3.2.26】翼角椽147
【3.2.27】罗锅椽148
【3.2.28】大小连檐、里口木148
【3.2.29】椽椀板、隔椽板、闸挡板、瓦口木149
【3.2.30】博风板、山花板150
【3.2.31】梅花钉、垂鱼和惹草151
【3.2.32】菱角木、龙径木、眠檐勒望151
【3.2.33】扶脊木、帮脊木152
【3.2.34】轩梁、荷包梁、弯椽152
【3.2.35】蒲鞋头、山雾云、抱梁云、棹木153
3.3 木构架榫卯连接154
【3.3.1】馒头榫、管脚榫、套顶榫154
【3.3.2】夹脚腰子榫155
【3.3.3】燕尾榫155
【3.3.4】穿透榫、半透榫155
【3.3.5】箍头榫156
【3.3.6】大头榫、桁檩椀157
【3.3.7】十字刻口榫、十字卡腰榫158
【3.3.8】阶梯榫卯158
【3.3.9】压掌榫、栽销榫159
【3.3.10】裁口榫、龙凤榫、银锭扣159
【3.3.11】穿带、抄手160
【3.3.12】檐(廊)柱上连接构件160
【3.3.13】金(步)柱上连接构件161
【3.3.14】转角柱连接构件162
【3.3.15】童檐柱连接构件163
【3.3.16】梁枋端头霸王拳、三叉头164
第四章 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166
4.1 屋顶及瓦作166
【4.1.1】中国古建筑常用屋面166
【4.1.2】庑殿屋顶结构166
【4.1.3】歇山屋顶结构167
【4.1.4】硬山屋顶结构169
【4.1.5】悬山屋顶结构170
【4.1.6】攒尖屋顶结构172
【4.1.7】屋面瓦作工艺172
【4.1.8】屋面筑底173
【4.1.9】屋面铺瓦的“排当放线”175
【4.1.10】屋面琉璃瓦瓦材178
【4.1.11】琉璃瓦屋面铺筑180
【4.1.12】屋面布筒瓦瓦材182
【4.1.13】布筒瓦屋面铺筑185
【4.1.14】筒瓦裹垄、捉节夹垄186
【4.1.15】堵抹燕窝186
【4.1.16】合瓦屋面187
【4.1.17】仰瓦灰埂屋面188
【4.1.18】干槎瓦屋面188
4.2 屋顶筑脊瓦作189
【4.2.1】清制琉璃屋脊189
【4.2.2】清制尖顶式琉璃正脊194
【4.2.3】清制卷棚式琉璃正脊196
【4.2.4】清制琉璃垂脊197
【4.2.5】清制排山脊、铃铛排山脊199
【4.2.6】清制琉璃戗脊、博脊200
【4.2.7】清制琉璃围脊201
【4.2.8】清制琉璃攒尖屋脊202
【4.2.9】宋制正脊203
【4.2.10】宋制垂脊205
【4.2.11】吴制正脊207
【4.2.12】吴制垂脊209
【4.2.13】吴制赶宕脊211
【4.2.14】吴制攒尖垂脊212
【4.2.15】清制尖顶式布筒瓦正脊212
【4.2.16】清制卷棚式布筒瓦正脊213
【4.2.17】清制布筒瓦垂脊213
【4.2.18】清制布筒瓦戗(角)脊215
【4.2.19】清制布筒瓦博脊和围脊215
【4.2.20】清制布筒瓦攒尖屋脊216
【4.2.21】合瓦过垄脊216
【4.2.22】鞍子脊217
【4.2.23】清水脊218
【4.2.24】皮条脊219
【4.2.25】扁担脊219
【4.2.26】披水排山脊220
【4.2.27】披水梢垄220
【4.2.28】清制小式黑活博脊221
【4.2.29】清制小式黑活攒尖脊221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223
5.1 砖墙223
【5.1.1】砖砌墙体类型223
【5.1.2】墙体厚度225
【5.1.3】中国古建筑前檐围护结构226
【5.1.4】中国古建筑后檐围护结构228
【5.1.5】中国古建筑两山围护结构229
【5.1.6】前檐槛墙230
【5.1.7】后檐墙露檐出230
【5.1.8】后檐墙封护檐231
【5.1.9】庑殿、歇山建筑山墙234
【5.1.10】硬山建筑山墙234
【5.1.11】悬山建筑山墙237
【5.1.12】墀头、垛头238
【5.1.13】廊心墙240
【5.1.14】影壁墙240
【5.1.15】院墙243
【5.1.16】墙门、门楼246
【5.1.17】砖挂落、砖博缝249
【5.1.18】琉璃博缝249
【5.1.19】琉璃挂落、琉璃滴珠板250
【5.1.20】砖券250
5.2 墙体材料及施工253
【5.2.1】砖料类别253
【5.2.2】砖料规格254
【5.2.3】砖料加工256
【5.2.4】砖雕257
【5.2.5】墙体摆砖砌缝258
【5.2.6】干摆墙259
【5.2.7】丝缝墙260
【5.2.8】淌白墙260
【5.2.9】糙砖墙261
【5.2.10】碎砖墙261
【5.2.11】虎皮石墙、千山背石墙261
【5.2.12】月洞、地穴、门窗樘套261
【5.2.13】砖细漏窗262
【5.2.14】全张瓦片式、软景式、平直式263
【5.2.15】花墙子做法、什锦窗做法264
【5.2.16】落膛心做法、砖池子做法264
【5.2.17】圈三套五做法、五进五出做法265
【5.2.18】古建灰浆特点266
【5.2.19】古建灰浆种类267
【5.2.20】墙面抹灰269
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斗栱272
6.1 斗栱及其类型272
【6.1.1】斗栱272
【6.1.2】斗栱类型274
【6.1.3】铺作、斗科、牌科275
【6.1.4】出跳、出踩、出参276
【6.1.5】外檐斗栱277
【6.1.6】柱头科斗栱278
【6.1.7】平身科斗栱279
【6.1.8】角科斗栱281
【6.1.9】溜金斗栱284
【6.1.10】平座斗栱285
【6.1.11】计心造、偷心造286
【6.1.12】内檐斗栱287
【6.1.13】出踩斗栱、不出踩斗栱288
【6.1.14】一斗三升栱288
【6.1.15】一斗六升栱289
【6.1.16】牌楼斗栱289
【6.1.17】斗栱计量和间距290
【6.1.18】斗栱规格换算291
6.2 斗栱组件293
【6.2.1】栱件“斗”293
【6.2.2】栱件“栱”295
【6.2.3】栱件“翘”298
【6.2.4】栱件“昂”300
【6.2.5】栱件“升”305
【6.2.6】附件“耍头”307
【6.2.7】附件“撑头木”308
【6.2.8】附件“素枋木”310
【6.2.9】附件“风栱板”310
【6.2.10】隔架斗栱雀替311
【6.2.11】一斗二升麻叶栱的麻叶311
【6.2.12】溜金斗栱尺寸312
【6.2.13】斗栱安装313
【6.2.14】枫栱315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木装修317
7.1 木门窗317
【7.1.1】版门317
【7.1.2】槛框319
【7.1.3】宕子、框宕门322
【7.1.4】槛框大门323
【7.1.5】实榻门324
【7.1.6】棋盘门324
【7.1.7】撒带门326
【7.1.8】屏门326
【7.1.9】软门327
【7.1.10】将军门、矮挞328
【7.1.11】隔扇329
【7.1.12】长窗333
【7.1.13】格子门335
【7.1.14】门光尺337
【7.1.15】槛窗341
【7.1.16】夹门支摘窗342
【7.1.17】半窗、和合窗343
【7.1.18】阑槛钩窗344
【7.1.19】牗窗346
【7.1.20】门钉、铺首、门钹347
【7.1.21】大门包页、寿山福海347
【7.1.22】面页、鹅项、屈戌海窝、碰铁348
7.2 室外装饰木构件349
【7.2.1】清制木栏杆349
【7.2.2】宋制钩阑351
【7.2.3】吴制古式栏杆353
【7.2.4】挂落、楣子354
【7.2.5】雀替、花牙子356
【7.2.6】挂檐板、滴珠板358
【7.2.7】梁垫、蜂头、蒲鞋头359
【7.2.8】担梁式垂花门359
【7.2.9】一殿一卷式垂花门363
【7.2.10】四檩廊罩式垂花门364
【7.2.11】五檩单卷棚式垂花门365
【7.2.12】乌头门366
【7.2.13】冲天柱式木牌楼368
【7.2.14】屋脊顶式木牌楼372
【7.2.15】石牌楼374
7.3 室内装饰木构件375
【7.3.1】天花、平棊375
【7.3.2】藻井378
【7.3.3】壁纱橱、殿内截间格子382
【7.3.4】飞罩、栏杆罩、落地罩384
【7.3.5】门洞罩、床罩385
【7.3.6】博古架、板壁386
第八章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388
8.1 古建油漆彩画388
【8.1.1】油漆彩画类型388
【8.1.2】五彩遍装之梁栱彩画391
【8.1.3】五彩遍装之柱额椽彩画394
【8.1.4】碾玉装彩画396
【8.1.5】青绿叠晕棱间装彩画397
【8.1.6】解绿装饰屋舍彩画398
【8.1.7】丹粉刷饰屋舍彩画399
【8.1.8】杂间装彩画401
【8.1.9】清制彩画的构图401
【8.1.10】和玺彩画及其特点403
【8.1.11】金龙和玺彩画图案403
【8.1.12】龙凤和玺彩画图案405
【8.1.13】龙草和玺彩画图案406
【8.1.14】旋子彩画及其特点407
【8.1.15】金琢(烟琢)墨石碾玉彩画图案408
【8.1.16】金线(墨线)大点金彩画图案410
【8.1.17】金线(墨线)小点金彩画图案411
【8.1.18】雅伍墨(雄黄玉)彩画图案411
【8.1.19】苏式彩画及其特点412
【8.1.20】枋心式彩画图案412
【8.1.21】包袱式彩画图案414
【8.1.22】海墁式彩画图案416
【8.1.23】金琢墨苏式彩画图案416
【8.1.24】金(黄)线苏式彩画图案417
【8.1.25】清制斗栱彩画图案417
【8.1.26】清制椽子彩画图案418
【8.1.27】清制天花彩画419
8.2 油漆彩画基本要素421
【8.2.1】彩画起打谱子421
【8.2.2】彩画沥粉贴金421
【8.2.3】彩画的颜料423
【8.2.4】彩画颜料入胶调制424
【8.2.5】胶矾水425
【8.2.6】熟桐油426
【8.2.7】金胶油428
【8.2.8】油漆色油428
【8.2.9】油漆色彩配兑429
【8.2.10】灰油430
【8.2.11】油满431
【8.2.12】地仗灰432
【8.2.13】麻(布)灰地仗434
【8.2.14】单皮灰地仗435
【8.2.15】腻子灰435
【8.2.16】油饰基本操作436
【8.2.17】油饰基层处理437
8.3 裱糊饰作439
【8.3.1】裱糊439
【8.3.2】天花板裱糊440
【8.3.3】壁板顶隔裱糊440
【8.3.4】白樘篦子裱糊440
【8.3.5】秫秸秆平顶裱糊441
【8.3.6】裱糊纸441
【8.3.7】綾缎裱糊443
【8.3.8】裱糊胶粘剂445
参考文献446
作者著作简介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