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5074993.jpg)
- 廖其发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8381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99页
- 文件大小:297MB
- 文件页数:831页
- 主题词:教育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一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与修订1
一、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演变1
(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1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初步提出2
(三)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与沿袭6
二、完善我国教育方针的思考7
(一)完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7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8
专题二 人民政府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10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历史背景10
(一)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10
(二)全面建设新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变革旧教育势在必行10
(三)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借鉴,是改造旧教育的重要动因11
二、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过程11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全面准备11
(二)人民政府对旧教育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的具体过程12
三、关于新中国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旧教育的思考22
(一)人民政府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具有重大作用22
(二)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接管、接办、接收和初步改造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及启示24
专题三 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29
一、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概况29
(一)我国高等教育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学习29
(二)其他各类教育对苏联教育经验的全面学习37
(三)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38
二、对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本评价41
(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矛盾迫使我国必须学习苏联41
(二)解决中国20世纪40年代末期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学习苏联教育的重要原因42
(三)苏联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长处是我国向其学习的重要前提43
(四)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建国初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3
(五)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遗留下了诸多至今仍有不良影响的问题44
三、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46
(一)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46
(二)学习国外教育先进经验不但需要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而且需要我国学者相互之间的交流总结47
(三)学习国外经验的最终要求是将外国教育经验中国化47
专题四 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49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49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49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50
(三)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52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历史进程54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全面展开(1952—1953年)55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补充措施(1955—1957年)56
三、对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基本评价57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有积极成果58
(二)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也有严重失误61
四、借鉴与启示66
(一)统揽全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66
(二)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切实做好科学的论证工作67
(三)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68
(四)重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68
(五)重视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70
(六)高校布局应适当集中71
(七)应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71
(八)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采取多种形式72
专题五 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73
一、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过程73
(一)教育工作者民主评薪的出台及废止74
(二)乡村小学公办民助制的实验74
(三)新工资标准的实行及其调整74
(四)建立成就卓著者的特殊待遇制75
(五)建立公费医疗制76
(六)建立休假制、产假制、离退休制76
(七)实行探亲制、解决教育工作者配偶分居问题77
(八)实行兼职酬金制77
(九)解决教育工作者的住宅与生活问题77
二、对建立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理论思考78
(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福利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条件78
(二)教育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承认教育工作价值的体现78
(三)完善教育福利制度是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78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福利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79
(五)建立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时必须考虑中国国情79
三、对完善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思考80
(一)教育工作者福利偏低的现实需要继续改进我国的教育福利制度80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福利制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81
专题六 从1958年到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83
一、教育大革命的发生过程83
(一)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全党全民办教育83
(二)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0
(三)学术批判运动94
(四)群众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95
二、对教育大革命的理论思考97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97
(二)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98
(三)教育改革要充分反映人的发展的要求100
(四)教育改革理论需要教育改革实验的验证100
三、“教育大革命”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启示100
(一)继续推进“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适当推进社会力量办学101
(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102
(三)加大对专业设置调整的力度103
(四)建立和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104
专题七 20世纪60年代初(1961—1963年)对教育事业的调整、整顿105
一、60年代初教育事业调整、整顿的历史回顾105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调整、整顿105
(二)压缩教育规模108
(三)颁布大中小学工作条例110
(四)改革课程与教学112
(五)改革教育管理体制115
(六)60年代初教育调整、整顿的特点116
二、教育调整、整顿的启示117
(一)教育的调整、整顿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118
(二)教育的调整、整顿要由被动地适应到主动地超越118
(三)教育的调整、整顿要建立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119
(四)教育调整、整顿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两大功能119
专题八 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学制改革121
一、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121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制改革121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学制改革124
二、关于学制改革动因的思考127
(一)学制改革是社会性质变革之后的必然产物127
(二)社会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是学制改革的直接原因128
(三)学制本身的不足是学制改革的内在动因129
三、学制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29
(一)学制改革应当保障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129
(二)学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充分地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129
(三)学制改革要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130
(四)学制改革要以学生身心发展潜能为前提130
(五)学制改革要以基本的教育条件为基础130
(六)学制改革必须与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相配合131
(七)学制改革要避免过多的政治与行政干预131
(八)学制改革需要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131
(九)学制改革应当使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132
专题九 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运动133
一、20世纪50年代初扫盲运动的蓬勃发展133
(一)基本情况133
(二)基本特点133
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扫盲教育的曲折发展138
(一)曲折历程138
(二)基本教训139
三、建国初到“文革”前扫盲运动的启示140
(一)正确估价扫盲工作的艰巨性是制定一切扫盲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的重要前提140
(二)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扫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141
(三)千方百计地增加和筹集扫盲经费,给扫盲教育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证141
(四)深化扫盲教育改革,使其直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142
(五)完善扫盲教育督导、评估、奖励制度142
(六)建立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扫盲教育的新体制143
(七)认识和掌握扫盲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工作143
(八)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文盲的产生144
(九)加强扫盲教育的科学研究145
专题十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146
一、清理极“左”错误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146
(一)揭批“四人帮”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篡改146
(二)揭批“四人帮”炮制的张铁生《答卷》事件147
(三)揭批“四人帮”对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破坏148
(四)揭批“四人帮”对知识分子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打击与迫害149
(五)揭批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50
(六)揭批“朝阳农学院经验”151
(七)全面分析批判“左”倾错误对教育工作的影响152
二、教育战略地位的初步确立152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153
(二)教育战略地位的初步确立154
三、恢复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55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招生制度的重要思想促成了当时的招生制度改革155
(二)大中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156
(三)1978年对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58
四、完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育队伍建设160
(一)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60
(二)平反冤假错案161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162
(四)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改善教师待遇163
五、教育制度领域中的其他重要调整与改革164
(一)调整教学计划与组织编写新的教材164
(二)举办重点学校166
(三)恢复和增设一批高等院校167
(四)颁布办学条例167
(五)加强科学研究167
六、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启示169
(一)应当重视教育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169
(二)应当充分认识和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170
(三)坚持并逐步完善大中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72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教师队伍建设之本172
(五)应当加强教育工作与相关制度的改革173
(六)矫枉不能过正——教育改革应当坚持的根本原则174
专题十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沿革研究178
一、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反思179
(一)“文革”教育方针政治化的实践所带来的深重灾难179
(二)“两个估计”、“两个凡是”:新时期教育方针历史反思的思想雷区179
(三)邓小平两次著名讲话拨开教育方针的历史迷雾、触动了教育指导思想的禁区180
(四)关于“九一九”讲话与教育方针的历史反思181
二、对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182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产生182
(二)教育界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迟缓回应183
(三)一文激起千层浪——《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教育问题要来一次大讨论》183
(四)天津会议与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184
三、关于教育方针的大讨论185
(一)教育本质等问题的大讨论185
(二)国家教育方针表述的新变化与学术界对50年代后期教育方针的评价187
(三)新时期教育方针基本内容与表述的大讨论189
四、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立191
(一)走向全面改革的新时代191
(二)“三环”—“两翼”—“一中心”: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萌芽192
(三)教育体制改革——新时期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192
(四)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立194
五、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失误与启示196
(一)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结果及成就196
(二)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过程中的历史失误197
(三)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启示200
专题十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203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203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204
(二)政治改革的需要204
(三)教育改革的需要205
(四)当时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需要20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206
(一)1978—1985年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6
(二)1985—1992年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7
三、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评价212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13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存在某些失误214
四、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217
(一)加大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力度217
(二)正确确立未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218
(三)采用适当的策略实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21
(四)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评价机制222
专题十三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改革224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对象、意义与背景224
(一)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对象224
(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研究的意义与背景22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226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与改革226
(二)学科专业和科类结构的发展与改革230
(三)课程结构的发展与改革232
(四)改革学年制,引进学分制234
(五)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的发展与改革235
三、关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评价236
(一)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236
(二)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影响237
(三)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存在的问题238
(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239
专题十四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241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发展变化242
(一)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背景242
(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初步提出(1978—1979年)243
(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初步完善(1980—1984年)244
(四)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深化(1985—1990年)246
(五)1991年以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政策的进一步深化248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成就249
(一)各类中等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大增,学生构成比例逐渐合理化249
(二)中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各科比例日趋合理的专业结构251
(三)中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开始多样化253
(四)中等教育办学形式开始多样化253
(五)中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渐趋完善254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55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55
(二)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很薄弱,办学质量较差256
(三)中等专业教育发展不足,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层次结构仍旧不很合理256
(四)成人中等教育发展缓慢257
(五)中等专业重复建设现象突出257
四、关于深化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及改革设想258
(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258
(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设想259
专题十五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的初步普及262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时代背景264
(一)社会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264
(二)经济与科技体制的根本变革264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65
(四)国际教育运动的普遍兴起265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方针政策的演变265
(一)“文革”时期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266
(二)“拨乱反正”时期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确立及其推行2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266
三、20世纪80年代普及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267
(一)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67
(二)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268
四、20世纪80年代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训及其原因分析269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投资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269
(二)师资力量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以及部分教师素质偏低270
(三)小学、初中学生辍学和留级问题在有些地方比较严重271
(四)推行《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不够272
五、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考273
(一)必须解决全体国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问题273
(二)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在贫困地区建立一种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对集中的新的分担机制276
(三)因地制宜地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问题276
(四)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中学生留级、辍学的问题277
(五)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与执法力度278
专题十六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279
一、中小学正规课程的恢复与初步发展(1977—1984年)281
(一)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281
(二)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282
(三)对此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评价286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1985—1992年)287
(一)改革背景287
(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288
(三)对我国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291
三、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1985—1992年)293
(一)普通高中的性质293
(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293
(三)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294
(四)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294
(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295
四、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297
(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历程297
(二)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的评价299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材改革经验的总结299
五、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反思301
(一)重视课程改革实践302
(二)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303
(三)重视课程的继承性问题303
(四)正确处理好课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304
(五)树立现代课程观305
(六)创新课程结构306
(七)重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307
(八)加强课程评价307
专题十七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308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309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社会动因309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内部动因310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历程312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复兴与开创(1977—1980年)312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81—1984年)314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化与模式化阶段(1985—1990年前后)316
三、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318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有较大成就318
(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存在诸多问题323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324
专题十八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327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概说327
(一)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含义327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328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措施329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脉络330
(五)关于“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335
(六)关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338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340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340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340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341
(四)教育结构的调整341
(五)教学内容的充实341
(六)师资队伍的建设341
(七)对扫盲教育的重视342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成效、经验、问题与启示343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征343
(二)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343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347
(四)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349
(五)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350
专题十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革352
一、历史个性与时代使命: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革352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353
(二)教育目的的争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354
(三)教育途径:教劳结合的困惑与探索355
(四)90年代教育方针的调整357
二、2002年新教育方针的提出357
(一)新教育方针的提出358
(二)新教育方针的历史继承与创新358
三、我国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358
(一)正确处理教育方针的改革与稳定性的关系358
(二)正确处理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实践的关系359
(三)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360
专题二十 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宏伟蓝图的制定362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362
(一)《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362
(二)《纲要》的基本内容365
(三)《纲要》的重要意义367
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369
(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369
(二)《行动计划》的基本内容370
(三)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372
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73
(一)《决定》出台的背景373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373
(三)《决定》的重要意义375
专题二十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377
一、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377
(一)时代趋势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377
(二)我国的教育不适应时代的挑战378
(三)素质教育的产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379
二、素质教育的酝酿379
三、素质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382
(一)“三件一法”的指导作用382
(二)对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讨382
(三)“素质教育”的提出384
四、素质教育发展的高潮385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对素质教育的认可和接受385
(二)国家教委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387
(三)教育学术界对素质教育的积极研讨388
(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389
五、素质教育发展的全面实施391
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392
(一)素质的概念、属性和结构的研究392
(二)素质教育特性的研究394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研究395
(四)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关系的研究397
(五)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研究399
(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的研究400
(七)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的研究401
七、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402
(一)转变教育观念402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学生学习自主权403
(三)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405
(四)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407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408
专题二十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411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存在的问题411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411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412
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415
(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415
(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416
(三)“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17
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421
(一)“以县为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421
(二)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宏观调控的责任421
(三)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分担方式和比例422
(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422
(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423
(六)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423
(七)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健全农村中小学保障机制423
(八)兼顾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效益424
(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424
(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425
专题二十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426
一、90年代我国“普九”的社会历史背景426
(一)“普九”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426
(二)“普九”是通向广泛的社会公正和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427
(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普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27
(四)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普九”的全面实施428
二、90年代我国“普九”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发展变化428
(一)“普九”快速发展阶段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428
(二)“普九”全面发展及巩固、提高阶段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措施429
三、90年代我国“普九”的主要成就431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明显上升,学校布局进一步合理化431
(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32
(三)弱势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433
(四)教师素质和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434
(五)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434
(六)义务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435
四、90年代我国“普九”的基本经验435
(一)党委和政府认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实现“普九”的首要前提436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普九”质量的关键436
(三)完善办学体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普九”的重要保证436
(四)依法治教是实现“普九”的基本保障437
(五)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实现“普九”的重要推动力437
五、90年代我国“普九”存在的主要问题438
(一)对“普九”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438
(二)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438
(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439
(四)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较为突出441
(五)师资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443
六、21世纪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考444
(一)增强义务教育意识,继续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444
(二)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机制445
(三)消除体制性障碍,保障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448
(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50
(五)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451
(六)加强义务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程452
(七)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453
(八)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工作信息网,加大社会监督力度454
(九)逐步实施12年义务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454
专题二十四 世纪之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56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456
(一)迎接挑战:新时代新需求456
(二)适应潮流: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趋势458
(三)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58
(四)继承与发展:革除原有课程弊病459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459
(一)酝酿准备阶段(1996—1998年)459
(二)组织设计和试点试验阶段(1999—2000年)461
(三)推广阶段(2001—2005年)462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464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465
(二)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466
(三)宏扬人文精神467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468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成就468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71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473
专题二十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477
一、我国90年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程477
(一)有关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的政策回顾477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480
(三)中小学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481
(四)中小学直观教学改革482
(五)积极推进中小学教改实验483
二、中小学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的理论思考485
(一)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关系486
(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与科技进步的关系488
(三)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与教师的关系488
三、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设想490
(一)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以有助于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理智的欢乐”为目标490
(二)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探索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490
(三)以整体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492
专题二十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493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历程493
(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迅猛发展阶段(1988—1992年)494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滑坡阶段(1993—1999年)494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两极分化阶段(1999年至今)496
(四)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496
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97
(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续滑坡,政府保护性措施不够497
(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498
(三)中等职教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501
三、改善农村职业教育条件、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502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502
(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504
(三)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505
(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508
(五)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510
(六)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511
专题二十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512
一、我国9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的回顾512
(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由试验到扩展(1993—1997年)512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1998年至今)515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特点517
(一)综合性517
(二)大众性518
(三)实践性518
(四)灵活性518
(五)时代性519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总结519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保障519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原则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要求520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环节520
(四)协调实施“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521
(五)加强农村教育内部改革是落实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所在521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存问题与思考521
(一)各级领导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522
(二)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522
(三)进一步探索“三教统筹”的途径与方法523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保障体制524
(五)进一步加大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525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525
专题二十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527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回顾527
(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历史背景527
(二)我国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基本过程及成绩528
(三)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主要成就531
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建议534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改革建议534
(二)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改革建议536
专题二十九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法制改革542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基本情况542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教育法律542
(二)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法规544
(三)国家教委及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法规545
(四)地方立法机构通过的教育法规546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基本特点546
(一)教育立法多,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546
(二)教育立法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547
(三)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宣传紧密结合,增强了人们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547
(四)加大了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力度548
(五)教育法律法规促进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建立与维护548
三、关于我国教育法制改革的理论思考548
(一)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和落后是新时期教育法制改革的主要动因548
(二)教育法制改革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549
(三)教育法制改革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与借鉴相结合的原则549
(四)教育法制改革应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为目标550
四、对我国新世纪教育法制改革的设想551
(一)应继续加强教育立法以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法规体系551
(二)尽快促成一批已纳入立法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出台552
(三)努力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结合553
(四)健全教育执法体制,强化监督保障机制和执法队伍建设553
(五)增强教育法律意识,营造守法风尚,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53
(六)教育立法应进一步规范政府、学校、社会及个人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553
(七)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力争杜绝教育相关法律的重复与缺陷555
(八)重视教育立法理论研究,提高立法人员素质,改进立法方法555
(九)提高全民教育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执法和监督的力度555
专题三十 我国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557
一、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历史发展557
(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76—1993年)557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化、法制化(1993年以来)559
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62
(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562
(二)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现象依然很严重562
(三)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但农村区县和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偏低563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563
(五)工资拖欠问题依然存在563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563
(一)需求预测原则563
(二)结构优化原则564
(三)工作满意原则564
(四)优胜劣汰原则564
(五)专业化建设原则565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方法565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565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约束机制566
(三)加强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566
(四)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567
(五)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567
专题三十一 我国新时期扫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1
一、我国新时期扫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1
(一)扫盲教育基本方针与政策571
(二)扫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575
二、我国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概况576
(一)干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7
(二)职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7
(三)成人初、中、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8
(四)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580
(五)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80
三、关于我国扫盲及成人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581
(一)充分重视扫盲及成人教育的战略地位581
(二)科学制定和切实落实扫盲及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划582
(三)完善扫盲及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583
(四)重视功能性扫盲——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584
(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成职教育的相互渗透585
(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586
(七)大力发展远程教育587
(八)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587
专题三十二 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58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历程58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起步(1987—1991年)589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初步发展(1992—1999年)591
(三)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性发展(2000年以来)595
(四)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597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及其不足599
(一)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599
(二)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603
(三)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不足605
三、对深化我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几点设想606
(一)摒弃目标单一的传统教育思想,选择多元化的教育价值新取向606
(二)构建法制化的教育管理框架607
(三)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城市607
(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608
(五)重视并加强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608
专题三十三 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10
一、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611
(一)政治经济迅速发展611
(二)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611
(三)国家教育投入依然匮乏612
(四)民间办学有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社会基础612
二、我国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历程613
(一)我国民办教育的恢复(1978—1991年)613
(二)我国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1992—1996年)614
(三)我国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1997年以来)616
三、我国民办教育的主要贡献619
(一)推进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619
(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620
(三)增加了社会资源对教育领域的投入620
四、我国民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21
(一)公众认识存在误区621
(二)民办教育管理薄弱621
(三)师资队伍薄弱622
(四)办学经费匮乏622
五、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623
(一)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23
(二)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对策624
专题三十四 我国新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重建和发展626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程626
(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重建(1978—1986年)626
(二)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规范发展(1986—1993年)627
(三)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93年以来)630
二、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存问题634
(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重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634
(二)我国当代教育督导制度的现存问题635
三、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638
(一)树立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638
(二)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建设638
(三)从督政与督学并重逐步过渡到以督学为主639
(四)以鉴定型评价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发展性评价为主639
(五)建立政府直属的教育督导部门640
(六)努力实现督学专业化640
(七)坚持教育督导工作的创新精神641
专题三十五 我国新时期对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治理64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概念、类型64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概念的内涵642
(二)我国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类型643
二、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治理历程646
(一)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8月)646
(二)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全面展开(1995年9月—2000年)648
(三)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工作的深化(2001年以来)649
(四)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经验教训650
三、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原因与危害652
(一)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原因分析652
(二)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危害660
四、治理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基本策略661
(一)真性乱收费的治理策略661
(二)假性乱收费的治理策略665
五、落实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是治理乱收费的根本之策670
(一)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非常必要670
(二)我国完全有可能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672
(三)我国实行真正免费义务教育的策略673
专题三十六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675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675
(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背景和基本过程676
(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678
(三)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网上录取681
(四)高校自主招生的尝试683
二、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和经验684
(一)招生“并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684
(二)“3+X”改革实现了高考科目设置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684
(三)网上录取一举数得684
(四)自主招生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685
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现存的问题685
(一)“3+X”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685
(二)自主招生需要完善686
四、高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688
(一)进一步完善“3+X”改革方案689
(二)进一步完善网上录取690
(三)进一步改革自主招生690
专题三十七 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692
一、我国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692
(一)加强基础的高校教学改革(1978—1984年)692
(二)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1985—1989年)698
(三)“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1990—2004年)700
二、关于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713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713
(二)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714
(三)高校教学改革既要有现实针对性,又要有超前预见性714
(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在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进行715
(五)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715
三、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716
(一)以推行学分制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突破口716
(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更注重通才教育716
(三)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17
(四)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717
(五)提高教师的积极性718
专题三十八 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719
一、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719
(一)我国高校科研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78—1984年)719
(二)我国高校科研活力的初步激发(1985—1992年)721
(三)我国高校进一步面向经济社会需求的科研改革(1993—1998年)724
(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1999—2002年)727
二、关于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730
(一)充分认识科研对高等学校的价值730
(二)高等学校科研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保证高校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731
(三)高等学校既要注重科研,又要重视成果的传播、开发与转让731
(四)高等学校科研应紧跟社会发展实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732
(五)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733
三、对高等学校科研改革的建议733
(一)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科研的龙头作用,真正将“产学研”的统一落到实处733
(二)应继续健全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734
(三)国家应继续加大对高等学校科研的投入力度734
(四)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培养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735
(五)高校科研应以多出精品成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735
(六)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735
(七)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736
(八)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发展战略研究737
专题三十九 我国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738
一、我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738
(一)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初步发展(1977—1984年)738
(二)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改革与缓慢发展(1985—1998年)740
(三)研究生教育的高速发展(1999年以来)743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745
(一)社会政治环境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745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746
(三)研究生教育应正确定位,要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746
(四)立足本国,发展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747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存问题747
(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大和发展速度过快747
(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748
四、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749
(一)构建研究生教育成本多元分担机制749
(二)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750
(三)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751
(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51
(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752
专题四十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753
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基本过程753
(一)“双轨制”打破了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1985—1992年)753
(二)并轨之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993—1998年)754
(三)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999—2006年)756
二、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成绩与经验759
(一)始终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一致的发展方向759
(二)政府发挥了宏观统筹和强有力的调控作用760
(三)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760
(四)将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这三项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761
(五)初步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761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76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渐趋严重761
(二)虚假就业率问题普遍存在763
(三)就业难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765
(四)“新读书无用论”抬头766
四、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建议767
(一)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767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767
(三)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就业指导768
(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扫清体制性障碍769
专题四十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770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770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770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771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772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772
(一)校内的局部改革(1979—1992年)772
(二)后勤社会化的积极探索(1993—1999年)773
(三)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1999—2010年)774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778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78
(二)学生公寓、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778
(三)促进了校园面貌和周边环境的改善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779
(四)后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779
(五)改革进程总体平稳779
(六)后勤社会化带动了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780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模式780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780
(二)因地因校制宜,勇于探索创新781
(三)坚持正确方向,注意进中求稳784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785
(一)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流于形式785
(二)后勤服务社会化名实不符785
(三)后勤垄断导致质价错位786
(四)大学城建设目标出现偏离786
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建议787
(一)把握正确方向,完善监控机制788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788
(三)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89
(四)强化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促进高校后勤资源的整合790
全书主要参考文献791
后记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