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路径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路径评价
  • 陈秀山主编;陈斐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618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59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路径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1.导论3

1.1 问题的提出3

1.1.1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得到初步贯彻与实施3

1.1.2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和紧迫的问题,需要综合破解思路和解决方案4

1.1.3 科学发展观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要求和内涵,需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专门的分析与研究6

1.2 研究意义7

1.2.1 学术意义7

1.2.2 应用价值7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目标8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8

1.3.2 研究目标10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11

1.4.1 技术路线11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12

2.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16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16

2.1.1 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1978—1991年)16

2.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1992—1998年)17

2.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2010年)18

2.2 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

2.2.1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19

2.2.2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20

2.2.3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标准的研究22

2.3 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23

2.3.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3

2.3.2 科学发展观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和新要求25

2.3.3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26

2.4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7

2.5 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28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32

3.1 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主线32

3.1.1 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主线32

3.1.2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及原因33

3.2 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38

3.2.1 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目标38

3.2.2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41

3.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及对区域差距控制的启示47

3.3.1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认识48

3.3.2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49

3.3.3 区域经济差距调控的一些启示65

4.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障碍和制度障碍68

4.1 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障碍68

4.1.1 自然条件差异68

4.1.2 历史和现实经济基础74

4.2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80

4.2.1 制度落差使各区域在经济总格局中利益获得不平等81

4.2.2 产权制度不完善85

4.2.3 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87

4.2.4 区域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90

4.2.5 考核指标失衡与政府职能错位91

4.2.6 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92

5.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95

5.1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95

5.1.1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95

5.1.2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政策评述100

5.1.3 区域产业协调政策改进的思路和理论依据113

5.1.4 我国区域产业协调的路径——基于全国五大区域工业部门比较优势的分析118

5.2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实现路径135

5.2.1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层次与困境136

5.2.2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协调的实现路径——以资源跨区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空间冲突的解决机制为例139

5.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立法问题188

5.3.1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背景189

5.3.2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规范192

5.3.3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架构与内容194

5.3.4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讨论197

6.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202

6.1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测度与指标体系202

6.1.1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测度202

6.1.2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5

6.1.3 区域协调发展度水平测度与估算208

6.2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静态测度与协调发展度的估算209

6.2.1 区域发展差距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10

6.2.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11

6.2.3 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13

6.2.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总指数的静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14

6.2.5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发展度的估算与分析215

6.3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析218

6.3.1 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布218

6.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20

6.3.3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动态组合评价及分析222

6.3.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总指数的动态组合评价与分析223

6.3.5 区域协调发展度水平的动态评价与分析225

6.3.6 动态评价结果综合分析228

6.4 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空间特征:分布与演进228

6.4.1 2000—2007年区域发展差距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229

6.4.2 2000—2007年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230

6.4.3 2000—2007年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231

6.4.4 2000—2007年区域协调发展总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233

6.4.5 2000—2007年区域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234

6.5 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与政策选择235

6.5.1 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冲击影响236

6.5.2 金融危机将加快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239

6.5.3 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247

6.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249

6.6.1 主要结论249

6.6.2 对策建议253

7.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260

7.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和总体思路261

7.1.1 区域政策体系261

7.1.2 总体思路264

7.2 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270

7.2.1 积极培育中西部区域性增长引擎,着重打造中西部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的向外转移,促进人口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多层面多渠道采取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270

7.2.2 构建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促进商品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消除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然障碍和制度障碍,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277

7.2.3 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找准区域功能定位,合理选择、培育和提升主导产业,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提高各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度,增强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281

7.2.4 明确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85

7.2.5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对禁止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援助,完善区域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区域援助和限制政策工具,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290

下篇专题研究301

8.地区比较优势评价研究301

8.1 地区比较优势研究概述301

8.1.1 地区比较优势的内涵302

8.1.2 比较优势理论述评303

8.1.3 国内外研究进展307

8.2 开放经济下地区比较优势理论模型313

8.2.1 地区比较优势动态分析框架313

8.2.2 D—S—S框架下的三区域基本模型318

8.2.3 地区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检验322

8.3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评价实证研究337

8.3.1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评价——基于产业地方化的视角337

8.3.2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演变——基于制造业的分析347

8.3.3 我国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变的机理分析——“超调”假说354

8.3.4 小结359

8.4 政策建议362

8.4.1 地区比较优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362

8.4.2 来自英国的经验和启示363

8.4.3 合理发挥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369

8.4.4 小结373

9.产业结构协调研究381

9.1 从支柱产业选择看地区分工382

9.1.1 现状——支柱产业选择382

9.1.2 产业选择原因——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分析384

9.2 从产业结构冲突看地区分工392

9.2.1 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状况392

9.2.2 区域间产业结构冲突状况395

9.3 从产业空间结构变动看区域间分工404

9.4 从地区贸易格局看区域间分工与协调406

9.5 从产业集群看地区分工408

9.6 结论、讨论和建议412

10.跨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机制研究417

10.1 跨区域资源开发背景下新型区际资源生态关系与利益分配格局417

10.1.1 区际资源生态关系变化418

10.1.2 区域利益分配格局变化420

10.2 跨区域调配资源的产权界定423

10.2.1 跨区域调配资源的产权形式423

10.2.2 交易前的制度环境425

10.2.3 交易中的叫价谈判428

10.2.4 交易后的补偿机制430

10.3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主导因素432

10.3.1 成本一收益432

10.3.2 政府—市场433

10.3.3 责任—权利434

10.4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435

10.4.1 利益补偿主体435

10.4.2 利益补偿标准436

10.4.3 利益补偿方式与途径436

10.5 跨区域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效应与政策建议438

10.5.1 不同利益补偿政策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438

10.5.2 跨区域资源调配利益补偿政策建议441

11.区域贸易联系与市场一体化研究446

11.1 我国区域贸易发展与空间格局分析447

11.1.1 我国区域贸易的发展态势447

11.1.2 我国区域贸易流向的空间格局452

11.2 区际贸易得益比较与地方政策分析468

11.2.1 消费效用得益比较468

11.2.2 地区生产得益470

11.2.3 地方政府的干预政策474

11.3 我国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490

11.3.1 市场一体化的内涵491

11.3.2 计量分析模型493

11.3.3 估计结果498

11.4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506

11.4.1 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507

11.4.2 政策建议508

12.区际基本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514

12.1 区际基本服务均等化研究背景与概念解析514

12.1.1 研究背景514

12.1.2 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解析519

1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521

12.1.4 世界金融危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524

12.2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在机理、水平与影响因素526

12.2.1 内在机理:包含两级政府的博弈模型526

12.2.2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析537

12.2.3 我国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551

12.3 基础教育省际均等化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555

12.3.1 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教育555

12.3.2 我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557

12.3.3 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影响因素564

12.3.4 实证分析568

12.4 完善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和运行机制573

12.4.1 法律制度的构建574

12.4.2 组织制度的构建575

12.4.3 资金保障机制的构建577

12.4.4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579

后记5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