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师诊疗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中医师诊疗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5103767.jpg)
- 沈元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盾出版社
- ISBN:97875082769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167MB
- 文件页数:737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手册;中医治疗法-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师诊疗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基本特点1
第一节 整体观念1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二、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2
第二节 辨证论治3
一、同病异治5
二、异病同治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节 阴阳学说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
第二节 五行学说1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第三章 藏象学说16
第一节 脏腑16
一、五脏16
(一)心16
(二)肺18
(三)脾20
(四)肝22
(五)肾25
二、六腑28
(一)胆28
(二)胃29
(三)小肠30
(四)大肠30
(五)膀胱31
(六)三焦31
三、奇恒之腑32
(一)脑32
(二)髓33
(三)骨33
(四)脉33
(五)胆33
(六)女子胞33
第二节 气、血、津液34
一、气34
(一)气的生成35
(二)气的运动35
(三)气的生理功能35
(四)气的分类36
二、血37
(一)血的生成38
(二)血的功能38
(三)血的运行38
三、津液39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9
(二)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41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43
第四章 经络4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44
一、经络的概念4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4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46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46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47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47
第三节 奇经八脉48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48
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功能49
第五章 病因病机50
第一节 病因50
一、六淫50
二、疫疠51
三、内伤52
四、致病病理产物52
第二节 病机53
一、正邪相争53
二、阴阳失调54
三、气机失常54
第六章 中医基本诊断方法55
第一节 望诊55
一、望神55
二、望色56
三、望舌57
四、望形态60
第二节 闻诊61
一、听声音61
二、嗅气味63
第三节 问诊63
一、主诉与主症64
二、症状与体征64
第四节 切诊65
一、以“六纲脉”为纲66
二、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67
第七章 辨证68
第一节 八纲辨证68
一、阴阳68
(一)阴证和阳证68
(二)阴虚与阳虚69
(三)亡阴和亡阳70
二、表里70
(一)表证70
(二)里证71
三、寒热72
(一)寒证72
(二)热证73
四、虚实73
(一)虚证73
(二)实证74
第二节 脏腑辨证7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75
(一)心气虚、心阳虚75
(二)心血虚、心阴虚76
(三)心火亢盛、小肠实热76
(四)心血瘀阻76
(五)痰火扰心77
(六)痰迷心窍77
(七)心火上炎7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77
(一)肺气虚78
(二)肺阴虚78
(三)风寒束肺78
(四)风热犯肺79
(五)痰热壅肺79
(六)痰浊阻肺79
(七)燥邪犯肺79
(八)大肠湿热80
(九)大肠寒湿80
(十)大肠津亏80
三、脾与胃病辨证81
(一)脾气虚、中气下陷81
(二)脾不统血81
(三)脾阳虚81
(四)寒湿困脾82
(五)脾胃湿热82
(六)胃寒证83
(七)胃热炽盛83
(八)食积胃脘83
(九)胃阴不足84
四、肝与胆病辨证84
(一)肝气郁结84
(二)肝火上炎84
(三)肝血虚85
(四)肝风内动85
(五)寒凝肝脉85
(六)肝胆湿热86
(七)胆郁痰扰8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86
(一)肾阴虚87
(二)肾阳虚87
(三)肾气不固87
(四)肾不纳气88
(五)膀胱湿热88
(六)膀胱虚88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89
一、气病辨证89
(一)气虚证89
(二)气陷证89
(三)气滞证90
(四)气逆证90
二、血病辨证90
(一)血虚证90
(二)血瘀证91
(三)血热证91
三、津液辨证91
(一)津液不足证92
(二)水液停聚证92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92
一、卫分证93
二、气分证93
(一)热扰胸膈证93
(二)热壅于肺证94
(三)热炽阳明(胃热亢盛)证94
(四)热结肠道证94
(五)热郁胆腑证94
(六)温热蕴蒸(脾胃湿热)证94
三、营分证95
(一)热伤营阴证95
(二)热入心包证95
四、血分证95
(一)血热妄行证96
(二)肝热动风证96
(三)阴虚风动证96
第八章 中药97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97
一、中药的性能97
(一)四气五味97
(二)升降浮沉99
二、中药的归经100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101
(一)配伍101
(二)禁忌101
(三)剂量103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104
一、解表药104
(一)辛温解表药104
(二)辛凉解表药105
二、清热药105
(一)清热泻火药106
(二)清热燥湿药106
(三)清热解毒药107
(四)清热凉血药108
(五)清虚热药108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09
(一)温化寒痰药109
(二)清化热痰药110
(三)止咳平喘药111
四、芳香化湿药111
五、消食药112
六、理气药113
七、止血药114
八、活血祛瘀药115
九、泻下药117
(一)攻下药117
(二)润下药118
(三)逐水药118
十、驱虫药119
十一、开窍药119
十二、温里药120
十三、平肝息风药121
十四、安神药122
十五、利水渗湿药123
(一)利水消肿药123
(二)利水通淋药123
(三)利湿退黄药124
十六、祛风湿药124
(一)祛风湿、止痹痛药124
(二)舒筋活络药125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125
十七、补虚药125
(一)补气药126
(二)补血药127
(三)补阴药127
(四)补阳药128
十八、收涩药129
(一)收敛止汗药130
(二)涩肠止泻药130
(三)涩精、缩尿、止带药130
十九、外用及其他药131
第九章 预防与治则133
第一节 治未病133
一、未病先防133
二、既病防变134
第二节 治则135
一、治病求本135
二、扶正祛邪137
三、调整阴阳137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38
第三节 调护139
一、顺应自然139
二、天人相应140
第十章 中医常见急症的处理147
第一节 外感高热症147
第二节 咳血、呕血150
第三节 胁痛151
第四节 中风152
第五节 心痛(心绞痛)154
第六节 厥脱156
第十一章 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58
第一节 感冒158
第二节 咳嗽170
第三节 肺痿179
第四节 肺痈182
第五节 哮病188
第六节 喘证198
第七节 肺胀211
第八节 肺痨217
第九节 痰饮222
第十节 盗汗231
第十一节 胸痹236
第十二节 不寐244
第十三节 郁证250
第十四节 癫病256
第十五节 痫病259
第十六节 胃脘痛265
第十七节 噎膈272
第十八节 呕吐277
第十九节 呃逆283
第二十节 泄泻289
第二十一节 腹痛295
第二十二节 胁痛301
第二十三节 黄疸307
第二十四节 积聚313
第二十五节 臌胀319
第二十六节 头痛326
第二十七节 眩晕334
第二十八节 痉病340
第二十九节 瘿病344
第三十节 淋证348
第三十一节 水肿355
第三十二节 癃闭362
第三十三节 消渴369
第三十四节 遗精374
第三十五节 痹病379
第三十六节 痿证385
第三十七节 虚劳390
第十二章 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401
第一节 月经先期401
第二节 月经后期410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419
第四节 月经量过多426
第五节 月经量过少432
第六节 经期延长439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444
第八节 痛经450
第九节 闭经458
第十节 崩漏464
第十一节 带下病472
第十三章 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480
第一节 感冒480
第二节 肺炎喘嗽484
第三节 泄泻491
第四节 疳证497
第五节 惊风503
第六节 口疮511
第七节 遗尿514
第八节 病毒性心肌炎517
第九节 汗证522
第十节 小儿暑温525
第十一节 水痘533
第十二节 痄腮536
第十四章 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540
第一节 筋伤540
第二节 脱臼564
第三节 骨折588
第四节 颜面部疔疮605
第五节 痈607
第六节 流注610
第七节 瘰疬614
第八节 肛门痔疾617
第九节 肛痈620
第十五章 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624
第一节 针眼624
第二节 漏睛626
第三节 漏睛疮628
第四节 天行赤眼630
第五节 花翳白陷633
第十六章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治疗636
第一节 脓耳636
第二节 鼻渊639
第三节 喉痹645
第四节 乳蛾651
第五节 喉痈656
第十七章 皮肤科疾病的中医治疗661
第一节 粉刺661
第二节 牛皮癣664
第三节 白疕667
第四节 瘾疹671
第五节 蛇窜疮675
第六节 湿疹678
第十八章 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罐疗法683
第一节 针灸疗法683
一、针法683
(一)针刺方法683
(二)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685
二、灸法688
三、常见疾病针灸治疗690
(一)配穴处方原则690
(二)针灸治疗常见病690
第二节 按摩推拿疗法694
一、按摩推拿作用机制694
二、按摩推拿主要部位或穴位695
三、身体各部位的按摩696
(一)手部按摩696
(二)脚部按摩697
(三)腹部按摩698
(四)头颈部按摩698
(五)耳部按摩699
四、按摩常用手法700
(一)一指禅推法700
(二)揉法701
(三)抹法701
(四)擦法701
(五)扫散法702
(六)摩法702
(七)拿法702
五、常见疾病的按摩疗法703
(一)颈椎病703
(二)落枕704
(三)慢性腰肌劳损705
(四)肩关节周围炎706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707
第三节 刮痧疗法709
(一)操作方法709
(二)适应范围709
(三)注意事项709
第四节 拔罐疗法710
(一)概念和特点710
(二)操作方法710
(三)作用和适应范围713
(四)注意事项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