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
  • 赵嫚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8407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语言学习和环境2

一、语言环境和语言学习2

二、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环境研究6

三、关于成功二语学习者/善学语言者的讨论10

第二节 研究构想和本书结构11

一、本书内容1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2

三、本书结构14

第二章 研究过程15

第一节 研究方法15

一、质性研究15

二、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16

三、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理由16

第二节 抽样和收集资料17

一、质性研究抽样17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17

三、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21

第三节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和成文方式24

一、分析资料24

二、建构理论和成文方式26

第四节 研究者的反思28

一、研究者个人因素及变化29

二、研究关系30

三、效度34

四、推广度36

五、伦理道德问题37

第三章 汉语环境中的语言输入与互动39

第一节 社会语境中的汉语习得39

一、留学生对于社会语言环境的认识39

二、留学生的社会习得情况及分析41

三、讨论50

第二节 课堂语境中的汉语学习51

一、汉语环境中的课堂学习51

二、中外汉语课堂对比52

三、留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55

四、理想的汉语教师61

五、讨论65

第三节 第二课堂中的汉语学习67

一、第二课堂67

二、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68

三、小结73

第四节 可理解输入环境73

一、可理解输入环境的提出73

二、留学生和汉语环境互动情况75

三、可理解输入环境的特征76

四、小结81

第四章 汉语环境中的人际交往82

第一节 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语言学习83

一、人际交往概况84

二、留学生和研究者的交往情况88

第二节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分析95

一、住宿环境因素分析95

二、个人主观因素分析97

三、讨论101

第三节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汉语学习103

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103

二、二语环境中的语言学习105

三、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汉语学习107

四、小结113

第五章 汉语环境中的身份认同114

第一节 二语习得身份认同研究综述115

一、身份认同主要分类框架115

二、二语习得认同相关研究116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来华留学生的比较119

四、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22

第二节 亚裔美国学习者身份认同发展124

一、主体身份意识和维护124

二、群体身份127

三、人际身份129

四、讨论132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个人身份认同发展133

一、动机强烈、策略周全的学习者135

二、理性反思、合理调整的学习者138

三、充满自信、知足常乐的学习者146

第六章 汉语学习共同体构建探索148

第一节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149

一、关于共同体149

二、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150

三、汉语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151

第二节 汉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2

一、汉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152

二、汉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155

第三节 汉语学习共同体构建设想157

一、共同体的目标是认知和身份发展157

二、共同体中的学习以协商互动为主157

三、共同体的拓展和延续158

四、共同体中的教师身份159

第四节“初级汉语口语”学习共同体159

一、课程组织规范160

二、身份认同建构162

三、课堂互动协商166

四、共同体的拓展和延续171

五、共同体中的教师身份175

六、教学效果178

参考文献181

附录191

后记1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