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市场监管的法治逻辑与制度机理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背景的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市场监管的法治逻辑与制度机理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背景的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0447210.jpg)
- 王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147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市场监管-法规-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市场监管的法治逻辑与制度机理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背景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市场监管法治理念的阐释1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私法秩序2
一、市场经济下构建私法秩序的基本逻辑3
(一)自我责任3
(二)私法自治5
(三)社会信任7
二、公有制之下的市场经济:私法秩序的构建10
(一)对公权力的有效约束10
(二)国企运行符合市场经济法治规律12
第二节 市场监管的法律基础:社会整体利益13
一、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法律的可为与不可为14
二、社会整体利益的若干界定16
(一)政府介入市场的目标:经济性目标VS.社会性目标16
(二)社会整体利益界定的若干情形18
三、社会性监管21
(一)安全21
(二)健康22
(三)消费者保护24
(四)环境保护24
第三节 市场监管应遵循的法治精神26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26
(一)保护产权26
(二)鼓励交易27
(三)规制竞争27
(四)有效调控28
(五)提供公共物品28
二、市场监管的形式法治要求:法制完备28
(一)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28
(二)商事制度改革与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变迁33
三、市场监管的实质法治要求:有效监管34
四、对“法无授权不可为”观念的反思35
第二章 市场监管与社会共治39
第一节 监管型国家与监管现代化40
一、监管型国家的重塑40
(一)现代监管型国家的兴起40
(二)现代监管型国家的重塑43
(三)中国语境下的监管型国家45
二、监管型国家与有效监管46
(一)监管目标的公共性47
(二)监管方式多元化47
(三)监管的透明度与问责50
(四)监管主体的多元化51
第二节 社会共治52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共治52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52
(二)现代市场监管体系与社会共治54
二、有效监管视阈下的社会控制体系56
三、第一方控制:以自律为基础的控制59
四、第二方控制:以合意为基础的控制61
五、第三方控制:以外力为基础的控制63
(一)行业自律63
(二)社会监督64
(三)政府监管65
第三章 市场准入机制67
第一节 寻求平等对待的企业立法68
一、企业“身份”立法:非平等对待的法律根源68
二、确立以平等为基础的企业立法模式73
(一)一般性企业立法74
(二)特殊企业立法76
第二节 竞争性市场准入81
一、竞争性市场准入中的公私关系81
(一)行政许可:以全面禁止为前提的严厉管制81
(二)行政确认:以商事登记为基础的低强度监管85
二、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的分离86
(一)证、照关系的变迁与市场准入86
(二)“先照后证”的法律逻辑88
(三)“先照后证”与市场监管的变革90
三、“不再审批”模式:市场监管体制的深刻变革92
(一)管制国家的一个外在表现:过多的前置审批92
(二)“不再审批”模式:一项起源于地方的创新92
第三节 特殊市场准入97
一、我国特殊市场准入改革与法治97
(一)我国的特殊市场准入改革97
(二)特殊市场准入的法治化98
二、特殊市场准入的基本方式100
(一)行政许可101
(二)特定事项的批准101
(三)登记101
(四)标准规制101
(五)职业资格许可102
(六)其他方式102
三、负面清单的制度价值102
(一)负面清单制度是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一种有效机制103
(二)负面清单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载体103
(三)负面清单是营造私法秩序的重要载体104
第四节 专门职业的市场准入105
一、专业人员的特征106
(一)关于专业人员的理论106
(二)专业人员的基本特征107
二、专业服务机构110
三、专门职业的监管111
(一)域外的基本经验111
(二)我国对专门职业的监管定位113
第四章 信息与信用监管——以企业为中心的考察114
第一节 企业信息公开与市场监管115
一、信息公开是市场监管的重要基础115
(一)信息与信息不对称115
(二)信息公开与市场监管117
二、企业信息公开: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120
(一)信息公开机制是实现自我责任的基础120
(二)信息公开是社会共治的基础121
(三)信息公开是国家治理的基础122
三、企业信息公开的多层次机制123
(一)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披露123
(二)面向社会的信息公开125
四、企业信息公开的运用与展开——对若干立法例的分析126
(一)金融交易合同126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129
(三)商业广告129
(四)食品安全131
(五)环境保护134
(六)特殊的非上市公司134
(七)其他信息公示机制136
第二节 企业信用机制与市场监管136
一、信用与现代市场经济136
(一)个体层面:信用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事信用139
(二)社会层面:信用是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140
(三)国家层面:信用是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141
(四)小结142
二、信用的三个解释维度143
(一)信用建设的历史维度:从伦理、宗教到法治144
(二)信用建设的现实维度:市场、社会及现代国家治理146
(三)信用建设的中国实践:理念、制度与社会自觉148
三、信用监管的制度基础149
(一)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149
(二)信用的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150
(三)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152
第三节 我国企业信息公示与信用机制——以商事登记信息公示为视角的观察152
一、我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信用机制的立法框架153
(一)《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主要内容153
(二)我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157
二、企业信息公示与信用机制的基本逻辑158
三、企业信息公示及信用机制的国情特色159
(一)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建设的历史背景不同160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信息公示的路径不同161
(三)信用约束机制不同164
(四)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同166
四、信用监管的法治之路:公私关系的平衡与考量167
(一)强化企业的信息公示义务和责任168
(二)准确界定政府在企业信息公示中的责任169
(三)构建多元化的信用监管与监督机制173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174
第五章 安全监管175
第一节 安全监管的法理分析176
一、安全是实现人类幸福的基础176
二、安全:政府责任与社会共治178
(一)政府维护安全的责任178
(二)安全的社会共治182
三、安全监管的法理逻辑184
(一)安全监管旨在维护自由与人权184
(二)安全监管旨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186
(三)安全监管以风险预防为核心187
第二节 质量、标准与安全监管——以消费者保护为背景的分析188
一、我国质量监管有效性不足之评析188
(一)企业主体责任虚置189
(二)政府质量监管有效性不足189
(三)社会监督薄弱190
二、《消费品安全法》:理念与制度构建190
(一)制定《消费品安全法》的背景与价值190
(二)对《消费品安全法》几个立法重点的分析195
三、强制性安全标准200
(一)强制性安全标准应实行较为严格的法治201
(二)强制性安全标准以安全为最高目标203
四、质量领域的自治与共治204
(一)质量自治204
(二)质量共治的机制创新——面向社会的声明与承诺机制205
第三节 安全监管的其他重要领域207
一、安全生产监管208
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08
三、生态安全监管210
四、经济金融安全监管211
第六章 价格监管216
第一节 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与监管217
一、价格领域的公私关系与法律调整218
(一)价格领域的私法自治218
(二)价格领域的政府监管220
二、价格监管的法律基础222
(一)价格信息公示222
(二)反价格欺诈224
(三)反价格垄断228
第二节 政府价格行为与监管230
一、公用事业的价格监管231
(一)价格监管:公用事业监管的核心内容232
(二)公用事业的价格控制233
二、政府价格垄断行为的规制238
(一)反垄断法规制238
(二)以抽象行政行为实施垄断的规制240
(三)公平竞争审查机制243
第七章 公私融合与市场监管245
第一节 国有企业与市场监管245
一、国企改革与市场监管246
二、预算监督:实行人民对国企的“所有者控制”247
三、资本监管:构建政资职能分开的监管体系248
四、竞争中性:商业类国企的基本定位250
第二节 PPP模式与市场监管252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监管252
二、PPP模式与竞争监管255
三、PPP模式与合同监管256
四、PPP模式与权力约束258
(一)分权制衡机制259
(二)预算约束机制259
(三)社会监督机制259
五、PPP模式与社会协同260
六、余论260
主要参考文献262
后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