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0463023.jpg)
- 李德仁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920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绘画的系统与本质1
第一节 绘画学基本概念1
一、什么是绘画学1
二、绘画及艺术的定义2
三、文化的诠释5
第二节 世界美术三大系8
一、理性主义美术——西方传统再现美术9
二、非理性主义美术——西方现代派表现美术11
三、理性与非理性合一的美术——中国画及东方美术15
第三节 东方绘画的本质特征18
一、艺术本体的两仪一元性18
二、主体表现与客体再现的统一20
三、具象与抽象的化一23
四、有法与无法的合一27
第四节 东方绘画的艺术认识论特征30
一、艺术认识论的三个系统30
二、中国画的认识论方法32
三、内外合一认识论与理性非理性思维35
四、超前性认识方法36
五、认识活动的对应合一性38
第二章 绘画四纲与形式构成41
第一节 绘画表达因素之四纲41
一、自然形象表达因素41
二、笔法表达因素44
三、形体抽象表达因素47
四、色调抽象表达因素50
第二节 四纲之分合与东西绘画的分野53
一、西方哲学逻辑思维导致四纲分离53
二、东方哲学道论思维导致四纲合一56
三、中国画家对四纲合一的实践58
第三节 四纲统一探索的理性途径与非理性途径61
一、合与分的两仪一体性61
二、理性的探索62
三、非理性的探索与超理性境界63
第四节 中国画的化境66
一、化之哲学内涵66
二、四纲的高度化一68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化一70
第三章 绘画的创作72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三要素72
一、内容、形式与三要素72
二、画意的内涵与创造74
三、画法的内涵与创造75
四、画体的内涵与创造77
第二节 绘画创作的分科78
一、绘画分科的方法和意义78
二、中国画分科的门类82
三、画家对画科的选择与开拓83
第三节 绘画创作的过程85
一、画意的产生与体现85
二、画法与制作87
第四节 工具材料的采用与改进92
一、工具材料中的哲学92
二、东方绘画的工具材料95
三、工具材料的改进96
第四章 绘画饰形学简论98
第一节 饰形与饰形学98
一、饰形——绘画中的“修辞”98
二、饰形的基本原理99
三、东方绘画是饰形学的海洋101
四、饰形的哲学基础与美学意义103
第二节 饰形格(传义类)105
一、铺陈——以曲105
二、借景——以直106
三、拟人——不拟106
四、比喻——不比107
五、托物——即离107
六、类情——非类108
七、象征——非象108
八、双关——非关108
九、引兴——离物109
十、讽喻——非喻110
第三节 饰形格(结构类)110
十一、概括——求多110
十二、提炼——求繁111
十三、增益——以减112
十四、减损——以增112
十五、裁接——非接113
十六、衬托——非托113
十七、错位——以正114
十八、拼合——以分114
十九、省略——求丰115
二十、模糊——求显116
第四节 饰形格(操作类)117
二十一、潜藏——以露117
二十二、化实——以虚117
二十三、化虚——以实117
二十四、遗缺——非缺118
二十五、连缀——非连119
二十六、赋象——非赋120
二十七、夸张——以隐120
二十八、移形——非形121
二十九、抽象——还原122
三十、超象——归质122
第五节 饰形格的运用与研究124
一、饰形格的运用与画家风格124
二、饰形与四纲的关系125
三、饰形学的探索研究方法125
第五章 绘画艺术两极思维法128
第一节 两极思维的特征128
一、中国画发展中哲学思维的影响128
二、东方哲学与两极思维130
三、宇宙本体的两极性与思维的两极性133
第二节 绘画中两极思维的运用136
一、关于绘画的本质136
二、关于造型138
三、关于达意140
四、关于趣味142
五、关于用笔143
六、关于传统145
第三节 两极思维在创造探索中的应用149
一、即正求反,两极扩展,扩展合一149
二、众论求同,即同求反,同反合一149
三、外合济内,内合济外,内外合一150
四、两极含单,单极推两,单两合一151
五、知与行合,行与知离,离合一体151
六、理以化气,气以化理,理气化一152
第六章 东方之道与审美156
第一节 美学与思维156
一、美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156
二、美学就是变美为真158
三、变美为真的关键是思维159
四、东方思维与东方美学理论160
第二节 宇宙本体与美的本质163
一、宇宙本体之道与思维163
二、美与丑的对应一体性166
三、审美本体之道与生原168
四、美的本质169
五、审美场与宇宙场172
第三节 审美创造174
一、审美创造与绘画的时空性174
二、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176
三、审美创造的极境178
第四节 美学公式179
一、西方美学家对美学公式的探讨179
二、新的四条基本公式181
三、从美学公式看世界三系美术的异同182
第五节 艺术审美品评186
一、审美品评与真善美186
二、艺术之价值判断的方法187
三、东方美术品评的四大类型189
四、关于审美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192
第七章 东方绘画教学法195
第一节 艺术教学法与艺术派系195
一、艺术教学法对派系的从属性及反作用195
二、提高东方美术教学法水准是振兴东方美术的关键198
三、东西方美术教学法的联系200
第二节 东方绘画传统教学法之两大派202
一、教派教学法202
二、悟派教学法204
第三节 两派教学法之比较206
一、先艺后道与先道后艺207
二、以理化气与以气化理208
三、由外合内与由内合外209
第四节 现代教学中的教悟结合210
一、理性素养与非理性素养的普遍意义210
二、教中之悟与悟中之教211
三、几点教学法探索213
第五节 绘画教学开合法215
一、开合法的哲学渊薮215
二、开合法的基本模式与要旨219
三、开合法的具体运用223
第六节 教学答问笔记例选227
一、上篇227
二、下篇235
彩版一 世界绘画的三个系统242
元代永乐宫壁画《朝元图》部分242
普桑《台阶上的圣家族》243
毕加索《阿维农少女》243
彩版二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形式构成比较244
八大山人《山水》244
P.古斯顿《绘画》245
P.B.鲁本斯《风景》245
G.布拉克《房屋与树》245
J.波洛克《秋天的节奏》245
附图246
1.战国《人物御龙帛画》246
2.汉·画像碑(拓片)《宴乐舞伎》247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局部248
4-1.东晋·模印砖画像(拓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之一249
4-2.东晋·模印砖画像(拓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之二250
5.唐·敦煌壁画局部《维摩诘像》251
6.唐·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局部252
7.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53
8.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254
9.五代·董源《夏山图卷》局部255
10.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256
11.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局部257
12.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258
1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259
14.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卷》局部260
15.宋人《折槛图》局部261
16.南宋·马远《吕岩像轴》局部262
17.南宋·梁楷《泼墨仙人》263
18.南宋·夏珪《溪山清远图卷》局部264
19.南宋·范安仁《鱼藻图》局部265
20.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266
21.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267
22.元·王蒙《溪山高逸图》268
23.元·王冕《墨梅卷》269
24.明·徐渭《葡萄图》270
25.清·八大山人《梅花图》271
26.清·石涛《泼墨山水卷》局部272
27.清·黄慎《移情图》273
28.清·郑燮《兰花图》274
29.清·袁耀《蓬莱仙境图》275
30.清·任伯年《三星图》276
31.现代·齐白石《荷花影》277
32.现代·黄宾虹《灵岩》278
33.现代·徐悲鸿《群马》279
34.现代·张大千《黄山文笔峰》280
35.日本·室町时代·雪舟《四景山水·春景》281
36.日本·安圭桃山时代·长谷川等伯《枯木猿猴图》282
37.日本·江户时代·葛饰北斋《二美人图》283
38.朝鲜·李朝·金斗梁《月夜山水图》284
39.朝鲜·李朝·申润福《剑舞图》285
著者作品选286
1.盗仙草图1983年286
2.落叶新诗1985年287
4.碧溪秋泛1989年288
3.秋涧鸣玉1989年288
5.临流读易图1989年289
6.写唐人诗意1989年290
7.江山诗梦1989年291
8.烟溪眠月图1989年292
9.云霁天末之图1990年293
附录294
中国画理论系统的新探索——李德仁《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评介&赵力忠294
东方绘画美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李德仁《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述评&詹杭伦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