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乡愁”原型 中国人居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义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9927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居住环境-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乡愁”原型 中国人居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居理论研究述评1
第一节 中国人居理论包含着科学成分3
一、西方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3
(一)西方研究的三个阶段3
(二)相关人物和观点介绍3
1.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1960年推出的《都市意象》3
2.瑞典学者戈兰·艾吉莫1968年推出的《论中国东南的堪舆》4
3.美国学者巴鲁克·博可斯1968年发现风水节约土地4
4.美国人类学者尤金·安得森1973年出版的《相宅:理想与生态》4
5.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的《中国堪舆的人类学分析》4
6.美国著名科技史家内森·席文的《东亚的科学与技术》4
7.澳大利亚地理学者史蒂芬·斯肯尔的《堪舆的大地生活手册》4
8.美国地理学者莎拉·罗斯巴赫的《图宅——地理位置选择与布局艺术》5
9.美国生态建筑学者托德夫妇的《生态设计基础》5
10.认为中国人居理论代表着“另一个哲学范式”5
11.“中国文脉”说5
12.中国人居理论追求“天人合一”说5
13.兼议“阳宅”和“阴宅”5
14.中国人居理论与中医医理“哲学同构”说6
(三)实施“堪舆学”教育6
二、日本、韩国等国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6
(一)韩裔尹弘基教授的堪舆研究6
(二)日本7
三、国内目前研究现状述评7
(一)“王其亨课题组”的研究7
(二)台湾学界8
(三)国内建筑-景观-规划学界8
1.俞孔坚8
2.吴良镛9
3.王贵祥9
4.台湾学者潘朝阳9
(四)大陆哲学界10
第二节 借鉴钱学森、吴良镛的相关思路12
一、目前中国人居理论研究主流:“意匠说”和“美学说”12
(一)“意匠说”12
1.要对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原理进行探索12
2.只从审美角度肯定中国古建筑原理13
3.中国人居理论只是一种与艺术相连的象征主义13
(二)“美学说”15
1.“美学说”简况15
2.应重视李泽厚和刘长林的研究结论15
二、关于梁思成等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评价16
(一)吴良镛的回顾16
(二)曹汛的批评17
(三)日本著名建筑学家矶崎新的评论17
(四)王贵祥的深思17
(五)梁思成的弟子王世仁论堪舆18
三、西方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深化的新态势18
(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发挥中国堪舆19
(二)阿诺德·伯林特接近中国“天人合一”19
四、吴良镛的人居科学的指导意义19
(一)力求形成人居科学的“中国学派”19
(二)中西方人居科学完全不同19
(三)“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20
(四)摆脱“欧洲中心论”20
(五)重视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范式”的研究21
1.从认识论和构成要素两方面界定和研究“范式”21
2.注意借鉴现代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者的成果21
(六)倡言“原型说”22
(七)在人居科学研究中引进钱学森系统科学22
(八)借鉴发展中国家人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22
五、钱学森的相关启示23
(一)提出“建筑科学”建设的一系列问题23
1.号召寻找“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23
2.补救国内忽视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和“真正的建筑学”之弊24
3.发展我国独有而体现“诗意栖居”理念的园林学24
4.深入于建筑科学和现代数字科技发展的交叉地带24
5.郑重提出“山水城市”理论25
(二)用所创现代系统科学研究中医、气功等的启示26
1.对“人体巨系统效应”思路的移植26
2.对“人体巨系统效应”实验结果的接受27
(三)提出构建“数量地理学”的启示27
六、中国目前研究的“游击型”队伍应转型28
第三节 李约瑟研究中国人居科学的经验和教训31
一、研究中持“广义科学观”31
(一)对中国儒、道两家的独特评析33
1.对儒家的评析33
2.对道家的评析33
(二)对“五行学说”科学内涵的揭示34
(三)对中国“阴阳学说”科学内涵的通俗说明35
(四)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36
1.对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的睿智界定36
2.以世界现代科技发展大趋势审评“关联式思维方式”37
3.具体揭示“关联式思维”的特征38
4.批评对“关联式思维”的误解和相关省悟39
5.揭示中国科技哲学史最主要的三个节点40
6.指出中国“关联式思维”的缺点42
二、《中国科学技术史》视中国人居理论仅为“美学”的偏颇42
(一)对中国人居哲学和人居科学原理的否定43
(二)偏重于对中国人居技术原理和工程技术的把握44
(三)认为中国人居理论著作贫乏45
(四)仍限于对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思考45
三、中国科技哲学“巨人”何成中国人居科学研究“矮人”?46
(一)内心深处潜藏着“‘西方科技至高性’情结”46
(二)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为否定《周易》哲学埋下伏笔47
1.《周易》作为“原始社会理性”未可全否48
2.《周易》并非全是虚假的“存案系统”48
3.“丹青难写‘象情怀’”49
4.《周易》并非虚构的象征体系49
5.肯定朱熹有机哲学与否定《周易》不兼容49
(三)《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朱熹代表的宋明理学存有误会50
(四)《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中国人居哲学史轮廓尚未厘清51
(五)《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在“美”与“真”哲学关系上的迷惘52
第二章 中国人居理论“范式”的现代呈现57
第一节 “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59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60
(一)中国哲学即“天人合一”哲学60
1.熊十力的认同61
2.李约瑟的认同61
3.张岱年、罗国杰的发挥61
(二)国内学界关于“天人合一”逻辑结构的研究62
1.关于中国哲学一般范畴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62
2.对“气”范畴研究的深化62
二、“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63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表现于人居理论的“三层结构”63
(二)“气”范式即“天人感应论”的化身63
1.孟子“居移气”论63
2.庄子“‘内气’‘外气’天人感应论”64
3.董仲舒“元气”论64
4.张载“气本论”64
5.二程论“气”65
6.《礼记·礼运》说“人”65
7.《周易·文言传》“大人”说65
(三)目前中国学界的新理解和科学实验65
1.刘长林新解“气”范畴65
2.钱学森促动的气功“外气”检验66
三、否定“气论”及“气”范式的思路并不可取66
(一)中国哲学不是“天人合一”吗?67
(二)如何把握和评价“气论”?67
第二节 董仲舒和“天人感应论”的现代确立70
一、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力倡和论证再酌70
(一)远古“医居一体”和“天人感应”70
1.“医居一体”:中西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的重大区别71
2.“天人感应论”源自周公和盛行于董仲舒新论71
(二)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和“气”范畴的深化72
(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论证并不成功72
(四)董仲舒的论证还包含着迷信因素73
(五)思考董仲舒的思想要相对剥离其论点和论据73
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若干相关前沿简说74
(一)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及当代中国“量子大爆炸”74
(二)现代宇宙学寻找“暗能量”“暗物质”等略述75
(三)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研究上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启示76
三、现代中外学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评价回视77
(一)侯外庐先生等著《中国思想通史》77
(二)海外港台华裔学者对当年否定董仲舒观点的再否定77
(三)国内学者的反思78
1.金春峰的“非神论”78
2.葛兆光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再评判79
四、钱学森、李泽厚论证“天人感应论”及钱学森、李泽厚和潘雨廷合论79
(一)钱学森从科学性上论证“天人感应论”79
1.以所创“开放性超巨复杂系统理论”论证79
2.以“量子认识论”论证81
3.通过宇宙学“人择原理”论证81
(二)李泽厚从现代哲学层面再论“天人感应论”82
1.2 0世纪末《秦汉思想简议》82
2.近年83
3.从“孔颜乐处”境界确立“天人感应论”83
(三)潘雨廷从宗教哲学层面回应“天人感应论”85
1.支持钱学森研究“人天观”并提出超四维“人天观”86
2.提出新异“时空观”87
3.从其宗教哲学论述中国人居理论87
(四)钱学森、李泽厚和潘雨廷“天人感应论”合论88
1.时空观比较88
2.哲学观比较89
3.科学观比较89
4.对中国思想和哲学评价的比较91
第三节 钱学森重申“量子认识论”96
一、钱学森的“人天观”96
二、钱学森用“量子认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9
三、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合理性的反复说明和宣传100
(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曾长期批判“量子认识论”100
(二)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的反复说明和宣传101
1.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传播中的教训101
2.与持异议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102
3.反复宣传102
4.揭发部分“左”的积习的机械唯物论本质102
(三)“量子认识论”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奠基作用103
四、“实践认识论”与“量子认识论”互补104
(一)认识中的“宏观-微观”悖论104
(二)“宏观-微观”悖论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科学性105
第三章 从钱学森的“人体功能态”到“人居功能态”107
第一节 钱学森创建人体科学简说109
一、开创人体科学研究的缘起109
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可借用人体科学研究成果110
(一)中医医理与中国人居理论“同构”110
(二)中国古代中医师常兼职进行民间人居实践和理论著述111
第二节 现代相关科学前沿若干推进回眸114
一、“爱-哥之争”简说114
(一)“测不准关系”呈现114
1.哥本哈根学派从“测不准现象”导出“量子认识论”115
2.玻尔通过“互补原理”把“量子认识论”表达为哲学115
3.爱因斯坦坚持哲学唯物主义116
(二)世界存在“隐秩序”吗?116
1.鲍姆“隐变量”理论坚持唯物论兼容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双方117
2.鲍姆“隐秩序”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117
3.鲍姆理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及其“转世灵童”的降生118
二、现代系统科学在现代科学各学科中的萌芽118
(一)一般系统论118
(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118
(三)哈肯的“协同学”119
(四)艾根的“超循环理论”120
(五)斯佩里的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呼应艾根理论120
1.人脑非线性“突变”功能即意识121
2.意识的某种决定作用121
3.强调“整体功能‘突现’”中人脑对客体的改造121
4.意识控制着脑及身体各种过程122
(六)宇宙学家霍金继续与“爱-哥之争”双方对话122
三、钱学森对相关学科成果的取舍与综合124
(一)以五层次人天观部分超越爱-哥之争双方124
(二)鸟瞰现代科学各学科进展125
1.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25
2.重评控制论125
3.关于耗散结构理论125
4.关于协同学126
5.关于“超循环理论”126
6.对斯佩里的称赞126
(三)追求对传统自然科学难及的生命和人的精神状态的理解127
第三节 钱学森初步搭建现代系统科学框架130
一、国外最新成果无法面对中国的要求130
(一)无法面对中国“三大谜题”130
1.中医“经络之谜”130
2.中国“气功之谜”130
3.中国“人体潜能”之谜130
(二)钱学森对既有自然科学“范式”的突破131
(三)钱学森初步搭建“现代社会系统科学”131
1.中国较早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131
2.对国外最新成果也难以解决中国建设实际问题的察觉131
二、对搭建“现代社会系统科学”及其工程技术体系的追求132
(一)中国创建社会系统工程的著名案例132
(二)初步形成“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133
1.创建作为理论体系的“大成智慧学”134
2.创建作为工程技术体系的“大成智慧工程”134
3.实践模式:“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135
4.“总体设计部”管理体制135
(三)初步搭建现代系统科学“原型”的若干特点136
1.它首先是科学“范式”突破的结果136
2.科研中的“二愣子精神”应当发扬137
3.对“度”的重视和反思137
4.力求尽可能含纳现代科学前沿的所有成果138
5.辩证处理“混沌”和“有序”的关系138
6.冷静面对电子计算机固有的“形式化”局限139
7.对搭建现代系统科学的学术目标始终要清醒139
8.关于也应吸纳“减熵学派”成果的设计139
9.对国人目前尚难完全接受的估计139
三、致力于微观“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140
(一)微观研究可以借鉴“社会巨系统”研究的既有成果140
(二)微观研究不能完全套用“社会巨系统”研究的既有成果141
第四节 钱学森在研究中对中国哲学优势的省察143
一、当代科学发展大趋势对中国哲学优势的印证143
(一)玻尔的印证143
(二)李约瑟及其后继者的印证144
(三)西方学者对“玻尔图式”的另一种理解145
(四)普里高津的印证146
(五)心理学家荣格的印证146
(六)“后现代主义”科学观146
1.“多元科学观”147
2.“民族科学论”147
3.科学的“社会建构论”147
二、若干华裔学者比较中西科技哲学148
(一)张光直148
(二)许倬云149
(三)李泽厚149
(四)金观涛150
(五)翁文灏著《预测学基础》151
三、国内争论是否存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151
(一)刘长林力主张存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151
(二)蔡仲不认同“民族科学”说153
1.在第三世界产生出对传统的盲目崇拜154
2.科学具有世界性154
3.西方“后殖民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权威”154
4.科学不涉民族文化154
(三)结语155
四、钱学森的省察155
(一)中西方科学哲学整体上不同155
1.从“电脑”设置语言问题省察中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155
2.从中西医巨大差异省察两种科学哲学的巨大差异156
3.从哲学史角度思考中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156
4.对中国哲学“阴阳”“五行”范畴的理解和发挥156
(二)对中国“易理”的改造和发展157
(三)吸取并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民族科学观”157
第五节 钱学森的启示161
一、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可移植于中国人居理论研究161
(一)人体科学是现代系统科学研究中医等的结晶162
1.钱学森对中医的总体看法162
2.人体科学的方法是“综合集成”中西方文化163
(二)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可移植于中国人居理论研究170
二、从钱学森的“人体功能态”到“人居功能态”170
(一)钱学森的“人体功能态”假定171
1.用系统科学研究人体的“方法论出发点”171
2.确认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71
3.人体科学重点研究“人体功能态”172
4.人体科学尤其注重“人体功能态”的结构层次性和不可预测性173
(二)钱学森论证意识实际是一种“人体功能态”174
1.获诺贝尔奖的斯佩里脑研究的经验教训174
2.生命科学的依据175
3.坚持唯物史观认识论175
4.明确提出基于人脑结构-功能层次不同的三种“思维类型”176
(三)钱学森论证经络和气功也都是“人体功能态”176
1.经络176
2.气功178
(四)首提“人体功能态”假设179
1.打招呼“不急于找出什么机理机制”179
2.用现代系统科学初步描绘出“精神现象学”研究路线图180
3.科学研究“范式”完全中国化181
4.站在现代科技发展最前沿182
5.使中国“范式”与马克思主义融合182
6.在百家争鸣中完善和进步182
7.对其巨大价值有待深入认识183
(五)“人居功能态”假设及其研究瞻望184
1.“高楼病”警示世人184
2.“人居功能态”假设的确立185
3.孟子“居移气”新解188
附录 国内外关于中医“经络现象”研究的新进展193
第四章 关中和西安人居理论史初探195
第一节 史前源头197
一、考古学等揭示史前“亚美巫教底层”197
二、史前“‘亚美巫教’底层”意识形态的特点198
(一)八大特征199
1.魔术的宇宙199
2.三层世界199
3.人类与动物平等199
4.人类与动物互相“转型”199
5.“万物有灵”199
6.人类和动物的灵魂在骨骼里199
7.“灵魂独立论”200
8.灵魂的迷幻200
(二)张光直转述之际的见解200
1.八大特征全部适用于古代中国研究200
2.巫教(或萨满教)在中国史前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200
3.“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是中国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共同祖先201
三、史前巫教是中国人居理念的源头201
(一)四方神和动物神与中国人居理论模式扣合202
(二)“万物有灵”与中国人居理论推崇“生气”扣合205
四、对“巫教即中国人居理论源头”的几点推论206
(一)关中黄帝族文化特质初窥206
1.西安杨官寨遗址少玉对应着黄帝的宗教改革208
2.杨官寨遗址“花图腾”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211
3.“花玉之争”:黄帝与蚩尤战争新解214
(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也要关注史前巫教研究214
(三)中国人居理论研究要十分重视“周公型模”214
第二节 从逻辑学和人类学看中国最早人居理论源自关中219
一、文献对周人“相土”的记载219
(一)《诗经·公刘》220
1.创建“相土”术的主体是周人220
2.“相土”术最早诞生于陇东和关中西府221
3.“相土”术诞生于早周221
(二)《尚书》中的“相宅”221
(三)《周礼》载“‘相土’模式”含有环保内容222
二、国外关于“相土”源自黄土高原的逻辑证明222
(一)“‘相土’模式”产生发展的价值观三前提222
1.某个地点比其他地点更有利于建造住宅222
2.按照“‘相土’模式”选择“吉祥地点”223
3.选出“吉祥地点”可带来吉祥223
(二)“‘相土’模式”的三条人居原则223
1.对地貌的要求223
2.对临水的特别要求223
3.对朝向南方的要求223
(三)对“‘相土’模式”起源的逻辑推理224
1.它由中国“西北人”创设224
2.当时可满足“藏风”原则者只有周族224
3.“‘相土’模式”最早诞生于寻找理想的窑洞选址225
三、国内关于“‘相土’模式”源自关中的人类学证明226
(一)关于“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226
(二)关于“中国农耕文化的盆地经验”227
四、周人“‘相土’模式”学科性质试析227
(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古典景观学原理及其哲学-美学理论体系228
(二)作为中国最早的古典建筑学和规划学原理及其哲学-美学体系229
(三)作为中国古典生态学“原型”229
(四)作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230
(五)“‘相土’模式”开创的中国人居形式作为中国人居民俗230
第三节 “周”字最初即“‘相土’图式”232
一、从中国“‘巫史传统’理性化”审视人居史232
(一)张光直关于中国史前及文明初期巫教作用重要性的判定232
(二)李泽厚“‘巫史传统’理性化说”及周公的重要性233
(三)“相土”巫术理性化235
二、若干预备知识235
(一)应思考作为“‘相土’思想史事件”的“周”字235
(二)“相土”图式化延续的合理性及其“巫味”源自236
1.周人“感性”向“理性”的积淀及其形式化237
2.周人从实用理性之“真”再向实用感性之“美”的升华238
3.“‘相土’图式”的“巫味”再析238
(三)周族以“‘相土’图式”取名的主事者应即周公240
1.中国文明初创时文字创设-使用权集中于王室240
2.以“‘相土’图式”为族名的决策者应是周公240
三、中国“相土”发明权仅属周人246
(一)殷人迁都只占卜而无“相宅”程序247
(二)周人“相土”程序化和体制化及“图式”的出现247
(三)《诗经》对“‘相土’图式”的生动记述248
1.《公刘》248
2.《绵》249
3.从周人“‘相土’图式”的成熟看“相土”体制化251
四、周原“王宫”遗址对“‘相土’图式”的印证253
(一)许倬云的分析253
(二)张洲的分析254
五、作为“‘相土’图式”的“周”字的诞生255
(一)商周“周”字字义及其历史简描255
1.殷墟甲骨文“周”字字义255
2.姬姓周人使用甲骨文“周”字略况256
(二)周原原住民妘姓族徽及其性质257
1.当时的姓氏制度及“族徽”使用简介257
2.周原原住民妘姓周族族徽及其性质功能258
(三)姬姓周人依妘姓族徽新创带“口”符“周”字260
1.姬姓周人进入周原后建成“周邑”261
2.从“周邑”的建成理解带“口”符“周”字的形成261
3.带“口”符“周”字的定型应是周公亲为264
(四)妘姓归顺姬姓周人后其族徽在西周依然使用265
六、加“口”符“周”字是当时的“‘相土’图式”266
七、海德格尔“两论”和对“周”字的建筑哲学解读267
(一)海德格尔的“两论”267
(二)海德格尔的“两论”与“‘相土’图式”契合268
1.张杰269
2.潘朝阳269
(三)海德格尔理论与追求“人居功能态”优化的契合270
1.“周”字标志的中国“‘相土’图式”与海德格尔“两论”的契合270
2.“周”字所求境界对“人居功能态”的显露270
第四节 西安折射出的中国人居理论诞生和成长期277
一、西安“黄帝都邑”人居巫术及其理念存痕277
二、西周沣、镐折射出的人居理论279
(一)简况279
(二)沣、镐与“圣都”周邑“‘相土’图式”的比较281
(三)《周礼·考工记》再思282
(四)《周礼》“九宫格”作为城规“原型”的价值282
1.“九宫格”简介282
2.作为中国古典城规“原型”的“九宫格”283
(五)周邑四合院的诗意抒情曲284
1.凤雏四合院285
2.中国古代家庭庭院里的温情诗意286
(六)《诗经》中的其他“‘相土’图式”颂歌291
1.《诗经·周风·鄘风·定之方中》291
2.《诗经·小雅·斯干》292
(七)“‘相土’图式”和“木建筑”之源294
1.中国木建筑的文化根源294
2.“木德”和“木建筑”的正宗地位295
(八)再论“‘相土’图式”的科学特质295
(九)作为审美的“‘相土’图式”的“非美”表象296
三、秦始皇和中国人居理论的“审美化质变”297
(一)秦文化的起源298
(二)秦都屡迁299
1.秦都屡迁和秦人逐渐接受周文化299
2.秦入关中后的长期都城雍城300
(三)秦代首都咸阳扩建的“总设计师”是秦始皇302
(四)咸阳扩建设计的“象天”原则303
1.“象天”的文化渊源304
2.秦始皇“象天”与周人“‘相土’图式”的区别305
3.秦始皇“象天”的两次大实践306
4.对秦始皇“象天”的人居科学解读307
5.作为一种全新艺术表达方式的秦始皇的“象天”设计309
6.从美学看作为“壮美”风格的秦始皇的“象天”设计310
(五)咸阳扩建设计的“王气”原则311
1.人居“气论”首次登场及其两重性311
2.以“气论”为基的“王气”原则的首倡者是秦始皇312
3.秦始皇“望气”的审美实质及其政治化313
4.中国人居理论主体从此转向审美313
(六)咸阳扩建设计的“南北对应”原则314
(七)咸阳扩建设计的“超越丰镐”原则316
(八)近人对咸阳扩建设计的评价简述317
(九)咸阳考古317
(十)“秦皇阴宅模式”及其“首创”效应317
1.秦始皇陵“前身”已打破周制317
2.秦始皇陵园概况318
(十一)秦始皇陵奠基的中国“阴宅”模式在民间迅速发酵322
1.秦国王室成员樗里子“阴宅”故事再思322
2.秦“日书”析322
(十二)秦始皇对中国人居理论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影响323
四、西汉长安轴向调整和隋唐长安城设计理念324
(一)西汉长安轴向“由东改南”和中国人居理论著作初次面世324
1.西汉长安城初建的“坐西朝东”轴线325
2.解读西汉长安轴向的改变327
3.西汉长安城的“尚方”吊诡327
4.长安主要单体建筑朝南与整体朝东的辩证处理328
(二)中国人居理论著作在西汉初现328
1.《山海经》表征的“九州大势类”330
2.《国朝》表征的“邦国城邑”人居理论类330
3.《宫宅地形》表征的单体建筑人居理论类330
五、隋唐长安城和大明宫设计体现出的人居理论331
(一)宇文恺在长安设计中的“卦爻模式”331
1.结合成熟的模数制与“卦爻模式”331
2.设计的人居地理和哲理背景333
3.“卦爻模式”的要点334
4.“卦爻模式”细释334
5.“卦爻模式”也说明中国人居理论汇集了各族智慧337
6.设计的科学性和审美特征338
(二)画家兼建筑学家阎氏兄弟参与设计唐大明宫339
1.绘画和人居理论集成的中国“山水人居文化”339
2.阎氏兄弟“家学”与其均参与大明宫设计340
3.大明宫设计简况340
4.大明宫艺术设计的巅峰成就343
(三)唐代“阴宅”理论在“尊周”中分化343
六、若干推论346
(一)“‘相土’图式”是中国古典人居科学“原型”346
(二)中国人居理论与中国文明主流先“合”后“离”347
(三)中国人居理论兼具科学和审美两重性347
(四)人居“气论”的科学-审美二重性349
1.人居“气论”的审美侧度349
2.人居“气论”的科学侧度353
(五)中国人居理论以“生气论”为主体及其现代转型354
(六)《葬书》是秦后民间化“阴阳宅互补”的奠基之作355
(七)唐后中国部分主要人居理论著述鸟瞰356
1.唐代《黄帝宅经》提出中国“人居科学原理”357
2.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人居言行简评358
3.宋徽宗的“艮岳”和《园冶》361
第五章 现代人居设计中的中国人居理论369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居文化和中国人居理论的地位371
一、德国海德格尔的“人居哲学”产生371
(一)海德格尔及其哲学简介371
(二)以异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方式追问“此在”372
(三)反对西方“人类中心论”哲学373
(四)海德格尔《筑·居·思》提出独特的人居哲学374
1.极端重视人居哲学374
2.把人居活动升格为“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374
3.提出了“四位一体”论375
4.提出新的空间理论——“场所论”376
5.提出“诗意栖居说”377
6.海德格尔的人居哲学面对现实378
二、从希腊“人类聚居学”到中国吴良镛搭建现代人居科学框架378
(一)道萨迪亚斯创建“人类聚居学”379
1.对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准确预见379
2.建立综合性的人类聚居学380
3.对“目前人类聚居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保护环境”的问题预见不足384
(二)吴良镛搭建现代人居科学框架385
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386
(一)现代主义建筑学被批判的主要原因386
1.现代主义建筑学受制于资本主义体制386
2.现代主义建筑学缺乏哲学思考387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思潮简说387
四、现代人居理论中的“文脉”理论揽胜389
(一)“文脉”概念界说389
(二)后现代主义“文脉”理论的出场390
1.文丘里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391
2.斯坦恩凸显“文化记忆”391
3.“文脉”理论在意大利的深化392
4.后现代主义建筑学凸显装饰的“文脉性”392
5.“文脉”理论突出地域主义393
五、意大利“文脉”理论中的建筑类型学和建筑符号学393
(一)罗西的建筑类型学393
1.引入“集体潜意识”理论394
2.把“人居类型”锁定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上394
(二)艾柯的建筑符号学395
1.符号学简介395
2.建筑符号学简介395
六、找回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文脉”和“人情”397
(一)后现代主义规划学中的“文脉主义”398
(二)后现代主义规划学中的“新都市主义”399
七、美国当代著名规划学家关注中国古典人居理论399
八、“互联网+”中的“数字城市”和当代全球人居文化巨变400
(一)E生存·“数字城市”·现代人居科学400
(二)“流空间”和“场所”402
第二节 中国民间“形法”的数字化探索405
一、目前我国相关“大数据条件”发展状况406
二、国内外相关软件研究研制现状述评406
(一)国外407
(二)国内407
三、相关研究研制的价值及理论说明408
(一)相关研究研制的价值408
(二)相关图式“三化”特征的合理性和可利用性408
(三)相关“图式”利用中的技术困难及其解决思路409
(四)相关软件结构-功能的设计410
四、相关研究研制实施的思路及技术路径410
(一)主要“技术瓶颈”是数字化处理大量“图式”410
(二)突破主要“瓶颈”的技术路径410
五、相关软件和现代化“倒杖法”的配合使用411
(一)现代“倒杖法”简介411
(二)“点穴”软件需和现代“倒杖法”配合使用412
附录 中国县域“中小景区‘形法’景观资源开发评价软件”研制招标要点414
一、研制项目最终成果形式414
二、成果使用者414
三、对成果必须具备的技术-功能的要求(具体细节面谈)414
人名索引417
名词索引421
跋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