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482593.jpg)
- 谢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37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法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律的意义追问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1
一、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2
二、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7
三、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13
四、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21
第一章 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25
第一节 法律作为符号25
一、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26
二、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29
三、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33
四、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36
第二节 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40
一、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40
二、法律的本体意义43
三、法律的象征意义47
四、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50
第三节 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54
一、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54
二、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58
三、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61
四、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65
五、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68
第二章 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72
第一节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72
一、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73
二、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77
三、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81
四、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84
五、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87
第二节 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89
一、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90
二、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93
三、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96
四、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100
五、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104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107
一、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107
二、以事实补救规范110
三、以规范诠释事实114
四、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118
第三章 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122
第一节 法律的作者122
一、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123
二、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128
三、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132
四、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136
第二节 法律的读者139
一、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139
二、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143
三、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147
四、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151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155
一、作者的阅读秩序155
二、读者的阅读秩序158
三、秩序中的阅读163
四、诗意的法律166
第四章 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171
第一节 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171
一、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172
二、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175
三、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178
四、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183
五、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186
第二节 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189
一、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189
二、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194
三、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197
四、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200
五、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204
第三节 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207
一、精英立场的解释208
二、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210
三、批判和反思的诠释214
四、自治与多元的诠释218
五、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222
第五章 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224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225
一、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226
二、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30
三、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234
四、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238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241
一、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242
二、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246
三、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50
四、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254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258
一、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258
二、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263
三、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268
四、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272
第六章 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276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276
一、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性277
二、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280
三、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283
四、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286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291
一、“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292
二、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295
三、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298
四、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302
五、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305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307
一、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307
二、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310
三、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317
四、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321
第七章 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324
第一节 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325
一、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325
二、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328
三、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331
四、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337
第二节 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340
一、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341
二、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344
三、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348
四、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352
第三节 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356
一、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356
二、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361
三、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364
四、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368
第八章 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373
第一节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373
一、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374
二、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377
三、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381
四、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384
五、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388
第二节 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391
一、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391
二、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396
三、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399
四、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401
五、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404
第三节 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405
一、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405
二、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407
三、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408
四、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410
五、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412
主要参考文献416
致谢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