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星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660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引言1
一 方法的类型1
二 方法的特点3
三“方法”创新的重要性6
上篇 田野调查方法11
第一章 导论11
一 什么叫田野调查11
二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12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13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功能14
三 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15
(一)西方学术界的田野调查15
(二)中国学术界的田野调查19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21
一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21
(一)客观性原则21
(二)科学性原则22
(三)系统性原则23
(四)参与性原则24
(五)尊重性原则26
二 田野调查的类型26
(一)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26
(二)无理论假设的调查·有理论假设的调查28
(三)无问题取向的调查·有问题取向的调查30
(四)一点调查·多点调查32
(五)历时性调查·共时性调查33
第三章 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35
一 调查课题的选择35
(一)田野调查类型的选择35
(二)选题方法36
(三)选题应注意的问题37
二 调查方案的撰写38
三 调查提纲的设计40
(一)综合调查提纲的特点41
(二)专题调查提纲的特点42
(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43
第四章 田野调查的方法46
一 如何进入田野46
(一)准备阶段47
(二)开始阶段49
(三)调查阶段50
二 参与观察法54
(一)参与观察法的特点55
(二)参与观察法的类型55
(三)参与观察法的优缺58
三 深度访谈法59
(一)深度访谈法的特点59
(二)深度访谈的原则60
(三)深度访谈的类型62
(四)深度访谈的一般程序64
四 问卷调查法69
(一)问卷法与问卷70
(二)问卷的类型70
(三)问卷调查的特点70
(四)问卷的结构71
(五)问卷法的程序73
(六)问卷的设计76
(七)问卷法的评价82
第五章 调查研究报告83
一 资料整理、分析与鉴别83
(一)资料整理的原则83
(二)资料的审核与鉴别84
(三)资料分类85
二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原则85
(一)客观性86
(二)科学性86
(三)完整性86
(四)条理性86
(五)逻辑性87
(六)代表性87
(七)简洁性87
三 调查报告的类型87
(一)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建议性报告88
(二)通俗性报告·专业性报告88
(三)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89
(四)“传记体”调查报告·“小说体”调查报告·“游记体”调查报告89
四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程序91
(一)拟定提纲91
(二)撰写初稿92
(三)评审初稿92
(四)修改92
(五)评估92
五 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94
(一)前言部分94
(二)正文部分96
(三)结语部分97
(四)附录部分97
中篇研究方法101
第六章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101
一 认识论101
(一)主智论与反智论101
(二)单元论与双元论108
(三)民族自我中心论与文化相对论115
二 方法论120
(一)实证论120
(二)整体论122
(三)主客二元论127
第七章 研究类型131
一 时间取向研究·理论取向研究·人文取向研究131
(一)时间取向研究131
(二)理论取向研究133
(三)人文取向研究134
二 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应用型研究·预测型研究135
(一)描述型研究135
(二)解释型研究136
(三)应用型研究136
(四)预测型研究137
三 创新型研究·假说验证型研究137
(一)创新型研究138
(二)假说验证型研究139
四 民族志型研究·专题型研究·个案型研究140
(一)民族志型研究140
(二)专题型研究141
(三)个案型研究142
第八章 学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143
一 选题的重要性143
二 选题的原则144
(一)学术性原则144
(二)现实性原则147
(三)可行性原则147
(四)特色性原则148
(五)兴趣性原则148
三 选题的方法149
(一)通过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情况而发现问题149
(二)通过读书发现问题149
(三)通过学术交流发现新问题150
(四)发现某种观点不成立150
(五)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151
(六)通过比较发现新问题151
(七)探讨有争议的问题151
(八)因掌握新材料而发现问题152
(九)开拓新的领域152
(十)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153
四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54
(一)根据自己的专长选题154
(二)选题大小要适中154
(三)选题以单一主题为好155
(四)选题切忌炒冷饭155
(五)选题时应多请教有关专家156
五 课题研究的设计156
(一)课题设计的基本原则156
(二)课题设计的基本要求157
(三)课题设计的基本内容157
第九章 理论与概念的构建160
一“理论”含义160
(一)“理论”一词的来源160
(二)“理论”的界定与特征161
二 理论的类型162
(一)宏观理论·微观理论162
(二)假设演绎式理论·功能性理论162
(三)成熟理论·未充分验证的理论·未验证的理论164
三 理论的功能164
(一)认识事物本质的功能164
(二)解释或分析事物的功能165
(三)预测的功能166
(四)指导的功能166
四“概念”的含义166
(一)“概念”的界定167
(二)概念的特征168
五 理论与概念的区别168
六 理论的构建170
(一)构建理论的基本原则170
(二)构建理论的程序170
(三)逻辑演绎法171
(四)归纳探索法172
(五)由果究因探索法174
(六)联想探索法175
七 关于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177
(一)理论创新的意义177
(二)理论创新的条件178
(三)理论创新的方法180
第十章 假设及其构建190
一 假设的内涵和特征190
(一)假设的含义190
(二)假设的特征191
二 假设的类型193
(一)逻辑性假设·观点性假设194
(二)公理性假设·一般性假设194
(三)科学的假设·不科学的假设194
(四)全面的假设·片面的假设195
(五)条件式假设·差异式假设·函数式假设195
三 假设的功能196
(一)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196
(二)引导科研或调研方案的设计196
(三)指导资料的收集197
四 假设的检验197
(一)假设检验的目的197
(二)假设检验的方法198
(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198
五 假设的构建198
(一)相关关系法199
(二)因果关系法199
六 人性假设的理论201
(一)“工具人”假设202
(二)“经济人”假设203
(三)“社会人”假设204
(四)“自我实现人”假设204
(五)“复杂人”假设205
(六)“文化人”假设206
(七)“理性人”假设209
(八)“决策人”假设210
(九)“利己利他”假设210
(十)“道德人”假设211
第十一章 范式及其构建213
一 范式的概念213
二 范式的特征和意义214
(一)范式的特征214
(二)范式的意义215
三 范式的类型216
(一)历时性研究范式·共时性研究范式216
(二)科学研究范式·人文学研究范式217
(三)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219
(四)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221
四 范式的转换227
五 中国乡村研究范式232
(一)葛学溥的家族主义村社研究范式233
(二)费孝通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234
(三)林耀华的结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236
(四)杨懋春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村社研究范式239
(五)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242
(六)施坚雅的市场研究范式245
(七)黄宗智的经济关系研究范式250
(八)杜赞奇的权力关系研究范式253
六 中国宗教研究范式257
(一)杨庆堃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257
(二)李亦园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259
第十二章 一般性研究方法265
一 方法及其选择265
(一)方法的概念265
(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266
(三)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266
(四)选择方法应考虑差异性和互补性267
二 归纳法与演绎法268
(一)归纳法的概念268
(二)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268
(三)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在人类学中的应用270
(四)演绎法的概念272
(五)演绎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73
(六)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关系274
三 分析法与综合法275
(一)分析法的概念275
(二)分析法的类型275
(三)综合法的概念278
(四)综合法的特点279
(五)综合法的类型279
(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关系282
(七)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283
四 比较法与分类法284
(一)比较法的概念284
(二)比较法的类型284
(三)分类法290
第十三章 特殊性研究方法292
一 民族志研究法292
(一)民族志研究与村落研究292
(二)民族志研究的特点293
(三)民族志研究的类型294
二 文化残余分析法298
(一)生物学与人类学的“残余”概念298
(二)文化残余分析法的优缺300
(三)近现代民族保留的古代文化301
三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303
(一)人类学中的跨文化比较303
(二)经济学中的跨文化比较306
下篇专题研究313
第十四章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313
一“求知”与“求用”314
二“求普遍性”与“求特殊性”318
三“学”与“术”325
(一)西方的“学”与“术”326
(二)中国的“学”与“术”330
(三)科学对待“学”与“术”的关系331
四“先专后通”与“先通后专”333
五“点”与“面”337
六 中西学术差异的根源340
(一)思维方式不同340
(二)学术渊源不同341
(三)教育方式不同342
(四)民族性不同343
七 结语344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346
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与意义346
(一)防止全盘西化347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347
(三)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创造力350
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中国化的原因350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地域性350
(二)研究对象不同352
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途径354
(一)模仿—创新355
(二)综合—创新356
四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358
(一)“国际化”与“中国化”相反相成358
(二)熟悉与对话相辅相成359
(三)中国化与世界学术的多元化359
五 结语361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362
一 学术创新的类型362
(一)理论创新363
(二)观点创新363
(三)方法创新364
二 为什么要进行学术创新365
(一)西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的问题365
(二)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365
(三)防止人文社会科学“全盘西化”367
(四)西方的许多理论没有得到实践检验证明具有普遍性367
三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367
(一)熟悉过程367
(二)发现问题过程368
(三)批判的过程371
(四)构建假设的过程372
(五)论证过程373
四 学术创新的方法373
(一)原创法373
(二)替代法376
(三)修正法377
(四)补充完善法379
(五)综合法381
(六)移植法383
五 结语384
第十七章 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389
一 关于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389
二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模式390
(一)“应用—理论”型390
(二)“理论—应用”型392
(三)“项目—应用”型393
三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类型393
(一)对策性研究394
(二)预测性研究394
四 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395
第十八章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397
一 主要成就397
(一)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397
(二)科研成果硕果累累401
(三)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401
(四)田野调查成果显著402
(五)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403
二 学术热点404
(一)关于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404
(二)关于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405
(三)关于婚姻家庭的讨论406
(四)关于“族群”问题的讨论407
(五)关于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的讨论409
(六)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410
三 反思与展望411
(一)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411
(二)提升田野调查的科学性412
(三)提高科学研究水平413
(四)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414
主要参考文献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