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标准与检验检测技术实用手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标准与检验检测技术实用手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0489343.jpg)
- 娄成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ISBN:78058499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48页
- 文件大小:417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标准与检验检测技术实用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3
第一章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介绍3
一、哺乳类实验动物3
二、非哺乳类动物18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培育方法20
一、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和遗传群培育方法20
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和无菌动物培育方法24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主要脏器和腺体的位置与形态特征31
一、主要脏器的位置与形态特征31
二、主要腺体的位置与形态特征53
三、主要骨骼的特征68
四、某些特殊解剖构造与特征70
第四节 实验动物常用生物学特性参数72
第二章 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83
第一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标准化83
一、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83
二、近交系动物85
三、同源突变、同源导入和分离近交系动物88
四、重组近交系动物90
五、杂种F1代动物92
六、封闭群动物93
七、突变系动物94
八、遗传工程动物96
九、实验动物遗传监测96
第二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标准化102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类102
二、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103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106
四、清洁动物和普通动物108
五、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监测109
第三章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的意义111
第一节 科学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111
第二节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的必要性111
一、隐性感染动物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111
二、对各种微生物级别的实验动物应用价值的评价111
三、提高实验动物质量的必要性112
第四章 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114
第一节 试管动物培育技术114
一、试管动物培育程序114
二、超数排卵115
三、体外受精115
四、胚胎移植115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培育技术116
一、转基因动物培育的原理与方法116
二、基因剔除小鼠和基因替换小鼠120
三、转基因动物的应用121
第三节 克隆动物培育技术123
一、核移植法克隆动物123
二、胚胎分割法克隆动物126
三、雌核发育二倍体动物126
四、克隆动物与克隆技术的应用127
第四节 胚胎冷冻保存技术128
一、胚胎冷冻保存的机制128
二、胚胎冷冻保存方法128
三、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应用129
第五节 小鼠基因组研究130
一、小鼠基因组作图130
二、小鼠基因图谱的应用132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与设施134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及其要求134
一、气候因素134
二、物理、化学因素135
三、居住因素136
四、生物因素137
五、其他因素137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139
一、隔离系统139
二、屏障系统139
三、半屏障系统139
四、开放系统139
第三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140
一、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140
二、放射性核素动物实验设施(RI动物实验设施)140
三、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141
第四节 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监测141
一、噪声测定141
二、照度测定141
三、空间细菌测定142
四、空气颗粒测定142
五、相邻洁净区静压差测定142
六、气流方向和速度测定142
七、换气次数测定143
八、温度、湿度测定143
九、氨气的测定143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控143
一、检测内容144
二、检测程序和要求145
第六章 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146
第一节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基本知识146
一、实验动物病毒学146
二、实验动物细菌学147
三、实验动物真菌学149
四、实验动物寄生虫学150
第二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标准153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等级153
二、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标准154
第三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监测159
一、监测总则159
二、实验动物病毒学监测160
三、实验动物细菌学监测(含真菌)161
四、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监测162
第七章 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164
第一节 国外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164
一、美国164
二、欧洲165
三、日本166
第二节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166
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能166
二、管理法规167
第二编 常用实验动物171
第一章 小鼠171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171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171
二、一般特性171
三、解剖学特点172
四、生理特点175
五、正常生理生化值179
第二节 小鼠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180
第三节 常用的小鼠品种与品系181
一、近交系181
二、封闭群185
第四节 小鼠的繁殖饲养方法186
一、小鼠的繁殖186
二、饲养管理189
第二章 大鼠191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191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191
二、一般特性191
三、解剖学特点192
四、正常生理生化值193
第二节 大鼠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194
第三节 常用的大鼠品种与品系196
第四节 大鼠的饲养管理198
一、饲养环境198
二、饲料和饮水198
三、日常管理198
第三章 豚鼠200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00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00
二、一般特性200
三、解剖学特点201
四、生理生化特点202
第二节 豚鼠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04
第三节 常用的豚鼠品种与品系206
第四节 豚鼠的饲养管理206
一、繁殖和生产管理206
二、饲养管理207
第四章 小型猪209
第一节 小型猪的生物学特性209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09
二、一般特性209
三、解剖学特点210
四、正常生理生化值210
第二节 小型猪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10
第三节 小型猪的常用品种和品系211
第四节 小型猪的饲养与管理212
一、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212
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212
三、日常管理213
第五章 家兔214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14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14
二、一般特性215
三、繁殖特点217
四、解剖生理特点217
五、生理生化值227
第二节 家兔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29
第三节 常用的家兔品种与品系230
第四节 家兔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31
一、家兔的繁殖231
二、家兔的饲养管理233
第六章 犬235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35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35
二、一般特性235
三、解剖学特点235
四、生理学特点237
第二节 犬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39
第三节 常用的犬品种与品系240
第四节 犬的饲养管理241
一、繁殖241
二、饲养管理243
第七章 猫245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45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45
二、一般特性245
三、解剖学特点246
四、正常生理生化值247
第二节 猫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49
第三节 猫的常用品种和品系250
第四节 猫的饲养管理250
一、猫的繁殖250
二、猫的饲养管理252
第八章 猕猴255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55
一、动物学分类位置255
二、一般特性255
三、解剖学特点255
四、正常生理学特点256
第二节 猕猴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57
第三节 猕猴的饲养管理258
一、繁殖258
二、饲养259
第九章 其他实验动物及实验用动物263
第一节 地鼠263
一、地鼠的生物学特性263
二、地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265
三、地鼠的常用品种和品系266
四、地鼠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67
第二节 长爪沙鼠268
一、生物学特性268
二、长爪沙鼠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69
三、长爪沙鼠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70
第三节 鼠兔271
一、品种及生物学特性271
二、鼠兔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72
三、鼠兔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72
第四节 旱獭273
一、品种及生物学特性273
二、旱獭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73
三、旱懒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74
第五节 树鼩275
一、品种及生物学特性275
二、树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76
三、树鼩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76
第六节 禽类动物277
一、生物学特性277
二、鸡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78
三、鸡的主要品种和品系278
四、鸡的饲养管理279
第七节 蟾蜍及青蛙279
一、生物学特性280
二、蟾蜍和青蛙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81
三、蟾蜍和青蛙的繁殖与饲养管理281
第八节 鱼类281
一、生物学特性282
二、鱼类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82
第三编 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287
第一章 饲料养分与动物营养287
第一节 饲料养分组成287
一、饲料养分287
二、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288
三、影响饲料养分的主要因素289
第二节 水营养289
一、水的营养功能289
二、影响动物对水需要量的因素290
第三节 蛋白质营养291
一、蛋白质及其营养功能291
二、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292
三、限制性氨基酸293
四、饲料中氨基酸平衡(理想蛋白质)及利用率294
第四节 脂肪营养296
一、脂肪的结构和组成296
二、脂肪的性质298
三、脂肪的营养功能298
四、必需脂肪酸(EFA)营养299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营养300
一、碳水化合物及构成300
二、碳水化合物营养功能300
三、碳水化合物分类301
四、碳水化合物测定方法303
第六节 维生素营养305
一、维生素及分类305
二、脂溶性维生素营养307
三、水溶性维生素营养310
第七节 矿物质营养315
一、矿物质营养概述315
二、常量矿物质元素营养317
三、微量矿物质元素营养321
第八节 养分间的相互关系326
一、主要有机养分间的相互关系326
二、主要有机养分与维生素及矿物质间的相互关系327
三、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与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与矿物质间的相互关系329
第二章 饲料及其加工利用332
第一节 饲料的概念与分类332
一、饲料的概念332
二、饲料的分类332
第二节 青绿饲料336
一、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336
二、常用青饲料的种类338
三、青饲料的饲喂方式338
四、青贮饲料339
第三节 粗饲料344
一、粗饲料的营养特性344
二、粗饲料的种类345
三、粗饲料的加工调制345
第四节 能量饲料353
一、能量饲料的概念353
二、能量饲料的分类及营养特征353
第五节 蛋白质饲料357
一、蛋白质饲料的概念357
二、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征357
第六节 矿物质饲料361
一、常量矿物质饲料361
二、微量矿物质补充料364
第七节 饲料添加剂365
一、饲料添加剂的概念与分类365
二、营养性添加剂366
三、非营养性添加剂375
第三章 动物饲养标准及典型配方378
第一节 饲养标准378
一、饲养标准的意义378
二、饲养标准的指标379
三、饲养标准的表达方法379
四、饲养标准的应用380
五、各种动物的饲养标准381
第二节 饲料配方举例385
一、猪的饲料配方385
二、牛的饲料配方391
三、鸡的饲料配方395
四、羊的饲料配方400
第四章 饲料的常规分析403
第一节 采样与制样403
一、分析试样的采集403
二、制样405
第二节 水分的测定405
一、水分测定的适用范围405
二、水分测定的原理406
三、水分测定的仪器设备406
四、水分测定的方法406
五、水分测定的结果计算406
第三节 粗蛋白质的测定406
一、粗蛋白质测定的适用范围406
二、粗蛋白质测定的原理407
三、粗蛋白质测定的仪器设备407
四、粗蛋白质测定所需试剂407
五、粗蛋白质的测定方法408
六、粗蛋白质测定的结果计算408
第四节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409
一、粗脂肪测定的适用范围409
二、粗脂肪测定的原理409
三、粗脂肪测定的仪器设备409
四、粗脂肪测定的试剂409
五、粗脂肪的测定方法410
六、粗脂肪测定的结果计算410
第五节 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410
一、粗纤维测定的适用范围410
二、粗纤维测定的原理410
三、粗纤维测定的仪器设备411
四、粗纤维测定的试剂411
五、粗纤维的测定方法411
六、粗纤维测定的结果计算412
第六节 粗灰分的测定及无氮浸出物的计算412
一、粗灰分的测定412
二、无氨浸出物的计算413
第五章 动物的营养需要414
第一节 概述414
一、动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及数量414
二、营养需要量的测定方法416
第二节 维持营养需要416
一、维持需要的意义416
二、维持对各种养分的需要417
第三节 生长营养需要419
一、动物生长的一般规律420
二、生长的营养需要422
第四节 产肉营养需要428
一、肉的营养成分428
二、肉用动物的营养需要430
第五节 繁殖的营养需要430
一、繁殖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431
二、繁殖动物的营养需要433
第六节 泌乳营养需要437
一、乳的成分及形成437
二、泌乳的营养需要441
第七节 产蛋营养需要447
一、蛋的成分447
二、产蛋的营养需要447
第八节 产毛营养需要452
一、羊毛的成分452
二、产毛的营养需要453
第九节 役用营养需要454
一、役用动物作功原理454
二、役用动物营养需要455
第十节 幼龄和高产动物营养需要456
一、幼龄动物营养需要特点456
二、高产动物营养需要特点456
第六章 实验动物的营养与饲育管理457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457
一、动物营养的要素457
二、实验动物营养需要459
三、实验动物饲料的营养标准460
第二节 实验动物饲料469
一、饲料原料的分类469
二、配合饲料的分类470
三、实验动物饲料的配合471
四、实验动物的饲料加工、贮存与管理473
第三节 饮水474
一、水的功能474
二、水的调节474
三、水的来源474
四、实验动物饮水量474
五、饮水设备475
六、饮水卫生475
第四节 垫料475
一、垫料的基本要求475
二、垫料的类型、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476
三、垫料卫生476
第五节 记录管理477
一、记录管理的必要性477
二、常用实验动物记录卡片477
三、常用实验动物记录表格479
四、生产指数484
第六节 实验动物饲料与日粮484
一、饲料分类484
二、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分类485
三、实验动物饲料配合的注意事项486
四、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486
第七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487
一、实验动物饲料生产加工、贮存与管理487
二、实验动物饲料的消霉488
三、实验动物饲料的检测488
第七章 屏障系统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492
第一节 基本知识492
一、屏障系统设施的基本结构492
二、屏障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493
第二节 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技术494
一、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495
二、无特定原病体(SPF)动物和清洁动物496
三、免疫缺陷动物499
四、无菌隔离器安装使用技术500
第三节 屏障系统设施的环境控制和管理505
一、环境控制要素和环境控制标准505
二、屏障系统设施的清洗、消毒和灭菌507
三、屏障系统设施的管理和规章制度508
第四节 其他有关知识和技能510
一、层流架、超净台和带过滤帽笼具的使用(微型隔离器系统)510
二、生产记录、工作记录和生产指数511
三、屏障系统实验动物的质量及其使用价值512
第四编 实验动物的检疫和疾病控制517
第一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517
第一节 动物防疫517
一、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517
二、动物疫病的流行特征520
三、坚持预防为主,控制动物疫病523
四、动物疫病的防疫措施524
五、免疫接种526
六、卫生消毒534
七、疫病监测540
第二节 动物检疫541
一、动物检疫的概述541
二、动物检疫的分类及实施机关545
三、产地检疫546
四、屠宰检疫548
五、检疫结果和处理552
第二章 动物防疫技术557
第一节 消毒557
一、消毒的概念与种类557
二、常用消毒药品的选择、配制和使用557
三、消毒方法与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560
四、常用消毒技术562
五、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65
六、化学消毒效果的检查方法566
第二节 免疫接种566
一、免疫接种的概念、分类与意义566
二、免疫接种的方法569
三、疫苗的种类、保存、运送和使用(实训内容)570
四、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571
五、免疫效果的评价方法572
第三节 药物预防573
一、药物预防的概念573
二、预防用药的原则573
三、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常用的药物575
四、预防用药的方法(实训内容)579
五、动物微生态制剂580
第四节 扑灭疫情的措施582
一、疫情报告582
二、隔离582
三、封锁583
四、扑杀584
五、病畜禽尸体的处理(实训内容)584
第三章 动物检疫技术586
第一节 产地检疫586
一、产地检疫的概念、意义、分类及要求586
二、产地检疫的组织、内容、方法和程序587
三、产地检疫的出证条件、产地检疫证明的适用范围588
四、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填写588
五、动物产地检疫实训内容589
附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49-1996,1997年2月1日起实施)591
第二节 宰前检疫592
一、宰前检疫的概念592
二、宰前检疫的目的和意义592
三、宰前检疫的程序与方法593
四、宰前检疫的对象594
五、宰前检疫后的处理595
六、宰前检疫的注意事项596
第三节 宰后检验597
一、宰后检验的目的和意义597
二、宰后检验的方法、要求及检验工具的使用597
三、淋巴结检验在肉检中的重要性598
四、宰后检验的程序及要点603
五、宰后检验结果的登记608
六、宰后检验的处理与盖检印608
七、屠宰畜禽组织器官常见病理变化的鉴定与处理610
八、猪的宰后检验技术(实训内容)616
九、旋毛虫病肉的检验(实训内容)621
附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48-1996)623
第四节 运输检疫625
一、运输检疫的概念和意义625
二、运输检疫的程序、组织和方法626
三、运输检疫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的适用范围及填写方法626
四、运输动物注意事项628
附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16567-1996)628
第四章 实验动物疾病监测与控制630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630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630
二、病原体的致病作用631
三、宿主对传染的反应631
四、传染的类型633
五、传染病发展阶段633
六、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633
七、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634
八、疫源地634
第二节 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635
一、诊断和治疗635
二、检疫636
三、隔离和封锁636
四、消毒、杀虫、灭鼠和尸体处理636
五、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637
六、建立不同清洁度的动物群637
第三节 实验动物常用治疗技术638
一、抓取和保定638
二、麻醉638
三、胃内注入法639
四、注射640
第四节 疾病监测641
一、疾病监测的意义641
二、疾病监测的程序642
三、引进动物的检疫645
第五节 传染病的防制647
一、传染病的控制647
二、传染病的预防648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生理病理检测649
第一节 一般体征的检查与测量方法649
一、体重的测量方法649
二、体温的测定方法649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650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650
第二节 血液及造血功能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651
一、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651
二、造血功能常用指标的检查654
第三节 血压的测定与记录方法655
一、直接描记法655
二、间接测压法655
第四节 尿液与粪便的检查方法656
一、尿液的检查方法656
二、粪便的检查方法658
第五节 胸、腹腔及脑脊液的检查方法658
一、胃液的检查658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659
三、胸、腹腔积液的检查659
四、脑脊液的检查660
第六节 肝、肾功能的检查方法661
一、肝功能检查661
二、肾功能检查665
第七节 病理解剖学检查666
第六章 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669
一、小鼠痘669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673
三、小鼠肝炎676
四、乳鼠流行性腹泻681
五、呼肠孤病毒3型感染683
六、仙台病毒肺炎685
七、小鼠肺炎病毒感染688
八、K病毒感染689
九、小鼠细小病毒感染691
十、小鼠脑脊髓炎693
十一、小鼠腺病毒感染696
十二、疱疹病毒感染697
十三、乳酸脱氢酶病毒感染699
十四、多瘤病毒感染700
十五、大鼠细小病毒感染701
十六、大鼠冠状病毒感染705
十七、流行性出血热709
十八、大鼠轮状病毒感染713
第七章 霉形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病715
第一节 霉形体病715
一、肺霉形体感染715
二、霉形体关节炎720
三、神经毒素霉形体病(旋转病)721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病721
一、附红细胞体病722
二、鼠血巴通氏体病722
第三节 衣原体病723
第八章 细菌和真菌性疾病724
第一节 细菌病724
一、沙门氏菌病724
二、泰泽氏病726
三、小鼠传染性结肠增生729
四、假单胞菌病730
五、巴氏杆菌病731
六、棒状杆菌病733
七、肺炎链球菌感染734
八、兽疫链球菌感染736
九、链杆菌病738
十、大肠杆菌病739
十一、克雷伯氏杆菌病740
十二、变形杆菌感染740
十三、梭状芽胞杆菌感染741
十四、葡萄球菌病741
十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743
十六、伪结核耶新氏菌病744
十七、鼠麻风745
十八、纤毛相关呼吸道杆菌感染746
十九、地鼠增生性回肠炎747
二十、金黄地鼠弧菌病750
二十一、钩端螺旋体病752
第二节 真菌病753
一、皮真菌病753
二、深部真菌病754
第九章 寄生虫病755
第一节 侵袭性原虫感染755
一、弓形虫病755
二、肉孢子虫756
三、鼠克洛斯球虫756
四、脑原虫病757
五、肺孢子虫病758
六、锥虫病759
七、鼠肝簇虫759
第二节 非侵袭性原虫感染760
一、贾第虫760
二、鼠六鞭虫760
三、三毛滴虫761
四、球虫761
五、隐孢子虫762
六、阿米巴原虫763
七、小袋虫763
第三节 线虫病764
一、隐匿管状线虫764
二、四翼无刺线虫765
三、鼠管状线虫765
四、粗尾似毛体线虫766
第四节 绦虫病767
一、短膜壳绦虫767
二、长膜壳绦虫768
三、束状囊尾蚴768
第五节 豚鼠蠕虫病769
第六节 小鼠的外寄生虫769
第七节 大鼠的外寄生虫771
第八节 地鼠的外寄生虫773
第九节 豚鼠的外寄生虫773
第十章 肿瘤性疾病775
第一节 小鼠淋巴和造血组织的肿瘤775
一、发病率775
二、病因学775
三、肿瘤特性777
第二节 小鼠乳房肿瘤779
一、病因学779
二、病理发生781
三、形态学特征781
四、转移782
五、控制和预防782
第三节 小鼠肝脏肿瘤782
一、局灶的细胞变化782
二、局灶嗜碱性增生(Focal Basophilic Hyperplasia)783
三、胆管增生783
四、增生性结节(Hyperplastic Nodule)783
五、血管肉瘤(Angiosarcoma)783
六、腺瘤(Adenoma)784
七、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784
八、肝肿瘤的标志784
第四节 小鼠呼吸系统肿瘤784
一、形态特征785
二、肿瘤发生785
三、影响肿瘤发生的因素786
第五节 大鼠的肿瘤性疾病787
一、影响大鼠肿瘤发生的因素787
二、皮肤系统788
三、消化系统788
四、造血系统789
五、内分泌系统789
六、泌尿系统790
七、雄性生殖器官790
八、乳腺790
第六节 地鼠的肿瘤性疾病791
一、呼吸系统791
二、消化系统791
三、皮肤系统792
四、造血系统792
五、内分泌系统792
第七节 豚鼠的肿瘤性疾病793
一、皮肤793
二、乳腺793
三、生殖系统794
四、呼吸系统794
五、造血系统794
六、心血管系统795
第十一章 非传染性疾病796
第一节 小鼠的非传染性疾病796
一、肝脏796
二、胃肠道796
三、心血管系统797
四、生殖系统797
五、泌尿系统797
六、皮肤系统797
七、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798
第二节 大鼠与年龄有关的疾病798
一、慢性渐进性肾病(Chronic Progressive Nephropathy)798
二、心肌变性799
三、神经根神经病(Radiculoneuropathy)799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799
五、其它泌尿系统疾病800
六、饮食对大鼠的寿命和老年病的影响800
第三节 大鼠的非传染性疾病801
一、遗传异常与先天性疾病801
二、营养缺乏801
三、环尾症(Ring Tail)801
第四节 地鼠与年龄有关的疾病802
一、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802
二、各系统主要疾病803
三、多囊肿病(Polycystic Disease)803
第五节 地鼠的其它非传染性疾病804
一、抗菌素诱发的肠炎804
二、外伤性疾病804
第六节 豚鼠的非传染性疾病804
一、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Scurvy))804
二、软组织钙化(Soft Tissue Calcification)806
三、妊娠毒血症(妊娠酮病)(Pregnancy Toxemia(Pregnancy Ketosis))806
四、抗菌素对豚鼠的毒性807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动物809
第一节 概述809
第二节 免疫缺陷动物的种类和特点809
一、免疫缺陷动物809
二、各种动物的补体缺损症或补体异常814
第十三章 实验动物常用药物816
第五编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823
第一章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823
第一节 选择的原则823
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823
二、一般原则824
三、根据实验动物不同品种、品系的特点选择动物824
四、根据生物医学研究必须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动物825
五、符合实验动物选择的一般原则825
六、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826
第二节 医药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826
一、抗肿瘤研究826
二、抗心血管病与药物研究828
三、抗呼吸系统疾病与药物研究833
四、抗消化系统疾病与药物研究834
五、免疫学与免疫药物调节研究836
六、计划生育研究839
七、糖尿病研究841
八、一般药理研究841
第三节 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842
一、急性毒性试验842
二、长期毒性试验843
三、生殖毒性试验843
四、致突变及致癌试验844
五、药物依赖性试验844
六、其他毒性试验844
第二章 动物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846
一、动物的选择及其考虑的因素850
二、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853
第三章 实验动物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861
一、动物的选择与有关因素的考虑861
二、实验细菌病模型863
三、在传染病发生过程中生化变化的研究876
四、悉生动物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876
第四章 实验动物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879
一、疟原虫879
二、阿米巴884
三、弓形体885
四、锥虫886
五、孢子虫888
六、利什曼原虫888
七、梨浆虫属890
八、实验性鼠贾第虫感染890
九、旋毛虫891
十、钩虫891
十一、丝虫891
十二、蠕虫893
十三、体外寄生虫894
第五章 实验动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895
一、用于遗传性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895
二、氨基酸代谢异常症的动物模型900
三、甘露糖苷过多症的动物模型901
四、淀粉样变性的动物模型901
五、先天性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902
六、血卟啉症904
七、遗传性溶血性贫血904
八、遗传性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905
九、血友病A和B的动物模型906
十、周期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907
十一、严重的先天性畸形908
十二、维生素A缺乏(脑积水)的动物模型908
十三、神经节甙脂贮积症908
十四、球样细胞白质病的动物模型909
十五、神经元糖蛋白症的动物模型910
十六、唐氏综合征的动物模型910
十七、遗传性肌肉营养障碍911
十八、心肌病911
十九、遗传性淋巴水肿911
二十、Waardenburg氏综合征的动物模型912
二十一、畸胎瘤、胚胎癌及畸胎癌912
二十二、自体免疫病(全身性红斑狼疮)913
二十三、性染色体异常(Klinefelter氏综合征)的动物模型914
二十四、由病毒病原体引起的先天性疾病915
第六章 实验动物在营养研究中的应用921
一、食谱需要中种的变化921
二、营养的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925
三、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动物模型925
四、动物在蛋白质及其与传染病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928
五、动物在脂肪及其与传染病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932
六、动物在碳水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934
七、动物在维生素及其与传染病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935
八、动物在矿物质及其与传染病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940
九、无菌动物在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943
第七章 实验动物在毒理学与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948
一、动物的选择948
二、动物在评价药物毒性中的应用955
三、实验动物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957
四、悉生动物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968
第八章 动物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973
一、可供选择的动物973
二、动物在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1006
第九章 实验动物在生殖生理研究中的应用1026
一、各种实验动物的繁殖特征1026
二、各种实验动物生殖器官的比较生理和比较解剖1029
三、动物模型的选择1037
第十章 动物在行为研究中的应用1051
一、啮齿动物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1051
二、猫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1054
三、狗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1055
四、灵长动物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1056
五、神经机能病的动物模型1057
六、精神病的动物模型1057
七、躁狂——抑郁精神病的动物模型1059
八、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1059
九、抑郁性失调的动物模型1060
十、精神迟钝的动物模型1062
十一、酒精中毒的动物模型1062
十二、药物和毒性化合物的行为效应1064
十三、非人灵长类在精神药物研究中的应用1065
第十一章 实验动物在老年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068
一、动物的寿命和影响寿命的因素1068
二、与年龄有关的病理资料的收集与评价1075
三、实验动物的选择1076
四、衰老过程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变化1081
五、衰老过程的生化变化1081
六、衰老过程的临床和病理变化1083
七、衰老过程中各种代谢研究的动物模型1088
八、大鼠心血管系统的自发性疾病1092
第十二章 实验动物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096
一、空气污染物1096
二、空气污染物研究的动物模型1097
三、实验动物在重金属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098
四、实验动物在农药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101
五、实验动物在微生物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106
六、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诱变1109
第十三章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独特应用的动物1114
一、哺乳动物1114
二、禽类1133
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鱼类1135
四、小鼠病理模型的性状与品系的关系1138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动物及其应用1142
第六编 实验动物饲养工1167
第一章 初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167
第一节 初级实验动物饲养工知识要求1167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1167
二、实验动物常用品种品系简介1179
三、实验动物繁殖生理学概论1191
四、实验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1195
五、实验动物环境与防疫常识1207
六、实验动物笼架具1214
七、微生物的基本知识1218
八、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技术要点1224
第二节 初级实验动物饲养工技能要求1246
一、实验动物饲育管理的操作规程1246
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之一1267
三、实验动物常规生产技术1274
四、消毒与灭菌的技术操作1278
五、饲料的加工、消毒、贮存及其质量控制1285
第二章 中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289
第一节 中级实验动物饲养工知识要求1289
一、寄生虫学基本知识1289
二、实验动物疾病学概论1292
三、实验动物育种学基础知识1298
四、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控制1303
五、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中的常用设备1308
六、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标准1316
七、消毒与灭菌1322
第二节 中级实验动物饲养工技能要求1325
一、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技术1325
二、环境监测技术1334
三、实验动物设施与设备的运行管理1343
四、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之二1354
五、大量繁殖SPF大小鼠的饲养管理操作标准规范1364
第三章 高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374
第一节 高级实验动物饲养工知识要求1374
一、洁净动物1374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与管理1378
三、饲料的配制1386
四、屏障系统基本知识1393
五、实验动物标准化对实验动物饲养工的要求1396
初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400
中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401
高级实验动物饲养工1402
第二节 高级实验动物饲养工技能要求1406
一、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1406
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之三1428
三、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的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技术1431
四、屏障系统设施的环境控制和管理1441
五、其它有关知识和技能1446
第七编 实验动物繁殖与育种1451
第一章 实验动物遗传学基础1451
第一节 染色体和DNA1451
一、染色体1451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1457
三、RNA的主要类型和功能1461
四、突变与疾病1463
五、DNA复制与重组1466
第二节 DNA重组技术1470
一、核酸杂交1470
二、DNA克隆1473
三、聚合酶链反应1479
四、DNA测序1483
第三节 基因和基因表达的调控1486
一、基因1486
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1489
三、基因组1492
四、大鼠和小鼠基因的命名1497
第四节 遗传定律1505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1505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扩展1508
三、连锁1511
四、性别和遗传1514
五、数量性状的遗传1518
六、群体遗传1523
七、生化遗传和免疫遗传1531
第二章 实验动物育种学1540
第一节 育种学概论1540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1540
二、实验动物育种学简介1545
三、选种原理和方法1547
四、测交的应用1551
五、动物的交配方式1553
第二节 近交系实验动物的培育1558
一、近交系动物的发展1558
二、近交系的几个基本概念1558
三、近交系小鼠培育和维持1562
四、近交系小鼠和大鼠品系1571
五、小鼠毛色的遗传1572
六、近交系动物的生产1578
第三节 同源导入近交系、突变近交系1580
一、同源近交系1580
二、突变近交系1586
第四节 重组近交系和分离近交系1587
一、重组近交系1587
二、分离近交系1591
三、同源近交系、突变近交系和分离近交系的异同点1592
第五节 各种实验动物的特征及应用1593
一、近交系的共同特性1593
二、影响品系特征稳定性的因素1597
第六节 实验动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1600
一、保种理论1600
二、近交系的保种1603
三、突变系的保种1606
四、封闭群的保种1608
五、配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1611
六、品种资源的利用1613
第七节 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1614
一、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概说1614
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技术路线1616
第三章 实验动物遗传1618
第一节 遗传基础知识1618
一、概论1618
二、孟德尔遗传的基本定律1619
三、遗传基本定律的演变——非孟德尔遗传形式1621
四、连锁和空换定律1622
五、基因定位与基因图1625
第二节 实验动物命名规则1625
一、近交系1626
二、封闭群(远交群)1628
三、杂交一代1628
四、转基因动物1629
第三节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1630
一、近交系动物的遗传概貌1630
二、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1633
第四节 基因突变和遗传工程小鼠1634
一、突变1635
二、染色体畸变1635
三、基因突变1636
四、遗传工程小鼠1636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繁殖1639
第一节 繁殖的基本知识1639
一、生殖参数1639
二、生殖激素1640
三、发情周期1640
四、排卵与受精1641
五、实验动物配种1641
六、假孕1642
第二节 近交系和F1代杂种的繁殖1642
一、近交系动物的繁殖原则与繁殖体系1642
二、引种1643
三、近交系动物的繁殖1643
四、F1代动物的繁殖1644
第三节 封闭群动物的繁殖1645
一、封闭群动物的繁殖方法、原则1645
二、封闭群繁殖动物的实施1645
第四节 突变系与遗传工程小鼠的繁育1647
一、突变系动物1647
二、遗传工程小鼠1648
第五章 遗传育种新技术1650
第一节 遗传标记和遗传监测1650
一、遗传监测1650
二、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发展1657
第二节 实验动物育种新技术1662
一、卵巢移植和体外受精1662
二、实验动物胚胎工程1664
三、动物克隆技术进展1669
四、数量性状基因定位1674
第六章 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1676
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概述1676
一、转基因动物研究简史1676
二、为什么研究和应用转基因动物1679
三、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现状1680
四、新的技术高潮即将来临1685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概况1688
一、猪的基因工程育种1688
二、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1694
三、器官移植用转基因动物1698
第三节 转基因方法1701
一、显微注射1702
二、体细胞克隆生产转基因动物1720
三、其他转基因方法1724
四、转基因动物的传代和检测1729
第四节 动物克隆技术1732
一、研究动物克隆技术的意义1732
二、影响核移植效率的主要因素1735
三、体细胞克隆的技术环节1738
四、体细胞克隆胚胎的移植1741
第八编 实验动物福利法1747
第一章 动物福利法概述1747
第一节 动物福利法的起源1747
一、动物与法律1747
二、RSPCA:重要的国际动物福利保护组织1748
第二节 动物福利法的概念1750
一、动物福利1750
二、动物福利的目的1751
三、动物福利法1752
第三节 动物福利法的基本原则1754
一、概述1754
二、满足动物需求的原则1755
三、解除动物痛苦的原则1756
第四节 动物福利法的主要渊源1759
一、概述1759
二、主要渊源1759
第五节 动物福利法的实施1761
一、概述1761
二、国家的责任1761
三、社会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努力1762
第六节 动物福利立法的国际化1766
一、动物福利与欧盟1767
二、动物福利与世界贸易组织1775
三、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1782
第二章 实验动物福利法1786
第一节 概述1786
一、实验动物的定义1786
二、实施实验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1786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1787
第二节 英国实验动物福利待遇1788
一、实验动物的痛苦1788
二、实验动物福利1790
第三节 英国实验动物福利法规及政策1791
一、一般立法1792
二、特别立法1793
第三章 中国动物福利法1795
第一节 中国动物保护立法现状及缺陷1795
一、中国动物保护立法现状1795
二、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缺陷1796
第二节 中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思想及立法体系1800
一、中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思想1800
二、中国动物福利法的立法体系1803
第三节 中国动物福利法的实施1811
一、中国动物保护法实施现状1811
二、中国动物福利法的实施1812
第九编 动物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1817
第一章 实验室安全设计要求1817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原则1817
一、实验室操作技术1817
二、安全设备(一级屏障)1817
三、实验室建筑设计(二级屏障)1818
第二节 生物安全水平与实验室分类1818
一、生物安全Ⅰ级(BSL-1)实验室1818
二、生物安全Ⅱ级(BSL-2)实验室1819
三、生物安全集级(BSL-3)实验室1822
四、生物安全Ⅳ级(BSL-4)实验室1824
五、净化实验室1828
第二章 实验室仪器设备1829
第一节 实验室功能划分与仪器设备的配置1829
第二节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1830
第三节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831
一、光学显微镜1831
二、离心机1837
三、培养箱1840
四、超净工作台1842
五、酶标仪1844
六、分光光度计1845
七、电泳仪1847
八、PCR基因扩增仪1848
九、酸度(pH)计1849
十、切片机1850
十一、洗板机1852
十二、颗粒制冰机1853
十三、微量振荡器1854
十四、旋涡混合器1854
十五、生物组织切片刀刃磨机1855
十六、鼓风干燥箱1856
十七、纯水机1857
十八、电子天平1858
十九、过滤装置1859
第三章 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与安全操作要求1863
第一节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1863
第二节 实验室工作程序1864
一、诊断检测工作程序1864
二、疫病调查工作程序1865
三、对受检单位异议的调查和处理程序1865
第三节 实验室卫生与安全1866
一、安全防护1866
二、无菌室的消毒1868
三、传染性材料的处理1868
四、工作衣、帽、口罩等消毒处理1869
五、避免交叉污染1870
六、实验动物的处理1870
七、实验室的污水处理1871
八、实验室安全1871
第四章 管理制度1874
一、进入实验室的规定1874
二、安全操作规定1874
三、仪器管理规定1875
四、毒种、菌种管理规定1875
五、诊断试剂管理规定1876
六、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规定1878
七、样品保管制度1879
八、实验器材的洗涤、包装和灭菌规定1879
九、常用仪器校正基本要来1881
十、质量控制要求1882
十一、实验室卫生制度1883
十二、原始记录的填写、报告及保管制度1884
十三、检测事故的报告、分析和处理制度1884
十四、被检单位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的申请处理程序制度1885
十五、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制度1885
十六、年度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制度1886
十七、《质量管理手册》的制定、颁发、修改和检查制度1886
十八、收费管理制度1887
十九、财务管理制度1887
二十、技术档案管理制度1888
二十一、奖惩制度1888
第五章 岗位责任制1889
一、主任职责1889
二、副主任职责1889
三、技术负责人职责1889
四、质量保证负责人职责1890
五、办公室职责1890
六、办公室主任职责1890
七、业务接待室职责1890
八、业务接待室主任职责1890
九、诊断检测室职责1891
十、诊断检测室主任职责1891
十一、诊断检测人员职责1891
十二、技术研究室职责1892
十三、技术研究室主任职责1892
十四、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职责1892
十五、样品处理及保管人员职责1892
十六、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职责1893
十七、仪器使用人员职责1893
十八、标准溶液配制和管理人员职责1893
十九、实验用水制备与水质检验人员职责1894
二十、物资器材、药品、试剂保管人员职责1894
二十一、财务人员职责1894
二十二、标准菌(毒)种、血清管理人员职责1894
附录: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相关法规和标准1899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1899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GB14923—94)1904
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1910
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1913
实验动物的饲养标准1931
实验动物一般生物学数据1941
实验动物生物化学数据1948
其他数据1955
质量管理与标准操作规范1956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6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2000
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准则2004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2009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测定2022
实验动物 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2026
实验动物 弓形虫检测方法2029
实验动物 兔脑原虫检测方法2032
实验动物 卡氏肺孢子虫检测方法2034
实验动物 艾美耳球虫检测方法2036
实验动物 蠕虫检测方法2037
实验动物 疟原虫检测方法2040
实验动物 犬恶丝虫检测方法2042
实验动物 肠道溶组织内阿米巴检测方法2043
实验动物 肠道鞭毛虫和纤毛虫检测方法2044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2046
实验动物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2048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2060